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本草纲目(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10520700000044

第44章 鳞部(3)

鲚鱼

【释名】生长在江湖中,常在三月出现。形态狭长。鳞边呈白色。唇边有两根硬须,肋下有像麦芒的长毛,腹下有硬角刺,锋利如刀。腹后近尾端有短毛,肉中多细刺。又名刀鱼。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它能助火生痰,引发疥疮。不可多食。

鲂鱼

【释名】就是鳊鱼,体形略显方形,身体扁平。尤以汉河为多。头小颈短,脊背隆起,腹部宽阔,鳞细,色青白,腹内有脂肪,味道最为肥美。各地都有生产。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作用是调理胃气,滋利五脏。和白芥子同食,能助肺气,去胃中之风,消食。做鱼令食,助脾气,使人食欲增强。做成汤,对人有宜,它的功用与鲫鱼相同。不过患小儿营养障碍与痢疾的人不宜食用。

石斑鱼

【释名】平常浮游水面,听到人声即沉入水底。长数寸,白鳞上有黑斑点。生长在溪涧的山石中。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鲩鱼

【释名】肉松厚,形态像青鱼,有青、白两种颜色。形体长而身体圆。白色鲩鱼味道好,它也叫草鱼。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作用是温暖中焦的脾胃。不可多食,否则会引发多种疮疡。它的胆汁味道苦,性寒,无毒。腊月将其阴干,可治疗咽喉肿痛及传染病,用水冲服。若是有骨鲠、竹木刺在咽喉中,可以用酒化三枚鱼胆,温开水呷几口,即可吐出异物。

鲫鱼

【释名】头像小鲤鱼,形体黑胖,肚腹中大而脊隆起。大的可达一二斤重。喜欢藏在柔软的淤泥中,不食杂物,所以能补胃。三四月它的肉厚而且鱼子多,味道很美。鲫鱼是鱼中上品,它生长在池塘水泽地域。又名鲋鱼。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与五味煮食,作用是温中下气,补虚羸,止下痢肠痔。六、七月发生的热痢可用;十一、十二月发生的则不宜做此种方法。和莼菜一起做汤饮用,治疗脾胃虚弱、饮食不下,调理中焦,补益五脏。合茭白煎汤,治疗丹石发势。鲫鱼与赤小豆煮汁服,可消除水肿。烤鱼滴出的油涂抹妇女阴部及诸疮处,可杀虫止痒。剖开鱼腹后塞入白矾,烧烤研成末冲服,治疗肠风血痢。用硫磺酿后,五倍子煅烧,研成末用酒冲服,治疗便血。酿茗叶煨服,治疗消渴。酿胡蒜煨好后研末冲服,治疗膈气。酿盐花烧研成粉,掺入齿缝,止牙痛。和当归一起焙干,研磨成粉,可用来止牙出血和乌胡须。和酒、盐一起焙干成粉,可治疗鱼疽。和附子一起烤焦后加油混合,擦治头部脓疮和斑秃。生的捣烂后,涂敷,治疗恶核肿毒不散及恶疮。同赤小豆捣烂外敷,治疗丹毒。烧成灰和着酱汁涂抹,治疗诸疮久不收敛者。用猪油煎鱼灰服用,治疗肠烂急性化脓性炎症。

【主治】主治小儿头疮和口疮、重舌和眼睛视物不清。烧成灰研末冲服,治疗咳嗽及下痢。用酒送服,治疗脱肛及女性平宫脱垂,也可用油调搽之。烧灰和酱汁涂抹,治疗面部黄水疮。

【主治】作用是调中,益肝气。

【主治】主疗虫咬引起的烂疮,烧成灰敷于患处。

胆汁

【主治】涂于各种恶疮上,杀虫止痛。点于喉中,治疗骨鲠,竹刺不出。

【主治】主治疗耳聋。将其放在竹筒中蒸后,滴入耳中。

【附方】

治疗男女虚劳消瘦,发热咳嗽病症,取活鲫鱼一尾,刮去鳞肠,将篦麻子去壳,按病人年龄计算,一岁一粒,纳入鱼腹中,外用湿草纸包几层,放入柴火中煨,煨至极熟后,睡前全部食完。连用三尾疗效甚速。

治妇女血崩:用鲫鱼一尾,长五寸,去肠,放入血竭、乳香在腹内,在炭火中煅烧后,研成粉末,每次用热酒送服三钱。

治小儿鼻喘:活鲫鱼七尾,用器皿装好,用小儿的小便饲养,等到鱼体发红,煨熟吃,疗效极佳。

治小儿丹毒,阴部红肿出血:用鲫鱼肉五分,赤小豆末二分,捣匀,用水和好,敷于患部。

治小儿秃疮:用鲫鱼烧成灰,用酱汁和好涂敷局部。

鳜鱼

【释名】形体扁平,肚腹宽阔,口大而鳞细,首和尾短。体形为黑色的斑彩,颜色鲜明的为雄性,稍微黑一些的为雌性,鱼背上有鳍刺。鱼的皮比较厚,肉很紧,肉中没有细刺。又名石柱鱼、水豚。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主治疗腹内恶血,杀肠道寄生虫,益气力,健身强体魄,补虚劳,另可益胃固脾,治疗肠风泻血。

【发明】李时珍说:张呆在《医说》中曾记有越州有一姓邵的女子,十八岁时就已患痨病多年,偶然喝了鳜鱼汤病就好了。由此看来,正与它的能补虚劳、益脾胃的说法相吻合。

【附方】

治骨鲠竹木刺咽喉,不论深浅用在腊月收获阴干的鳜鱼胆研末冲服。每次用皂荚子大小的鱼胆粉煎后用酒趁热含咽。能吐则鲠随涎沫流出,不吐再服,以吐出为限度。酒随各人的酒量服用,没有不出来的。鲤鱼、鲩鱼、鲫鱼的胆都可以这样使用。

鲙残鱼

【释名】传说吴王阖闾坐船到江上,吃鱼时将它的残余的肉丢到水中,变成这种鱼,所以称鲙残鱼。又名王余鱼。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做汤食,宽中健胃,利气和中,鲜鱼吃得过多,也易导致湿症。

鲦鱼

【释名】很小,形体狭窄扁平,类似柳叶,鳞细整洁,洁白可爱,喜欢群游。浮于水面。又名白鲦。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温暖胃腑,止寒冷引起的腹泻。

鲨鱼

【释名】头像鳟鱼,体圆像鳝鱼,肉厚唇重,有细鳞。外观颜色黄白,身上有黑斑,背部有刺特硬,尾部不分开。生长在南方溪涧中,大的有四五寸长,它的头尾一般大小。生活在沙沟中,游时吹沙,咂食细沙。也叫吹沙鱼。腹内的子,味美。俗称河浪鱼。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作用是暖中益气。

鲈鱼

【释名】每年四五月份出现,它的身长不过数寸,形态像鳜鱼,色白,有黑点,口大鳞细,有四个鳃。又名四鳃鱼。它生产于江浙一带。

【性味】味甘,性平,有小毒。

【主治】功用是补益五脏,益筋骨,调和肠胃,治疗水气。腌制或晒干更好,能补益肝肾,安胎。多食能诱发腹胀和腹疮肿,不能同乳酪一起食用。鱼肝不能用,否则令人面皮肃脱,如有中毒者,可用芦根汁解毒。

鲳鱼

【释名】身体呈正圆形,没有硬骨。鲳鱼生长在南海。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食后令人身体健壮,有力气。腹中子,有毒,可引起腹泻。

湖鲚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竹鱼

【释名】为两广珍品。长得像青鱼,体形大而骨少刺。外观颜色,青翠可爱,鳞下夹杂着红点,味如鳜鱼。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它的作用是调理脾胃,补气,治疗湿气。

白鱼

【释名】白色的,喜昂头,体形大者长六七尺。又名乔鱼,生长在江河湖泊中。味道很美。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作用是开胃下气,去水气,令人肥健。助脾气,调整五脏,理十二经路。可治肝气不足,补肝,耳聪明目、轻身,使人肌肤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助血脉。患疮疖、痤疮的人食后,可促使其成熟,加快脓液排出而愈。宜用新鲜的豆豉一起煮汤,虽可免于发病,但也不要多食。隔夜的鱼最好不要吃,吃后会使腹部冷痛。腌后或糟藏后都可食。多食生痰。与枣同食,患腰痛。

江鲚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作用是开胃爽脾。味鲜而没有腥味,仍是鱼中的佳品,多食亦能助火生痰,引发疮疡。

鲥鱼

【释名】鲥鱼这种鱼只在初夏才出现,其他时间不出现,所以叫“鲥鱼”。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作用是补虚劳,治疗小儿慢性营养不良和顽症,不宜多食。蒸出的鱼油用瓶装后埋于土中,过一段时间取出涂于火损伤的皮肤创面,效果特佳。

石首鱼

【释名】此鱼出水能叫,夜间发光,头中有像棋子的石头,所以叫石首鱼。又名黄花鱼,也叫江鱼。

【加工】每年的四月,来自海洋,绵延数里长,鱼来时的声音有如雷鸣。渔民用竹筒探到水下,听到它们的声音后就下网捕捞。向鱼的身上泼些淡水,就浑身没有力了。第一次来的鱼味道最好,第二、三次来的鱼就慢慢变小,味道也没有以前鲜美了。鱼捕上来后,在船中装满坚冰,将鱼冷冻。不然,鱼易腐败,不能运送到远方。

【性味】味甘,性平,无毒。

【主治】和莼菜一起做汤,开胃益气。

【主治】主治疗泌尿系结石(石淋)小便不通,解砒霜毒、野菌毒和蛇毒。

【加工】方法是用火烧成灰或用水磨成粉后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