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丘吉尔
10477800000030

第30章 纳粹党的上台(2)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不仅让战败国德国备感屈辱,就连战胜国意大利也是满腹怨气。战后的意大利经济困难,政局动荡,巴黎和会藐视意大利的要求的做法则使民众极其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法西斯势力崛起了。

1919年的意大利仿佛是一个腐烂的泥淖,议会政府只是一个空架子,党“魁”们在这里巧妙地操纵着各种短命的联合集团;这个不稳定的政治结构在战后数年中因严重的经济混乱而被进一步削弱;数百万复员军人中有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传统的对外贸易和旅游业在战争结束后不断衰落,种种糟糕的状况使得变革成为了必然。

于是在1922年10月,随着墨索里尼向罗马进军,法西斯主义戏剧性地出现了。

贝尼托·墨索里尼出身寒微,他的父亲是罗马涅斯村的一位铁匠。与希特勒一样,墨索里尼也因擅长煽动性的演说而引人注目。在1911年的的黎波里战争中,他把意大利国旗称做“只配插在粪堆上的破布。”第二年,他成为官方的社会党报《前进报》的编辑。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还自命为一位革命者,一位和平主义者,但短短一个月后,他便在法国政府所提供的资金的促进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法国政府这时迫切希望意大利成为它的盟国。墨索里尼已有可能创办自己的报纸《意大利人民报》,通过这份报纸,他开展了一场猛烈的主张进行武装干涉的运动。

1915年9月,墨索里尼参加了攻打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17年2月他因受伤奉命退伍。此后,他默默无闻地遭受冷落,但是战后意大利民众的消极情绪帮了他的忙。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兰成立了法西斯战斗团,成员多为退伍军人和对现实不满的人。成员一律身穿黑衫,因此被称为“黑衫党”。“法西斯”是指古罗马侍从官为地方行政长官开道时掮荷的斧头形权标。因而,它是统一和权力的象征,也成为了墨索里尼反对当时政治混乱和社会冲突的口号。

法西斯非常善于欺骗和蛊惑,许多不谙世事的青年学生则受暴力活动吸引,主动参加了法西斯队伍,墨索里尼的势力不断壮大。他们一方面利用“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口号作宣传,一方面利用上层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心理,大力打击社会党和共产党人,借此扩大自己的势力。按照墨索里尼的指示,法西斯的黑衫军对社会党、共产党和广大工农群众展开了规模空前的暴力活动。他们手持棍棒、枪支,乘坐由政府和军队提供的各种车辆,在街上横冲直撞,杀气腾腾,蓄意挑起事端,制造暴乱。政府警察则完全不作为,他们对黑衫军的猖狂肆虐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暗中支持的态度,因此普通民众只得生活在法西斯的淫威之下。

在1921年5月选举中,法西斯党赢得35个席位,墨索里尼成功进入议会,个人影响力不断扩大。当年11月,法西斯党正式建立,第二年,法西斯党一般党员增加到100万余人;黑衫军达到50万人;受其控制的工会会员和其它社团成员多达250万人。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恶性发展,墨索里尼的夺权欲望也更加强烈。

1922年,认为夺权时机已经成熟的墨索里尼向意大利首相法克塔提出了两项要求:或者解散政府,提前大选;或者建立包括法西斯党在内的联合政府。这次会谈没有取得成果,法克塔断然拒绝了墨索里尼的要求。既然谈判无法让他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墨索里尼就决定了走武装夺权的道路。他在议会用狂妄的口气说:“现在法西斯党要自行其是了,或者要做一个执政党,或者要做一个乱党,何去何从,就要看局势的发展了!”为顺利实现武装夺权计划,墨索里尼事前进行了精心准备。

1922年7月,法克塔政府发生危机,无奈之下只得邀请法西斯党参加政府。认清了法西斯真面目的社会党抵制此行动,并于8月发动总罢工。罢工给墨索里尼一个很好的借口,法西斯党乘机打击工人的力量,夺取了米兰市政府。

这一次的胜利鼓舞了墨索里尼,1922年10月20日,法西斯总部秘密下令全国总动员。墨索里尼最后下定了实施武装夺权计划的决心。

24日,墨索里尼在当地的圣卡洛广场向黑衫军发表夺权声明,他说:“我庄严地向你们宣布,时局向我们法西斯党提出了任务:要么把政府交给我们,要么让我们去夺取它,向罗马进军,以清君侧。”

紧接着墨索里尼也以最高统帅的名义在法西斯党机关报《意大利人民报》上发表所谓《革命宣言》,宣布法西斯向罗马进军已正式开始,呼吁政府军要严守中立,不要干涉法西斯的进军,此时,墨索里尼对政府军会否出手并没有太大把握。进军日期为1922年10月28日,在黑衫党武装暴徒的威慑下,意大利军队和警察大部分严守中立,没有阻击,只:遭遇到少数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群众的阻击和反对,但由于力量过分悬殊,都被法西斯暴徒们残酷地镇压了下去。

法西斯的步步紧逼使得政府惶恐不安,一群资产阶级政党的国会议员曾前往米兰求见墨索里尼,试图用改组内阁的办法换取墨索里尼同意签订休战条约,但眼见进军顺利的墨索里尼已经不可能放手了。他给这些议员的回复是:“这次我决不放下屠刀,非要获取全部胜利不可。我不但希望改变意大利政府的方针,而且要改变意大利人民生活的方向。”这些乞求和解的议员们只得悻悻地溜回罗马。10月29日,在工业家们的劝诱和墨索里尼的威压之下,懦弱的意大利国王维克托·埃马努埃尔三世屈服了,任命墨索里尼为意大利总理。

11月6日,墨索里尼正式宣誓就职,兵不血刃,法西斯专政就这样在意大利确立了。

墨索里尼集总理、外交、海、陆、空军部长于一身,是意大利事实上的独裁者,成为了他梦寐以求的“恺撒大帝”。为了巩固地位,墨索里尼奉行恐怖统治,“黑衫党”开始肆无忌惮地绑架和杀害政府中的反对派,对人民群众进行恐吓、抢劫、勒索和骚扰。当时,在大街上和田野中,每天都有血战发生。“黑衫党”到处袭击工会,焚烧报馆,殴打、枪杀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选举更是毫无民主可言,法西斯匪徒口出狂言,谁不投黑衫党的票,重者将遭到致命的报复,轻者也要喝一杯蓖麻油。1926年,墨索里尼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非常”法令,除法西斯党及其所属工会、报刊之外,其他政党、工会、社团、报刊一律查封和解散,大批反法西斯人士横遭迫害。

意大利,德国都已相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战争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了。为了实现“强国梦”,法西斯独裁者又开始了一系列经济复兴计划,以便使庞大的战争机器获得足够的燃料和动力。

经济备战

1933年,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后,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把纳粹党看成是解决德国社会问题和日耳曼民族复兴的希望。于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也为了扩充军备,希特勒开辟了一条独特的国民经济军事化的道路。

希特勒刚上台时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凋敝的德国。1933年,德国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如果加上400万临时工和他们的家属,德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希特勒敏感地意识到,只有首先增强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才能够提高。于是在希特勒上台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宣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这并不是虚假宣传。事实上,希特勒在经济方面确实表现不俗,到了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1.3%,而同时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纳粹党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这份亮丽的经济业绩足够让德国下层民众对希特勒死心塌地地效忠了。

善于收买人心的希特勒很注意照顾下层群众的福利,他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扩大了职工的带薪休假制度,甚至还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建造“力量来自欢乐”旅游船。据统计仅1937年一年内,全德约有1000万人参加了休假旅游,德国的纳粹报刊、电台和电影厂更是对这种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而现在纳粹德国的工人也成为可能的旅游休闲一再宣传。

希特勒还在德国建起了高速公路网,当然这也是为了战争所做的准备之——平时可将全国联成一体,战时可以快速地全国动员。为了使普通人能“用轮子走路”,他还发展了“桶车”。这种车不但坚固耐用,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普通百姓都买得起。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

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希特勒上台后四年内所取得的成就,大大地鼓舞了战争中饱受创痛的德国人民。法西斯主义不仅吸引着对显示不满的下层民众,而且也吸引着那些心怀好意、忧国忧民的人士——因为希特勒的经济成就,他们觉得纳粹主义更能拯救德国。

凡尔赛宫在取得了这些成就后,希特勒开始了他的战前准备——国民经济军事化。首先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其中,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对外贸易、物价等各项事务。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州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定工作。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5年5月21日,通过《帝国防御法》,确定了“全部经济力量为作战服务”的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组织武器弹药和军用品的生产,大量削减民用工业部门的生产,从而,使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迅速增长起来。到1939年,德国的军火生产量已为美英两国总和的两倍多,为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

这种计划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等强国。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必须明白,纳粹的经济奇迹事实上是带有欺骗性的,快速发展的是德国军力而不是经济,德国国内基本消费品的匮乏使得购买力的增加仅仅停留在账面上。作为解决途径之一,纳粹提倡德国的人民大众求温饱不求奢华。号召人们用鱼代肉,用黑面包替代白面包,用人造黄油替代真正的黄油。高级食品如野味、贝类、鱼子酱、肥鹅肝和进口的高级酒类仅仅在大饭店和高级食品店里出售,享用这些美味被纳粹宣传为非德意志的、罪恶的和堕落的行为。毕竟恢复民生经济只是希特勒的一种手段,让经济满足战争需要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希特勒还在1936年成功地举办了柏林奥运会,对希特勒来说,这是一次在德国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国崛起的政治表演。希特勒下令用16吨铜铸了一座奥林匹克巨钟,建筑了一座高达70米的希特勒钟塔,建了一座能容纳10万人的运动场,甚至还修建了比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更豪华的奥运村。1936年8月1日,希特勒在德国柏林大声宣布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这时的希特勒个人声望达到了顶峰,会场上四处飘扬着纳粹旗帜,德国运动员通过主席台时,行纳粹礼,高呼“万岁——希特勒!”在这次奥运会上,德国获金牌33枚、银牌26枚、铜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德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被重新激发了。通过举办奥运会,希特勒也在世界面前为自己塑造了一个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对此,丘吉尔给希特勒的评价是“如果不是一个魔鬼,那么就是一个英雄”。

希特勒的经济措施使德国不仅完全摆脱了自1923年以来超级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灾难,也从席卷全球的严重衰退中第一个快速恢复过来,以惊人的速度装备起了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让希特勒如此热衷于经济建设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计划中的战争积累实力,他在一份秘密备忘录里说得非常清楚:“德国军队必须在四年内具有作战的能力。德国的经济必须在四年内具有进行战争的能力”。希特勒已经下定了战争的决心,英法等国却还在试图以妥协换和平,这种绥靖政策只能是养虎为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