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世纪石嘴山
10727000000085

第85章

2000年,石嘴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了实施“走出去就业”的战略,把劳务输出作为考核县区年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从2001年发展劳务经济到2006年年底,全市共输出城镇务工人员3.82万人次,有效缓解了城镇的就业压力。此外,市委、市政府在加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同时,还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转移摆在突出的位置(石嘴山市共有农业人口30.2万人,农村劳动力18.5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8%)。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从2002年~2006年,共输出务工人员17.71万人次,累积劳务总收入9.38亿元,其中输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4.31万人次,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劳务收入7.47亿元。

——政策保障措施

2000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6.5%。为了保证劳务输出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政府制订下发了《石嘴山市劳务输出实施方案》,把输出工作的有关制度、措施和优惠政策作了明确规定。为了进一步消除输出人员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外出就业的积极性,市委、市政府又先后制订下发了《关于石嘴山市劳务输出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劳务输出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支持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国外劳务输出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从政策措施、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外出就业人员所需办理的证件全部实行免费办理;对组织劳务输出的单位和个人,每输出1名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100元中介服务费;为输出人员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对输出到外省市的劳务人员每人给予全额单程车船费用补助;对完成任务好的县(区),每超额输出1人,奖励资金150元;输出到国外的劳务人员,给予5000元的补助费;输出到国外的劳务人员,可申请5000至10000元的再就业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为2年,市贷款担保基金给予贴息;每培训一名外出就业的人员根据培训专业和时间给予50元~500元的培训补助;下岗职工劳务输出后的基本生活费照发;失业职工劳务输出后的失业救济金照发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劳务输出后半年内劳动所得不计入家庭收入;政府各有关部门对劳务输出人员,免费办理《外出就业人员登记卡》《婚育证》《健康证》《边境证》等有关证件;2005年10月,石嘴山市成立了全区首家劳务产业工会,各县区相应成立了分会,发展会员500多名,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政策和法律咨询,开展技术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和劳务指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把劳务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内容

从2004年开始,市委、市政府把劳务产业发展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来抓,把劳务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绩效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和培训就业工作的决定》牢固树立抓劳务产业就是抓就业、抓增收、抓开放、抓经济、抓发展的意识,成立了全市发展劳务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抓劳务产业和联系劳务输出重点乡镇制度。每年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劳务产业发展工作,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强化考核、严格奖罚,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各县(区)强化劳务输出机构、人员、经费、基地、制度和工作落实建立了乡镇劳动保障事物所及农村劳务输出工作站,培育和壮大了劳务输出工作人员队伍,先后与北京、上海、福建、广东、山东等地建立了劳务协作关系,并在广东省深圳市建立了劳务输出管理处,选派一名责任心强、工作扎实的同志到管理处工作。在山东省青岛市和威海市分别设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站,在当地各聘请一名石嘴山籍人员驻点工作负责收集信息、协调关系、维护权益、跟踪服务。通过信息传递、组织、输送,逐步将以上地区作为石嘴山市劳务输出基地,劳务输出基地的建设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畅通了组织输出渠道,也提高了对外就业人员的综合服务水平。搭建了外出务工人员和用工单位之间的桥梁。2001年至2006年,共向劳务输出基地输送务工人员9430人次。

——宣传引导,转变择业观念

从2000年开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务输出的政策、规定、外出就业信息及最新劳务输出动态,同时将劳务输出的政策、规定、外出就业信息、劳动用工信息等材料,通过各县(区)发送到乡镇(街道)、村(社区),使劳务输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市、县、区分管领导带领劳动、就业、乡镇负责同志和市、县报社、电视台记者到劳务输出地采访劳务人员在外地工作、生活情况,在石嘴山新闻媒体反复播放(刊登。2000年7月份,由市就业局主要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和市报社、电视台记者赴北京、上海两地,对石嘴山市外出就业人员生活、工作情况进行回访和跟踪采访,在《石嘴山日报》一版开辟了“就业在京沪”专栏,连续报道了外出就业人员的工作及生活情况。石嘴山电视台制作了五集电视专题片《走出去天地宽》,在黄金时间反复播放,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2001年3月份,又在《石嘴山日报》开辟了“就业新天地”专栏,进一步宣传和报道劳动就业的政策和就业信息。2002年,市就业局通过本市新闻媒体对全市外出就业涌现出的岳维、刘旭宾等10位就业明星逐一报道,推动外出就业工作顺利开展。2004年平罗县政府组织了相关人员和县电视台记者,到劳务输出地跟踪采访本县劳务输出人员的情况,在县电视台反复播放。西北煤机高级技工学校负责人带领石嘴山电视台记者到上海、广东等地采访该校在外地就业人员,制作专题片向在校学生宣传。2004年市县(区)就业局与石嘴山电视台联合开办《劳动、技能、就业》栏目,此栏目包括有动态报道、创业之道、技能展示、信息发布四个版块报道及劳动就业再就业、劳务输出转移等内容,为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为了做好外出就业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工作,于2002年元旦和2003年元旦,先后在外出就业人员较多的深圳龙岗区召开了石嘴山籍在深外出就业人员联谊会,市劳动就业局领导和市报社、市电视台记者实地采访报道。各县(区)也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武口区开展政策、信息、技能、服务四进社区宣传活动,每两周在石嘴山日报举办一期专版,宣传劳务输出,宣传就业再就业。惠农区开通就业快车,依托社区居委会和农村集市,向城乡居委会宣传劳务输出政策,传递劳务输出信息,组织现场招聘报名。平罗县利用专题文艺演出、宣传栏等形式,做好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城乡富余劳动力自立自强,自觉走出家门务工创业,增加收入。2006年加大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转移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用工信息的宣传工作,组织宣讲团,到乡进村入户,向农民群众宣传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精神,向农民工发放“春风卡”等劳动就业宣传资料5万多份,举办宣传讲座50场次。激发农村创业带头人外出就业的热情。

此外,《宁夏日报》记者通过采访,《宁夏画报》通过刊登图片,对石嘴山市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在配合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的同时,适时将政府和劳动部门发布、制定的有关劳务输出的政策、规定及有关新闻稿件等汇集成册,编印了《—石嘴山外出人员务工指南》的小册子,向外出就业人员走出去就业——免费发放。每年在元旦春节期间,市劳动就业局在研究安排慰问下岗失业人员的同时,都将外出就业人员及家庭列入慰问计划。一方面划拨部分资金让各区劳动就业局安排慰问,同时市劳动就业局和劳务输出办公室的领导与工作人员,携带礼物到外出就业人员家里进行慰问,鼓动这些家庭支持在外务工人员安心工作。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报道宣传及援助服务工作,使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使更多的家庭和青年人明白,外出就业既能够“挣票子”,又能够“开眼界、换思想、学技术”,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他们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2000年全市共输出务工人员2198人次,到2006年全市共输出务工人员6.77万人次。使全市的劳务输出工作逐步走上了良好的发展轨道。

——扶持发展劳务经纪人队伍和培育壮大劳务中介组织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2006年年底,全市共发展带领500人以上人员就业的劳务派遣公司9家,培育带领100人以上人员就业的劳务经济人123名,带领30人以上人员就业的劳务经纪人555名,基本实现了城乡劳动者外出就业由“自发无序”向“依法有序”转变。

——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遵循先培训、后输出,再培训、再输出的原则,一是建立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学校、政府与劳务经纪人联动机制,按照市场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流动培训和联系企业、学校、进村入户培训等方式努力做到干什么就学习什么,缺什么就培训什么,通过培训增强了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本领。着力打造劳务输出品牌。2005年,全市共举办以城乡劳务输出为主的电工、焊工、瓦工、汽车驾驶员、餐饮服务员培训班300多期,取得职业资格登记证书的4326人,培训后推荐就业人数达85%以上。坚持面向市场、突出重点的方针,全力抓好城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技能鉴定工作。二是建立劳动保障、农牧、教育、建设等部门农村劳动力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分工负责,通力合作完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培训的实效性。坚持技能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培训要以转移就业为目的,以企业用工信息量身订做定向式、订单型培训确保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发证一人,就业一人。实行培训、市场对接、技能鉴定、发证、就业、服务一条龙,切实做到先培训、后输出。三是在培训方式上做到四个结合,既政府部门组织和社会力量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培训与短平快培训相结合,引导性培训与上岗技能培训相结合,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坚持采取重点办班培训,巡回组织培训,区外务工人员集中培训,职业资格集中鉴定,委托培训与委托鉴定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和鉴定形式,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的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全方位提高城乡劳动力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网络

为了把劳务输出工作做细、做扎实,全市街道办事处和乡镇都建立了劳务输出服务站,有专兼职人员负责辖区内的劳务输出工作,并聘请乡、镇、村干部,街道、局委会负责人为劳务信息员,做好输出信息的发布传递以及其他输出联系工作,使全市劳务输出工作从上到下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网络,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输出机制和运行方式,在信息收集、技能培训、人员输出、就业介绍和劳务管理各环节之间做到了协调一致,有效运作。

——发展劳务品牌,引导返乡创业

根据石嘴山的人文特色和已经形成的就业优势等特点,各县(区)精心培育和打造劳务品牌,提升劳务层次。平罗县着力打造了电焊工、餐厅服务员两个自治区级劳务品牌,惠农区打造汽车驾驶员、瓦工等品牌,大武口区打造家政服务员、美容美发等品牌。平罗县宝丰镇中方村574户农民,有富余劳动力528人,村上组织300多人的建筑工程队,长年在银川、内蒙古等地承揽建筑工程,年劳务收入达300多万元,占该村农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外出务工人员经过磨砺,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积累了经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许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促进就业、发展地方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把维权放在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全自治区率先成立了劳务产业工会。在输前培训中,把劳动保护、合同协议、权利义务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讲解透彻,增强农民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各级劳务产业工会发挥作用,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在考察联系企业和选择用工企业时,把是否按照劳动法规管理企业作为前提条件,并与企业签订用工维权协议,在输出后的回访和跟踪管理服务中了解用人单位的合同、协议履行情况。设立农民工维权举报电话,做到农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人听、有人管、有人为之伸张正义,经常、及时协调处理发生的各种劳动纠纷,积极帮助务工人员家庭解决生产生活困难,为务工人员创造一个规范和谐、安全可靠的务工环境,使他们安心务工,增加收入。

——大力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

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按劳务产业领导小组《关于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发展的意见》精神,研究制定扶持劳务市场主体优惠政策和激励制度,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经营灵活、运作规范、遵纪守法的劳务中介法人组织和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他们联系市场紧密、获取信息快捷、组织灵活高效的优势,最终形成“政府规范管理、中介组织输出、服务体系健全”的劳务产业经营模式,确保劳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