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论语》学生活
10254200000032

第32章 就业——有勇有谋,前途无限(2)

“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在对己对人的方法上,要学会由己及人。这就是说,在考虑与别人的关系问题时,特别是在处境、情感、心态等等处在微妙状态时,要学会将自己的位置与他人的位置调换一下,如上下级的位置、胜败者的位置、强弱者的位置、贫富者的位置等等,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审视一下自己,观察一下对方,判断一下取舍,就不会产生“饱汉不知饿汉饥”的那种偏颇现象。换位的思维方式可以使我们多一个视角,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同情,多一份友谊。

由是观之,换位思考不但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高超艺术,也是一种充满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方法,它注重通过巧妙的角色互换,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达到“双赢”甚至“多赢”,因此是成就人生的“黄金法则”。

在对己对人的要求上,要持己容人。持己,就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风格、人格,不随波逐流,不见异思迁;容人,就是要容纳别人的思想、情感、个性、人格等等。容人的关键在于尊重别人。要充分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愿望,并最大限度地去吸纳其中的合理因素;要以对方能够接受的场合和方式提出你的不同意见;要给对方充分表达意愿的机会并在你这里得到真切的反响。总之,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去怎样对待别人。

《诗经》有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意思是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古人早已懂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计心思,对于他人的心理活动,我们必须揣度判断,并予以正确而热情的对待。在为人处世过程中,先审己、知己、明己、正己,再去观人、察人、认人、评人,将审己与度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审己度人是中华民族先人们对人类文明所做出的一种贡献,是人类在工业和高科技时代、知识和信息时代不可缺少的一把文明火炬。

智慧金言

人类社会是有机整体。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单位,只要有生存和发展需求,就难免和社会上的其他人或单位打交道。而会不会与他人打交道,效果差异很大,有时甚至是天壤之别。如果善于换位思考,就容易和对方沟通协调,事半功倍,如鱼得水;反之,则可能寸步难行。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经典语录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讲的是团结,而不是勾结;道德低下的小人,则只知勾勾搭搭,不知照顾大局和讲求团结。”

解读

孔子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讲明了这样一番道理:只有做到像君子那样团结他人,你的事业和人生才能够畅达。

活学活用

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甚至是“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寡助之至,天下畔之。”有道德的人定会有天下。这是很简单的道理。社会上有道德的人多了,彼此之间就会多一些关心与尊重,社会自然也就和谐起来。那些为构造和谐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人,自然也就赢得了民心。

孔子所说的,其实就是人际关系。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各种具体的社会领域中,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起心理上的联系,它反映在群体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距离和相互吸引与排拒的心理状态。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都属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是有益的;相反,不和谐、消极、紧张、敌对的人际关系则是不良的,对一个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有害的。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得以个性保持健康、心理正常发展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古语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尝君是战国赫赫有名的“四君子”之一。在当时的战国,他家世富裕,地位显赫。

有一次,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冯欢自告奋勇,要替他到其封地薛地去讨债。临行前,冯欢问孟尝君是否要他顺便带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觉得很好笑,因为自己家里应有尽有,几乎什么都不缺,他想冯欢应该知道这点。于是他就随口说:“你看我家里缺什么,就顺便买点什么吧。”

冯欢到了薛地,就将应当还债的百姓召集起来,假借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全都赐给了这些百姓,并将借据当场烧毁。薛地的百姓感激涕零,喜出望外,齐呼“万岁”!

冯欢回来后,孟尝君问他:“你去薛地,讨债是否顺利?”

冯欢回答说:“非常顺利,我已经把所有的债务都了结了。”

孟尝君听后很高兴,于是问:“那你要回来多少钱啊?”

冯欢说:“我把钱都买了您家里所缺的东西了,一个钱也没带回来。”

孟尝君好奇地问:“你到底买了什么东西,竟然花了这么多钱?”

冯欢回答:“我看您门外肥马满厩,家中珍宝如山,身边美女如云,真是什么都不缺,但您唯独缺少‘仁’啊!所以我就把所有的钱都给您买了‘仁’。”

孟尝君听得一头雾水,不解地问:“那你是怎么买的‘仁’呢?”

冯欢就把讨债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听后哭笑不得,但又不便发作,以免丢失风度,只得讪讪地说:“没事了,你下去休息吧。”

孟尝君心里非常不高兴,但表面上并没有表现出来。因为一下子就失去了这么多钱,很心疼。冯欢这次的做法让他很不满意。

一年后,孟尝君失宠于齐王,官职也被罢免了,他只好返回自己的封地——薛地。当时,孟尝君心灰意冷,万念俱灰。没想到,当他的马车距离薛地还有百里之遥时,薛地的老百姓就早已扶老携幼、争先恐后地在路上迎接他了。孟尝君看到这种情形,精神为之一振,心中又燃起了希望。至此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冯欢当初的举措,就是替自己积德,使自己在被贬谪时不至于没有立足之地。

望着眼前老百姓热烈的欢迎场面,孟尝君感慨地对冯欢说:“先生,您替我买的仁,为我积的德,我今天看到了,我真的很感激您!”

冯欢所谓的买“仁”,其实就是收买人心。他的这种做法为孟尝君营造了一个极为安全的据点,使他进可攻,退可守。同时,也使他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

孟尝君当初对冯欢的自作主张很不满,但他却糊涂了之,结果为自己找到了一条稳妥的后路。

人生在世,如果能得到别人的友情和认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便是人生一大快事。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充满活力和信心。反之,如果受到他人的排挤,则会感到寂寞和孤独,对未来缺乏信心。

智慧金言

关系可以建立一个人,同时也可以摧毁一个人。融洽、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命成长的滋润,是发展个人潜能的导引,是美满人生的基础,如处天堂。相反的,对抗、恶劣的人际关系会损伤生命,压制个人发展潜能,令人生痛苦难堪,如处地狱。无法与人建立关系,就像一艘在海洋中间飘浮的孤舟,漂泊不定,无法安息,感到孤立无助,生命将会渐渐萎缩。

切毋迁怒于人

经典语录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译文

鲁哀公问:“你的学生中哪个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过好学的人了。”

解读

“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常人很难做到。孔子也认为,除了颜回以外,三千弟子中,没有第二个人了。

活学活用

凡是人,都容易犯这样的毛病。“迁怒”,就是脾气会乱发,我们都有迁怒的经验。举例来说,我们最容易迁怒的是自己家人,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夫人好心前来动问:“今天回得那么晚?”于是对夫人没有好气:“你少问两句行不行?”

这就是迁怒了。其实并不是骂妻子,而是在外面受了气,无处可发,就“迁怒”了,所以我们有时候对上司、对朋友也要原谅。很多人挨了上司的骂,仔细研究一下,这位上司上午有件事没做好,正在烦恼的时候,你正好去找他,自然挨他的骂,这是被迁怒了。怎样才算是不迁怒呢?自己在外面受了气,不拿妻子做出气筒;受了妻子的气不拿孩子做出气筒。或者,受了上司的气,不拿下级做出气筒。如此等等,那可真是难以修成的涵养。至于说不贰过,就是知错而改,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这更是难上加难的修养。能够做到这一点,不说是非圣人不可,起码也是像颜回那样的贤人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的名宰相俾斯麦与国王威廉一世是一对有名的搭档。德国当时会强盛,不但是俾斯麦这个首相行,同时也因为有这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威廉一世回到后宫中,经常气得乱砸东西,摔茶杯,有时连一些珍贵的器皿都砸坏。皇后问他:“你又受了俾斯麦那个老头子的气了?”威廉一世说:“对呀!”皇后说:“你为什么老是要受他的气呢?”威廉一世说:“你不懂。他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下面那许多人的气,他都要受。他受了气哪里出?只好往我身上出啊!我当皇帝的又往哪里出呢?只好摔茶杯啦!”所以他能够成功,所以德国在那时候能够那么强盛。

朱元璋的马皇后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天在后宫与皇后谈笑,两个人谈得高兴,朱元璋突然拍了一下大腿,高兴地跳起来说:“想不到我朱元璋也会当皇帝!”手舞足蹈,又露出了他寒微时那种样子,这是非常失态的。当时还有两个太监站在旁边,他没有留意到。一会儿朱元璋出去了,马皇后立即对那两个太监说:“皇帝马上要回来,你们一个装哑巴,一个装聋子,否则你们两人都会没有命了,记住,听话!”果然,朱元璋在外面一想,不对劲,刚才的失态,将来给两个太监传了出去,那还了得。于是回到后宫,一问之下,两个太监,一个是哑巴,不会说话;一个是聋子,没有听见,这才了事。否则这两个太监的头岂不掉下来了?所以马皇后也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好皇后。

朱元璋的迁怒被马皇后识破了,保全了两个小太监的性命,倘若迟一言呢?那不是白白断送了两条性命?

孔子所说的“不迁怒,不贰过”,只是人生修养中的一小点。如果认真地研究起来,人若真能修养到“不迁怒,不贰过”,那是太不容易了。所以他再三赞叹颜回,也是有道理的。

智慧金言

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怨天尤人”,这也是迁怒的一例,一个人到了困难的时候怨天,这是普通的事。说到“怨天”,如韩愈所说的,一个人“穷极则呼天,痛极则呼父母”,这是自然的现象。又如司马迁《史记》中对《离骚》的评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澹,未尝不呼父母也。”这里所指的“穷”,并不只是没有钱了才叫作“穷”。一件事到了穷途末路的时候,就叫作“穷”。此时往往情不自禁地会感叹“唉!天呀!”身上受了什么难以忍受的痛苦,往往就脱口而出:“我的妈呀!”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人到无可奈何的时候,心理上就逃避现实,认为这是上天给我的不幸。“尤人”,就是埋怨别人、诿过于人,反正是“我没有错”。古时平民文学中有一首诗说:“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行人望晴农望雨,采桑娘子望阴天。”像这样,天做哪一种天才是好天呢?做天都难作,何况做人?所以一个人为朋友效力,受人埋怨,是难免的。

这里,强调的是人生的修养,一点事情不高兴,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不能反省自讼。尤其是领导别人的,更要注意啊!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经典语录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也。”

译文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快进城门的时候,他鞭打着自己的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跑得不快。’”

解读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公元前484年,鲁国与齐国打仗,鲁军大败,作为统帅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后面掩护大军撤退。当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后到达时,他却故意鞭打着马说:“不是我敢于殿后,而是我的马跑不快呀!”

这件事情,由不得孔子不夸奖。孔子夸奖了,可是孟之反却不自夸,这就表现出了一个人谦逊的精神。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孟之反他不愿居功,以免引起其他将领和同僚的妒忌。

活学活用

这种“功不独居”其实也是一种“忠恕”思想。

对待功与过的态度,往往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自以为有功便忘了上司,总是讨人嫌的,特别容易招惹上司的嫉恨。自己的功劳自己表白不仅不合理,也不合人情的捧场之需,而且是很危险的事情。

做下属的最忌讳自表其功,自矜其能,凡是这种人,十有九个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

有一种人在是非面前,往往“揽功于己,诿过于他”。在某一事业成功之时,围观者或与此事情稍有关连的卑劣者,便争先恐后地施展各种“外交手段”,或捧他人以抬高自己,或阿谀奉承为得到些利益,或诈显其能渲染他人而论作己功,或事先邀功以夺名声……一旦事情失败或出现过患之时,他们会立即推卸责任,或退避三舍,或事先声明脱离干系,或落井下石以显示自己的正直,或对别人横加指责,百般讥毁等等。这样的人虽然也许暂时脱离困境,但因果丝毫不爽,自己酿造了苦果必须自己承担。更何况恶意诽谤他人,妄添莫须有的罪名,实为明知故犯,最终害人不成反害己。

三国时期曹彰的推功和诸葛亮的揽过,至今仍在世间传为美谈。

曹彰是曹操的儿子,因有黄胡须而被曹操爱称为“黄须儿”。曹彰奉父命平定乌桓叛乱时,临机决断,果敢勇猛,身先士卒,冒死搏杀,连战皆捷。但他向曹操汇报战况时却“归功诸将”,闭口不谈自己。曹操见其如此谦让推功,禁不住称赞说:“黄须儿竟大奇也!”(《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诸葛亮揽过之事为众所周知。马谡违背诸葛亮指令而失掉街亭,马谡伏法后,诸葛亮上表朝廷“咎皆在臣授无方……请自贬三等。”(《三国志·魏书·诸葛亮传》)

“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是一种君子风范。小人恰好相反,他们想着法子向自己的头上打造光环,变着把戏向自己脸上贴金。有的小人甚至会把别人的成绩说成是自己的,把自己的过失说成是别人的,见功便揽,遇过就推。有的小人在请功时把芝麻说成西瓜,受过时把西瓜说成芝麻。还有一些小人则见到容易的抢着干,遇到不易出成果的就躲避,耍奸溜滑,聪明绝顶。但是这样的“聪明”,最终还是会被人识破,何必呢?

为人者,不图一时之得失。谦逊也好,不居功以免妒忌也好,都是立身处世的艺术。尤其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下,不锋芒毕露,不居功自傲的确是非常高深的修养。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做到不争功就不错了,哪里还能把自己本来就有的功劳推到一边去呢?

正因为孟之反将军有这样高深的修养,所以就连圣人也对他大加赞赏。

智慧金言

有功不自恃,有过不推诿,固然是人们所称道的可贵品质,而推功揽过,则体现了一个人更崇高的思想境界。尤其是一位管理者,对待下属更需有这种修养和风格。下属有功,应予表彰鼓励;下属有过,应当从中看到自己的责任,甚至勇于为下属承担一定的责任。当然,推功揽过也要本着求实的精神,出自于内心的真实情感,而不是那种虚假的“滑腔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