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113

第113章

3年来,平罗县委在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等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做了如下工作:一是调整中小学布局,深化教育改革,整合教育资源,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巩固“两基”教育,创办了育才中学,建设城关四小,回民小学通过“百标”验收,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先后在新区投资1.5亿元建设了可容纳100个教学班的新平罗中学,打造全区名牌学校;同时规划建设占地260亩的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发展联合职业教育,实施平罗二中与宁夏理工学院联合办学计划,使平罗二中成为宁夏理工学院附属中学,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了中小学危房改造,改善了全县办学条件。全县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保持在100%,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到70%,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3000人以上。二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整合乡镇卫生、计生资源,开工建设县医院住院部大楼,翻扩建乡镇卫生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88.5%,率先在全区实施了城市合作医疗制度并提标扩面,初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强化养老、医疗、失业“三金”征缴扩面工作,征缴率分别达到96%、100%和100%。关注城乡特困群体,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列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助的范围。3年来共为城乡特困群众发放低保金1930万元,是2004年的4倍;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218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52.6万元;为157户再就业经营户担保贷款300万元,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852人;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机制,为240名村干部办理了养老保险,社会保障工作有了新进展。四是实施“平安平罗”创建活动,构建大司法调解体系,开通了法律服务110直通车,提高了调解的时效性。整合资源,实施了基层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办公楼联建;“四五”普法成效显著,平罗县委获得了全国“四五”普法先进集体,启动了“五五”普法教育,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重、特大案件发案率显著下降,社会治安平稳有序。五是农村基层政权得到持续发展。实施“通达工程”,3年来新修乡村道路236公里,是2004年2.5倍,农民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文明程度明显增强;强化了农村基层活动场所建设。2005年~2006年新建集开会议事、学习培训、健身娱乐等“一馆多用、一馆多能”的农民会所20个,总建筑面积达3490平方米,是2004年的2倍。六是实施了“六百工程”,启动了“诚信平罗”建设,建设了沙湖旅游大道,将平罗与沙湖的距离缩短到10公里,规划建设了天河湾生态公园,开发建设马兰花影视基地,《金羊毛》《西部匪王》《菊花醉》《红宝》宁夏四部曲将相继开拍。加强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广大农民群众免费收看到8套电视节目,全县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

产业化发展

2004年以来,平罗县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三大工程”,积极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发展农业产业化,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全县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2.73亿公斤,比2004年增长4.2%;蔬菜产量达4.4亿公斤,比2004年增长49%;水产品总产量达5568吨,比2004年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1.1元,比2004年增长14%。2004年以来,平罗县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县”、“全国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试点县”、“全国粮食生产县”、“全国跨区机收先进集体”、“全区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综合奖”等荣誉称号。

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商品基地,成为推动平罗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按照自治区“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建立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商品基地,逐步实现产业布局区域化。形成了覆盖13个乡镇的优质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商品粮基地;沿109国道、第五排水沟、河东地区乡镇为主的优质地膜马铃薯、脱水蔬菜、设施蔬菜、蔬菜良种繁育生产基地;以宝丰、黄渠桥、灵沙等乡镇为主的畜牧养殖基地;以陶乐、红崖子等乡镇为主的沙芥、大葱、甘草种植基地;以渠口、灵沙、明月湖为主的生态渔业产业化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促进优势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成为推动平罗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竞争力带动力显著增强目前,平罗县共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2006年,中南工贸公司、成玉植物油厂、佳绿脱水菜厂等134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带动农户3.1万户。这些龙头企业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挑战,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经济实力和发展规模不断增强。如金福来羊产业公司,其生产规模达到年屠宰加工肉羊30万只,生产优质羔羊肉1.5万吨,带动全县13个乡镇的农户建设了280个各类养殖示范园区,使牛、羊的饲养量3年累计达到391.22万头、36.37万只,年均增长8.3%、8.7%,畜牧业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38.22%上升到2006年39.8%;再如马铃薯产销公司带动全县农民种植地膜马铃薯,由2004年的4.5万亩发展到2006年的9.6万亩,土蛋蛋变成“金蛋蛋”,受益农户达2.3万户,产品销售到全国14个城市,提高了平罗农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加强,促进了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的蓬勃发展3年来开工新建了城关蔬菜批发市场、渠口农贸市场、黄渠桥羊羔肉批发市场、高庄农贸市场,进一步完善崇岗、姚伏、灵沙、陶乐4个农贸市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了占地100亩的种子博览城。尤其是宝丰清真牛羊肉市场、城关蔬菜批发市场、黄渠桥市场、姚伏农贸市场4个特色专业集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年交易额达到4亿元,成为全国清真牛羊肉、皮毛绒、蔬菜瓜果、水产品的交易集散地。

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带动辐射作用显著,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途径3年来,平罗县为始终把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作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先后组建了平罗金福来羊产业、平罗新农奶牛、平罗精米、平罗县机械插秧协会、平罗县双惠蔬菜产销合作社、平罗县生态水产业合作社、平罗县牧丰草业合作社及蔬菜种子繁育等协会,使协会数量由2004年的26个发展到2006年的102个农民经纪人达到1580人。各类协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签订产、供、销订单39.2万亩,是3年前的10倍。这些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促进了农民增收。如马铃薯产销公司在种植前为农户提供种子、化肥,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按照订单进行销售,推动了平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蓝天碧水”工程

环境质量与现代化监测水平的提高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平罗县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的城市之一。在2005年,平罗县环境监测站购买了两套大气环境质量采样仪,开始开展城市空气质量月报工作。监测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与2005年相比,2006年平罗县城空气质量总体有所好转,没有出现中度重污染的情况。一年中,有6个月的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有6个月为良好,1~3月份主要污染物由2005年的二氧化硫转为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平均浓度由2005年的0.0485mg/l下降到0.0422mg/l,下降了13%;可吸入颗粒物由2005年的0.2247mg/l下降到0.1658mg/l,下降了26%;二氧化氮平均浓度由2005年的0.0165mg/l下降到0.0080mg/l,下降了51.5%。

水环境质量状况平罗县地表水水体监测包括第三排水沟、第五排水沟、三二支沟。监测项目为pH、化学需氧量、氨氮。第三排水沟平罗段和三二支沟主要污染物多集中在枯水期1~4月,超过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主要超标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氨氮。造成三排水质COD超标的主要原因是沙湖纸业排放的废水;造成三排水质NH3-N超标的主要原因是三二支沟的废水(主要影响因素是平罗县化肥厂排放的废水)。2004年,宁夏沙湖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安装了一套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为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提供了数据保障。第五排水沟水质全年均达到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

噪声环境状况县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按照城考相关内容要求,用250米×250米的网格布点法分昼夜进行监测,按照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的要求共布设监测点75个。对平罗县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噪声进行监测。另外,按照石嘴山市城市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对平罗县交通干线(109国道)两侧噪声进行了监测。2001年至2006年噪声昼夜间等效声级年均值,均达到2类功能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2001年至2006年交通噪声均低于70分贝。除2004年略高,其他年份变化趋势不明显。

“三废”治理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结合产业结构特点,针对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平罗县重点抓好平罗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整治和高耗能行业污染治理。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2年多来,全县共下达污染源限期治理任务涉及78家企业、150个治理项目,共投入资金2亿元,对污染源进行治理。2005年全县37家电石、铁合金、焦炭企业67台矿热炉、16座机焦炉全部完成污染治理和炉型改造,顺利通过国家的检查验收。2006年,在做好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管理的同时,又将电石、铁合金生产企业矿热炉烟囱全部割除封闭。封闭后,烟气只能进入环保设施经过处理后才能外排。同时要求各企业对生产车间进行半封闭改造,在炉面增加二级引风装置,减少了炉面和产品出炉时无组织烟气排放。目前,全县所有电石、铁合金企业都安装了矿热炉烟气处理设施,采用干法布袋除尘技术对烟气进行治理;36家活性炭企业都安装了炭化炉烟气处理设备,8家企业安装了炭化炉焦油回收装置,对炭化炉尾气进行彻底治理,尚未安装的企业也正按照要求组织安装。发电、化工等企业也采用麻石除尘、水膜除尘等技术对锅炉烟气进行治理。截至2006年年底,全县已建成185套工业废气治理设施。监测数据表明,平罗工业园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在抓好工业企业烟尘治理的同时,平罗县全力抓好县城区大气煤烟型污染治理。对县城区及城郊结合部采暖锅炉、茶浴炉进行治理,先后将平罗宾馆、平罗服装厂等20余家单位的取暖锅炉并入县供热公司管网,对暂时不具备接入公网条件的小锅炉要求改烧清洁燃料。2006年,实施了天然气输配工程,下发了《关于控制大气污染减少废渣排放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的通知》,要求在县内天然气、煤气发展规划范围内的建设项目,以及县城烟尘控制区内使用高污染燃料的企事业单位,必须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以天然气、煤气等为燃料的改造工作。2006年平罗县城空气质量总体有所好转,没有出现中度重污染的情况。1年中,有6个月的空气质量为轻微污染,6个月为良好。1~3月份主要污染物由2005年的二氧化硫污染转为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二氧化硫日平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日平均浓度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一是加强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努力改善城乡居民饮水条件。严格控制在水源地凿井,对建设工程降水井及时进行回填处理,减少开采和防止地下水污染。对大水沟水源等3处重点水源地进行勘测评估,界定禁采区、保护区等,立牌警示,谨防污染。2006年投资92.29万元,完成通伏乡兴林饮水工程、崇岗镇兰丰村人饮续建工程、宝丰镇人饮解困续建工程、渠口乡人饮解困续建工程,打井1眼,铺设输水管道22.3公里,解决了262户、862人的饮水问题。二是加强流域水污染防治。重点治理三排、五排、三二支沟流域污染,流域内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焦化、洗煤等企业建设废水循环处理池,废水循环利用,外排水量很少。沙湖纸业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污水处理厂,对造纸中段废水和黑液废水进行处理,日处理污水1.2万吨,使外排废水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今年,公司又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废水碱回收设施,预计10月底建成投入运行。三喜科技公司投资892万元建设废水处理设施,已通过自治区环保局验收。对第五排水沟流域蔬菜脱水厂加强监督管理,要求脱水蔬菜加工企业建设多次沉淀废水循环设施,使其排放的少量洗菜废水经沉淀后排放。畜禽养殖基地要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清污分流。2006年年底,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46.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96.35%。三是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争取国债资金,投资5300万元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目前土建工程已基本完工,集污主管网已铺设完毕,完成投资4800万元,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每天可处理生活污水1.5万立方米,届时县城生活污水将实现彻底治理,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