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丘吉尔
10477800000029

第29章 纳粹党的上台(1)

耻辱合约

1929年后,丘吉尔淡出了政治生活,十年赋闲在家,但是这位睿智的政治家并没有因此减少对政局的关注。他一直在研究《凡尔赛和约》,并认为这个不切实际的和约是可恨而愚蠢的,它也必将给世界带来无法预知的麻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这些志得意满的胜利者单方面制定并迫使战败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其中德国被迫接受的和约,是一个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他们把德、奥抢劫一空,弄得四分五裂。他们剥夺了这两个国家的全部生活资料。根据条约规定,德国必须交出1/8的国土、1/10的人口和300万平方公里的全部殖民地,除此之外还要承担132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同时,废除德国普遍兵役制,解散德军总参谋部,陆军总数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不得超过1.5万人,舰只总数不得超过36艘,不准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许建立空军,不许建立军校,不得拥有军用飞机、坦克和重炮等进攻性武器。拆除德国西线军事工事,莱茵一带划为非军事区。

这些苛刻的条件引起了德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凡尔赛和约被视为“耻辱和约”,在德国人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因此,这份和约不是一份能带来安定的和平协议,它只不过是一份为期二十年的休战书而已。

今天,我们再回顾这段历史就会发现,历史如同一条长河,虽然不一定有尽头,但却一定有它的源头,而二战的源头就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的结果与纳粹主义在德国的兴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正是由于德国的纳粹主义的兴起,才使德国成为了二战的主要策源地。《凡尔赛条约》一面倒地只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凡尔赛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普通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战争削弱了德国的实力,但是元气并未受到太大的伤害,德国依旧是一个有着6000万人口的欧洲大国,绝大部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仍然完整无损,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也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策源地创造了条件

另外,战胜国之间也为了这份和约而争斗不休。战争期间,英国、法国和俄国为了拉拢意大利参战,曾经大方地许诺战后共同瓜分战败国。但是,根据《凡尔赛和约》,英国独得140万平方公里的新殖民地,法国得到1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意大利却只分到了微不足道的10万平方公里的贫瘠土地。意大利因此认为英国、法国背信弃义,对他们怀恨在心。

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也并不安宁,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摩擦也在不断加剧。日本在亚洲的野心扩张逐渐使英美等国感到不安,为了抑制日本,1921年11月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葡萄牙、中国在华盛顿召开了九国会议。会议缔结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迫使日本将山东的权益和胶济铁路归还中国,撤出日本军队。但对中国野心勃勃的日本岂能就此罢手,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压制,因而对美国等西方列强心怀仇恨,这就导致了日后的太平洋战争。

一纸和约造成了这么多问题,因此巴黎和会只不过是战胜国的一次短暂的狂欢节,在大发战争横财之后,他们已随手播下了下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欧洲的政治家们扬言要把德国掏空,然而刚从战乱中走出的德国根本拿不出20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战胜国们决定采取“养鸡下蛋”的办法。

1924年7月,美国、英国推出了帮助德国恢复经济的“道威斯计划”。此后,美元和英镑源源不断地流入德国,到了1932年投入德国的外资达318亿马克之多。德国利用这些外资支付赔款、偿还贷款之后,还富余125亿多马克,工业技术和设备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到1929年时,德国的工业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1929年经济危机给了德国一个巧妙的借口,他们宣称无力偿付协约国的债务,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此时,美国对德国工业的投资累计已达600亿马克,为了确保自己的投资收益,美国只得尽力满足德国的要求。1929年6月,由美国银行家杨格操纵的国际专家委员会制定了新的赔款计划,史称“杨格计划”。德国赔款总额削减为1139亿马克,分59年付清,一切清算事宜均由美国主持的国际清算银行经手;同时,撤销了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经济的监督。该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德国的经济自主地位。

1931年,得寸进尺的德国又借口经济困难,要求延期支付赔款。同样是为了保障美国投资的安全,美国总统胡佛在1931年6月向有关各国提出了缓债一年的所谓“胡佛缓债令”。1932年,在美国压力下,洛桑会议又通过了停止向德国索要赔款的决议,德国的战争赔款也就不了了之了。

于是一个十分奇妙的现象发生了,本来应该为高额战争赔款而焦头烂额甚至经济崩溃的德国,居然因此而不断增强了国力。

对此有清醒认识的丘吉尔十分气愤,他用一句话评价了战胜国的做法:“德国在贪婪地吞食每一笔向他慷慨提供的贷款。然后他们再利用这些贷款大变戏法,用于偿还赔款还不及贷款的1/5。实际上就等于说,英、法两国养的鸡并不下蛋,反倒把鸡养肥了。”丘吉尔相信这个条约不但不可能摧毁德国人侵略扩张的理念,相反却最终很可能成为培植日耳曼人复仇主义的温床,可惜当时并没有多少人能领会丘吉尔高瞻远瞩的预见。

总之,一份《凡尔赛和约》带来的绝不是安定与和平,从屈辱的和约签订之日起,德国军国主义势力就开始积极谋划东山再起,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所谓的世界和平注定是一场幻梦。

以纳粹主义

20世纪30年代初,大西洋两岸的人们还沉浸在一片和平主义的气氛中,欧洲却已出现了一个新的争斗祸源——纳粹主义在德国发展起来,它甚至比德皇的帝国主义更可怕。也正是这场浩劫使得丘吉尔结束了十年赋闲,重返政坛。

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让德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困难。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600多万工人失业,农民纷纷出卖土地,罢工浪潮席卷全国各地。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对国内日益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十分恐惧,因此只能把政权交给对内实行公开的恐怖专政、对外大肆侵略扩张的纳粹党。这种历史的偶然,使得战争魔王希特勒顺风顺水地登上了德国的政治舞台。

希特勒于1889年4月20日出生于奥地利,1913年定居德国慕尼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在德国军队服役,当了一名下士。战争结束后,由于他在反犹太人的活动中表现积极,得到陆军的赏识,在德军慕尼黑司令部任联络员,实际是调查地方党派活动的特务。

希特勒是一个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他对政治有种莫名的狂热。1919年9月,他参加了一个名叫“德国工人党”的组织,成为这个党委员会的委员。在那里希特勒的口才帮他赢得了一大批追随者,不久,他就用诡诈的手腕排挤了这个党的领导人,独揽了大权。1920年2月15日,希特勒将德国工人党改为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纳粹党)。他在《二十五点纲领》中煽动性地指出,所有日耳曼人应在强大的大德意志国家内统一起来,废除《凡尔赛条约》和《圣歇尔曼条约》。希特勒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进行欺骗宣传,成功地赢得了一些德国民众的同情和支持。

到了1923年,纳粹党员已快速发展到三万余人,成为德国政坛的一支不容轻视的力量,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并不因此而满足,他渴望获得更令人瞩目的地位。好像是为了成全希特勒一样,时势朝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了。首先是德国马克暴跌,金融界一片混乱,紧接着法国、比利时又出兵占领了鲁尔,激起了德国人民对政府的愤怒情绪和爱国热情。希特勒认为夺取政权的时机已到,于是他联合德军前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企图以暴力夺权,实现“向柏林进军”的梦想。1923年¨月8日,希特勒和鲁登道夫带领冲锋队,利用巴伐利亚军政头目在慕尼黑一家啤酒店举行宴会之际发动政变。他俩率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从啤酒馆向慕尼黑城内进发。警方立即施以镇压,16名纳粹党徒被击毙。希特勒虽狼狈逃离了现场,但11月11日还是被逮捕入狱。政府随后下令解散纳粹党,查封纳粹党报。

巴伐利亚州法院对希特勒进行了公开审判,结果希特勒把审判席变成了自己的演讲台,在那里出尽了风头。这次啤酒馆暴动失败了,但希特勒却收获颇丰,由于首席法官基于“国家主义”思想对希特勒持同情态度,因此对希特勒从轻判处,事实上希特勒只服了9个月的徒刑就被释放了,而且未被驱逐出境。即使是在这短短的服刑期间,他也受到多方优待。他住在有两扇窗户、阳光充足的单间牢房里,他可以自由通信,自由接待来访亲友,他甚至可以自由地演讲,尽情施展口才宣传纳粹主义,结果9个月下来,狱中许多工作人员都变成了忠实的纳粹主义分子。

更重要的是,在服刑期间希特勒还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这本书后来成为法西斯的理论和行动纲领、纳粹党的圣经。毫不夸张地说,这次失败的政变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希特勒的得力助手戈林后来就总结说:“我们再也不会发动政变了,我们只需把国内的局势搅得更糟,这样人们就会要求由国家社会主义者统治了。”

出狱后,“不屈不挠”的希特勒又重建了纳粹党并成立了党卫军,他在反对《凡尔赛和约》和魏玛共和国的幌子下,煽起德国民众的沙文主义情绪,企图颠覆共和政体。尽管在之后的几年里纳粹运动屡受挫折,但希特勒却从未放弃自己的野心,他虽然常会有歇斯底里的激动和胡言乱语,但事实证明他其实是一个最有耐心的机会捕捉者。1928年他草拟文件,再次阐述纳粹党的对外政策,力主联合意大利法西斯一同在东欧夺取生存空间。1932年又被任命为不伦瑞克政府参事后取得德国国籍,并参加总统竞选,这次竞选虽然仍是以失败告终,但却获得了大资本家、地主、军国主义者的扶助,希特勒终于羽翼成熟了,德国和世界也即将因此陷入战争的旋涡。

1932年11月,德国举行了这一年内的第五次选举。此时,德国政坛乱成了一团。国内人心惶惶,选民浮躁不安,纳粹党、共产党与政府斗得不可开交,在这种情况下,已卸任的前总理巴本只得将希特勒推了出来。1933年1月30日,经过一个月的秘密谈判后,纳粹领导人希特勒终于成为了德国总理。

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权力后,希特勒很快就使他的反对者明白,他是不可反抗的。1933年2月2日希特勒下令禁止德国共产党的一切集会和示威,并且制造事端在全国各地开始搜查共产党的秘藏武器。2月27日晚,希特勒又一手炮制了国会失火事件。国会大厦忽然失火,纳粹的褐衫队、黑衫队,以及其他附属组织全数出动。一夜之间有四千人被捕,其中包括共产党的中央委员。反对者们在这次大规模的行动中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力量反抗,希特勒成为了这个国家事实上的独裁者。1933年底,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退出了国际联盟,并且开始破坏《凡尔赛和约》。1934年,希特勒当上了国家元首,集总统和总理大权于一身。在打击共产党,残酷迫害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犹太人,解散工会的同时,希特勒政府开始疯狂地扩军备战,他把德国变成了一部可怕的战争机器,而且从这一刻起,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让它停下来了。

德国的这一系列变化并非没有人关注,丘吉尔已经开始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德国的军事、政治形势,密切地观察着政治风云的变幻,他频频地发出预报、警告、呼吁,提出各种对策性建议。只是这位没有什么硬性职务的后座议员所发出的声音显然是孤立的、微弱的,也是注定不被人重视的。德国纳粹主义开始兴起,意大利也在磨刀霍霍,虚假的和平又能维持多久呢?

罗马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