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金融让谁富有
10119500000016

第16章 美元与石油:称霸世界的武器 (1)

美元:霸权货币的崛起

由于金融化、衍生化可以成为对他国财富巧取豪夺的手段,目前中国有人提倡学华尔街,全面推行金融化、衍生化。

先不说金融化、衍生化带给世界的大灾难,提倡金融化、衍生化的人似乎忘了重要的一点:美国的“金融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元的特殊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金融创新”。一方面,离开了美元的特殊性,向他国转移金融风险并掠夺他国财富必定导致玩火自焚,连美国自己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美元绝不可能轻易地退出世界舞台,让位给其他任何国家的货币。为了保证美元的特殊性,美国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动用极端的手段--战争。

说到美元今天的地位,那是美国政府、华尔街和美联储唇齿相依、谁都离不开谁的结果,是历经一番抗争才取得的。

尽管美联储系统在美国本土引发了强烈的争议,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美联储自1913年开始运行后不到3年,美国与欧洲、拉丁美洲和远东国家之间的贸易便逐渐使用美元结算。这个重要的角色之前是属于英镑的。很显然,美元取代了英镑的地位,成为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货币。而美国新的“世界银行”的角色,以及在全球格局中暂时的金融霸主地位,也是在那个时候获得的。

在世界经济中,全球性货币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作为企业和买卖双方交易的媒介,其汇率必须是各个不同的国家都能接受的。

·作为一种储蓄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必担心该货币的价值出现严重的损失。

·该货币能够成为一个计量单位,或者衡量商品及服务价值的一种手段。

美元地位迅速提升,这一“战绩”必须归功于《联邦储备法》的总设计师--保罗·沃伯格。无论怎么说,强大的美国和金融霸权,是随着美元国际地位的提升形成的。

背景链接

沃伯格是德国犹太人,其家族在德国银行业颇具号召力,但后来被纳粹剥夺了银行经营权。沃伯格从小体弱多病,但这并不影响他才智的发展,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惊人的,他两岁不到便能背诵诗歌。良好的家庭背景,使他年纪轻轻便能游历印度、中国、日本、埃及和美国。他在欧洲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从事复杂的银行业的经营。他到了纽约之后,对美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商业在世界上的重要性感到惊奇,更令他意想不到的,便是美国金融业的状态:华盛顿政客不信任中央权力机构,而纽约的金融大亨则掌握着巨额金钱。

“天生我材必有用。”沃伯格前往杰基尔岛的秘密之行,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使金钱与政治“联姻”(其产物为《联邦储备法》),另一个未公之于众的目的则是提升美元的国际地位。而要想实现这一雄伟的目标,以中央银行作为后盾的美国金融系统必不可少。具体实施这一目标时,在美联储系统的12个私营银行当中,沃伯格给了纽约联邦储行银行独特的领导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元已超过英镑,在全球占统治地位。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在战争中向盟军提供的贷款,扩大了美元在欧洲的流通范围。许多美国金融机构不受战争的影响,纷纷在欧洲开设分行。那时英国的经济因过重的战争负担和维持帝国统治的费用,已被拖累得越来越不稳定。而其他潜在的竞争对手面对本国货币国际化的问题都皱起了眉头。德国认为德国马克在海外被使用是对其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的威胁,所以政府实行资本管制,阻止德国马克在国外流通。日本官员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截至1928年,世界各地的主要央行拥有将近6亿美元的美元储备,而其他所有货币储备为26亿美元。

当二战结束后,美国已占据全世界工业产量的大约一半,并拥有强大的中央银行。世界新巨人的自然资源也极其丰富,它生产了全世界一半的煤和2/3的石油。而美元作为世界金融体系中心的地位,是于1944年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镇正式确立的。

当时,在经历过灾难性的大萧条、贸易障碍和货币管制之后,各国之间的贸易几近崩溃。于是44个国家的730位代表在布雷顿森林镇签署了一项协议,希望建立一个系统,使投资资本跨越国界变得更容易。那次会议期间产生了两个相互竞争的计划,一个是来自于美国财政部,另一个是来自于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曾提议建立一个新的世界货币体系,发行一种叫班柯(Bancor)的新货币,把它当做国际储备资金来补充黄金储备,也就是允许用“纸黄金”替代相对稀缺的贵重金属。

但是,此时的美国早已羽翼丰满,拥有超过3/4的世界黄金储备,奠定了获得“永久”霸权地位的资本基础,因此它当然有自己的计划。美国财政部官员哈里德·克斯特率领的谈判代表团与其他各国与会代表达成了一项计划--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各国货币则通过固定的汇率与美元挂钩,并可按每盎司35美元的官方价格跟美国兑换黄金。

就这样,世界上新崛起的超级货币--美元的地位,通过世界上主要国家签署的文件得到确立,它被当成世界货币来衡量其他货币,其优势无可比拟,这是2500年的世界货币史上前所未有的。美元与黄金挂钩,事实上是在全球金融系统中确立了美元的全球货币的地位,而美元也代表了最大的经济体和最具购买力的货币。这样大的战利品,是美国无法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获得的。

由此可见,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在经济政策方面以凯恩斯为代表的老牌帝国--英国,与哈里德·克斯特所代表的新霸权--美国,在布雷顿森林镇为由谁主导世界经济进行的力量角逐的结果已是一目了然。美国经济真正摆脱大萧条的阴影而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战争拖垮了英国、德国和法国等欧洲经济强国。

全球霸主

美元在全球所奠定的地位,为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人提供了巨大的益处。对于华盛顿来说,美元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燃料”,能够让美国政府以较低的利率出售美国国债,从而降低借贷成本;美国企业收购外国公司可以用标低的价格;美国公民则因为美元的地位享受到便宜的汽车和低成本的房屋抵押贷款,还有更低的国外旅行费用。那时的美国简直是人间天堂,美国人的自豪感无与伦比。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的20年间,以美元为轴心的世界金融体系的运转似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证。到了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个央行的美元储备占总储备的60%,美元所占的份额比它的竞争对手英镑高出近两倍;在70年代,接近85%的国家持有美元外汇储备。

而事实上,新的货币体系面临着两个潜在的制约因素。首先,美国向各国央行保证,它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以美元兑换黄金。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国库的确拥有全球市场上大部分黄金,足以让它兑现这一承诺。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虽然澳大利亚西部和南非新发现的金矿都为全球市场的黄金供应作出了贡献,但是,美元流通量扩张的速度已超过了金矿的开发。黄金逐渐变得稀缺,这就意味着各国央行持有的美元外汇储备与美国以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不再相称。

其次,世界主要国家货币的汇率高度稳定,这看似不错,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们把美元当成主要储备资金,而美国只有长期出现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扩散到世界各地,而长期的贸易逆差又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这很矛盾。突发的危机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只要各国央行继续持有美元储备而非黄金储备,这自然也就没什么令人担忧的。比方说欧洲各国央行就非常愿意持有美元储备,这不仅是因为美元的交易费用低于黄金,而且也是因为它们可以赚利息,何乐而不为?冷战时期,为了拉拢欧洲各国组成同盟国,美国也乐得让欧洲各国央行赚点利息。反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穿了,这都是受利益驱使。美国政府(甚至是美联储)输出美元的真实意图,是为美国公司在海外扩张创造新的前哨基地,为美国产品打开海外市场。随着美国与前苏联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西欧的经济复苏,将促使该地区较少受前苏联的影响。于是从1948年到1954年,为了“帮助”欧洲恢复经济,华盛顿的“马歇尔计划”(也被称做“欧洲复兴计划”)开始实施,170亿美元被输送到欧洲。

因为美元这一??特的角色,所以美国的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试想一下,所有贸易,均在一个国家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然而,面对美元大规模地流向海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缺陷也就暴露出来了:美国的贸易逆差不断膨胀,随着(由每年的收支不平衡造成的)美元债务的增加,人们对美国能够兑现以美元兑换黄金的承诺的信心减少了。

美联储担心,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将导致欧洲盟国怀疑美元兑换黄金的能力。如果这一怀疑变成现实,事态就将发展成各国的银行挤兑--欧洲各国政府同时要求将美元兑换成黄金。而美国是无法同时满足它们的这些要求的。这样一来,面临崩溃的就不仅是美元,还有全球的金融体系。

那时正值约翰逊总统的任期结束,美联储的决策者计划将货币制度中的固定汇率转变为可浮动的汇率,但仅限于在狭窄的范围内浮动;美国因越南战争产生的庞大费用,又迫使美联储过多地发行美元以支付累积的债务,这一策略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以美元兑换黄金的前景变得越来越模糊。

尼克松总统上台后,面对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确定的政府目标是说服欧洲盟国,重估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以帮助美国提高出口地位,使美国的贸易逆差缩小。尼克松政府的财政部长约翰·康纳利是个雷厉风行的强硬派,与其说他公开发表的言论是要说服欧洲,倒不如说他是在强行对欧洲施压。

康纳利的硬汉形象为人所知至少要追溯到1963年。在约翰·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那天,作为得克萨斯州长的他正陪同总统乘坐豪华轿车,子弹也穿过了他的身体。但他后来完全康复了。康纳利的头脑就像他的身体那样顽强,他在华盛顿成功地闯出了一条仕途。作为财政部的头儿,康纳利坚持认为减少预算赤字将导致美国经济降温,政府绝不能承担这样的风险。康纳利随之转过头,对欧洲各国的国家元首施压。康纳利有强硬的理由:

如果欧洲各国希望继续得到美国对它们的军事支持,它们就不得不找出一种方法,重估其货币兑美元的汇率。最后,康纳利对欧洲盟国丢下了他的名言:“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

这就体现了帝国的本质:恃强凌弱。

当时法国和西德迫于无奈,只好向美国屈服,同意改变其货币的价值,并在一段时期内保持沉默。在此期间,经过美国的推动,这些国家货币的汇率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从而保证了美国的黄金供应。这种受制于金融霸权的滋味日本也尝过,这回又轮到中国了。

近几年来,华盛顿和美联储不断对中国政府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要求中国允许人民币自由兑换,想要迫使中国钻进金融霸权设下的圈套。中国政府竭尽全力,要顶住这种压力。可最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还是从5年前的1:8.3降到了2009年年底的1:6.8;2010年春节过后,人民币又将升值5%,从而使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接近1:6.5,而且人民币升值幅度还可能更高。华盛顿和美联储为何逼得那么紧?它们是为了让金融霸权在获得更高的利润后出逃。举例来说,在2005年,美元大量挺进中资银行,如果投资方当初投入了100万美元,那么按1:8.3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这些资金兑换成人民币相当于830万元,现在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变成1:6.5,当初的100万美元再换算成人民币就相当于128万美元,也就是说,霸权资本活活吞噬了22%的由中国人民创造的财富。

这还不算完。人民币升值后似乎更坚挺了,那么中国的国际影响是否因此增强了呢?没有。我们早就说过了,有钱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等中国想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时,却遇到了各种问题:第一,人民币不能随意兑换成美元;第二,当中国进口商品,比如石油时,因为定价权在金融霸权手上,所以它们可以把油价炒高,而中国进口粮食时的情况也是一样的;第三,有些特殊商品中国还买不到,比如水资源就是这样,你出再高的价都没用,别国不卖。

没办法!在目前的情况下,人民币只有在金融霸权的强制要求下慢慢地升值。因为我们有软肋被它们捏住了。举出口的例子来说,这么多外国资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人民币还能不升值?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外国资本就会威胁把工厂搬到越南、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等国家。事实上,有许多工厂已经搬迁了。写到这儿,可能读者会发问,那岂不是说金融霸权资本进入中国不好,撤出也不好吗?

情况确实如此。金融霸权资本就像美丽的罂粟花,会令人情不自禁地一看就喜欢,而尝尝味道后立刻上瘾,等到中国离不开这些资本的时候,它们就突然撤出,让中国经历痛苦。因此,中国出口业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不进行转型,中国就只有受制于金融霸权。有人提出,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储存黄金来抵御美元贬值的威胁?那好,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黄金与美元之间的关系,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黄金能保值吗?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黄金可以保值的说法甚嚣尘上,恢复“金本位制”的呼声也不时传出,令人产生了时空错觉。“金本位制”是在1971年被尼克松总统推翻的,此举结束了自1944年开始实施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货币体系。尼克松擅自违背国际公约,又一次证明了美国的霸道,这也是他为保卫美元地位进行的主动出击。

背景链接

在冷战时期,欧洲各国被美国的霸气镇住,在美国的强迫下,只有调整本国货币兑美元汇率,有点打落牙齿往肚里咽的感觉。这种局面还维持了一段时间。不过欧洲各国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它们也会撕破脸皮、不讲情面。到了1970年,美国在世界各国央行的黄金覆盖率急剧下降至22%,下跌的幅度超过50%,“美元过剩”的危机终于出现,美国的贸易逆差又开始膨胀,蚕食了欧洲各国对美元的信心。欧洲各国因此纷纷抛售美元,按每盎司35美元的价格将美元兑换成黄金,使美国的黄金大量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