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019

第19章 韩维 (1)

韩维(1017—1098),字持国(司马光父亲名池,因“池”和“持”音近,古人为避“嫌讳”,所以司马光文集中就把“韩持国”写成“韩秉国”),开封雍丘(故城在今河南杞县)人。以父韩亿荫入仕。曾任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神宗欲以韩维辅佐文彦博治枢密院,对维云:“卿东宫旧人(神宗为太子时维任右庶子),当留以辅政。”维对曰:“使臣言得行,贤于富贵,若缘攀附旧恩以进,非臣之愿也。”遂出知许州。绍圣中,因属元祐党人,谪均州安置。元符初复官,卒。

吴之振《宋诗钞》云:“维同时唱和者为圣俞、永叔,其深远不及圣俞,温润不及永叔,然古淡疏畅,故足为两家之鼓吹也。”

下横岭望宁极舍①

驱车下横岭,西走龙阳道②。

青烟几人家,绿野四山抱。

鸟啼春意阑③,林变夏阴早。

应近先生庐,民风故醇好。

【注释】

① 宁极,孔旼字宁极,隐居汝州龙兴县(今河南宝丰)龙山之滍阳城,韩维知汝州时常相过从。他另有《送孔先生还山》诗,中云:“家临滍水阳,路转春山曲。”② 龙阳,龙山之南。阳,山南面、水北面曰阳。③ 阑,尽。

【说明】

三、四两句是警句,但“几人家”一作“人几家”,“四山抱”一作“山四合”。《王直方诗话》云:“韩持国有云: 青烟人几家,绿野山四合,当时无不传诵。”

文同

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永泰(今四川盐亭县)人。皇祐进士。曾任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后知湖州,故人称文湖州。卒于陈州宛丘驿。

他与苏轼为从表兄弟,又是苏辙的亲家,故常有诗文往还。但后来苏轼成为“蜀党”之首,文同的家属因为怕受牵累,便将文同诗中的苏子瞻改为“苏子平”(见家诚之《丹渊集拾遗卷跋》),如《夜思寄苏子平》等,贺裳的《载酒园诗话》还以为这个苏子平“当是一韵士”。

他擅诗文书法,尤擅画竹,所谓“成竹在胸”的成语,即出于他的画诀。他的五古《织妇怨》、《冤妇行》、《昝公溉》、《积雨》,或写苛政,或写姑恶,或写时艰,或写世态,皆苍劲质健而感慨系之。五律如《重过旧学山寺》的“有僧皆老大,待客转从容”,七律如《运判南园瞻民阁》的“万岭过云秋色里,一峰擎雪夕阳中”,前者清远,后者清越,七绝《夜学》的“文字一床灯一盏,只应前世是深仇”,以谐寓庄,亦见历来自有好学人。

他知洋州时,苏轼曾寄以和诗《湖桥》云:“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略可见其人之风度。

积雨

京师值积雨①,浮淖皆满城②。

况当淘决时③,左右罗深坑④。

有客河南居⑤,旦夕堤上行。

病仆挟羸马⑥,十步八九倾。

职事有出入⑦,长抱落胆惊。

都人素豪恣⑧,小官常见轻。

排辟要稳道⑨,敛避不敢争。

试欲效呵止⑩,圜目根姓名。

往往被溅污,直落舌与睛。

归来事洗濯,袍袴分纵横。

仰首问天公,春泽当早晴。

幸有好日月,何惜施光明。

【注释】

① 京师,指汴京,今河南开封。② 淖(nào),烂泥。③ 淘决,挖泥疏通水道。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三《诸色杂卖》:“每遇春时,官差人夫监淘在城渠,别挖坑盛淘出者泥,谓之泥盆。”④ 罗,排列。⑤ 客,指作者自己。河,当指汴河。⑥ 羸(léi)马,瘦弱的马。⑦ 职事,犹言职务。⑧ 都人,这里指汴京有势力的人。豪恣,犹言强横。⑨ 排辟,驱走别人。要(yāo),要挟。⑩ 呵止,喝令止步。效呵止,《史记·李将军列传》记霸陵尉曾呵止李广,故曰“效”。 圜目,圆目,犹言瞪眼。根,查问。 袍袴句,意谓衣服上到处都是泥浆。 春泽,春天的雨水。

【说明】

作者在汴京时寓居河边,官职为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只能说是小官。小官本来被人轻视,何况逢到京师的那些豪强,所以虽被凌侮,唯有忍气吞声,最后只好希望天公怜悯,及早大放光明。诗题为《积雨》,实写小官在雨中胆落心惊的苦处。

此君庵①

班班堕箨开新筠②,粉光璀璨香氛氲③。

我常爱君此默坐④,胜见无限寻常人。

【注释】

① 此君庵,文同知洋州时郡署中的书斋名。《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后因以“此君”为竹的代称。庵,这里指书斋。② 班班,众多貌。堕箨(tuò),脱皮。箨,竹皮,笋壳。筠(yún),竹子的新皮。③ 氛氲,盛貌。④ 我常句,将“此君”两字融于造句中,是死典活写。此默坐,指坐庵中。

【说明】

作者擅画竹,亦即“文湖州竹派”的创立者。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轩偃竹记》有云:“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 吾将以为袜!”似可为此诗末句作一注脚。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他力辞,曰:“臣不能为四六。”其实是说不喜欢虚华的文风。后勉强就任。因反对王安石新政,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前后费时十九年,成此巨著。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入朝拜相,乃废除新法。死后京师人罢市往吊。

他正直磊落,务实敢言,律己严谨。每过州县,不使人知,并以“平生不妄语”自勉。但另外一面,又有其古板固执地方(恰巧王安石亦是一个固执的人),过分地讲究“祖宗之法”,亦容易倾向保守。太祖、太宗尽管英明,他们的明见又如何估计得到百年后子孙朝的时代变化?他看到了新法中一些不利于百姓的弊端,却把新法彻底否定,亦是走向极端了。

他的诗,于质朴中见才情,七绝常有佳句,如《醉》之“果使屈原知醉趣,当年不作独醒人”,《归雁》之“闻道楚人矰缴细,平沙短草尽藏机”,《梦稚子》之“昔日相逢犹是梦,今宵梦里更非真”,《独步至洛滨》之“白鸥不信忘机久,见我犹穿岸柳飞”,皆有深一层的寓意。

道傍田家①

道傍田家翁妪俱垂白②,败屋萧条无壮息③。

翁携镰索妪携箕, 自向薄田收黍稷④。

静夜偷舂避债家⑤, 比明门外已如麻⑥。

筋疲力弊不入腹, 未议县官租税足。

【注释】

① 傍,通“旁”。② 垂白,白发下垂,形容年老。③ 息,子嗣。④ 黍稷,泛指谷物。⑤ 偷舂,偷偷地舂米。⑥ 比明,到了天明。如麻,形容讨债人之多。仍逃不过债家。

【说明】

写民饥官足,饥者又是垂白翁妪,却以“未议”二字作结,遂收婉讽之效。“未议”意为“不说”,亦怎敢说。

居洛初夏作

四月清和雨乍晴①,南山当户转分明②。

更无柳絮因风起③,唯有葵花向日倾④。

【注释】

① 清和,指暮春初夏清明和暖的天气。乍,初,才。② 南山句,写从雨到晴的过程。因正对着南面的阳光,所以看上去,晴雨的变化显得特别分明。③ 更,再。柳絮,比喻随风飘荡的人。④ 葵花,比喻心地光明而怀忠忱的人,亦即杜甫“葵藿倾太阳”之意。

【说明】

选自蔡正孙《诗林广记》。陈衍《宋诗精华录》题作《客中初夏》,并云:“此诗元祐入相时作。”但题目既云“居洛”或“客中”,则自非入相时。陈氏大概看了第三句“更无柳絮因风起”而推断新党失势,但这只是祈望之词,亦即但愿之意。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八云:“‘更无柳絮随风舞,唯有葵花向日倾’,可以见司马公之心。‘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见东坡公之心。”按,苏诗这两句题为《次韵江晦叔二首》。

羽短笼深不得飞,久留宁为稻粱肥①?

胶胶风雨鸣何苦②,满室高眠正掩扉。

【注释】

① 宁为,岂为。② 胶胶,鸡鸣声。《诗经·郑风·风雨》:“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说明】

旧时报晓,多靠鸡鸣,尤其在阴暗的风雨时节。雄鸡一声,就唤醒多少有为者起而图强,如晋祖逖之闻鸡起舞。现在人们却关起门来睡大觉,鸡又何苦多此一鸣?

刘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