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013

第13章 张方平

张方平(1007—1091),字安道,自号乐全居士,南京(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人。举茂才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后官参知政事,加太子太保。

他是仁宗至哲宗的四朝名臣。他的诗,在北宋中还谈不上有独特的风格。内容多为酬赠之作,但一首《送苏子由监筠州酒税》,颇能见其风义。间有咏史怀古的,如两首讽咏汉高祖刘邦的诗,则尚能于朴素中略具生面,虽然也是按照历史的真实来说的。

题歌风台①

落魄刘郎作帝归②, 樽前感慨《大风诗》③。

淮阴反接英彭族④, 更欲多求猛士为⑤?

【注释】

① 歌风台,在刘邦故乡沛县。② 落魄(tuò),穷困失意,指刘邦早年处境。③ 樽前句,刘邦即帝位后,还乡时置酒沛宫,召一些故旧共饮,酒酣,乃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事见《史记·高祖本纪》。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大风歌》。④ 淮阴,指淮阴侯韩信。他曾被人告发谋反,吕后乃使武士缚之,斩于长乐宫,并灭三族。反接,反绑两手。英,指淮南王英布,亦称黥布。他曾从刘邦击灭项羽于垓下。刘邦接位后,韩信、彭越皆被杀,他不自安,遂发兵反。后败走长沙,为人诱杀。彭,指梁王彭越。他归从刘邦后多建奇功,后被人告发谋反,灭三族。⑤ 为,犹言何为。因为《大风歌》里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语,所以诗里反唇相讥。韩、英、彭被杀的第二年,亦即刘邦还乡作《大风歌》那一年。

【说明】

英布谋反时,汝阴侯滕公感到很奇怪,因为刘邦对英布封王分爵,也算很优厚,怎么还会反?有个从前的楚令尹薛公答道:“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似可为此诗作一别解。

作者另有《题沛县汉高祖庙》一绝云:“中酒疏狂不治生,中阳(刘邦为丰邑中阳里人)有土不归耕。偶因世乱成功业,更向翁前与仲争。”刘邦即帝位后,曾在诸大臣前,对他父亲太上皇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刘邦兄)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末句即指此事。宋去汉已远,故对前代帝王得以随意讽吟,到了元代,更有睢景臣《高祖还乡》那种散曲的流传了。

晚唐唐彦谦《仲山》云:“千载遗踪寄薜萝,沛中乡里汉山河。长陵(刘邦陵墓)亦是闲丘陇,异日谁知与仲多?”仲山,相传为刘邦兄隐居之所。

送苏子由监筠州酒税①

因嗟萍梗才名客②, 自叹匏瓜老病身③。

一榻从兹还倚壁, 不知重扫是何人④?

【注释】

① 苏子由,即苏辙。他曾从张方平签书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判官。两年后,因兄苏轼以诗得罪,他亦受累谪监筠州盐酒税。筠州,今江西高安。② 萍梗,浮萍与断梗。两物随风漂转,因以喻行止不定。借指被贬迁移。③ 匏瓜,葫芦。《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后也以匏瓜作为不合时宜者的自嘲语。张方平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法,乃自求离朝廷判应天府(即商丘)。他作这首诗时年已七十四,所以诗里这样说。④ 一榻两句,东汉陈蕃为豫章太守时,不接待来访宾客,只逢当地名士徐稚来,特设一榻,徐稚一去即挂其榻(按,《后汉书》又记陈蕃亦为名士周璆置榻)。扫榻则表示欢迎。这里比喻苏辙离去后,从此再没有能谈心的知己了。

【说明】

张方平知益州时,对苏洵和苏轼、苏辙都很器重,并曾荐苏轼为谏官,与苏辙则又同事于陈州、南京,所以他们之间的感情亦非常深厚,主要还因为政见上的相同。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七载东坡云:“元丰三年,家弟子由谪官筠州,安道口占此诗为别,已而涕下。安道平生未尝出涕向人也。”此诗好处即在用典自然,感情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