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121

第121章 赵抃

赵抃(1008—1084),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进士。以清廉正直著称。任殿中侍御史时,不避权势,京中称为“铁面御史”,《宋史》将他与包拯同列一卷。两知成都,晚年又知越州。以太子少保致仕。三司使王拱辰等聘契丹时,赴北朝宴会,深夜狂醉,极为放荡,赵抃以王等有损国体,易启契丹轻视中国之意,劾奏达七八次。

他的诗,工拙随意,而清苍浑成,有的婉丽浓密,王士禛曾举五律《暖风》、《芳草》、《杜鹃》等为例,并说:“右数诗掩卷诵之,岂复知铁面所为耶?”(《带经堂诗话》卷九)

次韵孔宪蓬莱阁①

山巅危构傍蓬莱②,水阁长风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坐上游观远③,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④。

【注释】

① 次韵,和别人的诗并依原诗用韵的次序,叫次韵。孔宪,孔延之,字长源,新喻(今属江西)人。即诗人孔武仲、孔平仲之父。熙宁四年,以尚书司封郎中(一作度支郎官)知越州军州事、浙东兵马钤辖,辑有《会稽掇英总集》,集中收录好些唱和蓬莱阁的诗。赵抃另有《酬越守孔延之度支》等诗(见四库本《清献集》)。宪,这里是一种尊称。蓬莱阁,这里指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蓬莱阁,在鉴湖之滨。王十朋《会稽风俗赋》:“直海中之蓬莱。”下注云:“旧志,蓬莱山正偶会稽。沈绅《蓬莱阁》诗云:‘三山对峙海中央。’”他又在《蓬莱阁赋》中指出,蓬莱阁之得名,是因为元稹任越州刺史时,曾作《以州宅夸于乐天》诗,末云:“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② 山,指卧龙山,清代名兴隆山。危构,犹言高阁,即蓬莱阁。傍,靠近。③ 坐上,用孔融“坐上客常满”典故。指孔延之常与宾客在阁中宴会赏览。沈立《和孔司封题蓬莱阁》有云:“文举(孔融)清尊无限乐。”坐,通“座”。④ 忆我两句,这是以蓬莱阁附近的望海亭和杭州望海楼并比,所以叫“亦”。原注:“杭有望海楼。”

【说明】

陈衍《宋诗精华录》评云:“三四较孟公之‘气蒸云梦泽’二语,似乎过之,杜老之吴楚东南一联,尚未知鹿死谁手。”但赵诗三、四两句,实亦有得力于孟、杜处。第六句本是应酬话,但和这两句联系起来,便觉有味。

又,金代王若虚很反对次韵,认为“实作诗之大病也,……虽穷极技巧,倾动一时,而害于天全多矣”(《滹南遗老集·诗话》),并讥为“窘步相仍”。《沧浪诗话·诗评》亦说“和韵最害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