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4
10459500000024

第24章 大明王朝全面解读(3)

杨锐(?~1532),字进之,萧县(今安徽萧县)人。当时,宁王朱宸濠有谋反之心,王琼认为安庆(今安徽安庆)居于要害之地,应该加强防守,于是提拔杨锐为代理都指挥佥事,守卫这个地方。杨锐与知府张文锦修造战船,每天督促士兵操练水战,以备战事。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造反,率军向东而下,烧毁彭泽(今江西彭泽)、湖口(今江西湖口)、望江(今安徽望江),涌到安庆城下,有战船五千多艘。杨锐等人开始在长江边抵抗,后不能敌,退入城中,被叛军围困。城中将士分四面防守,杨锐和崔文防守最为重要的城西。杨锐昼夜抵抗,杀伤叛军二百多人,并斩杀了叛军的间谍,才使叛军渐渐退却。

七月,叛军的全部兵马到达安庆城下,号称十万人,战船相连六十多里,朱宸濠亲自督战。江西佥事潘鹏投降了叛军,奉命到城下劝降,城内军心动摇。杨锐将潘鹏的家僮腰斩示众,才使军心稳定下来。朱宸濠大怒,把安庆团团包围,并加紧攻城,杨锐等人殊死搏斗。当时守城的兵士还不到一百人,其他的全是民兵,老弱和妇女送饭,并运送石头,每人运送一两块,几天就堆积如山。叛军攻城时,便纷纷投下石头,逼使叛军的攻势渐缓。杨锐又向叛军营地射去书信,劝告他们解散,许多人都逃跑了。他还招募敢死队趁夜偷袭叛军营地,使他们整夜都惊扰不安。朱宸濠沮丧地说:“安庆尚且不能攻下,怎能指望南京?!”恰逢官军收复了南昌(今江西南昌),于是叛军撤去。杨锐等人又出城袭击,打败叛军,前后十八天,安庆解围。

在平定朱宸濠的叛乱中,杨锐派人守卫安庆城,击退叛军,功不可没。事后,武宗非常高兴,提拔他为参将。

罗伦为什么托病不愿做官

罗伦(1431~1478),字彝正,吉安永丰(今江西永丰)人。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以维护道义为己任。他为去世的母亲服丧,过了两周年,在举行大祥祭礼之后,才开始吃盐和乳酪。宪宗成化二年(1466)参加廷试时,作对策一万多字,痛斥时弊,名动京城,录取为进士第一名。当他看到宪宗召回正在服丧的大学士李贤,并让他“夺情任职”时,立即上疏劝谏,表明这是关系纠正人情风俗、维护伦理孝道的大事。宪宗看后大怒,把他贬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李贤也耿耿于怀。事后,虽有多位大臣上疏解救,却始终得不到回应。李贤去世后,他虽官复原职,但是被安排在南京,不被重用。两年后,罗伦托病还乡,不再出任官职。

罗伦不愿为官,也与性格有关。他为人刚正,严于律己,对富贵名利看得很淡。他读书是为钻研圣贤学说,曾说:“科举考试并不能毁坏人,而是人自取灭亡。”当时知府张瑄同情他的贫穷,用粟米周济,被婉言谢绝。在家乡,他倡议实行乡约,并以身作则,大家相互遵守,没有人敢违犯。罗伦穿衣吃饭都比较粗劣,并不以为耻。有人送衣服给他,而当他看到路边有饿死的人,就脱下衣服掩盖尸体;如果要留客人在家饮食,就需要妻儿到邻居家去借贷钱米。罗伦曾在人迹罕至的金牛山上建筑房屋,著书立说,不为世事所扰。

王徽为什么反对宦官专权

王徽(1428~1510),字尚文,应天(今江苏南京)人。英宗天顺四年(1460)考中进士,担任南京刑科给事中之职。

宪宗即位之初,王徽便与王渊等人呈上奏疏。在疏中,以自古宦官贤良的少、奸邪的多的史实为根据,阐明恢复太祖时的旧制度,即不准宦官参与朝政的道理。认为这样既有利于朝廷,也有利于宦官本人。

宪宗成化元年(1465),发生吴皇后被废事件,宦官牛玉因为擅自调换中宫,论罪当死,但由于处理此案的官员徇私枉法,他只受到被贬的处罚。王徽等人看不过,于是上疏弹劾,认为对牛玉判刑太轻,依据国法应该处死。并列举大宦官王振、曹吉祥等人危害朝廷的事为例,劝诫宪宗借鉴前事,不要轻信宦官。他还指出,宦官是皇帝身边的近侍,常常利用这种机会勾结朝中大臣,时时进谗言诬陷忠良之士,扩大自己的势力,干预国家政事,也使得宦官的兄弟子侄依仗权势,横行不法,欺压百姓。宦官虽然身在宫中,心却在宫外,内外互相勾结,这样极容易引发动乱。宪宗不但不听,还把他贬为州判官。宦官更是对王徽切齿痛恨,处处排挤,使他的仕途不顺,终于在宦官的陷害下被取消了官籍。

届伸是怎样揭露宦官败坏国事的

屈伸(1460~1504),字引之,任丘(今河北任丘)人,宪宗成化末年考中进士,一直担任谏官。他坚持正义,刚正不阿,尤其对败坏国事的宦官,揭露抨击不遗余力。

孝宗弘治年间,以镇守广宁(今河北宣化)的宦官王振为首,总兵官蒋骥、巡抚陈瑶等人谎报军功战绩,明明在广宁一战中失败,却上报朝廷说是打了胜仗。屈伸等人上疏弹劾,孝宗却不追究。直到广宁再一次失守,王振等人又谎报,屈伸又上疏弹劾说这是欺君罔上的大罪,孝宗才下令立案审查。

宦官苗逵与成国公朱晖等人讨伐敌寇,捣毁巢穴,只斩杀了三个敌人,等到敌寇大举进攻固原(今宁夏固原)的时候,他们不敢出兵,也只斩杀了十二个敌人,却先后都以胜利上报朝廷,并向朝廷讨要封赏。对此,屈伸等人多次上疏弹劾,孝宗都不听。

镇守河南的宦官刘瑯,上疏要求拨给杂役人员,孝宗下令拨给了五十人。依照先例,担任尚书之职的宦官才有二十个杂役人员。于是,屈伸上疏竭力反对,孝宗下令减少了二十个。

理学大师王守仁的生平情况如何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曾在会稽山阳明洞隐居养病,故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他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大师及教育家、书法家,也是明代出身于文人的著名将领之一。

王阳明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考中进士,随后在兵部、刑部任职。武宗正德元年(1506)冬,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责打了四十棍,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今贵州修文)丞。刘瑾被朝廷处死后,王守仁由庐陵知县,历任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少卿、升迁为鸿胪卿。正德十一年(1516),王守仁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南安(今江西大余)、赣州(今江西赣县)、汀州(今福建长汀)、漳州(今福建龙溪)等地。当时,南、赣等地有多处农民起义,王守仁在巡抚此地时,联合福建、广东两省军队,镇压了大庾(今江西大余)、乐昌(今广西乐昌)、郴州(今湖南郴州)等地农民起义。十四年,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平定“宸濠之乱”。世宗嘉靖元年(1522),升任为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六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兼巡抚,赴广西田州(今广西田阳)平息当地少数民族骚乱,又指挥官军击破八寨、断藤峡的土匪。最后,他病死于往返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今江西大庾)的路途中,时年五十七岁。赠新建侯,谥文成。

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的教育家,从三十四岁开始讲学活动,直至去世,历时二十三年。在这期间,除六年是专职从事讲学之外,其余均是一面从政,一面讲学。他所到之处,除热心于讲学外,还热心于教育设施的建设,并且不拘形式,既建书院,也设置社学和兴办学校,这在客观上对明中叶以后书院学校的发展、讲学之风的兴起起了积极的倡导作用。

在哲学方面,他是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流行达150年之久,形成阳明学派,谓之“阳明心学”。不仅在本土影响极大,还流传到日本等国。他的学说虽然起过某种冲击圣贤偶像的积极作用,但空谈心性之风的流行,也影响了明中叶以后学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他一生著有《传习录》、《大学问》、《阳明先生文录》等,后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嘉靖皇帝为什么赏识张璁

张璁(1475~1539),字秉用,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后因“璁”字与世宗皇帝朱厚熄的“熄”字同音,为了避讳,世宗特赐名孚敬,字茂恭。

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当时,武宗无子,在世时下诏让堂弟朱厚熄继位,是为世宗。世宗即位才六天,即下诏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奉迎生母来京。这道诏书遭到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抵制。他们援引汉代定陶王、宋代汉王等类似的事为例,不予认可。

这时,张璁在礼部观政,上了一道《正典礼》的奏疏,阐明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汉王的儿子是先入宫承嗣为皇子,而后继承皇位,这是继嗣。而当今皇上是以伦序而立,是为继统。统与嗣不同。并据“孝”和“尊亲”传统,说明礼法的核心是人情;申明世宗登基后就商议“追尊圣考”、“奉迎圣母”,合乎大孝之道,顺乎人情之理。世宗听说之后,非常高兴,说:“这番议论一出,我父子都可以获得保全了。”之后,世宗授张璁、桂萼为翰林学士,与其他持反对意见的大臣展开激烈的争论。随着事态愈演愈烈,朝臣中有二百多人甚至跪在宫门前哭谏。世宗一怒之下逮捕了为首者,打死十七人,下狱一百九十人,发配戍边八人。

嘉靖三年(1524)九月,“大礼之争”落下帷幕,世宗尊其生父为皇考,生母为皇太后。这一场大礼仪之争,实质上是前朝权臣与新继位的年轻皇帝的权力之争,张璁就成为这场争斗中新皇帝政治集团中的先锋与主力,从而得到赏识与信任,一再擢升。六年十月,以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要决策,两年后晋升为首辅。

张璁任首辅以后,刚正廉洁,一心奉公,并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来实行种种改革措施:针对官场上贿赂公行、贪赃枉法的积弊,竭力推行廉政,加强监察权力,巡按御史与地方官员进行相互监督,不许结党营私、私下进谒、请托与馈赠,违者由缉事衙门访捕拿问;针对宦官干预朝政,张璁上奏明确揭露其种种劣迹及其产生的危害,使世宗下决心改革,罢免撤除天下镇守太监;针对权贵侵占民田,张璁与杨一清上疏,坚决请求清理权贵大臣的庄田,一律归还百姓。此外,张璁还请得旨意,裁减锦衣卫官兵三万一千多人,其他部门冗官、冗兵四万多人,罢黜不称职御史二十余人。这些措施,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皇权统制,所以得到世宗的支持与赞赏。

张璁生病时,世宗曾派遣锦衣千户刘昂前去探视,并带着手诏说:“卿以赤诚辅联,朕亦以腹心是托。”并催促还朝辅政。他逝世后,特赐谥号文忠,追赠为太师。

胡士宁是怎样弹劾宁王朱宸濠的

胡士宁,字永清,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孝宗弘治六年(1493)考中进士。他性格刚直,不畏权贵,时常上疏陈述当时的政治得失,与李承勋、魏校、余祐一起被称为“南都四君子”。

武宗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骄横跋扈,有谋反之心,但没有人敢说。胡士宁十分愤慨,于武宗正德九年(1514)三月上疏给武宗,指出江西尽管盗匪横肆,但其隐患不在盗匪而在宁王。宁王府的威势日渐扩大,聚集了很多不法之徒胡作非为,多次假借火灾强夺百姓的房屋基地,还以采办贡品为名侵扰附近的府郡,而地方官员却只知奉承不予制裁。他说这样会使得百姓不安,逼得他们群起作乱。针对这种情况,他请求武宗委派公允忠诚的大臣镇抚江西,同时让宁王只治理他的藩国而不要阻挠有关官员。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平定祸乱的根源,消除意外变故。武宗同意了派大臣前往江西镇抚的事情,至于他说的宁王府违反法制侵扰百姓的事,怀疑不是真的,就没有派人调查,只是命宁王好好管束下属。

朱宸濠得知后,恼羞成怒,几次上疏弹劾他,又以重金贿赂权臣和武宗宠信之人,一心想杀掉他。在朱宸濠的活动下,胡士宁的家人全部被抓,胡士宁走投无路,自投锦衣卫监狱。在狱中,他又三次上疏说朱宸濠谋反的情况,但武宗都不予理睬。他在狱中被关押了一年多,后经多位大臣的援救,被贬职流放到沈阳(今辽宁沈阳)。又过了四年,朱宸濠果然谋反,胡士宁才被重新起用。

郑晓是怎样分析倭寇之乱的原因的

郑晓(1499~1566),字窒甫,海盐(今浙江海盐)人。世宗嘉靖二年(1523)考中进士,曾任职方主事、太仆丞、南京太常卿、刑部右侍郎等职务。他熟悉军事,尽知天下险要关塞,兵马虚实强弱的情况。任职于兵部时,兼副都御史总督漕运,曾多次击败倭寇的进攻,曾在狼山(今属江苏)围攻他们,斩杀九百多人,因此两次晋升官阶。

当时有许多百姓受了倭寇的贿赂而与他们内外勾结,为他们作向导,使得倭寇完全知道官军的虚实,还有很多人加入倭寇的队伍。针对这种情况,郑晓说:“英武雄健有才识之徒,因为困顿没有地方显示才华,才会甘心作贼寇。除非国家广泛网罗人才,使他们有出路,不然恐怕其中就会产生像孙思、卢循这样的人,祸患就蔓延大了。洪武年间倭寇侵扰近海的州县,以高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威灵,加上谋臣老将的帮助,修筑城堡操练士兵,经营几年,都还没有经营安定。于是招募渔夫、岛上居民、贩卖私盐受罚的刑徒、编入户籍的蜑人编成几万人的水军,又派使臣出海宣扬恩威。很久以后,倭人才不成为祸患。如今江北虽然平静,然而船只出没,转眼就是千里。倭人依恃华人作耳目,华人凭借倭人作爪牙,若不详细筹划,后患很不容易消除。”

郑晓对倭寇之乱原因的分析十分中肯,世宗对他提出的建议都采纳了。

张经御倭有功为什么却被处死

张经(?~1555),字延彝,侯官(今属福建)人。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考中进士,任嘉兴(今浙江嘉兴)知县。

嘉靖三十二年(1553),张经被任命为南京户部尚书,随后改任兵部尚书。三十三年,朝廷因倭寇猖獗,令张经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湖广的军队,见机行事。十一月,倭寇两万余人占据柘林(今属江苏),其同党也相继而来。张经每天勤于选将练兵,又考虑到江苏、浙江、山东的军队同倭寇作战时多次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想组织附近各地的官军合力攻打倭寇,力图一举捣毁贼窝。那时恰逢侍郎赵文华前去,他与胡宗宪相互勾结,屡次催促张经出兵。张经坚持等到各地官军都会合后,合力攻打,赵文华再三催促,张经依然坚持己见,于是赵文华就秘密上疏控告张经耗费军饷,祸害百姓,畏惧倭寇,因此贻误战机等。而在赵文华上疏时,各地方的官军也都会集在了一起。五月初一,倭寇突袭嘉兴。张经派遣各路军队在王江泾合力作战,大败倭寇。这是平倭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捷。

而世宗收到赵文华的奏疏后,便向严嵩询问情况,严嵩的回答和赵文华的奏疏如出一辙,并说当地百姓都很怨恨张经。世宗听后,大怒,立即下诏逮捕张经。但不久就传来“王江泾大捷”的消息,世宗却认为这是张经听到赵文华弹劾自己后才打了一仗。而严嵩又时常在世宗面前进言说张经是冒领赵文华与胡宗宪的功劳,并极力称赞赵文华与胡宗宪。世宗对严嵩的话深信不疑于是下令逮捕张经。张经被带到京城后,向世宗详细陈述了进兵剿倭的原委始末,可世宗却始终听不进他的话,最终判张经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