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058

第58章 曾幾

曾幾(1084—1166),字吉甫,原籍赣州(今江西赣县),迁居河南洛阳。以兄弼死于公事,特恩补将仕郎。后铨试优等,赐上舍出身。高宗时,任广西运判等官。因触怒秦桧去官,侨寓上饶茶山七年,原拟于此终老,其《茶山》诗有云:“残僧六七辈,败屋两三间。野外无供给,城中断往还。”可见其当时心境。秦桧死,又出仕,授秘书少监。孝宗时致仕。三仕岭外,家无南物,人称其廉。

他是孔平仲的外甥,早年曾从学于外家;又是陆游的老师,赵庚夫《读曾文清公集》所谓“咄咄逼人门弟子,剑南已见一灯传”。他的诗长处是清劲灵活,短处是粗率生硬,纪昀所谓“粗作大卖”(《瀛奎律髓》卷十六),后人亦因其人而特重其诗。翁方纲在《七言律诗钞》卷首中说曾诗“可上接香山,下开放翁”,潘德舆则在《养一斋诗话》卷九中说,曾诗“所以得盛名者,或由剑南为其高足耳”。这话或许有些唐突,却不无道理。

贺裳《载酒园诗话》对曾诗评价甚低,又举曾氏雪诗云:“‘一夜纸窗明似月’,亦不雕琢而工,至‘多年布被冷如冰’,则不可耐矣。”这还说得公平,吴乔《围炉诗话》卷五,却把两句一笔抹杀:“岂曰诗耶?”其实上一句还是平稳的。

闻李泰发参政得旨自便将归,以诗迓之①

苦遭前政堕危机,二十余年咏《式微》②。

天上谪仙皆欲杀③,海滨大老竟来归④。

故园松菊犹存否⑤,旧日人民果是非⑥?

最小郎君今弱冠⑦,别时闻道不胜衣。

【注释】

① 李泰发,李光,字泰发,曾任参知政事。因触犯秦桧,谪居琼州八年,后又移昌化军(皆在今海南省)。秦桧死后,始复官为左朝奉大夫。当时谪海外者尚有丞相赵鼎、编修胡铨,合李光有“三大贤”之称。自便,行动不再受约束,指结束放逐生涯。迓,迎接。② 二十句,秦桧拜相始于绍兴元年(1131),李光复官在绍兴二十八年(1158),故云。式微,语出《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本为“天将暮”的意思,后泛称事物由盛而衰微。式,语助词,无义。③ 天上句,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有“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句,《不见》有“国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句。

这里因李白、李光皆姓李,李光又遭权奸陷害,所以用杜诗意。谪仙,贺知章曾以此称李白。④ 海滨句,《孟子·离娄上》:“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此句用其意。大老,对年高望重的人的敬称。⑤ 故园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⑥ 旧日句,汉道士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于空中作人言云:“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见《搜神后记》卷一。这两句喻李光远谪多年,时事大非。⑦ 最小郎君,指李光幼子李孟传,字文授,亦即曾幾的孙女婿,所以诗里特地提到他。作者亦于此句下注以“孙婿文授”。李光谪居时,李孟传才六岁,所以下句说“不胜衣”,意为体力尚不足以承受成人的衣服。弱冠,指二十岁。

【说明】

曾幾与其兄曾开,都因反对和议、触怒秦桧而罢官,曾、李两家又是姻亲,故他对李光受秦祸而遭黜尤为同情。

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三云:“此诗第二句悲怆,三四切题。”纪昀批云:“首句笨。三句用杜句,生硬,不及四句之自然。后半只闲闲感慨,笔墨却高。”冯班却对第四句评云:“海滨大老岂可用,李参政其归金人耶?”因为李光仍以宋臣回故土,和避纣的太公欲自东海归敌国周土不同。但曾诗只是从琼州、昌化皆系海滨设譬,年龄亦逾八十,故以大老称之。这里亦说明用典使事,必须力求贴切。

书徐明叔访戴图①

小艇相从本不期②,剡中雪月并明时。

不因兴尽回船去,那得山阴一段奇?

【注释】

① 徐明叔,徐兢字明叔,徽宗时人,工画山水人物。访戴,晋王徽之居山阴,大雪夜醒来,开室酌酒,忽忆戴逵,时逵在剡溪,即夜乘轻船往访,经宿方至。既造门,不入而返。人问其故,徽之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见《世说新语·任诞》。徽之,字子猷,羲之子。戴逵,字安道。剡(shàn)溪,曹娥江的上游,因王徽之访戴,亦名戴溪。山阴,今浙江绍兴市。② 本不期,本来不是去看他。

【说明】

这是曾诗名篇。宋赵与虤《娱书堂诗话》卷上,记韩驹《题渊明采菊图》诗云:“九日东篱采菊英,白衣遥见眼能明。向令自有杯中物,一段风流可得成?”以为“两诗意同,同为佳作”。元韦居安《梅磵诗话》卷上,于引述曾幾此诗后,并云:“来子仪亦有诗云:‘四山摇玉柤光浮,一舸玻璃凝不流。若使过门先见了,千年风致一时休。’子仪实祖茶山之意。近时大山萧山则诗云:‘访戴何如莫访休,清谈生忌晋风流。渡江一楫无人画,多重王家剡雪舟。’运意高妙,真能发前人之未发。”按,数诗中当推萧诗较警策。

陈衍《宋诗精华录》云:“晋人行径,宁矫情翻案,决不肯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