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112

第112章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农业兴县为主转向工业强县为主工业是拉动第一产业、催动第三产业的驱动产业,是推动县级财政经济势力的“加速器”,是一个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桥头堡”。2003年,平罗县仅有太沙、崇岗两个工业园区,且基础设施薄弱、招商环境差、带动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弱。为此,平罗县委以实施“三大”工程为契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工业总产值由2004年的29.6亿元上升到2006年48亿元,增长62%。表现在:一是巩固提高原有工业园区,扩增工业园区数量。2004年,平罗县的工业园区储备的可用地面积少,可容纳企业数量有限,水、电、路等硬环境薄弱,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2004年4月,县政府投资新修了太沙工业园区道路19公里、排水管道7.2%公里,新建太沙工业园220千伏变电站,同时完善了崇岗工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使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2004年9月到2006年,先后规划报批了红乐工业基地、石嘴山市循环经济试验区和宁夏精细化工基地,建设了三喜科技工业园、平罗轻工业基地,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强了工业园区的组织领导力量。2003年,平罗县的工业园区只是主管单位(部门)下属的副科级单位,2004年以来,平罗县分别成立了园区管委会,把太沙工业园、崇岗工业园由副科级单位上升为正科级单位,在人员编制、党组织设置上进行了配备和加强,石嘴山市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区、市报批为处级单位;同时先后成立了重点工业扶强办公室、电力产业办公室、招商引资推进办公室等,强化了工业园区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力量。三是突出招商引资对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3年来,先后修订完善了《平罗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规定》,制订出台了工业园、精细化工基地《行业准入目录》,成立了招商局、接待处、招商引资推进办公室和2个经济交流与合作局,选聘49名经济交流与合作专员开展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开始实行轮岗招商制,全县200多名干部先后组团赴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招商,招商引资成绩斐然。2006年,全县招商引资额达17.79亿元,是3年前的2倍。四是把培育和发展壮大骨干企业作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抓手,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技改、扩建的扶持力度,在政策、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重点向支柱产业和大企业倾斜,先后完成兴平冶化5000吨电子级双氰胺、沙湖纸业6000千瓦汽电联产、大地铁合金5×1.25万千伏安矿热炉、宝马化工和沙湖纸业2×2.5万千瓦矸石自备电厂、三喜科技6000吨多菌灵、滨河3万吨高品质碳化硅、新帆1万辆电动车及2万吨三氯乙烯、康美化工2万吨三氯乙烯、10万吨铁艺铸造5000吨草甘膦、三喜科技园的格瑞、天喜、罗氏、新加成企业入驻等重点新建技改扩建项目。2006年,全县新建技改扩建项目共68个,比2004年的48个增长42%。五是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对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鉴于平罗工业基础薄弱、工艺落后、工业污染严重等客观实际,2004年平罗县先后研究制订印发了《2004~2006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完善《平罗县循环经济发展意见》,对工业园区入园项目(企业)实行预审建设项目“三同时”验收制;2005年在全区首家建设了第一座烟尘自动监测塔,加大环保监测和管理;重点推行了“大地公司模式”的循环经济(60万吨煤化工-100万千瓦煤泥矸石热电联产-40万吨密闭炉电石-10万吨PVC-6万吨合成氨)模式,实现煤泥、煤矸石、电石炉尾气等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污染,确保了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到2006年年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3.48%;“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增长34%。3年来,由于坚持了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平罗县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3家,数量居全区县级第一;工业比重由2003年的38%上升到2006年的47.8%;入园企业由2004年的191个上升为2006年的519个,是3年前的3倍;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29.6亿元、8.3亿元发展到2006年48亿元、14亿元,分别增加62%、69%,工业成为平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拓展新区,城市化发展有质的飞跃城市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县级政府最大的资产,是只升值不贬值、永不亏损的产业,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孵化器,对地方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年前的平罗县城仅仅是1个拥有7万城市人口、城区面积为6.9平方公里的小城镇,人口密度大,街道拥挤、道路狭窄、公益设施落后,不利于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2004年以来,平罗县委认真贯彻落实石嘴山市委七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三大工程”,举全县之力推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修编县城总体规划,重点对县城新区道路、标志性建筑等重点项目详细规划,将县城规划面积由11平方公里调整为2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由10万人调整为16万人。坚持路网先行,新规划建设的玉皇阁大道、民族大街、萧公大街、唐徕大街、建设路、团结西路、人民西路等12条共25.52公里的新区主次干道,于2006年年底建成通车;突出了行政办公场所对新区建设的拉动作用,投资1.2亿元先后开工建设了行政大楼、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平罗中学新校区、文博会展中心、文化体育中心、人武部办公楼、三星级宾馆、党校办公楼等12座共40.14万平方米建筑物;加大公益事业和生态景观的建设力度,建设了城市生态植物园、大平路四通景观园、钟鼓楼落架维修、唐徕渠县城段整治等;完善了城市功能,建设了富民购物广场、街心花园、玉皇阁百货家具城、新世纪购物广场、石嘴山市物流配送中心、县城集污及污水处理扩建等工程;建设了康熙饮马湖、威镇湖、明月湖、金色河等工程,湿地面积增加了6000多亩,城市品位得到提升。2006年全县人均拥有绿地面积9.1平方米,是2004年的3倍;建设商品房、农民安居房和经济适用房39.16万平方米,分别是前3年的总和;在第六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中,平罗县在全国2008个县(市)中提升了100位,居698位。进行村队企业化试点,建立以工补农新机制农村要现代化,必须企业化。县委、县政府出台文件,引导农村和企业,因企因村制宜,发展一项产业。这与20世纪80年代的村办企业相比,具有不同的体制。其一,村上出土地、出资产、出劳力,企业出钱、出技术、出管理、包市场,村上不参与管理、不举债,只以土地收取固定回报,可以规避农村经济风险,增加集体收入;其二,企业不用建宿舍、餐厅,不用通勤车,可以降低经营中的后勤保障成本,减少企业办社会的负担,特别是能够建立稳定的职工队伍;其三,农民可以就地打工,家业两顾,增加收入;其四,可以拉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试点,形成了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土地开发型、旅游带动型4种类型的村企合作模式。目前,已有56家企业与47个村进行合作,合作项目计划总投资2.8亿元,已完成投资1.3亿元。这些合作项目建成后,可增加地区生产总值3亿元,企业可新增利税300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1000万元,村集体可增加收入448.5万元。

进行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试点,建立土地有序流转新机制为了推动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和发挥平罗县荒地资源多的优势,发展集体经济,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有条件的村进行土地信用合作社试点。合作社突出信用,微利服务,为农民或其他法人存贷、托管土地或其他资产。全县成立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18个,注册土地面积1.48万亩,评估土地总价值927.4万元,注册货币资金44.5万元。全县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吸纳605户存入承包耕地5180亩,存入集体荒地1.33万亩;贷出土地41笔,实现集体经济收入92.23万元。

搭建农村人才平台,建立能人返乡建家园新机制鼓励引导企业管理人员到行政村兼职,有16名企业管理人员兼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择优选拔了100名大中专毕业生带薪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到农村经济组织任职、创业;选拔了187名科技特派员到农村领办农产品加工、流通经济实体;组织实施了“一村多亮点”示范创建活动,对达到一级示范村的,村干部月工资在原基础上增加150元;二级示范村村干部月工资增加100元;三级示范村村干部月工资增加50元;加大政治激励,选拔优秀村干部和经济组织带头人,在身份不变的前提下,担任乡镇领导和其他组织负责人。有6名优秀村干部被选拔为乡镇党委委员;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障制度,为240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这些激励机制的建立,让社会认识到,在农村工作同样可以政治上有进步,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打破村队界限,围绕集贸市场,建设农民新型生活方式示范社区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建设中心村的战略要求,全面完成了村庄布局规划和50%的村庄建设规划,将原有的1060个村庄点调整合并为718个,其中中心村118个,基层村419个,控制发展181个。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打破村队界限,靠近大市场、小城镇、主干公路、水系等地方,按照一次性规划、分期建设的方式,新建、改造农民新型生活方式示范社区21个,涉及农户1358户。示范社区不仅注重房屋、巷道、上下水、绿化、美化等硬件设施建设,而且更注重社区居民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农民通过市场信号调整生产和经营,促进增收。

用第二、第三产业拉第一产业,加快农产品流通、加工、生产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羊、牛饲养量分别达到140万只和13.1万头,分别增长7.7%和8.3%;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22万亩,其中地膜马铃薯9.62万亩,蔬菜种子繁育5.06万亩,分别增长36.7%和23.6%;新开发、改造水产基地1.8万亩,全县生态水产基地面积达到2.5万亩,为打造绿色水产品产业奠定了基础;优质水稻旱育、旱播稀植面积达到6.16万亩,比2005年净增2万亩,粮食总产连续3年全区第一。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和流通组织。新建、扩建了8个农贸市场,完善和发挥农民经济组织的服务作用,强化农机协会服务功能,推广为农民代耕、代种、代管、代收的生产模式,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02个,农民经纪人达到1580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新建、扩建农产品加工企业25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346个,自治区、石嘴山市级农产品龙头企业达到13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6.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22亿元。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3.1∶46∶30.9调整为20∶55∶25,2006年农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同比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57.1元,同比增长8.7%。

以治理湖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建设为重点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营造农田防护林、黄河护岸林和治沙造林;完成了110国道、石中高速公路、山水大道、头石公路平罗段等通道绿化工程;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排条件,建设了平原水库一期、金色河、三二支沟、唐徕渠县城段、大水沟截潜引水、三排扩整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了生态林业建设步伐,3年来共完成造林10.9万亩,栽植各类乔灌木2628.7万株,完成生态经济林1.0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9.79万亩;尤其是建设的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平原水库和金色河工程,在2006年7月14日特大暴雨时,明显地发挥了调洪、滞洪作用,保护了包兰铁路、工业园区和县城,自然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

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控制人口增长成效明显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是平罗县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可能会造成“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消耗两种经济后果”,人口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会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沉重。因此,平罗县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发展观,落实“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的工作机制,推行“三结合”,落实“三为主”,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奖励扶助制度等工作;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了人口可持续发展。2006年年底,全县总人口28.77万人,比2004年增长1230人;人口出生率为9.64‰,比2004年降低0.6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比2004年上升0.29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9.75%,比2004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严格落实土地政策,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得到加强平罗县认真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实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管理。从严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按规划确定城镇、村庄建设用地,除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线型工程必需占用农地外,其他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工业企业项目、经营性用地都不得在规划建设用地控制图外单独新占耕地。2004年~2006年通过土地开发与整理,新增耕地1955亩,基本实现了占补平衡。

加大教育、卫生、广播等社会事业的改革力度发展和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走全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