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王朝4
10459500000025

第25章 大明王朝全面解读(4)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月,张经被判斩首。天下人都为他抱冤。

胡宗宪是怎样勾结严嵩贻误国事的

胡宗宪(?~1565),字汝贞,绩溪(今安徽绩溪)人。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考中进士。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在沿海地区非常猖獗。世宗命令张经为总督,李天宠为浙江巡抚,又命赵文华督察军务,而赵文华依仗严嵩在朝内的支持,极为骄横。张经和李天宠不愿依附赵文华,只有胡宗宪依附他。赵文华与胡宗宪相互勾结,大力排挤张经、李天宠。“王江泾大捷”中,胡宗宪虽参与有力,但赵文华、严嵩却将张经的功劳全部抹杀而归于胡宗宪。张经因此获罪,被世宗处死。

在歼灭汪直、徐海的战役中,胡宗宪立下大功,但他为人有权术,又喜好功名。通过赵文华又结交到严嵩父子,每年都会向严氏赠送无数的金银、丝绸、女子、珍异物品等。赵文华死后,胡宗宪与严嵩结交更深,权力震动东南一带。胡宗宪还喜欢结交宾客,对各种身怀一技的人也都施以恩惠,因此名声大作。但他所侵吞的公款、聚敛的财物也不计其数。

胡宗宪又十分懂得谄媚世宗,经常向世宗进献珍品。因此遇到有人弹劾胡宗宪时,世宗也大都宽恕了他,不多追究。等到严嵩垮台后,御史汪汝正在查抄罗龙文家时,发现了胡宗宪在遭人弹劾时授意罗龙文向严世蕃求助的亲笔书信。汪汝正上呈给世宗后,胡宗宪终于被逮捕,并投入监狱。

胡宗宪在狱中上奏陈说自己在平定倭寇的功劳,又说自己是因为向皇上进献祥瑞物品而遭人弹劾,并说汪汝正有受贿行为。世宗终因怜惜宗宪,将汪汝正也一并投入监狱。胡宗宪后来死在狱中,汪汝正获释。

曹邦辅击倭有功为什么受到贬黜

曹邦辅,字子忠,定陶(今山东定陶)人。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考中进士。

嘉靖三十四年(1555),曹邦辅被授予右佥都御史一职,到应天(今南京)巡查安抚。那个时候倭寇正聚集在柘林(今属江苏),部分倭寇则从绍兴(今浙江绍兴)窜出,转而劫掠杭州(今浙江杭州)、严州(今浙江建德)等地,又进犯南京,攻破溧水(今江苏溧水),直抵宜兴(今江苏宜兴)。曹邦辅率兵分兵围剿,大败倭寇。赵文华本想争夺他的功劳,但曹邦辅早已将捷报奏告给了朝廷,赵文华因此非常怨恨曹邦辅。

后来赵文华与胡宗宪,会同曹邦辅共同攻打占据陶宅(今属江苏)的倭寇,结果失败。贼军后退时,曹邦辅又进兵攻打,却再次战败,因此被罚夺去俸禄。而赵文华却上奏指责曹邦辅躲避强敌而攻打弱敌,延误军期。赵文华回京后,又向世宗进言说:“倭寇不难消灭,但因总督、巡抚不称职,以致官军失败。”于是,世宗便下令逮捕曹邦辅,将他贬去戍守朔州(今山西朔县)。

余珊向皇帝所上十事的内容是什么

余珊,字德辉,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武宗正德三年(1508)考中进士,授予行人之职,升为御史。余珊严于律己,为官很有威仪,深得人们敬重。世宗嘉靖四年(1525),他在给世宗所上的奏章中,陈述了朝廷潜在的十种弊病,行文洋洋洒洒,达一万四千字,反复陈述,极为痛切,内容概括起来是这样的:

正德年间,反贼刘瑾独揽政权,扰乱朝政,幸亏陛下振兴纲常法纪,然而不久又因循旧习,使纲常法纪废弛,此为第一种;陛下打击铲除了正德年间遗留下来的寡廉鲜耻、攀附权贵之徒,但是现在重富贵薄名节之风盛行,受贿之门重开,商贩往来如前,致使风俗败坏,此为第二种;正德年间国家权柄下移,王气不振,因此才有宁夏安化王和江西宁王的叛乱,全靠陛下奋起整顿藩王,然而陛下近来受腐儒姑息言论的迷惑,纵容部下犯上,致使朝廷的号令竟出于士卒之口,这是国威衰弱的表现,此为第三种;自从刘瑾掌权以后,用收受贿赂来更换将帅,所以边防遭受破坏,全靠陛下奋起而严加整饬,但是积病已久,边防松弛,外敌强大,此为第四种;陛下继位,虽有力地打击了刘瑾等敛财集团,但近年来,赋税沉重,百姓在田野中嗷嗷待哺,全没有乐于生存的心思,这是国家根本的动摇,此为第五种;近来朝中言路阻绝,偶尔有几个忠直之士,也被权奸排挤而离去,导致人才匮乏,此为第六种;刑法严酷,进言之士稍有不慎,即遭酷刑,致使言路闭塞,此是第七种;奸邪之徒以忠良的假像掩饰自己的奸诈,正是大奸若忠,大诈若诚,臣担心正不压邪,群奸日益得势,奸正混淆颠倒,此为第八种;自陛下继承皇位,一改武宗亲小人远贤臣之风,但是自从兴起有关“大礼”的议论以来,凡是不合陛下心意的,便加以贬斥,小人由此窥探机会,投机取巧,以迎合君主的心意,获取功名,因此使得大臣观望,小臣畏惧,上下相违,导致君臣产生隔阂,此为第九种;如今多次出现异常天象,成为灾害之兆,此为第十种。这十种,只要有一种,就难以保住天下,恳请陛下任用贤臣良将,这样可使朝政的弊病除去,国家可望大治。

戚贤是怎样一位官员

戚贤(1492~1553),字秀夫,全椒(今安徽全椒)人。他是一位有智谋、敢于弹劾贪官庸吏、大胆言事的正直而有作为的官员。

戚贤是在世宗嘉靖五年(1526)考中进士的,被授予归安知县。归安县里有座肃总管庙,香火很旺盛,每天都有人进庙祭祀祈祷。有一年干旱,戚贤就到庙里祈祷求雨,却没有应验,就把木偶像扔到河里去了。过了几天,有船经过,木偶像居然跳到船上,船中的人大惊。戚贤知道后笑着说:“这是因为没有将它烧掉。”于是派人将木偶像烧毁。暗中命令衙役躲在庙的附近,等着水里的人一出来,就逮捕他们。没多久,果然捕获了几个人,原来是当地奸人招募的善于游泳的人做出来的。戚贤运用自己的智谋使得真相大白。

知府万云龙为人性情急躁,对待下属很严厉,因此,戚贤好几次触犯了他。后来,万云龙被人诋毁,即将贬黜,而戚贤不计前嫌,为其诉冤。这样,万云龙才得以幸免。尚书桂萼因此而认为戚贤为人做事与众不同,十分欣赏他。

嘉靖十四年春,戚贤升任吏科给事中。进言说遭罢黜的官员有处理不当的,应该让谏议官上言救援。皇上听从了他的请求。恰巧此时参议王存和韦商臣因上言论事触犯了朝中要人;前给事中叶洪弹劾汪鋐被贬职,后来这几人都被罢黜。戚贤此时正在陕西审事,给事中薛宗铠便根据戚贤所上奏疏的意思上言救援。但是吏部坚持不同意,皇上于是下令将他们罢免。

戚贤回朝廷后,认为汪鋐之所以敢恣意横行,其实是因为张孚敬包庇他,因此上奏,陈述了陈孚敬的种种罪状,说:“宰辅张孚敬安插心腹掌握吏部大权,以利害相威胁钳制谏议官口舌。陛下听从臣的意见,允许谏议官申诉辩论,正是为了防止大臣行私。现在谏议官为叶洪上言辩自救援,孚敬却从中阻挠,曲意庇护吏部尚书。”

戚贤任刑部给事中时,夏言执掌朝廷大权,在选用翰林院庶吉士人员的事情上未能做到不徇私情,就对此事上奏,陈述有关徇私请托的害处,皇上接纳了他的意见。

太庙失火,戚贤借此弹劾贪污侵吞巨大的郭勋以及张瓒、樊继祖等人,并推荐许多贤能之士。夏言心生不悦,有意激怒皇上,将戚贤贬任山东布政司都事,被推荐的人也都被罚夺俸禄。

冯恩为什么被称为“四铁御史”

冯恩,字子仁,松江华亭(今上海)人。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境十分贫寒。母亲吴氏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敦促教导他好好学习。所以冯恩从小就知道奋发努力,刻苦用功。有一年的除夕夜,家里穷得没有米下锅,外面下着大雨,屋子因为年久失修,到处都漏雨,面对这么艰难的处境,冯恩无所动摇,仍泰然自若地用心读书。工夫不负有心人,于世宗嘉靖五年(1526)考中了进士。正是这一段艰难生活的磨练,造就了冯恩正直的个性,坚强的意志,在日后的为官生涯中,他进谏刚直坦率,不畏权贵奸邪,被百姓称作“四铁御史”。

当时,有大臣建议分别在南郊和北郊进行祭祀典礼,并让皇后主持北郊的祭祀活动。皇帝拿不定主意,就让朝廷众臣各陈己见。但天地合祀是一贯的传统,而且皇后作为后宫之主,执掌内宫之事,远出郊野是很不合礼法制度的,于是很多人上疏反对。但是,凡是持反对意见的大臣,都被诏书斥责为奸邪之徒。冯恩知道后,很是气愤,明明是皇帝要求大家说说自己意见的,现在怎么变得专断独行了,想来一定是有人为宣扬一己之意而左右了诏书的起草。于是他上疏直言,陈述了自己的想法。当他写奏疏的时候,尽管自认为会受到责备,但还是勇敢地呈了上去。然而皇上并没有责备他,可见他的推测是符合事实的。此后,冯恩更加奋发,以直言进谏、针砭时弊为己任。

嘉靖十一年冬,有彗星出现,这在当时被视作不祥之兆,世宗便下诏要求众臣说真话。冯恩于是上疏一一指出大臣的正直奸邪。对于有才学、有能力的,则大力举荐,同时也不畏权贵,直言不讳地对奸邪之人极力指责,其中就弹劾了大学士张孚敬、方献夫以及汪鋐等,列举了种种恶行,说他们是朝廷中的三颗扫帚星,若不除去,将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当时正值汪鋐等人当权,很受世宗宠信。奏疏呈上,世宗很生气,汪鋐等人又进谗言,冯恩便被关进了监狱。然而,汪鋐等人仍不罢休,企图置冯恩于死地。等到朝廷审讯的时候,汪鋐做主审官,有意侮辱冯恩。冯恩则誓死不向他下跪,正义凛然地立于朝堂之上,大骂汪鋐,一一数落他的罪行。汪鋐气急败坏,冲下审讯席来殴打冯恩,被陪同审讯的人拉住。尽管避免了一场闹剧的发生,但汪鋐还是怒不可遏,判处了冯恩死刑。冯恩大笑而出,一点畏惧都没有。观看的人都叹息道:“这个御史不但口如钢铁,他的膝、胆、胃都是钢铁做的。”由此而称他为“四铁御史”。

后来,冯恩的儿子上血书请求替父去死,感动了世宗,才得以幸免。

周冕是怎样弹劾权臣严嵩的

周冕,资县(今四川资中)人,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考中进士。起初任太常博士,后提拔为贵州御史。他做官向来有正直的名声,有两件事为例证。当时,太庙的重建竣工,世宗想要派遣有关官员代替自己前去祭祀祖先。御史鄢懋卿认为这样做不可以,祭祖是国家大事,必须皇帝亲自前去。世宗十分生气,下了一道谕旨,上面明写着若再出现这种想要通过劝谏君主来谋取自身声名的人,必将判重罪。文武百官听说之后,都惊恐不安,哪里还敢管闲事,唯独周冕仍然据理力争。世宗大怒,立即将他逮捕入狱,想要重罪责罚。但事后又被周冕直言进谏的品格所感动,最终还是释放了,复派原职。祭祖风波之时,太子已经十一岁了,但还没有开始系统地学习如何为人为君的圣贤道理。周冕出狱之后,首先提出的建议是要世宗早日为太子选定名师,教化品性。世宗本来就余怒未消,对此更是怒不可遏,下令用棍棒将周冕赶出京城,贬为云南典史。虽然遭此远逐,可周冕依旧心怀豁达,没有怨恨之情。

几年之后,周冕调回京城任兵部武选郎中。此时,发生了杨继盛上疏弹劾掌握朝政数十年的权臣严嵩及严效忠的事件,并牵扯到欧阳必进等有关大臣,他们纷纷上疏为自己辩护。一时间,朝中乌烟瘴气。世宗心中烦躁,命令兵部调查事情真相。周冕经过调查后上奏直言严效忠是依托严嵩,伪称姓名,谎报军功,并细细指出严嵩之子严世蕃所递送材料中的种种可疑之处:

“假若严效忠曾考中过武举人,那为什么没有原籍官府举荐选送他们的文书?如今又为何自称平民而不称作武举人?严效忠自称是严鹄之兄,严世蕃之子,但严世蕃之子大都年幼,并没有起名叫做‘效忠’的。假若严效忠真是斩杀敌人首级七颗,那为什么其他将领没有一人上报斩杀敌人首级之功,难道在三军之中唯独宰相之孙骁勇善战吗?况且他当时才十六岁,怎能担当大将之任?在前方大捷与朝廷得知消息之间不到一个月,为什么万里之遥的军事情报传递得如此迅速?”

奏疏陈述事实清楚明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种种破绽处。周冕虽官职卑小,但并不因为严嵩父子的权势而故意为他们遮蔽掩盖。

这封奏章震惊了朝野内外,就连严嵩父子也为其中所列出的种种破绽感到惊恐不已,私下连忙托人弥补漏洞。然而,世宗昏庸,故意偏袒严嵩,反而斥责周冕是蓄意报复,下诏将他逮捕入狱,严刑拷打,贬为庶民。

穆宗隆庆初年,朝廷录用那些在世宗一朝敢于劝谏的直臣,周冕就被任命为太仆少卿。但周冕忧虑母亲年迈,始终没有上任。

吴时来为什么晚节不保

吴时来(?~1590),字维修,仙居(今浙江仙居)人,世宗嘉靖三十二年(1553)考中进士。起初,他为人正直磊落,敢于弹劾贪官污吏,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然而在晚年因官场上遭受挫折,沉沦十多年,复职后委曲求全,晚节不保。

吴时来最初官授松江(今江苏上海)推官。当时倭寇大举犯境,乡民携妻子儿女逃到松江避难。吴时来开城接纳他们,并派精兵良将修复毁坏的城墙,进行顽强抵御,保住了松江一方百姓的平安。

因功升任刑科给事中,此时,他更加勤于政事,为国事尽心尽力。一上任就弹劾了严嵩的同党兵部尚书许论、巡安御史路楷等人。严嵩因此十分痛恨吴时来,借机派遣他出使琉球国,想以此将他排挤出朝,以钳制其口。然而,吴时来并不畏严嵩的权势,上疏直言弹劾他的种种罪状。当时,吴时来弹劾严嵩的奏章与张翀(chōng)、董传策的奏章一起呈上,而张翀、董传策都是徐阶的门生,严嵩就疑心是徐阶指使他们这么干的,便秘密上奏诬陷说三人是受了别人指使故意陷害自己,并说吴时来畏惧出行琉球国,想借此事来拖延。世宗轻信严嵩,将三人打入钦犯监狱,严刑拷打,最后流放到西南烟瘴之地。

穆宗隆庆初年,吴时来被召回,恢复原职。此时的吴时来仍然秉持公正,大胆言事,弹劾贪官污吏。然而,他的刚直个性和做法遭到了小人们的非议,恰巧此时高拱执掌吏部,很不喜欢吴时来,于是借光懋等人弹劾吴时来滥行推举之机,将他贬为云南副使,直到罢官闲居于家。

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吴时来才再次被起用。然而此时的吴时来已不复当年的坚贞正直,十余年的贬黜生活使他意志消沉,在执政时委曲求全,不能秉持操守和公道,接连被多人弹劾,不得已请求退职归家,终不能保其晚节。

邹应龙为什么要弹劾严世蕃

邹应龙,字云卿,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考中进士。他为人有才气,为官清正廉洁,又因弹劾严嵩而得到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