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宋诗三百首
1050500000059

第59章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擢符宝郎。后权相王黻慕他的文名,一定要拉拢他。黻得罪罢相,他亦因牵连而遭贬谪。高宗时任参知政事。当时宰相赵鼎主张进兵中原,高宗则主与金议和,与义曰:“若和议成,岂不贤于用兵?万一无成,则用兵必不免。”这话未免骑墙,失大臣直道风度,所以清代张佩纶批评他说:“于君相之间,调停两可,初无剀切深透之论。虽旋即引疾,然其所蕴藉,亦颇可睹矣。”(《涧于日记》,光绪壬辰三月二十六日)后面三句,却又说得过分了。陈与义其实还是积极支持抗战派的,他的《伤春》中的“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云云,对主和派的鄙视态度就很明显,因为诗中还有“犬羊锋”的话,四库本的《简斋集》中就把这首诗删去了。他最后因早衰多病,经五请而罢政。卒于僧舍,葬于归安。

他由北宋进入南宋,亲身经历两京沦陷,二帝被掳,他本人又因《墨梅》诗受过徽宗赏识,这在深受“主忧臣辱”的儒家纲常学说影响的士大夫,当然是天翻地覆的震动。为了避乱,他以孤臣之身,自陈留而辗转湘鄂之间。乡国之痛,漂泊之苦,都使他的作品在实践中加强了感染的力量。就是一些登临或节令之作,如几首写岳阳楼及除夜等,亦苍凉激越,寄托深远,达到了骨肉相称,晚律工细的境界。靖康以来,北宋的几位大家沦丧已尽,他却能继承杜甫的传统而自辟蹊径。当时旗亭传舍,多摘题他的诗句,并有“新体”之称,但又能新而不野。方回将杜甫、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尊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这固然出于强人就己的门户之见,但亦说明他在宋代诗坛的地位。后来有一个和杨万里同时的金坛人陈从古,竟次韵和了《简斋集》中全部五百多首诗。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卷二中说陈诗“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虽然王士禛不同意,但刘氏这话还是中肯的。以七律来说,陈诗的音节,就比黄庭坚的浏亮,语言亦爽朗,但黄诗的特色则强于陈诗。这里略举陈诗名句中的两例: 《休日早起》的“开门知有树,老树半身湿”,据说是陈与义自许的得意之笔,好处即于平淡中造意境,其趣就在“半身”之“半”字。又如《雨》的“一凉恩到骨”,以一“恩”字写出溽暑中人对雨的感情,可谓异代同感。

感事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公卿危左衽①,江汉故东流②。

风断黄龙府③,云移白鹭洲④。

云何舒国步⑤,持底副君忧⑥?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⑦?

【注释】

① 左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异于中原地区的右衽。《论语·宪问》:“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后因以左衽作为受他族统治的代词。衽,衣襟。这句意谓,大臣们都为金人的侵占中原而感到危急。② 江汉句,这句比喻人心思念故都汴京。《尚书·禹贡》:“江汉朝宗于海。”③ 黄龙府,在今吉林农安。一说在今辽宁开原境。这里泛指徽宗、钦宗被金人囚禁的地区。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二帝所居之地在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因为消息中断,实情不明,故云“风断”。方回《瀛奎律髓》卷三十二云:“黄龙府谓二帝北狩,白鹭洲谓高庙在金陵。

”作者七绝《有感再赋》亦说:“龙沙此日西风冷,谁折黄花寿两宫?”故元人仇远《读陈去非集》有“莫道《墨梅》曾遇主,黄花一绝更堪悲”语。④ 云移句,当时李纲曾主张高宗应暂驻襄邓,汪伯彦、黄潜善力主至东南,意在逃避,故云“云移”,但这时高宗实未移江宁府。至建炎三年(1129)五月,高宗乃从杭州逃奔至江宁府,驻神霄宫,改府名建康。白鹭洲,在今江苏南京水西门外,这里指高宗将去的江宁府。这两句将风、云二字各移句首,并以黄龙府对白鹭洲,句工而用事贴切、自然。⑤ 云何,如何。国步,多指危急时的国运。  ⑥ 持底,凭什么,与云何为互文。底,什么。副,辅佐,引申为分担。⑦ 作意,故意。为谁秋,为谁添上秋色。杜甫《九月寄岑参》:“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说明】

徽、钦二帝于建炎元年三、四月中被金人北掳,此诗作于同年九月。这时高宗正忙于逃难,作者亦避乱在房州(今湖北房县)。

《瀛奎律髓》纪昀批云:“此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第八句‘底’字缪鄙。”

除夜

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①。

多事鬓毛随节换②,尽情灯火向人明③。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④。

明日岳阳楼上去⑤,岛烟湖雾看春生⑥。

【注释】

① 朔吹,北风。吹,这里读仄声(去声)。② 多事,多生是非的意思。③ 尽情,犹言多情。和上句的“多事”是一反一正。④ 流转,辗转流亡。殊方,异乡。⑤ 岳阳楼,注见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⑥ 岛,指洞庭湖中的君山,君山实为一座小岛。

【说明】

作者自靖康元年(1126)汴京沦陷后,即在辗转流亡中生活。此诗为建炎二年(1128)作。在前一年的正月,作者自邓州(在今河南境)至房州(在今湖北境)。同月,金人陷房州,作者乃奔入南山。其《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遇虏至奔入南山十五日抵回谷张家》有云:“避虏连三年,行半天四维。……今年奔房州,铁马背后驰。造物亦恶剧,脱命真毫厘。”到作这首《除夜》时正好一年,所以有“比量旧岁聊堪喜”云云。但频年漂泊,又不能不使他惊心。

《瀛奎律髓》卷十六纪昀评云:“气机生动,语亦清老,结有神致。末二句闲淡有味。”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②。

草木相连南服内③,江湖异态阑干前④。

乾坤万事集双鬓⑤,臣子一谪今五年⑥。

欲题文字吊古昔⑦,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释】

① 岳阳楼,注见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② 楼阴句,岳阳楼北倚长江,江边有堤,故云。绵绵,长貌。③ 南服,周代制度,以土地距国都远近分为五服,南服指南方地区。当时因为国土残破,但湖湘还在宋朝统治的领域内,所以作者有此感慨。④ 江湖句,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三云:“江水浊黄,湖水清碧,第四句七字写尽。”⑤ 乾坤句,犹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之意。作者这时三十八岁,已生白发。⑥ 臣子句,作者曾于宣和六年(1124)被贬,此诗作于建炎二年(1128),故云五年。⑦ 欲题句,指贾谊谪长沙时过湘水吊屈原事。

【说明】

作者还写过《登岳阳楼二首》、《巴丘书事》,所以说是再登赋诗。这首用拗体。

在前三首中,如“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亦苍凉沉着。

牡丹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①。

青墩溪畔龙钟客②,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

① 一自两句,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此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恰好整整十年。胡尘,指金人的骑兵。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② 青墩溪,在浙江桐乡北的青墩镇边,到宋光宗赵惇时,因避“惇”字讳,乃省称青镇。龙钟客,作者当时为四十七岁,在古人或许有老态之感。

【说明】

宋以汴京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宋代的牡丹以洛阳为第一,洛阳又是作者的故乡。作者于绍兴五年卜居青墩镇,其宅在广福禅院后芙蓉浦上。这时看到牡丹,怀念故乡和两京,不禁感到自己已进入暮境。过了两年,作者就卒于青墩的僧舍,从此再不能去看洛阳的牡丹了。

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①,星斗阑干分外明②。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释】

① 露侵句,作者《纵步至董氏园亭三首》有云:“客子今年驼褐宽,邓州三月始春寒。”不知此《早行》是否亦靖康元年(1126)在邓州所作。驼褐,用驼毛做的粗衣。② 阑干,横斜貌。

【说明】

星斗阑干,小桥寂寞,诗人过桥时还留着夜来的梦境。忽然,一串虫声起自稻田深处,于是诗人连忙把这些小生命捕捉进作品里,让它们永远发出声音。

秋夜

中庭淡月照三更①,白露洗空河汉明②。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著秋声。

【注释】

① 中庭,庭中。② 河汉,银河。

【说明】

诗人徘徊庭中,只见淡月横照,夜空正被白露洗净,一片秋景已在眼中。可是他又怕秋尽冬至,听不到秋声。

高枝已约风为友,  密叶能留雪作花。

昨夜常娥更潇洒①,又携疏影过窗纱②。

【注释】

① 常娥,指月。潇洒,飘逸自在貌。② 疏影,指竹影。窗纱,纱窗。

【说明】

写风、月和竹的宾主关系,但喧宾而不夺主。雪,或非实指,却似有所待。声、形、光随之而出。末句虽写月,但疏影过窗,则其中自有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