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84

第84章

实行社会保险费征缴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了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征缴目标考核细则。各项社会保险扩面有序向个体工商户、家庭种养专业户、劳务输出人员及私营企业、外资企业拓展,提高了基金征缴率,扩大了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五险合一”工作力度,加强“五险合一”办事大厅的软硬件建设,提升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方便了参保企业和个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一是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规范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提高了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二是积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大学毕业生等群体参加医疗保险,解决了3197名国有关闭破产企业、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补助等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三是加快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推动矿山等高风险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加强工伤待遇支付、工伤康复工作。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工作,有效的保障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帮助失业职工度过失业期间的难关。2005~2006年,全市共为7020多失业职工发放失业救济金1393.5万元;坚持把征缴清欠与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对困难企业实行救助制度,有效调动了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的积极性。2004~2006年,累计向神华宁煤集团白芨沟矿、乌兰矿、大峰矿、汝笈沟矿近万名困难职工支付生活保障费1264万元,支付待岗职工培训费150万元,更好的发挥了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

根据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宁劳社发[2005]88号)精神,积极做好纳入并轨范围的西北煤机二厂、民族化工、民族瓷业、鑫博通路桥工程处、大武口公交公司破产企业的并轨安置工作,按照“三三制”保障原则,先后为这5家企业1744名解除劳动关系的失业职工支付经济补偿费2747.70万元,其中失业保险金调剂350万元,自治区补助972万元,企业自筹1419.1万元(内含市财政拨付70万元);为进入并轨程序的宁煤基建公司、大武口建材厂等3家企业支付失业保险金125万元。在并轨工作中,广泛宣传并轨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做好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耐心解答下岗职工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注重解除劳动关系下岗职工的安置就业问题,做好与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城市低保的衔接工作,解除了失业职工的后顾之忧,保证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并轨工作的顺利进行。

做好劳动就业宣传工作

全市各级劳动就业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类媒体,开办劳动就业专题节目和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全面宣传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措施,编印《再就业新政策文件汇编》1.5万本,免费向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和下岗失业人员发放,进行宣传。市劳动就业局《石嘴山日报》发表《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转退伍军人、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一封信》,全面宣传国家劳动就业政策,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会同惠农区创办了《石嘴山劳动就业专刊》,宣传就业政策、发布用工信息,交流工作经验;各县(区)劳动就业局编印了《就业再就业一本通》《务工指南》等宣传手册,开展再就业政策、权益维护等法规政策宣传,增强了劳动者的维权意识。

2001年至2006年就业再就业情况

2001年城镇从业人数19.19万人,当年就业人数1.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2.04万人。2002年城镇从业人数18.55万人,当年就业人数1.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2.2万人。2003年城镇从业人数18.57万人,当年就业人数1.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2.42万人;2004年城镇从业人数19.46万人当年就业人数2.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3.16万人。2005年城镇从业人数19.69万人当年就业人数2.4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3.13万人。2006年城镇从业人数20.17万当年就业人数2.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总数3.4万人。

——就业再就业工作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石嘴山市就业再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就业总量矛盾长期存在

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石嘴山市城镇劳动力每年以6000人以上的速度增长,加上长期失业人员存量每年新增城镇劳动力2万人以上,而社会各方面提供的比较稳定的新增就业岗位仅为1万多个,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

就业结构性矛盾短期难以缓解

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工业化水平整体推进,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劳动者技能水平偏低,造成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现象比较突出。

劳动者就业质量低、就业环境差问题突出

受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影响,求职者就业期望值较高,但劳动技能偏低;用人单位录用员工标准较高,但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形成求职人员就业难、用人单位招工难相互并存的局面。就业方式多样化临时用工、劳务输出人员和其他灵活就业人员虽然逐年增加但收入不稳定,形成“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的恶性循环。

困难群体就业难度增大

国有企业下岗失业“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农村失地农民、城乡低保对象、残疾人员和妇女等就业困难群体大量存在,他们有就业愿望,但年龄偏大、技能偏低,难以实现就业再就业。

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

因经费、师资、场地、设施等差异,培训工作成效参差不齐,培训质量不高;在专业设置、培训对象选择上不够到位,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不强;有些培训流于形式引导性培训所占比重过大,对劳动者技能水平提高帮助不大。由于缺乏就业准入制度的刚性要求,导致劳动者不培训也可直接上岗和劳动部门要求培训而劳动者不愿参加培训的局面。

劳务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

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队伍发展相对滞后,现有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运作不够规范,培训、就业、维权三者联系不够紧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失业保险扩面征缴难度加大

失业保险职工参保人数比例低,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参保扩面难度大;失业保险费使用政策规定过低,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征缴清欠难度大,基金支付能力降低,收不抵支的问题开始凸现。

城市环卫设施建设

经济是城市的形,文化是城市的魂,环境是城市的神。围绕实施“产业对接、蓝天碧水和民心”三大工程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环境改善作为一件大事紧抓不放,通过配套完善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有效地治理城市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

——环卫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完善

针对城市环卫设施老化陈旧、数量不足、功能作用无法正常发挥等问题,市区共同筹资,分年度实施,逐年改善了环卫设施水平。几年来,市区累计筹措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城市环卫设施建设,沿街新增设果皮箱254个,设置入地式垃圾箱87个,可移动式垃圾箱125个,建设垃圾池、垃圾中转站77座,购置环卫车辆38台。通过增加环卫设施设备,有效地保障了市容环境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使生活垃圾得到及时的收集、清运,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环境干净、卫生、整洁,防止了垃圾对城市环境的二次污染。

全市日均产生垃圾850余吨,1年产生的垃圾总量就是31万吨。面对如此大的垃圾量,单靠简单的覆土填埋方式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严重影响环境保护工作。本着对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环境高度负责的态度,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着眼于石嘴山市的长远发展,多方筹措资金,于2004年在全市实施了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截至2006年年底,共投资5070万元,新建了占地180亩、日处理垃圾230吨、设计年限10年的惠农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医疗废弃物集中焚烧处理场建设的占地260亩、日处理垃圾260吨、设计年限10年的大武口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2007年投入使用。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部分沿街放置的可移动式垃圾箱由于风蚀雨淋、人为损坏,大多数已不能起到收集垃圾的作用。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环卫单位大胆创新撤除了部分街路两侧的垃圾箱先后投资数十万元购置了100余辆封闭式人力三轮垃圾收集车,采取定时流动上门收集垃圾的方式,解决了垃圾箱有碍观瞻的弊端和清运过程中垃圾二次污染的问题,赢得了市民群众的赞誉。

——加大公厕建设力度

为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市人民政府不断加大城市公厕建设改造力度,把公厕建设作为改善城市环境,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在对原有的旱厕进行翻建改建的同时,下大力气新建水冲式公厕,逐步减少旱厕数量,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和群众的居住环境。几年来共新建翻建公厕164座,使城市公厕数量达到273座,其中水冲式公厕92座,在石嘴山市第十一届三次人代会上,市政府承诺为民办好的十件大事,其中一件就是城市公厕建设。为了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在城市公厕建设中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原则,多方勘察论证,充分考虑公厕的选址定点和辐射半径,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多方参与,确保公厕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与生活垃圾无害化项目建设工程同步实施,推进公厕建设

2005年,在大武口区建成公厕8座、惠农区建成公厕9座的基础上,2006年在公厕建设中,采取通盘考虑、合理规划、任务分解、督促落实的办法,继续由市建设局下属的洁达环保产业公司承担建设了6座水冲式公厕。

结合旧城改造建设,由开发企业临街代建公厕

依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关于转发市城管局、规划局关于加强城市区公共环卫设施意见的通知》(石政办发[2006]83号)要求,城管、房管、规划部门紧密配合,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严格审查各开发小区的建设方案和物业方案,督促开发企业沿街代建公厕,确保各街区公厕数量逐步增加。仅2006年,由开发商代建的公厕就达19座。

结合市政工程建设,在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增建公厕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各大广场、公园建成后,将成为人群大量聚集的场所,为方便群众如厕,由大武口区政府承担建设了2座(绿园、东方广场)公厕,广场建设办公室承担建设了火炬广场、星月海生态公园的2座公厕。由市城管局承担建设了位于建设西街(武警支队对面)和黄河街白岌沟物业队2座公厕。结合采煤沉陷区正在实施搬迁的实际,由惠农区政府承担新建改建了7座旱厕,有效地解决了居民如厕问题。

通过大力实施公厕建设改造工程,使城市区内公厕数量不足的问题得到缓解,公厕建设工作也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并通过逐年建设,使公厕分布更趋合理,数量逐步增加,档次不断提高,不断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劳务输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