离开了乡下,维特根斯坦回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在修道院里做了一名普通的园丁。此时维特根斯坦和奉行逻辑实证主义的哲学团体“维也纳小组”有了一系列交往。维特根斯坦并没有加入维也纳小组,但是维也纳小组非常推崇他的《逻辑哲学论》,小组的活动经常是坐在一起朗读《逻辑哲学论》,然后互相讨论。
过了一段时间,维特根斯坦又萌生了研究哲学的想法。在他40岁的时候,他决定回到剑桥。那时的维特根斯坦已经身无分文,来剑桥还是靠了罗素的资助。
到了剑桥,维特根斯坦发现,只要交一篇论文就可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结果他就把那篇《逻辑哲学论》交出去了。
负责审阅该论文的摩尔也是个哲学家,当年给维特根斯坦当过老师①。维特根斯坦上大学的时候水平就比得上罗素了,而这篇《逻辑哲学论》更被当时很多哲学家当做经典,你说摩尔能怎么评价呢!自然,他说这篇论文是“天才的作品”,水平已经远超于剑桥哲学博士学位所要求的标准。
据说论文答辩的情形是这样的:在正式答辩之前,维特根斯坦先跟罗素和摩尔聊了半天天儿。聊到后来,罗素跟摩尔说:“咱还是答辩吧,你好歹也得问他几个问题,怎么说你也是教授啊。”答辩的时候罗素对维特根斯坦的一个观点产生了疑问。维特根斯坦解释完了,然后拍了拍两个老师的肩膀说:“别介意,我知道你们永远都搞不懂我在讲什么。”
维特根斯坦这么说不仅因为他确实牛且狂,而且因为他和摩尔已经很熟了,他们的友谊保持了很多年。所以摩尔回忆这次答辩的时候,说这件事“既愉快又可笑”。
我们还记得之前说过,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有非常强的投资眼光,在生前把家族的大笔财产都转移到了国外,躲过了那场席卷欧洲的通货膨胀。而这通货膨胀还导致了另一个恐怖的后果:希特勒上台。
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同时戈林宣布维也纳将在四年内成为“无犹太人区”。同年11月,巴黎一名德国外交官被一名波兰籍犹太青年谋杀。以此事为导火索,纳粹德国的统治区内掀起了一场反犹运动,各个地区的犹太人财产都受到了破坏。
维特根斯坦一家是犹太人,也面临着纳粹的迫害。这回又要再次赞赏维特根斯坦父亲的先见之明了,由于大部分财产都在海外,纳粹垂涎这笔财产,才没有对他的家族直接下手。
在迫害的浪潮中,维特根斯坦的哥哥想办法逃到了美国,但是他的两个姐姐还留在奥地利。纳粹便利用这两个姐姐的犹太身份问题大做文章。维特根斯坦的家族并不是百分之百的犹太人血统,而纳粹对于混血的犹太人有一系列的法案:几分之几的犹太血统算犹太人,会受到迫害,几分之几的血统又不算之类。纳粹拿这件事和他们家族反复商量,实际的意思就是想把他们家族在海外的钱都勒索过来。
维特根斯坦的哥哥逃到了海外,海外的财产由他说了算。他便和纳粹进行谈判,纳粹想多要一些钱。维特根斯坦的哥哥或许是害怕失去了筹码,对纳粹寸步不让,因此谈判断断续续持续了好久,一直都没有结果。
这边身在英国的维特根斯坦自己也面临着生存问题。因为奥地利和德国在名义上是“合并”的,所以维特根斯坦在法律上自动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公民。此时的维特根斯反倒成了英国敌对国家的人了,可能会被驱逐回奥地利。但另一方面,作为拥有犹太血统的他,一回到奥地利肯定是羊入虎口。此时又多亏了凯恩斯的帮助,维特根斯坦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成为英国公民——我们还记得当年别人邀请他加入英国国籍他还不屑一顾呢!
维特根斯坦得到英国护照的时候,德国和英国还没有开战,因此他立刻以英国人的身份回到奥地利。他在纳粹德国和美国的哥哥之间来回奔走,协调谈判的事情。不久他的两个姐姐终于获得了“非犹太人”的身份,代价则是:
1.7吨黄金。
有钱真好呀,被勒索都这么豪迈……
这件事办完以后,维特根斯坦回到英国。后来二战爆发,他又积极参与到战争的工作里,到伦敦南部医疗队里当实验室助手,还发明了检测病人呼吸的医疗器械。
战争结束以后,维特根斯坦在剑桥当了一阵子教授。他生活非常简朴,几乎到了苦行僧的地步。由于他的天才思想和古怪的性格,他在剑桥拥有一群崇拜者。这些学生不仅崇拜他的思想,还要模仿他的穿着打扮和习惯动作。
后来维特根斯坦辞去了剑桥的教授职位专心写书。结果这位曾经在欧洲数一数二的富豪、当代最牛的哲学家,因为没有了工作又不善于理财,竟然出现了经济拮据的问题。他的一位很要好的学生邀请他到美国做客,维特根斯坦回信说,他非常想去,但是出不起钱。
但即便如此,维特根斯坦仍旧对金钱毫不贪婪。后来他被邀请到牛津大学演讲,人家答应给他200英镑,但是却被他拒绝了。因为维特根斯坦觉得他不能讲出什么有用的东西。后来他的学生帮他从洛克菲勒基金会争取到一笔研究经费,维特根斯坦以自己丧失了大部分工作能力为由,婉言拒绝了这笔经费。
不过呢,如果说维特根斯坦是个圣人也有失公允。他的脾气不好,从他当小学老师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了。在大学里,他对那些跟不上他思路的人也往往缺乏耐心。
有一件非常著名的事。1946年10月25日,哲学家波普尔访问剑桥。这个波普尔也是当代影响很大的哲学家,我们在后面还会讲到他的观点。
这天波普尔来到维特根斯坦他们聚会的地方,跟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讨论哲学。当时还有罗素在场。
结果波普尔和维特根斯坦在哲学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维特根斯坦越说越激动,突然拿起烧壁炉用的拨火棍向波普尔比划。这大概只是维特根斯坦内心激动的下意识表现,但要别人看上去自然是个非常挑衅的动作。
波普尔当时生气地说:“不要拿拨火棍威胁来访学者。”
一旁的罗素看这事儿实在不像话,出言阻止维特根斯坦,这让维特根斯坦觉得非常委屈,故事的结果是维特根斯坦怒气冲冲摔门而去。
这是哲学史上少有的戏剧性事件,也成了当时学术界最大的八卦之一。
这个波普尔后来有一个学生,是金融大鳄索罗斯。索罗斯后来设立了一个开放基金,就和他老师波普尔有关。
然后写过《通向奴役之路》的经济学家哈耶克也是索罗斯的老师。
然后哈耶克和维特根斯坦还是远房亲戚,哈耶克也在剑桥任过教。
然后哈耶克说有一次和维特根斯坦谈话的时候,维特根斯坦突然拿着一根拨火棍“恶狠狠的冲过来”,在屋里走来走去,吓得哈耶克想找个地方躲起来。
所以这事说起来就是,世界级富翁的儿子维特根斯坦用拨火棍单挑过两位世界级的学者,这两位世界级的学者又教出来一位世界级的富翁。
最后还有两个小八卦。
一个是,毛姆小说《刀锋》主角的原型就是维特根斯坦,两者在经历上有很多呼应的地方。
还有一个是,作为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和罗素之间有一个有趣的小区别。
维特根斯坦喜欢看侦探小说和电影,而且对质量不怎么挑剔。据他的学生说,每次教完课,维特根斯坦都快步走进电影院,哪怕是很烂的电影都看得全神贯注,不许别人打扰他。这大概是他强迫自己暂时停止思考的办法。
而罗素据说从来不看电影,直到有一次因为研究生命哲学的柏格森的文章中拿电影举了例子,罗素才勉强看了一次。那时候他还安慰自己说,我那是为了哲学研究才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