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70

第70章

城市建设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石嘴山市采取政府规划、市场运作、盘活土地、以城养城的办法,对建设用地,由政府统征,公开出让,所得收益用于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对可经营的重大基础设施、公共建筑项目,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建设项目进行招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在通过出让“三权”,成功地融资建设了体育场、游泳馆、河滨工业园区中央大道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上,2003年以来,先后对专家公寓、迁居工程等一批项目通过出让项目经营权,筹措建设资金2.3亿元;引入耀吉星公司建设吉运88小区,引入建设资金6亿元;建立土地收储制度,对经营性土地进行公开招标拍卖,2003年挂牌出让土地22宗,收缴土地出让金2000多万元。2004年挂牌出让土地13宗,收缴土地出让金1.2亿元。自2004年至2006年,市辖区共挂牌出让国有土地52宗、148.37万平方米,收缴出让金3.7亿元,为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城市管理

2001年以来,石嘴山市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模式,加强了城市管理工作力度和执法力度,开展了“文明示范街”创建和以“市容环境卫生周”、“清洁城市”为主题的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一系列活动,集中治理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摆乱放、乱停乱靠的问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

发挥民办环卫优势,加强对居民区清扫保洁力度。制订印发了《石嘴山市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方案》,加大区域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力度,有效提高区域环境卫生质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创建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清运垃圾,整治环境,有效治理了环境脏乱差问题。

市容市貌管理

实行包卫生、包秩序和包绿化的“门前三包”责任制,突出街路特色,制定街路管理标准,严肃查处违章占道、出店经营,强制拆除违章建筑,有效维护了市容市貌。针对户外广告、门头牌匾设置混乱、档次规格低、亮化美化效果差的问题,开展了专项整治活动,拆除了设置不规范的户外广告牌,督促更换了破旧广告牌,设置了围墙彩绘,统一了门头牌匾。

加强城乡结合部整治力度

加强城乡结合部、边远地带垃圾整治力度严厉打击乱倒、偷倒垃圾以及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大武口区积极配合市上组织的市行政中心范围内三湖新村、潮湖新村以及工业园区等处拆迁整治行动,清理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治理了环境。惠农区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城市出入口重点要道及109国道、高速公路两侧等地段的综合治理,对乡镇政府周边、村庄示范点的乡村干道两侧和村庄生活巷道中堆积的杂物进行了整治。

城市交通秩序整治

完成了主要街路沿线车辆临时停车位、停靠点的划线工作,使各类车辆停放秩序明显好转。完善了城市道路标示、标线和信号系统,完善了城区的出入口、路名标志,亮化、美化了道路,改善了通行环境。组织开展了整治无牌无证机动车及城市区交通秩序等专项活动,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相比上年同期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

房地产及物业管理

建立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领导小组,制定并公布了普通商品住房标准,大力发展集中连片式住宅小区。加强住宅建设管理,加快住房制度改革,较好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加强市场监管和行业指导,全市房地产结构基本合理商品房价格基本稳定、供求平衡。制定并发布了《石嘴山市普通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政府指导价标准》和《石嘴山市物业服务费政府指导价的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了物业服务行为。住宅小区建设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标准,新开发的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物业管理覆盖率达100%。全市已建成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总面积480.72万平方米,约占全市房屋总面积的65%。

——城市化发展现状

石嘴山市是宁夏重要的工业城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临黄河,西依贺兰山北部与内蒙古相邻,南与自治区首府银川市相距80公里,1960年建市,现辖大武口、惠农两个城市区和平罗县。全市区域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3万人,有汉、回、蒙、满等26个民族,其中回族约占20%。

2001年~2005年年底,全市行政区域面积由2001年的4454平方公里扩展到5310平方公里,城市市辖区行政区域面积由529平方公里扩展到226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47.73平方公里扩展到69.2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由69.7万人发展到73万人,城市日供水能力由49万立方米提高到50.6万立方米,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78升用水普及率达到84.66%,燃气普及率达到51.58%,污水处理率达到19.19%,供热面积由594万平方米提高到916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10.85平方米,道路总长度由300.6公里(道路面积349.7万平方米)扩建到401.15公里(道路面积555.2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网由172公里扩建到230公里,人均公共绿地由5.75平方米增加到7.4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2.55%提高到27.56%。至2006年年底,全市城市化水平由57.9%提高到59%,高于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2001年以来,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进城市化作为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的目标,提出了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发展思路,举全市之力“营山水、造园林、挪旧墓、搞铜像、治出口、扩旧道、上特居、出雕塑、拓新路、建新城”营造“背依青山、红瓦绿树、碧水蓝天、道阔路畅、优美和谐”的生存环境,重点实施了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住房等一批建设项目启动新区建设面积44.4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城市品位有了新的提升,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初具规模。通过三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全市基本形成了“一市三城”、3个工业区、8个建制镇的发展框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力地促进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产业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活力也不断增强。自2003年开始,石嘴山市组织开展了“明珠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竞赛评比活动并获得自治区“明珠杯”竞赛办颁发的园林绿化、市政设施建设专项奖,2006年获得全区地级市“明珠杯”竞赛综合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城市化发展工作目标、发展思路

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提出发展大银川、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以银川为龙头的沿黄城市群建设。这一举措不仅能够带动宁夏经济更快发展,而且也将对西北地区东部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石嘴山市是沿黄城市群之一,如何规划确定功能定位、加快城市化建设发展,关系到全区沿黄城市群发展的大局。未来5年,石嘴山市要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天然气输送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危旧房屋改造力度。认真抓好城市大环境绿化,积极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把石嘴山市建成沿黄城市群最大的区域次中心城市。按照市域城镇总体规划,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65%,城市总人口达到80万人;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75%,城市总人口达到88万人。

城市化发展以加速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为目标,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增强城市聚集能力,逐步形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以惠农区、平罗县为两翼,辐射带动区域中心镇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大武口区以路、水、湖、林、山为重点,以绿、亮、美为标准,突出“显山、露水、透绿、通畅”的特色,精心打造山水相依的城区,形成相对集中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大武口新区和新材料工业新区,构建“一城三区,环湖而列、宜水而居、分工协作、整体协调”的空间格局,努力建成宁夏较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区和孵化区。惠农区作为城市次中心区,结合区划调整,突出抓好滨河新区、河滨工业区、惠农南区“三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接纳能力和吸引力,努力建成宁夏工业强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平罗县以打造西部百强县为目标,大力实施县城西扩工程,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打造以批发为重点的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区。

按照“十一五”规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各类建设项目176项,计划完成总投资476亿元。重点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经济林工程、第三排水沟综合整治工程等26项农林水项目;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下迁工程,大武口城市路网完善工程,大武口第二水厂扩建工程,惠农区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城市集污排污工程,110国道大武口至惠农一级公路,大武口西环路、平罗县城至沙湖高等级公路,惠农区至平罗县一级公路等32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宁夏理工学院迁建、市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市中医院改扩建、市公安局应急指挥中心大楼和市科技馆建设等32项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在加快旧城改造步伐,进一步完善旧城区功能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和完善新区,拉开城市框架,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创造基础条件。

——城市化工作重点

围绕把平罗县建成西部百强县,把大武口区建成宁夏较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研发区和孵化区,把惠农区建成宁夏工业强区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的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逐步形成以大武口区为中心,以惠农区、平罗县为两翼,辐射8个中心镇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建设、完善县区间高速路,现有110国道、沿山公路等都改为一级路,建设平罗县城至沙湖高等级公路、惠农区至平罗县一级公路,构筑内外衔接、快捷方便的半小时经济圈。

围绕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目标,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增强城市聚集能力,加快城市道路、供排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天然气输送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设石嘴山市文博馆、科技馆、城市规划馆和石嘴山市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及石嘴山市影剧场,加大危旧房屋改造力度,实施石嘴山市火车站改建、市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下迁工程。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使更多科技含量高、环保型大项目落户石嘴山市。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塞上农民新居工程,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实施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村村通油路。

抓好城市大环境绿化,积极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土地沙化治理、湿地保护为重点,突出抓好星海湖、农田防护林、黄河护岸林、城市大环境绿化等重点工程,加强黄河沿岸生态林建设,对贺兰山东麓全线绿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污染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煤矸石、粉煤灰等三废资源的再利用。

——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城市发展的大框架尚未全面拉开,聚集效应不明显。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规模还不大,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不够,建制镇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的问题。二是城市化水平数量高而内涵质量低,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健全,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市综合服务水平还不够高,人居环境有待继续完善。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不宽,以财政和国家项目投入为主的体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经营城市搞活投融资体制方面还没有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四是城市规划建设资金不足,规划建设水平、档次不高,在彰显山水园林城市的特色方面缺乏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地方特色性的标志性建筑,精品不多,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特色风貌不突出。五是旧城改造难度大拆迁难,城市管理执法力量薄弱,综合管理水平还不够高,城市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物业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同时,城市经济的结构还不够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还不高,对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效应还不强。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石嘴山市的城市化工作已全面展开,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大工程”及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的整体部署和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园林绿化和“塞上农民新居”建设步伐,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和建设水平,以建设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化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石嘴山市城市化进程。

“民心”工程温暖民心

2004年,为了深入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总体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经中共石嘴山市委、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从2004年开始,在全市实施“三大工程”。“民心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全市经济发展,坚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举措,是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工程的重要保证。为此,市上专门成立了“民心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为了使“民心工程”的各个目标任务得到落实,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全体会议,研究修改有关实施方案,听取各部门的工作汇报,深入基层和现场进行检查指导,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促进“民心工程”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民心工程”成员单位充分认识到实施“民心工程”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行动,将推进“民心工程”作为今后几年的重要工作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并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挂帅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拿出工作计划,确立专人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