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回族伦理文化导论
10751000000021

第21章 回族伦理文化及其在(2)

第二,回族伦理文化从其形态来看,是回族文化的高级形态。它所表现的是回族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体现着回族文化中的精神世界和信仰追求。人是有信仰的,一个人没有信仰和精神就会不攻自破、不打自垮。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回族与中国各民族一道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着自己和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因此,回族伦理文化从形态上体现着回族文化中的自由文化,体现着回族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推动着回族的社会进步和回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回族伦理文化从其目标使命来看,所要解决的是回族实践活动中的自由问题,即如何使回族的实践活动合理、合社会、合人类性,从而达到至善的目的。从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回族伦理文化一直在完成着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如何使回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无论是胡登洲所创建的经堂教育还是王岱舆、刘智、马注等一批回族学者所开展的汉文译著活动,都是在努力完成着这个民族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文化对话。这个对话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如何使这个民族的行为合乎这个大家庭行为规范的要求,合乎这个大家庭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它承担着回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社会责任基础和利益整合的道德支撑,从而使回族的社会实践活动顺应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获得了自由独立的民族认同。从近现代回族伦理文化的目标使命来看,无论是民国时期回族穆斯林新文化运动,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爱教、救亡图存,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回族精神始终是回族人民站在中华民族反帝爱国斗争前列的重要原因。从回族伦理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目标使命看,爱国爱教、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当代回族的伟大历史使命。

第四,回族伦理文化从其表现的方式来看,它蕴涵于回族文化的各个部分,以宗教习俗、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文化观念、理论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回族文化中的自由文化,回族伦理文化内在于回族文化的各个部分。首先,它通过回族特有的宗教场所,如清真寺,通过经堂教育、礼拜、朝觐等形式表现和巩固。其次,它通过各种社会舆论的教育方式,对回族伦理文化的内容进行传播和道德监督。再次,它以理论和观念的形态,对回族伦理文化的思想内涵进行彰显。最后,它以习俗、禁忌、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的方式体现伦理文化的诉求。

第五,回族伦理文化从其内容来看,分为回族的宗教伦理文化、政治伦理文化、经济伦理文化、生态伦理文化、家庭伦理文化、习俗伦理文化等。回族宗教伦理文化作为整个回族伦理文化的基础,主要表现为总的信仰原则和基本的宗教礼仪。总的信仰原则被概括为“六信”,即: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后世、信前定。基本的宗教礼仪被概括为“五功”,即:念、礼、斋、课、朝。回族作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六信是他们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其宗教伦理文化的内核,也是他们行为活动的力量源泉;“五功”是回族宗教伦理文化的外壳,是宗教实践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回族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伊斯兰教教义体系中包含着许多强调服从、崇尚忠诚、褒扬爱国主义的经训,《古兰经》上强调,穆斯林除了服从真主和使者,还要服从主持社会事务的人;“圣训”上说“爱国属于伊玛尼”。这些闪耀着理性光芒的思想经过历代回族思想家的阐释和发扬而植根于回族穆斯林的心灵深处,使爱国成为一种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崇高的道德追求,成为回族政治伦理的核心。

回族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耕、游牧和经商,由此相应形成了回族经济伦理文化。回族把商业看成是受到宗教鼓舞的职业,把经商看成是一种神圣的、合法的、高尚的事业,把以经商谋取财富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时,回族又主张把经商放入善行的要求和道德规范里,实行买卖公平、诚实交易,致富后不忘回报,用天课的方式把一部分财产捐献出来。

在对待、调整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回族穆斯林在探索、把握自然的基础上,注意利用自然,造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形成独具特色的回族生态伦理文化。

家庭伦理文化是回族伦理文化中涉及范围最广,在回族群众中影响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伦理文化。伊斯兰家庭伦理文化是回族家庭伦理文化的核心和基础。回族家庭伦理文化主要包括回族家庭内部夫妇、父子、兄弟之间的伦理关系。回族习俗伦理文化本质上反映的是世俗生活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虽受宗教影响,但不属于宗教伦理范畴,它已成为回族在日常生活中恪守的社会公德。

最后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回族伦理文化与回族传统道德的含义有一致的地方,但回族伦理文化的概念比回族传统道德要宽。回族传统道德指的是回族发展演变中为历代人所继承的道德成果的总和。而回族伦理文化除了这些内容外,还涉及回族伦理道德起源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演变的情况,以及这种传统道德付诸实践后对回族发展的文化报答力和给社会带来的文明进步,同时还包括对回族道德的社会作用的评判。

(三)回族伦理文化的特征

由于历史渊源和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回族伦理思想和整个文化的发展始终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即一方面受到从母体中带来的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这两方面的影响使回族伦理思想具有了伊斯兰伦理文化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双重属性和特征。它的形成丰富了世界伊斯兰伦理文化,同时也是我国多民族光辉灿烂伦理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回族伦理思想总的特点。由于这一总的特点,使它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1.伊斯兰教特色的宗教性。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思想从本质上说既是一种社会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的生活方式。回族是一个几乎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以回族哲学为最高表现形式的回族思想及其发展,还是以回族的信仰和风俗习惯为表现形式的回族伦理文化,都深深地打着伊斯兰教教义思想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教特色。回族伦理文化许多内容源于《古兰经》,与伊斯兰教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深刻地反映着伊斯兰教的宗教特性。回族伦理文化的诸多要求,几乎都与真主的圣喻和先知的训示有关,都可在《古兰经》中找到相关的经文,在“圣训”中找到有关的依据。如作为回族伦理文化价值核心的两世吉庆观、善恶报应观等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六信”“五功”等既是回族重要的伦理准则,又是回族重要的宗教道德规范。回族日常生活伦理中的“孝敬父母”,亲近近邻、远邻和伴侣,怜恤孤儿、讲究清洁等伦理规范,都来自于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回族丧葬伦理中所主张的速葬、薄葬严格执行伊斯兰教“三日必葬”“一律平等”的规定。回族习俗伦理中的禁食猪肉、自死物、血液,禁饮酒等习惯,也源于伊斯兰教。可以讲,不仅回族伦理文化所倡导的伦理观,而且它所奉行的行为规范准则,大多都与伊斯兰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打下了深刻的伊斯兰教烙印,从而使回族伦理文化具有鲜明的宗教性特征。

2.回族的民族性。回族伦理文化虽然受伊斯兰教伦理文化和以儒家伦理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双重影响,但它一经形成,就具有自己民族伦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因此既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伊斯兰教伦理文化,也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要看到它既具有与伊斯兰教伦理文化和以儒家伦理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相一致的一面,又具有与自己的民族相适应的独特的一面。回族伦理文化彰显了回族的民族信仰和民族信念,凝聚了回族的民族精神,反映了回族的文明、文化、社会风尚和行为规范,表达了回族人对其民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体现了回族对该民族成员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3.伦理与信仰的密切联系性。回族伦理文化中,道德与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道德的神圣性,形成了以信仰为核心,功修为途径,善行为目的的基本伦理文化理念。由于伊斯兰教与回族的生活习惯、道德规范、民族风俗乃至经济活动融为一体,因而成为回族自身发展的共同伦理文化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不仅支配着回族穆斯林的思想感情、宗教组织和礼仪礼俗,也支配或影响着回族群众的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家庭婚姻、人际交往、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从而使回族的伦理道德诉求与宗教信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现代以来,无论回族社会生活发生多么大的变化,其社会生活和生活习俗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与宗教活动有多么大的分离,但回族的信仰文化潜移默化地在影响着回族的伦理生活,特别是回族人进入老年之后,这种信仰文化的影响日益凸显出来。

4.文化形态存在和传播的区域性。这是回族伦理文化发展在空间上所显示的特征。回族伦理文化的存在和传播的区域性在文化形态上是相对于汉族伦理文化形态而言的。回族伦理文化的典型形态存在于回族聚居地区。由于受一定地域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制约,回族伦理文化主要存在、传播于回族聚居的地区和回族群众生产、经营、生活的地区。在大同的前提下有小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地方色彩的个性和民族特点。回族伦理文化的存在和传播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5.文化类型的交融性。回族伦理文化存在和传播的区域性特征并不意味着回族伦理文化的封闭。如前所述,回族伦理文化与阿拉伯—伊斯兰伦理文化有渊源关系;回族分布居住“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表明回族居住分布极为广泛,遍布全国各地;从历史上看,回族伦理文化的形成深受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加之回族素有经商的传统,回族商人的活动更是遍布全国城乡。这一切使回族伦理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既有体现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波斯文化的因素,又有中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影响,更有中国儒家伦理文化的渗透,是多种文化类型相互渗透、互化整合的结果,有时甚至很难区分回族伦理文化与非回族伦理文化,因而它具有交融性特征。

6.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性。这种历史性首先表现在回族伦理文化是在伊斯兰伦理文化和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两种文化起点高,历史渊源深,具有很厚的文化积淀。其次,这种历史性又表现在回族伦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长期性上。回族伦理文化是回族人民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创造形成的,是回族人民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结晶。由于它反映了回族社会和回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调整、教育、认识和激励等多种职能,因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发扬光大。如“二元忠诚”“两世吉庆”“爱国爱教”“强调孝亲”“怜恤孤儿”“讲究卫生”等一系列伦理规范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充实、发展并代代相传,成为回族人民宝贵的伦理文化财富。

7.伦理规范极强的可操作性。这种极强的可操作性一方面是由于回族伦理文化的宗教和世俗化的特点。宗教伦理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宗教禁忌和道德规范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伊斯兰伦理文化强调顺从、中正、施舍、坚忍、宽容、抑恶、诚实、仁爱、谦逊、洁净等伦理规范,对回族伦理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回族伦理文化又具有很强的世俗性。伊斯兰伦理文化中国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它的民族化和世俗化。回族伦理文化集中反映了这一突出特征。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它的伦理道德思想方面,诸如重视人的现实物质利益、家庭关系、社会义务,以及关于夫妇、父子、邻里等人际关系的规定等,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和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观,互为相通,互为接近。这种相近之处,容易被教外人所理解,为两种文化相互吸收和融合找到了结合点,它不仅有利于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而且使它沿着适应中国社会结构的轨迹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调和与吸收儒家思想,传扬忠孝观念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学说。它既区别于国外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又对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作了补充。

另一方面,回族伦理文化及其伦理道德体系的规范化、条理化包含着人类普遍适用的因素,这使它在回族的社会生活中也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如在社会公德和人际交往以及日常生活方面,主张公正,强调爱国爱教,主张宽容待人,提倡忠诚朴实、谦虚谨慎。要求做人要心胸开阔、真诚敦厚,对亲属关心帮助,与邻居友好相处,穆斯林相亲相爱。强调团结、相互尊重、懂礼貌、行善避恶、语言优美、服饰得当、居所清洁、饮食佳美、娱乐健康、举止文雅、丧葬简朴。鼓励人们不畏艰险强暴,追求真善美等,都在社会实践中和穆斯林个人生活中易于操作和践行。

二、回族伦理文化在回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回族伦理文化是回族文化的价值核心

关于文化的重要作用,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问题。人们大都承认文化的作用,但是与经济的作用相比较,文化的作用大小如何,文化到底在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在发挥着作用,这些都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