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动员
波兰、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已相继沦陷,为了阻止法西斯德国进一步侵略欧洲各国的领土,英国只能背水一战,独自迎战德军。丘吉尔开始号召英国人民团结起来,英国战役即将开始,西方文明的存亡在此一战。
法国沦陷使英国面临一个更加艰难的战略局面——他们现在只能单独作战。不仅如此,以前由英法联合控制的地中海,现在也面临着意大利的挑战,它有一支强大的海、空军力量。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更是迫不及待地在6月26日写信给希特勒说:“元首!现在到了对付英国的时候了。我向您提醒我在慕尼黑说过的意大利准备直接参加攻打这个岛的想法。我已准备由陆军和空军参战。”另外,维希的贝当卖国政府也可能为虎作伥向英国宣战。这样一来,英国就会四面受敌。而刚刚从敦刻尔克撤回来的英国军队,除了步枪之外,全国仅拥有各种类型的野炮不足500门,坦克450辆和25个空军中队。与装备精良的德国军队相比,英国的装备实在弱得可怜,难怪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狂妄地大喊大叫:“英国的末日已经到了!”
丘吉尔明白现在已经到了关系民族危亡的时刻,必须把英国人民动员起来积极备战,否则等待英国的必定是覆亡的命运。125年以来,在英吉利海峡的狭窄的海道对面,现在第一次出现了强大的敌人。而英国本土则1000年没有燃起过战火,现在没有别的事比德国人入侵的威胁更能促使英国人行动起来了。普通老百姓已经完全消除了对纳粹德国的恐惧,他们下定决心要打赢这场战争,否则就宁可死去。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英国人民具有那种既乐观又沉着的气质,我能发扬它是一种光荣,有了这种气质就可挽回局面……在法国被击败之后,英国凭借岛屿多的有利地势,从失败的痛苦和致命的威胁中产生出一种不亚于德国的民族果敢精神。”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驱动下,英国老百姓振奋起来,决心同德国法西斯决一死战。
在那个时期,丘吉尔每天早上8点钟左右就开始工作,所有最重要的会议都被安排在晚上召开,而且往往开到深夜才结束。丘吉尔也常常守候在电报机房,与各个部门联络,一直工作到翌日凌晨两三点甚至五点钟。丘吉尔以自己的努力作为榜样,对首脑机关公职人员进行严格要求,使英国政府上下都昂扬奋发,每一个人都沉静而紧张地投入了有秩序的工作。
为了检查战备情况,丘吉尔还带领着高级官员对可能遭受入侵的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视察,他们在肯特郡和苏塞克斯郡观看了军事演习,在哈里奇和多佛尔视察了防御工事。他的出现极大鼓舞了军民的士气。《泰晤士报》对此报道说:“在他经过的一个小村庄时,人们很快就认出了他,纷纷举帽和挥手向他表示致意,丘吉尔先生似乎处于最佳的精神状态,他对人们表示感谢,笑容满面……如果丘吉尔的微笑是一种表示满意的尺度的话,那么他的诚意的演说就是他对英国公民的致谢。人们大声地向他欢呼,他大声地对人们说:“我们泄气了吗?”,人们高呼着:“不。”
在那段时间里,所有的英国人都加入了紧张的备战工作中,每个人尽了最大的努力,而且变得空前团结。所有的军工厂都开足了马力,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生产各种武器和军用品,从飞机,大炮,坦克到步枪,子弹,钢盔……男男女女都在工厂里的车床和机器旁边辛勤劳动,直到精疲力竭,倒卧在地,不得不把他们扶走,让他们回家,而他们的岗位则马上由另外的人提前上班接替。到处都在修筑工事,清除火场,发放武器弹药,圈定公墓场地。铁丝网一天比一天长,在伦敦屋顶平台和广场,天天进行民众军事训练;旅馆的侍者已加入救护大队,开电梯的服务生逢到假期便去挖壕沟。一切战争准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所有的男人和许多妇女唯一的愿望便是能够手持武器。战时内阁和政府拧成一股绳,紧密团结。人们丝毫没有恐惧之感。
丘吉尔很清楚自己的演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于是他还常常借助于广播直接向全国军民发表演说,以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激发大家的战斗勇气。据估计,全国有64%以上的成年人收听了他于7月14日发表的广播讲话并被感动。小说家兼诗人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曾在给她丈夫的信中写道:“我想,人们之所以被他所使用的伊丽莎白时代的词句所打动,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感到,在这些词句背后,有着像一座坚强堡垒那样巨大的力量和决心全力支持着,而绝不是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缘故。”
演讲虽然能激起英国人民的斗志,但却打不退敌人,英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战备。由于开战后看到了空军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丘吉尔克服了重重阻力,把空军部的供应部门划分出去,专门建立一个飞机生产部,任命比弗·布鲁克为该部大臣。比弗·布鲁克没有让丘吉尔失望,他的工作成绩甚至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当军需大臣的丘吉尔。比弗·布鲁克是个精明的实干家,他指导部下从被击毁和损坏了的飞机上拆下有用的零部件重新进行装配,而且效率惊人。仅仅几天之内甚至几个小时之内,两三架破烂的飞机就能变成一架新的喷火式飞机。与丘吉尔一样,比弗·布鲁克也是一位激励天才。他鼓励职工不理睬不断发出的空袭警报而继续劳动,同时又很懂得怎样抓住部下的心。有一次他特意给连续加班工作几个月的一个文官送了一串珍贵的项链,留条上写道:“此项链原是我妻子的。”就这样,英国生产的飞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产量也比德国多1/3。第二年,每月产量不少于1000架。
为了解决战斗力不足的问题,丘吉尔除了加紧组建和整编正规军外,还号召全民皆兵,保家卫国,他的呼吁获得了各党派各团体的积极支持和响应,全国很快组织了150万人的“国民自卫军”。另外,空军部还成立了专门的作战训练部队,建立了多个训练学校,加紧培训空勤、地勤人员,这样每月可以有200名新飞行员补充部队。
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备战和全面动员后,英国局势有了好转。丘吉尔确信,国防力量正在日益加强。通过不遗余力的劳动,英国老百姓也越来越有信心,他们开始觉得:“时间是我们的,我们一定要胜利。”
丘吉尔的个人决断和风格给这场战争打上了浓厚的个人印记,英国人对这位强势的首相越来越信服。1940年8月上旬,伦敦《新闻纪事报》发表了一项盖洛普民意测验的结果,证实丘吉尔的声望已增高。在被问及是否拥护丘吉尔的领导时,88%的回答是肯定的,反对的只有7%,还有5%的人持观望态度。
是的,也许再也没有人比丘吉尔更适合战时首相这个职位了,丘吉尔有必胜的信心,乐观的精神,他每时每刻都在努力激发英国人民的斗志,每一秒钟都花在战略部署上,他的战斗精神深深影响着英国民众,并带领民众一同走过那个艰难的时期。
谨慎部署
风云紧急,英国现在必须做好一切战斗的准备,去迎接那场很快就会到来的战争。现在整个英国的民众都已经动员起来了,而作为战时首相,丘吉尔知道自己需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他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战备,还有战略部署的问题。
经过两个月的紧急战备,英国本土共有可供军用飞机起飞的机场324个,战斗机部队也由原来的25个变成了56个中队,战斗机980架,其中英国新设计的性能优秀的新型战斗机688架;高射炮部队共计7个师,高射炮4000余门,但其中大多数是小口径高射炮,而且由于大口径高射炮月产量仅40门,短时期里数量难以增加。不过对于这个问题,英军也有对策,他们调整了部署,将约700门大口径高射炮配置在飞机制造厂;防空拦阻气球5个大队,拦阻气球1500余个,这些拦阻气球都系在汽车上,战时可以迅速转移;此外还有探照灯2700具。
应该说,此时的英国空军无论从数量还是战斗力上都比之前有了很大提高,英国空军部为此还特别成立了专门的防空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国所有的战斗机、高射炮、雷达和观通警报部队。最重要的是英军还建立了当时鲜为人知的雷达部队,英国是最早将雷达投入实战的国家,至1940年7月全国共建成雷达站51座,其中需要重点防御的东南沿海地区有38座,约占总数的75%。
另外,海军和陆军的成绩也不俗,海军在一些大城市周边海域设水雷,还在一些便于登陆的海滩设置障碍物,陆军则忙于构筑坚固的防线,并积极挖掘反坦克壕,建筑混凝土掩体,为防范空袭做准备。普通英国民众也加入进来,结果到了1940年夏天英国共建了250万个防空洞,在伦敦,一旦发生战争80%的人可以进入防空洞。
丘吉尔还非常注意防范来自海上的袭击,他要求参谋长委员会封锁战时可能遭受袭击的海滩,对东海岸的港口组织坚固的防御,在需要设防的海岸部署守备部队,如敌人占领某个港口,需采取坚决措施进行反击。
此外,英国的国民自卫军在沿海地区设置了无数防空监视哨,他们轮流值班,使用双筒望远镜和简易的方位测向仪,担负起对空监视、警戒、救护等任务,这150万国民大军是英军正规部队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
因为考虑到意大利会参战,丘吉尔内阁还注意加强了它在地中海的海军力量。地中海舰队司令、海军上将安德鲁·坎宁安爵士很快接收到了4艘战列舰和1艘快退役的航空母舰“鹰”号,这极大地增强了海军的战斗力。他的基地也从马耳他转移到亚历山大,与根据1936年英埃盟约驻守在那里的英陆军和皇家空军分遣队会合。不久,海军部又在直布罗陀部署了被称为“H舰队”的海军兵力,这是一支精英舰队,它由战列舰“勇敢”号和“决心”号、战列巡洋舰“胡德”号、航空母舰“皇家方舟”、2艘巡洋舰和11艘驱逐舰组成。H舰队并没有固定的防卫区域,他们将根据需要在大西洋或地中海活动。
这就是英国当时的战备及部署情况,可以说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英国所取得的成绩是骄人的。
军队部署妥当后,接下来丘吉尔要解决的就是法国海军的问题。开战以来,丘吉尔一直对胜利充满着信心,这种信心并不是盲目的,它来自对英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说天时,英国位于北纬50度至60度之间,受高纬度的影响,英国天气变化大,降雨几率也高,潮湿且多雾,常常在白天就可伸手不见五指。这种情况下,德国人要打进英国就比较麻烦。说地利,位于欧洲西部、大西洋中的大不列颠群岛上,东、南隔北海、多佛尔海峡、是个典型的岛国,再加上岛上丘陵密布,山岭众多,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再讲沿海地区水网密部,曲折蜿蜒,这让敌人很难摸清头绪。天时地利都占全了,英国的确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丘吉尔曾经不止一次说过:“我们岛国的地位有其独特的军事上的有利条件”,“许多国家中的高明的谋略家,大多不理解海上入侵的问题和我们空军的质量。”可以说,正是由于对海战的自信,丘吉尔才会对战争的预期如此乐观。可是在法国投降后,丘吉尔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投降后法国的海军舰队很可能会落人希特勒手中。要知道,英吉利海峡是保护英国的最重要的屏障。自近代以来,虽然欧洲大陆战火不断,而英国却没有遭到任何大陆国家的入侵。纳粹德国虽很强大,但却是一个陆上强国,面对英吉利海峡,他们也只能望海兴叹。但一旦他们掌握了法国强大的海军舰队,那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英国的海军优势将不复存在,英伦三岛也就危在旦夕了。
对于这一点丘吉尔一直看得很清楚,因此在法国要求英国允许它退出战争时,丘吉尔战时内阁对法国当局提出的唯一前提条件就是:法国海军舰队尽速驶往英国各港口。6月17日,即法国宣布退出战争的当天,法国海军上将达尔朗还信誓旦旦地向英国人表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法国舰队绝不会落入德国人之手。6月22日,贝当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停战协定。但是法国舰队并未在谈判期间驶往英国港口,达尔朗告诉英国的乔治将军,他已改变了主意,理由则是:“我现在是海军部长了。”
于是丘吉尔被迫作出了一项让他备感痛苦的决定:1940年7月3日,英国海军突然占领了所有逃亡在英国海港内的法国战舰;停泊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法国战舰也被英国海军扣留,这一阶段英国海军进行得还算顺利,没有发生流血的情况。但停泊在阿尔及利亚奥兰港的一支重要的法国海军舰队却拒绝接受英国海军的占领,双方发生了冲突。结果英国海军中将詹姆斯·萨默维尔统帅的“H舰队”向法国军舰发起攻击,3艘法国战舰被击毁,1艘战舰被击伤,约1300名法国海军官兵丧生,而“H舰队”基本上未受损失,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奥兰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