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很强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回族是一个向心力很强的民族。从表面看,回族的种族基因多元,文化基因多元,分布与居住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状态,散居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没有共同的地域,没有独立的语言,没有统一的服饰,且各地回族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很大,似乎是一盘散沙。其实,回族是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民族,它虽然散居全国各地,讲着各地不同的方言,但有一种深深植根于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深处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的无形的精神纽带和心灵上的高度默契,把全国天南地北的回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声色兰化知己”“千里远行不赍粮”的说法,就是一个生动的说明和体现。回族人从小受伊斯兰文化和家庭影响,就有“我是回族人”的强烈民族意识,“回回见面三分亲”“天下回回是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为回族人的共同感情和责任。这种感情在明代就已形成。《明史》就有“回回人党护族类”“行赍居送,千里不持粮”“主其教者,或往来京师,随路各回,量力赍送,如奉官府云”的记载。其后数百年历经清代、民国时期,长期遭受民族压迫,这种认同感和亲切感更为强烈,成为维护回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纽带。回族的强烈民族认同感、亲切感和团结性与伊斯兰文化、回回人所处大分散环境需要、被迫迁徙的遭遇心理以及回族走过曲折的历史道路密切相关。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因伊斯兰教是回族的共同信仰,因而在团结民族内部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回族,无论走到哪里,哪怕背井离乡,凭着一声大家熟悉的问候语——“色兰”,就能找到教内同胞,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异乡人的孤独感,找到安身之所,获得归宿之感。这就是回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的表现。
三是勇于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民族性格。回族先民在元代大量进入中国,为统一战争服务。在战后回族先民被分散在全国各地屯垦,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把荒漠变成良田,培育了回族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回族人分散在各地的小商小贩,不仅要适应新的环境,而且还要克服生活习惯不同的困难。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经营马帮长途贸易,危险重重,没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是无法生存发展的。所以只有培养对艰苦环境的适应性和开拓进取精神,才能从小本经营、小商小贩逐步积累,不断开拓,发展致富,摆脱困境。回族人长期遭受民族压迫,特别是在清代反清起义失败后被清政府“善后”遣送到贫瘠干旱缺水、条件恶劣的黄土高坡和山区,有的逃到其他民族地区隐姓埋名,为了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他们长期忍辱负重,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重新开拓创业,以求得生存发展。正是回回人长期所处环境和走过的曲折历史道路,以及伊斯兰文化“重两世”的思想,培育了回族人对艰苦环境的适应性和勇敢无畏、勇于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民族性格。
四是与时俱进的爱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从回族先民到回族形成发展中与各民族一起,在开发祖国疆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方面,在反对帝国主义入侵和封建剥削压迫斗争中,都随着时代前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传统。由于回族是在中华大地上生长,靠富饶的土地、悠久的伊斯兰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哺育起来的民族,伊斯兰文化中“爱国属于信仰”和中华文化中热爱祖国的教育,造就了回族一形成就具有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回族又是在历史上长期遭受压迫的民族,从元代被迫迁徙,远离故土,明代强制汉化,到清代遭受长期镇压,因此它有强烈的斗争性与革命性。特别是在近现代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与主权,反对外国帝国主义侵略、抵御外辱、保家卫国等斗争中,回族以高昂的爱国主义激情,英勇奋斗,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英雄人物,他们在斗争中站在时代前列,为祖国统一与进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回族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为改革开放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表现出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是特色鲜明的民族习俗。回族人的民族习俗种类很多并且特色鲜明,例如其卫生习俗要求外清内洁。回族人十分讲究清洁卫生,重视外清,追求内洁。对饮食、养身、环境乃至心灵、精神等方面都有一系列具体细致的要求,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卫生观念。第一,体现在饮食方面,回族人对于饮食很有讲究和禁忌,其中许多饮食讲究和禁忌源于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规定,一切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佳美”食物都可以食用,反之则禁止食用。《古兰经》中说:“准许他们吃佳美的食物,禁戒他们吃污秽的食物”(7:157);“禁止你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真主之名而宰杀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牴死的、野兽吃剩的动物——但宰后才死的,仍然可吃——禁止你们吃在神石上宰杀的”(5:3)。正是由于伊斯兰教对于饮食的要求,回族人才养成了慎饮慎食的习惯,形成了精深而独特的清真饮食文化。第二,体现在个人卫生方面,回族人还格外讲究个人卫生,十分重视洗浴,有大净小净的习惯,对衣着的整洁、环境的卫生也很注重。第三,体现在精神卫生方面,回族人不仅讲求外在的卫生,更注重内在的精神卫生,在搞好外部卫生的同时,更要追求内心的纯洁和心灵的健康,达到外清内洁的相互统一。在回族人外清内洁的卫生观念中,任何外在的卫生讲究实际上都与内在的精神追求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种清洁观甚至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经济活动中也不例外,财产达到一定额度时,要抽出一定比例的财产作为施舍,济困扶贫,即交纳“则卡提”(天课),“则卡提”是净化、纯洁、洗涤的意思,即通过这样的善举,净化财产,进而净化心灵,达到外清内洁的境界。
回族共同文化心理是回族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基础,是回族穆斯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它对回族穆斯林的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规范和约束作用,对回族伦理文化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四、回族伦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文化载体
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存在和传播,都需要有一定的传承载体,回族伦理文化也不例外。回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回族特色鲜明的民族习俗,是回族心理素质的反映。这些民俗遍及社会各个方面,回族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喜庆节日、人际关系、饮食卫生等方面,都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特殊的习俗,有不同的喜爱、禁忌、情趣、心理、道德、审美标准。它是回族历史传统、价值观念、共同心理素质和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也是回族人民长期不断吸收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波斯文化和中国汉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过程中,经过过滤、筛选和沉淀,从而成为沟通理想与现实、传统与未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联系的一种基础民族文化。回族人与汉族等民族在一起,从讲汉语,穿一般服饰和文化素质上很难看出民族区别,但是一经接触民族习俗,就会反映出回族人的特点,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富有特色的民族习俗,主要是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是《古兰经》、“圣训”及伊斯兰教规教义所致,体现伊斯兰文化特色,经长期发展已成为民族风俗习惯。回族民族习俗心理往往与回族宗教信仰交织在一起。
回族民俗由于其产生的历史久远,影响的范围广泛,因而其内容也十分丰富。回族民俗的内容一般包括人生礼仪、服饰、饮食、居住、卫生、婚姻、丧葬、节庆、信仰、禁忌、民间艺术、经商等各个方面。一般包括五大类:一是社会民俗。它以研究回族家庭生活、社会往来、生活事象、民族文化心态等为内容,主要包括回族民间礼仪民俗、语言民俗、卫生民俗、姓氏民俗、称谓民俗等。二是经济民俗。它以研究回族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的产品形式,主要包括民间传统的生产民俗、经商民俗、消费民俗、居住民俗、饮食民俗和服饰民俗等。三是精神信仰民俗。它着重研究回族在信仰伊斯兰教方面表现出来的礼俗仪制,主要包括禁忌民俗、信仰民俗、节日民俗等。四是婚葬礼仪民俗。它以研究回族在人生、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礼仪标准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婚姻民俗、家庭民俗、丧葬民俗等。五是游艺民俗。它以研究回族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回族工艺美术民俗、武术民俗、体育民俗、文娱民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