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论语》学生活
10254200000031

第31章 就业——有勇有谋,前途无限(1)

世界上没有可以藐视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是高尚的,任何工作都蕴藏着希望,关键是看你自己如何去对待。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也要“既做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是啊,既然我们选择了一份职业,就应当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真正的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一样去对待,不做就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好。

选择一个最好的去处

经典语录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译文

齐国人赠送了一些歌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了。

解读

“良禽择木”是孔子在卫国时说过的话。当时卫灵公寻问孔子关于作战布阵的事情,孔子立即回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意思是说,祭祀礼仪之类的事,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我没有学过。

之后,孔子便催促学生们准备离开卫国。学生们不知其故,于是孔子说道:“鸟择木,无木择鸟。”

此言后来演变为“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孔子认为,君子遇事之时应看清在哪里才能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活学活用

对很多求职者来说,找个好单位或好领导,是他们的梦想,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只能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但是,谁也说不清楚好单位与好领导,哪个是鱼,哪个是熊掌。好单位往往意味着待遇好,工资高,一些打工者误以为就是熊掌了,若碰上好伯乐当然是无话可说,但要是碰到个嫉贤妒能、贪财好色又阴险狡猾的领导,你要么深藏不露,要么就得一同“黑”下去,有什么样的前途鬼才知道!这样的单位一般也难以长期好下去,若不能洁身自好还有牢狱之灾呢!这样的单位就像袁绍、袁术、刘表、张鲁之流,虽能强盛富足于一时,但与之同归于尽之日也为期不远。如果你真的是田丰一类的盖世奇才,但碰到个“遇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之辈,也只能是奇谋无着,死而有憾了。

领导的命运往往就是一个单位的命运,也就是下属的命运。宁要好领导,莫要好单位,如此才是贤臣良禽,若选中的是个好单位坏领导,就是奸臣劣禽了。例如曹操、刘备与孙权,虽说开始并不强盛,立国之路无比艰辛坎坷,但皆是胸有大志,腹有良谋的帝王之才,称得上是“圣木”与“明主”,如曹操数哭典韦、奉孝及苦留关云长,刘备三顾茅芦及在赵云大战长坂坡后掷阿斗于地等,皆是其“熊掌之味”的体现。坚定不移地选择曹操、刘备与孙权的将士,大多有了好的归宿,而选择其他诸侯的将士要么改弦更张,弃暗投明,要么就被消灭掉了。如果选择一个败家子打理的公司,你要么明智地掉饭碗,要么就等着让别人吃掉。

我们再来看一则现代“择木而栖”的故事。

小琳,女,21岁,某名牌大学中文系大四学生。她所在的中文系也叫财经新闻系,以财经类新闻为主要学习对象。因为是新增加的专业,全系只有一个班,共40人左右。

在外人看来,小琳的学校和专业都算不错,有名气,热门。按照惯例,每年的11月份,都会有企业进驻学校要人。但2003年,惯例的日子早过了,还没有公司到学校招人。学生们纷纷着起急来,开始了求职之路。小琳在大三开始就有了自己的社会活动,在求职问题上应该说比别的埋头读书的同学更有自己的优势。但求职一开始,她也觉得茫然无措。在没有目标地投放了近百份简历后几乎颗粒无收,就在感到绝望的时候,学校就业指导处给小琳们每人发了一张人才招聘会的门票。小琳那天因为把票弄丢了,只好又排了半天的队,再花上10块钱又买了一张。“那场面简直太可怕了,人很多,很吵,谁也听不见谁,谁也看不见谁”。小琳回忆起这场招聘会的经历,有点心有余悸的感觉。而最大的困难还在于“在拥挤的人群中,根本无法表现自己。”在排队中,小琳几次被汹涌而来的人潮挤出队伍,其中多数是男生。小琳觉得很气愤“男生们简直连一点风度也没有了,加塞,挤人,甚至还有一个男生因为排队当场和另一个女生吵起架来”。然而,令小琳感到最可怕的是,招聘会没有几家可心的单位,稍稍看上眼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递上自己的简历,基本上就没有下文了。小琳甚至觉得对方看都不会看就会把自己的简历扔在一边。这次招聘会,是小琳的第一次经历。

自那以后,小琳又经历了若干次类似的行为——我已经习惯了20块钱的快餐的气味,已经习惯了挤着公共汽车奔波于展览馆等若干场所。我习惯了看和我一样大的学生奔波在人潮中。经过三年间不下十次的跳槽经历,小琳终于找到了一家适合自己专业的杂志社,过起了白领的生活,如今的小琳已经在打算买房,为自己的分期付款而做准备,生活事业都已步入小资行业。

智慧金言

不论是上古时期的孔子,还是今天的小琳,都在为自己的理想奔波。只要心态好了,找一家可以让自己的理想得以实现的单位,肯定没有问题。但我们要时刻做好吃苦的准备,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选择一个最好的去处才是生活和工作的寄托所在。

让忠诚造就威望

经典语录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解读

这里,孔子强调君对臣以礼相待,臣为君做事尽忠。孔子时代的“忠”是诚信的意思。孔子说:“为朋友谋划能不尽忠吗?”臣对君的忠心,与为朋友的尽忠没有什么不同。一个贤明的君王,才能有一班赤胆忠心的臣子,上到国家,下到百姓,都是一个道理。

活学活用

汉朝的周亚夫,为了防备匈奴日益严重的侵扰,他奉命驻守细柳。一次,汉文帝前来慰劳军队,此时营中将士个个披坚执锐,保持着临战姿态。文帝的先行卫队和文帝本人到了营门均未能进入,待文帝派使者拿着节牌向周亚夫通报后才被放行。周亚夫规定军营里不准车马奔跑,文帝一行的车驾只能缓缓前进。周亚夫见到文帝手执兵器行礼说:“身穿盔甲的人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细柳营中,军容严整,号令如山,显示出周亚夫治军谨严、尽职尽责的可贵风范。而“细柳”二字,也从此成为后人诗文中常用的典故,借以称赞军队号令威肃,纪律严明。周亚夫治理军队的态度得到了文帝的赞同,同样也得到了后世的夸赞。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名人俯拾皆是——如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历经千辛万苦,也要回到故主麾下,成了正义的象征。岳飞、狄仁杰、包拯、海瑞、戚继光、于谦、林则徐等等众多的清官廉吏和民族英雄,都是忠于职守的典范。相反,见异思迁、见利忘义、卖国求荣、不忠不孝者,自古以来也不乏其人。如宋朝秦桧,至今仍让人唾弃。

在现实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养成忠诚的好品德,因为忠诚可以帮助你实现目标,忠诚可以使你意志更坚强,你会改掉朝三暮四、这山望着那山高的坏习惯,忠诚可以帮助你“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地向着你的人生目标奋进!

“忠诚”表现在婚姻爱情中,显得尤其重要,违背了“忠诚”的态度,就会“吃着碗里的,霸着锅里的,望着田里的”,殊不知,世间的诱惑太多了,凭一人之力,怎么能穷尽这样的诱惑呢?

智慧金言

职业不同于婚姻,忠于职守是对一种职业的负责,但并非意味着永远只从事一种职业。也许你换过职业,但你全心全意投入,对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不允许自己在工作中敷衍了事,你就是敬业的。将忠诚融入工作中,工作质量就能提高,数量将大为增加,因工作引起的疲劳和抱怨反而不再侵扰我们。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反过来,婚姻里的忠诚将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稳固程度、对孩子的教育效果等等。

善用“和”字处理关系

经典语录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解读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以矛盾的形式存在的,其内在的矛盾是事物存在的依据。如果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事物本身。“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的意思是说,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活学活用

没有完全一致的、十全十美的朋友,求同存异,和谐相处,是最大的收获,最愉快的结果。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和而不同”实质上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与一致。今天,“和而不同”是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法则。

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平衡和谐,“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发。这里,“君子和而不同”似乎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就自身而言,不高明的人,见到旁人的成功就一窝蜂随大流地模仿别人,反而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导致不和谐;高明的人总是与别人相协调,但并不盲目地重复或附和别人,因协调而不重复故能达成和谐。

美国曾经掀起过淘金热潮,淘金生活异常艰苦,最痛苦的是没有水喝。因此,人们一面寻找金矿,一面不停地抱怨,甲说:“谁让我喝一壶凉水,我情愿给他一块金币。”乙宣布:“谁让我痛饮一顿,我将给他两块金币。”丙发誓:“老子出三块金币!”当时也是淘金者的亚默尔,同样也遭遇到没水喝的困境,也发出过没水喝的抱怨声。

但后来亚默尔不再抱怨了,他从“没水喝”的问题中发现了机遇:如果将水卖给这些人喝,比挖矿更能赚钱,于是他毅然放弃淘金,用挖金矿的铁锨去挖水渠,将水运到那里,一壶一壶卖给找金矿的人。一起淘金的伙伴们都嘲笑他:“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这种蝇头小利的买卖。”后来,那些淘金者大多空手而回,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内靠卖水发了大财。

亚默尔顺应了淘金的潮流,这是“和”;但他没有重复别人,这是“不同”,合起来就是“和而不同”,所以他比别人高明,发财是对高明的应有报偿。

所以,高明的人总是追求和谐,为此而包容差异,在丰富多彩中达成和谐;不高明的人,总是强求一致,因容不得差异而往往造成矛盾冲突。

用碎石铺路、乱石砌墙,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各不相同,但路一旦铺就,犹如一体天成;墙一旦砌成,风格和谐统一。再比如,一个乐队,想要演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需要使用十几种乃至几十种不同的乐器,各奏其乐,各发其声,从而汇成宏大动听的交响乐。反之,如果乐队中都使用同一种乐器,其单调乏味是可想而知的。又比如,生物分雌雄,动物分公母,人类分男女,倘若世界上只有同一个性别,无法交媾,也就无法造就新的生命。我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也应当是一个“和而不同”的多样性的世界。

那么,如何才能达成“和”的局面呢?孔子已为我们指出了答案:“不同”,也就是不要求与别人重复,不强求非与他人一致。只有在大目标不冲突的前提下,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乃至包容差异,才能化解矛盾,共存共荣。

只要愿意共存共荣,就必然要磨合。磨合就是通过接触、交流、沟通来达成共识,以达到“和”的目的。

智慧金言

在大千世界中,只有保持个性的矛盾统一性才算得上真正的“和”,而简单的盲从附和、绝对的统一,却不利于事物的发展,当然也就称不上是君子之“和”了。

融入社会有良方

经典语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解读

对于长沮、桀溺的避世之劝,孔子怃然,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态度是明确的:天下本有道,只是当今无道,我要还天下本道。

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人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长沮、桀溺在表面上好像看透了人间冷暖,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其实他们是在躲避社会。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与人交往的问题,怎样才能让自己融入这个社会呢?

活学活用

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顺,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课题。如何审视自己,怎样度量他人,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人内在素质高低、一个社会文明状况如何的重要内容。

就人类的思维来看,人们往往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好所恶来看待别人、评价别人,以自己的价值尺度来衡量别人、判断别人,这也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以自己的好恶为好恶,以自己的是非为是非,亦可说是人类的劣根性之一,也是引发重重矛盾、产生种种冲突的根源之一。

生活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不高,心态失衡或心术不正,就会将他人看低看扁看歪,这是为人处世之大忌。

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办事情。两千多年前,孔子对换位思考有过精辟表述:一句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别人;另一句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涵义更进一层,要求自己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外国有一句名言同样广为人知:“你希望别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