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丘吉尔
10477800000056

第56章 血战珍珠港(2)

当希特勒以“闪击战”横扫西欧,意大利进军非洲时,他们的轴心国盟友日本也在亚洲发动残暴的侵略战争。但是看到德意军队的辉煌战果后,日本也开始筹划扩大战争范围。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军队突袭了珍珠港。

二战爆发后,荷兰和法国相继败降,英军退守英伦三岛,只有美国仍持孤立主义置身事外。1940年9月27日,日本与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矛头直指美英。由于盟友德国已经在欧洲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日本人认为这是向南推进,夺取英法荷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攫取战略资源的大好时机。于是,日本朝野上下爆发出阵阵“不要耽误了末班车”的嚣叫。

而对日本来说,要占领整个东南亚,最大的威胁就是美国。一旦日美开战,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必然会从珍珠港出击,从侧翼对日军的东南亚进攻进行牵制,那么日本的南洋舰队势必掉头迎战。因此,为了便于南进,迅速获得急需的战略资源,日本决定去掉后顾之忧,毁掉珍珠港。日本人一旦摧毁美太平洋舰队主力,日本就可以在美国恢复元气,完成反攻准备之前,从容不迫地占领太平洋及印度洋所有重要据点,夺取南洋丰富的战略资源,迫使美国订立城下之盟。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就制订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该计划也得到了海军部的批准。

震惊世界的珍珠港突袭行动很快开始了。11月26日,日本海军中将南云忠一指挥的一支由六条航空母舰为主力的舰队离开日本开往珍珠港。除这六艘航空母舰外日本舰队还包括两艘战列舰、三艘巡洋舰、九艘驱逐舰和三艘潜艇。此外还有八艘油轮和两艘驱逐舰只开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7日早晨,该舰队的飞机轰炸了瓦胡岛上所有的美军机场和许多在珍珠港内停泊的舰艇,包括那里的战列舰。珍珠港基地的美军毫无准备,地面上几乎所有飞机被摧毁,只有少数飞机得以起飞和还击。12艘战列舰和其他舰船被击沉或损坏。188架飞机被摧毁,155架被破坏,2403名美国人丧身。仅亚利桑那号战列舰爆炸沉没时就有上千人死亡。而日军仅仅损失了29架飞机和5艘特种潜艇。

珍珠港被突袭的消息传到美国后,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12月7日成了美国的国耻日,这个灾难性事件立刻将一个本来意见不齐的国家团结起来了。12月8日中午,因行动不便而一向深居简出的罗斯福总统,亲自前往美国国会,而且没有坐轮椅,而由他的长子扶着走进大厅,向美国参、众两院发表了为时6分钟的讲演。罗斯福开门见山地说:“昨天,1941年12月7日,美国遭到了蓄意的猛烈攻击,这个日子将永远是我们的国耻日!——美利坚合众国受到了日本帝国海空部队的蓄意进攻……”最后他说:“我要求国会宣布,自1941年12月7日,星期日,日本无端和无耻地发动进攻开始,合众国与日本帝国之间就已存在着战争状态。”他要求国会对日本宣战。国会立即进行表决,只有1票反对,便通过了对日宣战的决议。当天下午,美国政府对日宣战。就这样,日本体现了其作为轴心国盟友的“价值”:为德国招惹了美国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而之前德国一直在注意避免让美国卷入战争。

得到日本突袭珍珠港的消息后,丘吉尔一方面感到震惊,因为事情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他想不到愚蠢的日本人竟帮了他大忙。罗斯福本人后来对丘吉尔和斯大林说过:“要不是日本人进攻,要使美国人民卷入战争是有很大困难的。”当天,英国宣布同日本处于战争状态。另一方面,丘吉尔又从珍珠港事件感到欣慰。从此以后,美国与英国坐在一条船上了。他想起30多年前格雷对他讲过的话:“美国好像是一只巨大的锅炉,一经在它下面生起火来,它就能够产生无穷的力量。”艾登回忆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丘吉尔给他打电话时,“他自然激动极了。我也难以掩饰我心中感到的安慰,……以前我们对结局是有信心的,但从来看不清过程如何,现在两者都清楚了”。

12月8日下午,丘吉尔向议会发表演说称,“我们这边至少拥有地球上4/5的人口”,“在过去,我们有过一道闪烁的光;在目前,我们有了一道发着火焰的光;在将来,就会有一道照耀全部陆地和海洋的光。”那天夜晚,丘吉尔“睡了一个得到拯救而心怀感激的人所睡的觉”,而夏尔·戴高乐也明白美国参战意味着什么,他相信今后“应做好解放法国的准备……”

对日本突袭珍珠港最感愤怒的人就是希特勒,据希特勒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说,他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暴跳如雷。希特勒认为美国的干涉对大战的结局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个国家的力量不容轻视。他认为德国征服欧洲,摧毁苏联、最后制服英国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但必须有一个条件:美国不介入。因此他尽量不给美国以参战的借口。他在1939年9月就曾向德国海军将领下达了严格的命令:“任何德国潜艇不准在大西洋攻击美国船队。”但珍珠港事件使美国人终于找到了参战的借口,希特勒的世界性战略功亏一篑。

1941年12月8日,英国战时内阁授权对日宣战。下午3时,英国国王按照国家宪法规定,根据战时内阁的意见,在两院联席会议上对日宣战。由于外交大臣艾登出访莫斯科,所以由丘吉尔亲自签发了对日宣战的外交照会。接着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近20个国家也相继对日宣战。11日,德意作出反应,对美宣战。美国同样也对德、意宣战。至此,战争名符其实地打成了一场世界大战。

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后,日军对英、美、荷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及太平洋岛屿发动了一系列的突然袭击。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始进攻香港。同一日,日军同时开始进攻菲律宾,另一支日军在泰国南部登陆。12月25日,香港的英国守军被迫投降。12月10日,一支日军开始进攻关岛,另一支日军进攻中太平洋的威克岛。在马来亚海战中,英国痛失调来不久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却敌”号战列巡洋舰。尤其是号称“不沉之舰”的“威尔士亲王”号被炸沉,菲力普斯海军上将等840人一起丧生,更是对英军士气造成灾难性的打击,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全部战争过程中,我从来没有受到过一次更直接的震惊。……有多少努力、希望和计划随着这两艘战舰沉入了大海。”

由于日军的进攻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且大多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而英、美、荷等国对日本的军事冒险性估计不足,它们在远东的战备也严重不足,因此,日军最初对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进攻几乎都取得了胜利。然而,日军这一连串的突然袭击和胜利,却促成了英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国际联盟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战火燃到了太平洋。美国对日宣战,德美也相互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而对英美等国来说,建立反法西斯轴心国的联盟就成了当务之急。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从此正式加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加拿大、萨尔瓦多、南非、中国、“自由法国”和波兰等20多个国家也相继对日本宣战,战争波及到全世界4/5的人口。随着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不断扩张战争,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也进一步得到壮大和发展。

大西洋会议结束后,9月29日,苏、美、英又在莫斯科召开了三国会议,斯大林亲自参加了会议。经过反复的磋商讨论,莫斯科会议签订了《对苏供应第一号协议书》。根据协议书的规定,从1941年10月1日至1942年6月30日,美英每月向苏联提供400架飞机、500辆坦克和其它各种原料、武器及军用物资,苏联将为美英提供军工生产的原料。这次会议加强了苏美英三国的军事政治合作,莫斯科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苏美英三国反法西斯联盟的初步确立。

到了10月30日,罗斯福又加强了对苏联的援助,宣布向苏联提供10亿美元的无息贷款;11月7日,美国又宣布把《租借法案》扩大到苏联,为提供援助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到1941年底,英国向苏联援助了669架飞机、487辆坦克和301支反坦克枪;美国向苏联援助了204架飞机、182辆坦克,以及18.9万部战地电话、67万英里长的电话线和4.5万吨带刺铁丝网。这些军备物资有力地支援了苏联的抗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反法西斯参战国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如何加强所有反轴心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罗斯福及美国政府已意识到,不仅英美苏的三国同盟需要加强,为了加强所有反轴心国家的团结与合作,鼓舞各国军民的士气,反法西斯国家迫切需要阐明盟国作战的共同目标,确立合作关系。

而此时丘吉尔也在考虑与美国加强合作的问题,自从法国沦陷以来,丘吉尔一直认为,只有凭借美国人力物力的支援才能扭转战争的进程。现在美国,正如罗斯福总统在电话中对他说的,和英国“在同一条船上了”。丘吉尔提议要和罗斯福再次进行晤谈,罗斯福此时也希望能强化与英国的同盟关系,于是他欣然同意举行一次会谈,地点就在美国首都华盛顿。

12月14日,丘吉尔带着80多名随从启程赴美,他们先乘“约克公爵号”战列舰横渡大西洋,然后改乘飞机,于12月22日飞抵华盛顿参加代号为“阿卡迪亚”的会议,通盘商讨两国的联合作战计划。罗斯福亲自在机场迎接他,这也是丘吉尔在战时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丘吉尔被安排住在白宫,丘吉尔与罗斯福的工作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每天有几个小时的晤谈,并且总是在一起进午餐。丘吉尔到美国后发现,美国国务卿赫尔早已起草了一份联合宣言。大意是:反法西斯各国将承认《大西洋宪章》的原则,保证在战时全面合作,不单独与敌人停战媾和等等。会议确认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希特勒德国,同时认为阻击日本侵略的太平洋战争是这场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联合作战,统一指挥,会议决定在太平洋战区建立ABDA(即美国、英国、荷兰和澳大利亚)联军司令部,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意见,由英国的韦维尔将军出任联军总司令。

1941年的圣诞节,丘吉尔是在美国度过的,“阿卡迪亚”也为此休会两天。圣诞节过后,丘吉尔还在美国国会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并无窥测未来奥妙的天赋,但是我仍要声明我的坚定不移的希望和信念,这就是在未来的岁月中,英、美两国人民,为了他们本身的安全,也为了所有人的利益,将要庄严、正直与和平地并肩前进。”丘吉尔的精彩演讲赢得了议员们的热烈掌声。

随后,“阿卡迪亚”会议又继续了两周。拟定联合宣言时,美英也有一些意见分歧,不过经过协商后还是达成了一致。但是这份宣言如果要苏联参加签字,就有点困难了。苏联参加签字所面临的难题之一,是它没有对日宣战,不想得罪日本。太平洋战争爆发后,20多个国家跟着美国对日宣战,那么苏联是否也应对日宣战?斯大林有些左右为难。若对日宣战,苏联将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这是苏联力所不及的。若不对日宣战,会不会得罪美国和英国,以致它们停止援助苏联?最初,苏联对太平洋战争采取了谨慎的态度,对美日两国发表的战报,苏联报刊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予以报道,对日军获胜的消息,苏联报刊都不加评论地予以转载。几天之后,随着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把美国与欧洲战争联在了一起。此外各种迹象表明,日军目前仅限于南进,尚无北进迹象。于是,苏联开始发表一些倾向于英美的言论。当时,驻苏联的一些英美记者纷纷撰文指出,苏联不对日宣战,而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是更明智的战略。鉴于打败德国的重要性以及当时苏联承受的巨大压力,英美两国政府都没有要求苏联对日宣战,这就扫除了苏联在联合宣言上签字的障碍。

丘吉尔和罗斯福为了拟订联合宣言做了大量工作,在1942年元旦之前,在联合宣言上签字的一切手续都已经准备好了。在世界各地,经过一个星期的大量电报往来之后,在大同盟的26个国家之间达成了协议。这项宣言被命名为《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一词首先是由罗斯福提出的,用来代替“协约国”这个名称。丘吉尔也同意给宣言冠以“联合国家”的名称,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改进”。

1942年1月1日清晨,罗斯福与丘吉尔就联合国家宣言的文本进行了最后的讨论。当天上午,由罗斯福代表美国,丘吉尔代表英国,李维诺夫代表苏联,宋子文代表中国,四大国首先在总统的书房里签署了这个庄严的文件。汇集其余22个国家的签字任务则留给美国国务院去办理。

《联合国家宣言》宣布,各签字国保证运用其全部力量击败法西斯轴心国;签字国保证不与法西斯国家合作,不单独签订停战协定或和约。《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确立,也为以后的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为了加强合作,英、美、苏、中等盟国还在《联合国家宣言》的基础上,又签订了一系列具体化的双边协定,如《英美关于在进行反侵略战争中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1942年2月23日)、《苏英同盟合作互助条约》(1942年5月26日)、《美中抵抗侵略互助协定(租借协定)》(1942年6月2日)和《美苏关于在进行反侵略战争中相互援助所适用原则的协定》(1942年6月11日)等,这使得《联合国家宣言》有了实质上的意义。

罗斯福曾经说过,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不仅是在精神上和决心上,并且还在全面作战的各个阶段上”影响了二战的进程。事实也确实如此,《联合国家宣言》签订后,同盟国很快就转入了对轴心国集团的反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