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太原历史文化
10885700000032

第32章 金元:锦绣名城(5)

钟嗣成《录鬼簿》谓乔吉“美容仪,能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乔吉由于深恶痛绝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但又不愿同流,便将一腔热血寄情诗酒之中。他自称为“酒圣诗禅”[74],“江湖醉仙”[75],是个“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76]的人。可以说,乔吉其人融陶潜之隐逸、杜牧之放荡、柳永之依红偎翠、关汉卿之风流蕴藉为一身。他游走江湖“披风抹月四十年”[77],创作了十一个剧目,现仅存《扬州梦》《金钱记》《两世姻缘》3种。乔吉散曲现存一百三十六首,散曲集有《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惺惺道人乐府》。传世的词作仅有《卖花声》一首。

乔吉存世的三种杂剧皆为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题材落入俗套。但《两世姻缘》揭露了黑暗的社会制度对女性的无情吞噬,跳出了才子佳人剧的窠臼,触及到深刻的社会问题,具有厚重的现实意义。乔吉杂剧用文工丽华美,杨恩寿赞其“词亦骀宕声姿”[78];而杂剧立意亦求新奇,李开先赞其“蕴藉包含,风流调笑,种种出奇而不失之怪,多多益善而不失之烦,句句用俗而不失其为文”[79]。乔吉用辞虽浓丽,但兼有豪放与生气。

乔吉散曲具有元代后期清丽派的特征,用词清雅,形式整饬,节奏富于音乐感。但乔吉与张可久的刻意求工不同,他将俗言俚语用于创作中,雅俗兼备,使乔吉散曲更为奇巧俊丽。

乔吉在长期的杂剧散曲创作中,创造性地提出“凤头、猪肚、豹尾”的创作理论,即“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80]。该理论不仅是对元代以来的散曲杂剧创作的总结,而且也极大影响了后世的戏剧创作。同时,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散曲文风已从质朴转向文雅。

5.白朴(1226年—1306年)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白朴8岁时,蒙古大军进犯开封,白朴被父亲的密友元好问带出京,从此便寄养在元好问家中。元好问视白朴若亲生,关怀备至。白朴十分聪明,元好问也对其悉心培养,使其学业日进,为后辈诸生之翘楚。

在元代的杂剧创作中,白朴占有重要的一席,与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白朴写过15种剧本:《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唐明皇游月宫》《韩翠颦御水流红叶》《薛琼夕月夜银筝怨》《汉高祖斩白蛇》《苏小小月夜钱塘梦》、《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楚庄王夜宴绝缨会》《崔护谒浆》《高祖归庄》《鸳鸯间墙头马上》《秋江风月凤凰船》《萧翼智赚兰亭记》《阎师道赶江江》。加上《盛世新声》记载的《李克用箭射双雕》残折,共16本。现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东墙记》《裴少俊墙头马上》三种,以及《韩翠颦御水流红叶》《李克用箭射双雕》的残折,均收入王文才《白朴戏曲集校注》一书中。其中,《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最为著名。郑振铎先生曾称赞道:“在许多元曲中,《梧桐雨》确是一出很完美的悲剧。……像这样纯粹的悲剧,元剧中是很少见的,连《窦娥冤》和《汉宫秋》那么天生的悲剧,却也勉强地以团圆结束,更不必说别的了。”《梧桐雨》对后世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清代戏曲双壁之一的《长生殿》就是在其基础上创作完成的。

四、文物古迹

(一)龙山道教石窟

太原西南20公里处,有一俊秀山峰——龙山,此山聚瑰丽之自然风光、厚重之人文历史于一身。清道光六年(1826年)《太原县志》载:“龙山在(古太原)县西八里,递高五里有瓦窑峰,高四十长;有华严塔,高逾瓦窑;南连悬瓮山,西连方山;北齐以山名县,上有唐相国裴休退隐遗址;汉志云晋阳有龙山即此。”

登顶龙山,有国内现存唯一的,题材最丰富的,保存最完整的,规模最大的元代道教石窟群——龙山道教石窟。该窟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窟开凿于元太宗六年到十一年间(1234年—1239年),由全真教道长宋德芳主持营造。

宋德芳,著名的全真教龙门派道士,长春真人丘处机最看重的弟子。据《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披云真人》记载,宋德芳字广道,邱长春授道号“披云子”,莱州掖城人,生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元太祖十五年至十八年(1220年—1223年),宋德芳与尹志平、李志常等十八位全真弟子随长春道长赴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谒见元太祖成吉思汗。后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宋德芳为全真教提点,主持山西醮事。元太宗六年春(1234年),宋德芳与弟子秦志安、李志全等登龙山踏青,“得古昊天观故址,有二石洞,皆道像俨存,壁间有‘宋童’二字”[81]。因丘处机生前多次谈及对道经泯坠的痛心,对扶宗翊教的渴望,且曾语及宋德芳:“兹事体甚大,我则不暇兼,冥冥中自有主之者。他日尔当任之。”[82]由此,在元世祖忽必烈,大丞相胡天禄的支持下,宋德芳及其门人弟子历时六年于龙山再凿五窟,“殿阁峥嶸,金碧丹惑艧,如鼇头突出,一洞天也”[83]。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内官畅英重修昊天观,并又凿一窟,形成今天的龙山八窟。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近代,龙山石窟因其珍贵稀有的文物价值,吸引了日本贪婪的目光。1920年,日本多次拍摄石窟照片。1938年,《东洋文化史大系·宋元时代》出版,上有虚皇龛、七真龛、披云子龛及石窟全景的照片。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强盗大肆偷盗龙山石窟,他们先用棉被封住洞口,再于深夜凿下雕像头部甚至整座雕像,使龙山石窟遭到严重的破坏。如今,龙山石窟现存8窟,道教雕像66尊,浮雕云龙8条,双凤藻井、仙鹤等诸多石雕。雕像朴实庄重,大异于佛教石窟雕像风格。部分石窟中还留有题记。

龙山石窟主要集中分布于山巅朝东的石崖上。最南面上、中、下3个窟,最北面左、右两个窟,其中间3个小窟,总计8个石窟。为了方便了解起见,靠南边的上、中、下三段按顺序排列:上面为第1窟,中间的第二窟,下面为第三窟;逐渐向北延伸,最北的左、右两个窟,按顺序为第七窟、第八窟[84]。

1.第一窟:虚皇龛

此龛位于龙山顶。窟内正中有元始天尊坐像,衣饰自然流畅,垂落与座上,但头像已失。两侧各有诸虚皇道君神像十尊[85],均脚踩流云,头顶光环,仿佛正在朝拜道府诸神。洞窟顶部两条盘龙雕像已风化。

窟内墙上刻有文字:

元台瑶林,以游以息,云口霞口,以饮为食,其动非心,其翔非翼,听不以耳,闻乎无穷,视不以目,察乎无极,比皆无祖无宗,不始不终,含和祥蕴慈,愍俗哀蒙,谨录此语,庸示区中。自甲午春至乙未冬,三洞功业由东莱披云命令工人勒与石上。

文中“甲午”即元太宗六年(1234年),乙未年即为1235年。“三洞功业”即是把洞真、洞神、洞玄作为道教藏经的总称,乃模拟佛教三藏的说法。

2.第二窟:三清龛

此龛是八个窟中最大的。窟内正中雕有三尊坐像,为道教最高神祇——三清:中为玉清元始天尊,高1.7米;左为上清灵宝天尊,高1.65米;右为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亦高1.65米。三清头部及身上都有光芒,颇具佛教造像风格,但又所创新,为道教造像中的非凡杰作。三清左右有坐立相间的三真人和三侍者,洞顶有飞云和双龙。洞内雕像多残破不全,仅有三分之一完好。

洞内墙壁刻文:

岁在丙申五月丙辰朔总真玉室,庄严庆成。谨作祝文:大道窈冥,孰诘其形,至人体奥,真像尽情。爰穴盘石,焕以金碧。万神来思,载口载怿(欢),祭酒披室,祈思祝延。当今天子,亿万斯年,波及臣佐,嵩呼庆贺。风雨若时,生灵安妥。

门人李志全述

披云创凿石室尊像

伟披云之老仙,占龙山之口口。凿千寻碧玉之岩,幻数洞黄金之像。玄台共汉月争高。杰阁与晨霞相抗。幸自灵之拱上,互万劫而矢量者也。

丙申岁七月初九日门人舜译

秦志安述

文中“丙申”为元太宗八年(1236年)。

3.第三窟:卧如龛

此龛位于三清龛东侧。龛内正中有一长方形高台,台上有侧身卧像一尊,身长1.8米,神态安详,卧像两旁各有一侍者肃立。

龛内卧像身份多被猜测。根据日本《中国文化史迹》刊登的龙山石窟第七窟宋德芳坐像照片,第三窟卧像面貌与其很是近似。且尹志平弟子范守在《性命圭旨》中谈到“卧如”之意为卧如处常,是全真道龙门派修持的方法。龛内卧像姿态也正是《性命圭旨》所述的“五龙盘体法”:“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脐腹,一只脚伸,一只脚缩”。因此该卧像应为宋德芳以“假像真容”法,按照自己容貌卧姿所刻。

4.第四窟:三天法师龛[86]

此窟东、中、西三壁皆有雕像。每尊雕像皆发髻凸起,高1.35米,位于尖拱形龛中。另有侍者八名,身材修长,侧身微屈站立。根据雕像风格特征,此龛或为唐宋时期所凿。因金元之前,道教崇奉的是三天法师张道陵,故安坐中壁台座之上的,右手抬起,左手置于膝上,有背光的应为张道陵。东西两壁雕像虽已遭破坏,形象模糊,但应为嗣师张衡与系师张鲁。此三人为祖孙关系,道教称其为“三师”。

5.第五窟:玄真龛

清康熙时为避“玄烨”讳,此龛改称“元真龛”。龛内造像风格与第四窟相似,故第四窟与第五窟应为龙山最早的两个石窟,亦应为宋德芳当年所见“二石洞”。玄真龛有雕像三尊,正中主像结跏而坐,为道教正一派著名道长——玄真子张志和。其生活于唐代,字子同,婺州金华人,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亦以自号。旁有两侍者分立于两侧莲台之上。

6.第六窟:三皇龛

此龛为明代开凿,规模小,破坏严重。因龛内正中供奉神农,左边为伏羲,右侧为黄帝,故名三皇龛。然而在道教中,因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伏羲治民疾病;黄帝问询岐伯、雷公而有《黄帝内经》,故道教称三皇为“药王”,并供奉于药王庙中。因此,此龛或应称为“药王龛”。龛中三皇两侧的陪祀亦应为秦汉以来的十大名医:一、神医华真君,即华佗;二、先医和真人,名和,秦人;三、先医缓真人,名缓,秦人;四、先医太仓公淳于真人,即淳于意;五、先医岐伯天师;六、药圣雷公真人;七、先医扁鹊秦真人;八、先医张仲景;九、先医葛洪;十、药王孙思邈。

7.第七窟:披云龛

此龛亦名“辩道龛”。龛中所雕宋德芳与李志全、秦志安讲经论道的情景,真实反映了元代道教教徒的修行生活。且龛南壁刻有一半开半闭的圆洞门,一道童执书侧立于门中,露出半个身子,不知是被讲经论道吸引而来还是听道不忍离去,极富生活情趣。

龛内正中的二层方座上为宋德芳坐像,但其头部已失。根据日本常盘大定的《山西龙山石窟概说》,龛中宋德芳“头戴道冠,胡子长垂,两只眼睛正面直视,形象逼真。两手在袖子里合并在肚脐下。飘逸宽大衣服覆盖着座台。背后的身光、盘腿的坐姿、飘逸的衣服,与佛像很相似。天顶雕刻着双凤与飞云,绚烂光彩。”宋德芳两侧雕像是李志全和秦志安,他们也是龙山石窟的主要修建者。

龛壁有刻文二方:

披云自赞

这个形骸许大,已是一场灾祸,被谁节外生枝,强要幻成那个,更分假像真容,便是两重罪过,只因眼病生花,毕竟有个什么。

自戊戌春至己亥秋工毕。

披云仙翁,玄门中龙,德如之何,徂来之松,九令悟道,遍礼琳宫,千里求师,密契真风。

阐玄化于阴山之外,续琼章于火劫之终。炼谭马三阳之镜,铸丘刘八极之钟。玉树重芳于海上,金莲复秀于山东,真侍养成千岁鹤,一声铁笛紫云中。

门人舜译秦志安香焚敬赞

文中“戊戌年”是元太宗十年(1238年),“己亥”是第二年。龛内宋德芳“假像真容”的雕像及其题文,在其他宗教作品中是极为罕见的,因此甚是珍贵。

8.第八窟:玄门列祖龛

此窟又名七真龛,真实再现了全真七子讲经论道的情景,是龙山八窟中最具游览和考古价值的。

窟门两侧雕有青龙、白虎、仙鹤、云龙。窟内分前后两室,前室两壁各有一浅浮雕神将。后室正壁有坐像三尊,左右两壁各有坐像两尊,此七尊像乃是全真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