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122

第122章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四岁而孤,母郑氏,亲自教学,因家贫,便以荻画地学书,从他的《泷冈阡表》中就可以看到他对母亲的深挚感情。曾举进士。开封府尹范仲淹以言事被贬,廷臣多予声援,司谏高若讷却以为应当落职,欧阳修致书责之,若讷将书上报,于是谪为夷陵县令。至浔阳琵琶亭,乃翻用韩愈“我今罪重无归望,直去长安路八千”(《武关西逢配流吐蕃》)句意而有“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之咏。后范仲淹经略陕西,欲聘之入幕,他笑说:“吾论范公,岂以为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苏辙《神道碑》)辞不就。庆历五年(1045),又谪滁州,遂以逐臣而为名太守。在峰回路转、泉香酒洌的山城里,曾经写了一些流连光景的小诗和《醉翁亭记》等散文。后知嘉祐二年(1057)贡举时,文士如曾巩、苏轼、苏辙都在这一年登第,《宋史》本传说他“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以太子少师致仕。

他不但诗、词、文都擅长,还有史学及考古等学术上的成就;他的《六一诗话》是第一部用“诗话”的名义论诗之作。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亦照唐诗分初盛中晚之例,将苏舜钦、梅尧臣、欧阳修等列在“初宋”,并把三人比为初唐的陈、杜、沈、宋。由于他们的努力实践,宋诗的面目确实为之一变。但苏、梅名位不大,欧则位高望重,晚年又作《诗话》,所以在宋诗革新运动中作用和影响亦特大。

他很推崇韩愈,邵博《闻见后录》卷十八有“永叔自要作韩退之”的话,苏轼还说欧阳修是宋朝的韩愈,但欧诗却无韩诗的盘空硬语之偏,而有平易流畅的好处。比起梅尧臣来,又多了一分丰润,虽以气格为主,尚不致骨多于肉;比起西昆体来,却没有浓妆艳抹的贵妇习气。然而韩愈的以文为诗的缺点,在欧诗的创作上同样存在,形象的力量常常被议论所削弱,例如他的《再和明妃曲》的“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云云,就等于在写昭君出塞的策论,谢榛《四溟诗话》卷三就讥为“书生讲章”。又如《飞盖桥望月》的“乃于其两间”、“矧夫人之灵”、“而我于此时”等句,贺裳《载酒园诗话》亦说“便开后人无数恶习”,是诗道一弊。

边户①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②。

儿僮习鞍马③,妇女能弯弧④。

胡尘朝夕起⑤,虏骑蔑如无⑥。

邂逅辄相射⑦,杀伤两常俱⑧。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⑨。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⑩。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注释】

① 边户,住在边界上的人家。② 胡,这里指辽国(契丹)。③ 儿僮,儿童。僮,未成年的人。④ 弯弧,拉弓。弧,弓。⑤ 胡尘句,指辽国频频侵扰。⑥ 虏骑句,承接上句,意谓敌方猖獗,朝夕进犯,侵边如入无人之境。⑦ 邂逅(xiè hòu),不期而遇,猝然相逢。辄,每每。⑧ 俱,相当。⑨ 自从两句,景德元年(1004),辽军深入宋境,真宗因宰相寇准的坚请,不得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因古澶渊而得名)督战,打了胜仗。但因真宗素主和议,结果还是与辽订下澶渊之盟,由宋每年输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了事。结欢娱,这里含婉讽之意。

⑩ 两地句,指边户还得向宋、辽两方缴纳租税。 将吏两句,指宋守边的文武官员以不准生事为借口,阻挠边户抗敌,还说庙堂自有深谋远虑。这里亦是婉讽。庙堂,指朝廷。 界河,即白沟河,故道在今河北定兴南,因宋辽分界于此,故亦称界河。

【说明】

作者曾于至和二年(1055)充赴辽使节,此诗当是同年或稍后作,写的都是当时现实。

作者对契丹深有戒心,在《塞垣》等文中一再提醒朝廷不要因南北修好而苟安轻心,贻患后世,诗中对边户无分男女尚武杀敌的精神亦深为赞扬。然而澶渊之盟已逾五十年了,南北结欢只换来边户的两地纳赋,庙堂的远图更使人们落得鱼亦不敢捕。作者是身受厚禄的北宋大臣,而对澶渊之盟的评价即已如此。

啼鸟

穷山候至阳气生①,百物如与时节争。

官居荒凉草树密②,撩乱红紫开繁英③。

花深叶暗耀朝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鸟言我岂解尔意,绵蛮但爱声可听④。

南窗睡多春正美⑤,百舌未晓催天明⑥。

黄鹂颜色已可爱⑦,舌端哑咤如娇婴⑧。

竹林静啼青竹笋⑨,深处不见惟闻声。

陂田绕郭白水满⑩,戴胜谷谷催春耕。

谁谓鸣鸠拙无用,雄雌各自知阴晴。

雨声萧萧泥滑滑,草深苔绿无人行。

独有花上提壶芦,劝我沽酒花前倾。

其余百种各嘲哳,异乡殊俗难知名。

我遭谗口身落此,每闻巧舌宜可憎。

春到山城苦寂寞, 把盏常恨无娉婷。

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

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

身闲酒美惜光景,唯恐鸟散花飘零。

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

【注释】

① 候,时令。② 官居,犹言官署。③ 撩乱,犹言缤纷。④ 绵蛮,指鸟声。《诗经·小雅·绵蛮》:“绵蛮黄鸟。”但,只。⑤ 睡多,犹言酣睡。⑥ 百舌,鸟名,亦叫反舌。据说能效百鸟之声。⑦ 黄鹂,黄莺。⑧ 哑咤(zhà),指鸟声。⑨ 竹林,鸟名。大如雀,色青,善鸣。⑩ 陂田,水田。 戴胜,鸟名,俗名山和尚。三月中叫,故下云催春耕。旧说亦有以为即布谷鸟。谷谷,指鸟声。 谁谓两句,斑鸠不善营巢,故有拙鸠之称。旧时谚语说:“天欲雨,鸠逐妇;天既雨,鸠呼妇。”所以作者以为不能说斑鸠“拙无用”。

泥滑滑,即竹鸡,生南方,爱栖竹林。 提壶芦,鸟名,又称提壶,鸣声由缓而急。它和泥滑滑都因鸣声而得名。 沽酒,买酒。 嘲哳,形容鸟声繁杂。 我遭句,见“说明”。从这句起转入议论。 娉婷,女子娇美貌,这里指歌伎。 辄,每每。 交朋,一作“友朋”。 嫣然,形容笑容之美。 光景,风光,景色。 灵均,屈原字。 离骚,犹离(罹)忧,谓遭忧患。这里不作赋名解。独醒,《楚辞·渔父》叙,屈原被逐后,行吟泽畔,颜色憔悴,渔父问他“何故至于斯”,屈原回答说:“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里是自我慰勉之词,意即不必像屈原那样因遭谗而憔悴自苦。

【说明】

庆历三年(1043),有人诬说欧阳修和外甥女张氏(欧阳修之妹嫁张龟正为继室,这甥女为张前妻所生)有暧昧行为,因而被贬为滁州知州。此诗作于庆历六年春,作者自号醉翁始于这年。梅尧臣和诗中亦有“哢吭叶底无如莺,口中调簧定何益”语。

嘉祐四年(1059)作者已回到汴京任考官,又作有七古《啼鸟》一首,末云:“可怜枕上五更听,不似滁州山里闻。”心境就不相同,所以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说:“盖心有中外枯菀之不同,则对境之际,悲喜随之尔。啼鸟之声,夫岂有二哉?”

戏答元珍①

春风疑不到天涯②,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③。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⑤。

【注释】

① 元珍,丁宝臣字,这时他任峡州军事判官。欧阳修曾撰《祭丁学士文》,文中说到丁生前遭谗受谤而致沦落。丁有文名,所作《五泄山》的“天作锦屏环十里,僧开珠屋面千峰”,《题翠麓亭》的“晓径忽穿清气入,夜船多载白云归”等句,皆可诵。② 春风句,作者在《戏赠丁判官》的七绝中又反其意云:“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③ 残雪两句,作者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冻雷,寒雷。这里是说,花虽未见,而橘与笋却在残雪惊雷中破其寂寞,故仍有物华之感。④ 物华,对自然景物的美称。⑤ 曾是两句,作者曾任洛阳留守推官,写过《洛阳牡丹记》,记中说牡丹之出于洛阳者为天下第一。这里是说,已经做过洛阳花下客了,现在看到野花虽开得迟些,也不必感叹。这两句隐含谪居的矛盾心情,所谓不须嗟其实颇可嗟。这心情亦流露在《夷陵书事寄谢三舍人》中:“曾是洛阳花下客,欲夸风物向君羞。”亦即羞于再在人前夸说自己曾见过洛阳风物。

【说明】

景祐四年(1037)作。一本诗题下有“花时久雨之什”六字。

作者在《笔说·峡州诗说》中引“春风”两句后云:“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文意难评,盖如此也。”就是说,应当是见花时节而偏不见花,又怎不怀疑春风不再远度天涯?

黄溪夜泊①

楚人自古登临恨②,暂到愁肠已九回③。

万树苍烟三峡暗④,满川明月一猿哀⑤。

非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⑥。

行见江山且吟咏⑦,不因迁谪岂能来⑧?

【注释】

① 黄溪,一本以此诗为“夷陵九咏”之一。作者另有七古《黄牛峡》,中云:“潭潭村鼓隔溪闻。”疑黄溪即在夷陵(今湖北宜昌市)的黄牛峡附近。② 楚人句,夷陵在春秋时属楚。战国时楚人宋玉作《九辩》写自己的遭遇,第一段有“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语。

③ 愁肠已九回,形容忧思之甚。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④ 三峡,湖北宜昌以上,四川奉节以下的长江两岸,重岩叠嶂,无地非峡,其中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最险,合称三峡。⑤ 一猿哀,《水经注·江水》记当时渔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以上两句点明夜景。⑥ 偏宜,最宜。⑦ 行见,且见。⑧ 迁谪(zhé),降职到远地。

【说明】

景祐四年(1037)谪居夷陵时经黄溪作。前半首先情后景,以景逆情。末两句是解嘲亦见放达,与元稹谪越州时作的《以州宅夸乐天》中的“我是玉皇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有相类处。

田家

绿桑高下映平川,赛罢田神笑语喧①。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注释】

① 赛罢句,旧时农村于春社日赛神出会,以祝丰收。赛,酬祭神灵。

【说明】

庆历七年(1047)在滁州作。正是杏花春雨时节,村民们在赛神后互相笑语着,期望有一个好年成,亦反映了作者对田家生活的兴趣,还令人联想到《醉翁亭记》中写的“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那种轻快心情。

梦中作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①,酒阑无奈客思家②。

【注释】

① 棋罢句,传说晋王质入山伐木,见童子数人弈棋而歌,他便置斧听之。后童子催归,质起视斧柄已烂尽。既归,亲故都已不存。见旧题任昉《述异记》。后来常以此比喻世局的幻变。② 酒阑,酒尽。

【说明】

诗未必全是梦中作,却给人以梦境之感。

全诗一句一截,各自独立,末句的酒阑思家则为全篇的归宿,可惜二、三两句“人”字重复。杨慎《升庵诗话》卷十一,举杜甫那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绝句》为此体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