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丘吉尔
10477800000021

第21章 战后的笑容(1)

军需大臣

在度过了灰暗沉寂的20个月后,丘吉尔终于重回政坛。他所管理的军需部虽然是新设部门,但是在战争期间却非常重要,丘吉尔满意地发现自己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

由于军需大臣不是战时内阁成员,所以不能参加战争期间重大政策的制定,接到任命后丘吉尔曾私下抱怨说,他只是“执行战时内阁命令的小伙计”,但一段时间后,这种抱怨情绪就一扫而空了。

军需部在战争期间是个庞大的部门,有50个下属机构。但因为缺少有效的管理和协调,各个机构常常发生冲突与混乱。丘吉尔到任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建立了由10余名成员组成的军需委员会,这些成员大半是实业家。他还把埃迪·马什召回来任私人秘书,协助自己处理日常工作。结果,在丘吉尔的领导下,军需部内的关系很快就被理顺了,各项工作也顺利地开展起来。各部门的工作效率飞速提升,丘吉尔领导下的军需部还为美国产生了价值一亿英镑的中等口径大炮,这些大炮在一战后期为消灭德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担任军需大臣后,丘吉尔不断飞往法国战场,调查前线将士对军需品的需要。为了有效地向英国作战部队和盟军提供军需品,军需大臣丘吉尔还在法国建立了自己的分部一黑格将军在自己的指挥部专门给丘吉尔留出了一个房间。

此时,丘吉尔认为当军需人臣比当海军火臣还要适合自己,他在给劳合·乔治的信中写道:“这是一个很好的部门,几乎同海军部一样有意义,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既不会同海军将领们发生争执,也不必与德国军队直接作战。我佩服这里所有聪明能干的人,他们竭尽全力帮助我,能够与这些有学识的人一同工作,我感到十分高兴。”

当然,有丘吉尔在的地方,麻烦与矛盾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当时军需部只负责供应陆军的军需品,海军由海军部自行负责,双方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丘吉尔偏偏热心过头干涉海军事务。比如他认为英国舰队已经取得对德国舰队的优势,因而不必再扩建。于是,他建议建造小型驱逐舰来对付德国潜水艇,并把过期的战舰上的重炮拆下来移到陆地上用。海军大臣埃里克·盖迪斯爵士认为丘吉尔是在插手海军部的政策,气得要辞职,首相劳合·乔治不得不站出来平息双方的纷争。

1918年3月,德国在法国前线发起大规模进攻,英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惨败。英国第五集团军在溃退途中有7万人被德军俘虏,1000多门大炮和大批军需品被缴获。军队急需军备,丘吉尔大显身手的时候到了。在他的指挥下,250万工人放弃了复活节的休假,加班加点工作以确保战场的军需品供应。由于这次战斗失利,法国人担心英国在招架不住的情况下会转向持消极观望的态度而放弃与德作战,劳合·乔治立即派丘吉尔专程赴法国会见其总理和总司令,表明了英国与德军作战到底的决心,并制定了两军协同作战的计划。丘吉尔隐隐感到,首相对他更加信任和器重,他在政府中的地位大大提升了。

丘吉尔在军需部的辛勤工作以及出色的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他最让人称道的贡献,就是用坦克装备了英国军队。这不但减少了英国士兵的伤亡,还大大地缩短了一战的进程。

丘吉尔一直很注重科学技术对增强军队战斗能力的作用。在担任海军大臣时,鉴于汽车无法通过战壕纵横的阵地,丘吉尔便突发奇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克服阵地阻碍的战地进攻车辆。他提出,可以仿照蒸汽压路机的样式来改进装甲车,推土填塞壕沟,或者让装甲车带上4米长的轻便桥梁,遇到战壕时放下便桥即可跨越。他首先在议会上提出这些方案,但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冷嘲热讽,认为他是异想天开。

战地装甲车的构想是不成熟的,因为丘吉尔仍未能解决如何保持车体的平稳,及增强越野能力等问题。1915年2月,海军部举行了一次军事表演,表演结束后,海军航空兵默里·修特上校给丘吉尔提出了一项建议,他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履带链轨。丘吉尔认为上校的建议非常好。接着在海军装甲兵中队长班多尔召开的一次装甲专家集会上,丘吉尔第一次提出一种重要的新武器的概念,丘吉尔认为,这种具有无限轨道的武器,不仅能碾碎敌人的铁丝网和越过壕沟,而且还能使用纵向火力压垮敌方的防守,是一种可以大大加强作战机动性的武器。丘吉尔在会后成立了试制委员会,命令海军军需部门生产了18辆装甲汽车模型,这种模型后来取名为“陆地主力舰”。这就是后来阵地上最可怕的杀手之一——坦克的雏形。但是由于未能得到所需7万英镑拨款,他只好从海军部经费中挤出一些资金来研制坦克。不过,这项计划没有得到他的继任者的重视,丘吉尔离开海军部以后,继任海军大臣只下令试制一辆。

1915年12月,已经成为一名普通军官的丘吉尔,还念念不忘他的坦克。他利用在战壕里休整的时间,写了一篇《进攻的不同方法》的报告,提交战时委员会,其中重申了使用装甲车的意见,可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

1916年9月15日,在索姆河战役中,坦克终于第一次走上了战场。它轻而易举地跨越战壕,用机关炮射击,落荒而逃的德军被这前所未见的怪物吓得目瞪口呆。英军一下子推进了五公里。如果是在没有坦克的战役和战斗中,英军要付出十几倍的伤亡,才能取得这个战果。首战告捷以后,坦克名声大震,坦克的生产才引起英国政府的重视。丘吉尔担任军需大臣后,更是加速了坦克的生产。

1917年11月20日,英法盟军第一次使用大批坦克,在贡比涅猛攻德军。英法联军用大批坦克开路,而士兵则紧跟其后发起冲锋。坦克就像一座座移动的堡垒,任凭德国人怎样疯狂扫射,都无法阻挡它们的前进。最后,坦克从德军的工事上辗过去,从德军士兵的尸体上辗过去。英法军队一举突破德军防线,取得了空前胜利。

因为看到了坦克的巨大威力,英国远征军总司令黑格将军后来采取了丘吉尔提出的机械化作战策略,坦克被更大规模地投入使用。1918年8月,英军计划在亚眠附近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坦克进攻战。丘吉尔决心乘上飞机,休假两天前往观战。但他到达那里时,这次战役已近尾声,路上挤满了德军俘虏,英国军队取得了又一次重大胜利。事后,黑格将军向丘吉尔写信表示感谢,称赞他:“您作为军需大臣,确实显示了不同凡响的能力和先见之明。”

坦克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西方国家各自研制了自己的坦克,这些笨重的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引起各国军事部门的重视。战后英国有些人争坦克的发明权,为了解决这一争端而专门成立的皇家委员会的报告中说:“委员会愿意首先指出,由于丘吉尔的敏锐、勇敢和坚决……用坦克这种武器作战的设想才得以实现。”因此,后来英国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把丘吉尔称做“坦克之父”。

协约国盟军很快转入反攻。英军的军事胜利使战事朝着有利于协约国的方向发展,德国对于战争胜利已毫无指望,德军的投降却是指日可待了。

战后和约

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战败的德国投降,北起荷兰的北海岸边、南至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漫长西线实现全面停火。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等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11日那天,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的雷东德车站,一条铁轨上停放着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元帅的专车,车厢里正举行着协约国和德国之间简短的停战协定签字仪式。福煦是法国著名的军事家,由于福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立下的赫赫功勋,英国、波兰、都授予福煦元帅军衔或者元帅称号,这样福煦就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三国元帅,法国元帅,英国元帅,波兰元帅。由这样一位元帅来代表协约国来签署停战协定再合适不过了。德国政府代表是埃尔茨贝格尔,他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德国投降。

根据协定规定,德国要在15天内从法、比、卢、阿尔萨斯、洛林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全部撤军,同时从土、罗、奥匈帝国及非洲撤军,并交出5千门大炮、2万5千挺机枪、3千门迫击炮、1千7百架飞机、5千台火车机车、15万节车皮和5千辆卡车。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的签订,宣告德、奥、土、保同盟国集团的彻底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至此结束。停战协议生效后,德军就开始向国内撤军。骁勇善战的德国士兵也为战争结束感到高兴,他们并没有感到他们在战争中被打败了,认为只是双方议和。但是他们随后发现德方的停战代表都是文官,于是德国士兵生产了一种被出卖的感觉。

大战胜利结束的那天晚上,丘吉尔在唐宁街10号首相府同劳合·乔治共进晚餐。伦敦市民欢天喜地庆祝战争结束,庆祝活动持续了整整一夜。看着欢庆胜利的人群,丘吉尔也十分激动:“当我听到英勇的人们欢呼时,想起他们肩负这样的重担,贡献所有的一切,从不动摇,对祖国及其前途从不失去信心;在表达他们情感的时刻到来时,对他们犯有过错的仆人宽宏大度;想到这些,内心的感情实非言词所能形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但是还未进行最后一步清算。战场上的炮火的确停息了,而新一轮争夺却在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的谈判桌上拉开了帷幕。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

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大国的操纵下进行,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英、法、美、日、意5大国会议讨论决定。这几个战胜国提出了一个和约草案,和约包括美国威尔逊总统计划创立国际联盟的规定。但和约也对德国施以有伤害性的惩罚。它要求德国付巨额赔款,并要求将威廉二世及其他战犯到庭受审。此外,德国丧失了相当一部分领土并被禁止制造新的军事武器。德国代表曾几次对草案一些内容提出异议,德国谈判代表团团长1919年5月15日说:在这个和约上签字,就等于在数百万德国人的死亡判决书上签字。但英、法等战胜国只对和约草案略做细微的修改。

这份条约对德国人来说,未免有点苛刻。出席和谈会议的英国代表,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尔·凯恩斯警告人们说:和约可能给德国经济带来严重破坏。其他批评家也对和约能否真正带来一种永久的和平表示怀疑。

6月28日,《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签字仪式在巴黎近郊凡尔赛宫镜厅举行。德国外长H·穆勒等代表德国签字。签字仪式举行那天,绝大多数与会代表都驱车沿着漂亮的城堡大街行驶,穿过铺着鹅卵石的洪诺大院。他们受到身着制服的共和国卫队军官的迎接。凡尔赛宫外,还聚集了不少民众,他们不断地向前拥挤着,希望能亲眼看到这历史性的时刻,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作为战败国,德国代表团被迫由隔离通道进入明镜大厅。这是一种让人倍感屈辱的待遇,德国代表说如果事先知道会被如此对待,他们是不会到凡尔赛来的。他们拒绝进入大厅,直到协约国同意仪式结束时向他们致以军礼,他们才走进大厅。

第一个到达凡尔赛的第一位协约国领导人是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他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说,警告战败的德国要尊重条约的规定。

签字仪式结束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列孟梭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从明镜大厅走到凡尔赛宫后面的平台上,向群众招手示意。人群簇拥着向前移动以便能看见这些政治家,他们欢呼着,“克列孟梭万岁!威尔逊万岁!劳合·乔治万岁!”德国代表团羞愤地离开会场,在德国国内,那些凡尔赛和约的批评家们也把这项和约视为民族耻辱,抗议者们涌入街道,德国青年学生还放火烧毁法国军徽,发誓早晚要一雪耻辱。战胜国元首们喜气洋洋,他们一定不会想到这份压迫性的和约会在二十年后带来怎样的后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皇冠落地,王侯们也纷纷退位。1919年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制定了第一部共和宪法,人们把这个宪法称为魏玛宪法,依宪成立的共和国为魏玛共和国。但《凡尔赛和约》签订,使脆弱的魏玛共和国二十年代末失业率最高达50%,通货膨胀率高达1000%以上,再加上巨额的战败赔款,说民不聊生也不算夸张。这些情况导致了独裁者的诞生,即便不是希特勒,也会是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