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笔生意对道格拉斯而言相当重要,如果能同东方航空公司签署订购合约,他在生意场上能马上争得一席之地;反之,如果难以取得订单,或许就表明他将从此销声匿迹。
道格拉斯回去与他的工程师仔细研究商量后,认真地答复说:“老实说,我不能确保把噪音降低。”
雷肯巴克说:“其实,我早就知道答案。我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就是想看看你对我是不是诚实。”
接着,这位总裁郑重告诉道格拉斯;“你现在得到了16500万美元的订单,你着手建造飞机,并试着把引擎的噪音降低了。”
“老实说,我不能确保把噪音降低。”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说出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但道格拉斯正是凭着宁肯在商场销声匿迹,也不背上欺世盗名的骂名的勇气,才赢得了别人的信赖和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订单,也是靠这一秘诀,才得以把自己的事业推向成功。试想,如果当初道格拉斯没有勇气承认他不能降低飞机引擎的噪音,而是欺骗了雷肯巴克,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不就随着谎言被戳穿而泡汤了吗?
后来,道格拉斯果然用这笔资金把自己的公司创办了起来。
在当今社会,诚信是一切德性的基础和根本。诚信意识的丧失与道德丧失是相互交错的。有时它们也是互为因果。当今社会,无论是商业欺骗行为,还是假冒伪劣商品的制造;也无论是官场腐败行为,还是学府作弊现象,都在强烈地提醒我们,诚信社会氛围营造的必要与急迫。
智慧金言
我们通常一出口,就“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甚至大呼“人无信不立”。然而,诚信就像迷彩服一样,成为许多人用来伪装掩护的幌子。这些年来,我们见过太多的贼喊捉贼的骗子,口口声声诚信为本,实际上骗你没商量。一个人的诚信,来自于个人的价值观、所在组织的规范程度,以及如法律、人文、风俗习惯等的社会环境。西方人视信用为自己的第二生命,并非他们的道德观念使然,而是他们的法律所形成的游戏规则的要求。否则,把诚信当作儿戏的人,最终都将没有好的下场。
始终保持做人的操守
经典语录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解读
泰而不骄,意思为泰然而不骄矜或安泰而不骄傲。泰,安然、平安、安宁。形容遇事心情镇静,态度从容,举止稳健,为人处世不骄横放肆。孔子在《论语·尧曰》中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在《论语·子路》中还谈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他把能否做到泰而不骄,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标志。
活学活用
泰而不骄不仅体现一个人的风度,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素质。
泰而不骄,有两层意思,一是泰然,二是不骄。要做到泰而不骄,需要加强几方面修养。泰而不骄,需要有一种坦荡的平常心。一个人只有不患得患失,才能遇事泰然处之。一个有了一定地位的人,常怀一颗平常心,才能坚守平民之德。这一论述至今亦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记得有位学者写了一篇缅怀周总理的文章,说周总理官而不显、泰而不骄。并举例说,一次总理去洛阳视察,见到一册碑帖,问秘书带钱没有,秘书说没带,总理便摇摇头走了。这件小事显示出周总理这种平民意识和泰而不骄的品德。他不仅赢得了人们的爱戴,而且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真是像元代张光祖说的那样“操守欲正,器局欲大,识见欲远”。
我国古代哲人认为,人的资质有三等,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当然,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对人的资质的不同评述。但从古人的评述中可以看出,人们把沉着稳健、泰然处事视为人的高格调、高资质、高境界。要做到这点,需要有出众的聪明智慧。清朝有一本《格言联璧》中谈到“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如果一个人缺乏智慧、简单急躁,勇敢就会成为暴戾,学识就会成为迂腐,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三国中的张飞是位英雄,但是他有勇少谋,便难以做到泰而不骄。由此可见,一位英雄,一个好人,如果没有学识、聪明、智慧,同样不可能做到泰而不骄。
智慧金言
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际交往频繁,泰而不骄更是人们立身行事的重要修养。
孟子在他的《孟子·尽心上》中说过:“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意思是说得志与不得志都要有为人的操守和规范。时时想到“泽加于民”,时时重于“修身于世”,始终保持泰而不骄的君子之风。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骄矜无功,忏悔灭罪”。意思是说,即使有盖世超人的丰功伟绩,也承受不了一个骄矜的“矜”字所引起的反效果,假如居功自傲便会前功尽弃;即使犯了滔天大罪,也挡不住一个“悔”字,只要彻底忏悔,就能赎回以前的过错。
长存仁爱之心
经典语录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又有什么用?”
解读
这里的“乐”可不是音乐的意思。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活学活用
孔子的另一句话:“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意指仁爱的道理,在于自己要立业,也要帮助他人立业;自己要达到人生的目的,也要帮助他人达到人生的目的,这样以自己的行为作例子,才是实践仁爱的方法。
一名战士在手榴弹实弹投掷训练时,弹体不慎脱手滑落在身体右后侧约1米处,在短暂的3.7秒时间内随时可能爆炸……战友生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上海警备区司令部通信站副教导员(正营级)王庆平挺身而出。战友得救了,王庆平却在手榴弹的爆炸声中献出了年仅35岁的宝贵生命。这一幕壮烈情景发生在上海警备区某综合训练场上,时间定格在2005年2月22日16时45分。
王庆平在生死关头,临危不惧、舍身救人的行为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平时工作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一个集中表现,是一种工作惯性,也是将仁爱之心贯穿到生活、生命里的最真实表现……王庆平舍己救人的壮举,是在短短的3.7秒之间发生的;但他那充满爱心,甘于牺牲奉献的道德风范,却贯串了他那整整18年的军旅生涯;王庆平在生死瞬间所作的抉择,是他性格的沉淀!他爱战士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对待战友比亲人还要亲许多。这是最恰当的仁爱表现。
人都不是完美的,文化也一样,不同的民族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根性,谁也不应以天使自居,把自己放在优于他人之上。我们都像是有一只翅膀的小天使,独自是飞不起来的,只有沟通、理解、妥协、宽容,彼此相拥在一起,才能最终飞上天。
智慧金言
感受痛苦才能理解痛苦,需要帮助才愿意帮助,让别人快乐才能自己快乐。《圣经》中也有类似的观点,即:施比受更有福。仁爱与孝亲一样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失去这些人性本善的光辉,个人魅力将无从谈起,你见过一个面无表情的仁爱之人吗?极端一点,如果全社会的人都失去了仁爱,那么,这个社会将陷入黑暗的痛苦之中。
所以,这里说的仁爱指的并不是单方面的操守,而是一种习惯,一种性格。
做人要有人样
经典语录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看他的样子庄严可怕,接近他又温和可亲,听他说话语言严厉不苟。”
解读
每一个人,做人的时候要有点样子。在语言、行为、容貌等方面要有规范。比如,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比如,要“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比如,要“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活学活用
人格的魅力也是在举手投足之间铸就的,长期注意自己的言谈行为,让别人感觉到一种不怒而威的气质,这是做事成功的一个前提。一旦有了让人信服的人格,它回给别人带来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周恩来总理就是中华民族完美人格的典型代表,无论是自身修养还是治国理政,他都可以彪炳史册。在党内不正常的斗争中,他用自己的人格团结过同志;国共合作时,他用自己的人格感化过敌人;在外交工作中,他凭自己的人格魅力化解矛盾,促成过合作。1955年万隆国际会议上,当时许多国家对新中国还没有普遍接受,对中国共产党怀有敌意,有人估计会议不会通过中国代表的任何提案。出乎意料的是,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竟受到绝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认同,并在许多实质性问题上同新中国达成了共识。一位西方国家的首脑在接受采访时说:“是周恩来的人格力量说服了我。我觉得,一个拥有如此高尚的领导人的政党是值得信赖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一个小圈子里,想成为核心,想成为焦点,并非钻营所得。
民间有句俗语,叫“少说话,威信高”,这种不苟言笑,不动声色,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永远是一幅高深莫测的样子,当然,这也是一种做人的策略。不会轻易地在言谈中透露自己的想法,保持沉稳的心态。
有些人却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平时不注意个人修养,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嬉皮笑脸,嘻嘻哈哈,说话随便,口无遮拦,张口脏字,言必笑话。好像只有低俗、恶俗,才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才能赢得朋友的认可和信任。或者“嘴馋”:大吃大喝;“腿懒”:高高在上;“耳聋”:偏听偏信;“手长”:贪图便宜;“心偏”:厚此薄彼,办事不公。凡此种种,长此以往,作践了自己,带坏了风气。
智慧金言
做人做事,没有要成功的样子,没有要做出事业的架子,事业只能举步不前。
先做人,后做学问
经典语录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恭顺师长。说话做事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解读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其实,孔子这段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学“文”,首先要在道德上立根基。
活学活用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他就已经摆脱自然本性的一些低级趣味和自私倾向。这样的人,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的人了。在今天,道德修养和文化知识同等重要。只要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
世间什么最难?做人最难,拼上三年两载功夫做成一件两件事不难,做人却是一辈子的事,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不会做人怎么做事?一个人连人都不会做还能做什么?
有一个名叫公明宣的人在曾子门下学习,三年不读书。曾子说:“你在我家里,三年不学习,为什么?”
公明宣说:“我哪敢不学习?我看见老师在家里,只要有长辈在,连牛马也没有训斥过,我很想学习您对长辈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接待宾客,始终谨慎谦虚,从来没有松懈过,我很想学习您对朋友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我看见老师在朝廷办公事,对下属的要求很严格,但从来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我很想学习您对下属的态度,可惜还没有学好。”
曾子离开座位,向公明宣道歉说:“我不如你,我只会读书罢了!”
以往我们的教育偏重于告诉人们什么是好人、必须做好人。比较偏废于教育学生怎样去做人,以致学生对于为人处事的原则方法技巧并不明了。因而不善应对、不善交际,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不能较好地把内在的美德变成外在的美行,把个人体面的融会在人群集体之中。
我们并不是主张不会做人,就不要学知识,而是要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学知识放在第二位。因为,一个连人都做不好的人,学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呢?
智慧金言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由此可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正人正己,堪为表率
经典语录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解读
俗话说:“正人先正己。”孔子在本章中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孔子把“正身”看作是从政为官的重要方面,是有深刻的思想价值的。
我们在要求别人品行端正时,首先应自己做到。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自己做不到,要别人去做,不合情理。自命正人君子,难以服人。只有正人先正己,为人表率,才能令人信服。
活学活用
有这样一则鹦鹉的故事。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像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没有人会相信人的行动会在这么大程度上影响一只鹦鹉,这只是一只鸟而已,倘若是自己的孩子呢?倘若是自己的属下呢?
无数事实都已经说明,如果领导者,或者教育者不能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只是口头说教,那所说的一切都只能是苍白无力的;而古今的圣贤、英雄人物榜样的力量则是无法估量的。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他们的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汇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至于在上者自己腐败,“上梁不正下梁歪”,影响一片,把他所主管的单位、部门或地区带上邪路,这也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