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经》有这样的话:“财色之取,譬如小儿贪刀刃之始,甜不足一食之羹,然有截舌之患。”唐代政治家柳宗元写有一则寓言,名叫《负版传》,也是说贪财害己的道理。大意是:负版是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路上爬行时,遇到什么就拾起来昂首背着走,走得越远就背得越重,不管压得多么难受,也不管自己是否承受得了,它总是不停地朝背上加东西。人们见到这种情况,出于同情,帮它扔掉背上的东西,但它只要能爬起来走路,便又往背上加东西,这种可怜的小虫往往负累而死。
对于钱财的取舍,要有非我所有一毫不取,非用之于正道一毫不花的胸怀;更要有不失本真,持身不贪的品德。要明白,挣钱是为了生存,但生存决不是为了挣钱。只有这样,金钱才能起到金钱应起的作用,才会给我们的生存带来欢乐。如果贪心不足,取之不义,那将使隐患与财货同增,金钱就会变成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刃。
医学心理学家证实,被金钱所奴役的人,常陷入兴奋、紧张、沮丧、悔恨、妒忌等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大脑没个安宁的时刻。在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下,体内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患上各种心身疾病并常存有轻生或犯罪的变态心理。
克服嫉妒心理的方法
当今社会是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微妙。可以说只要是身心健康的人或轻或重地都有此心理,只不过是有些人易表露,有些人善于掩饰而已。有此心理并非坏事,如果把此问题处理好了,则是一种催人积极奋进的原动力——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处理不好,妒火中烧,就会引发不正当竞争,惹出许多是非来。心理学家的观察也证明,嫉妒心强烈的人易患心脏病,而且死亡率也高;而嫉妒心较少的人群,则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的低,只有前者的1/3~1/2。此外,如头痛、胃病、高血压等,亦易发生于嫉妒心强的人,并且药物的治疗效果也较差。兹将克服嫉妒心理的方法介绍如下:
1.正确认识法:嫉妒心的产生往往是由于误解所引起的,即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他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他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自己。
2.攻击嫉妒法:当嫉妒心一经产生,就要立即把它打消掉,以免其作祟。这种方法,需要靠积极进取,使生活充实起来,以期取得成功,并不亚于竞争对手。培根说过:“每一个埋头沉入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3.想开些消除法:“想开些”即乐观些。人生总有不如意之事,所谓“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即是此理。当然,做到“想开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是可以改变个人的观点的。如果正处在愤怒、兴奋或消极的情态下,能较平静、客观地面对现实,是能达到克服嫉妒的目标的。
4.正确比较法:一般而言,嫉妒心理较多地产生于周围熟悉的年龄相仿、生活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群中。因此,只有采取正确的比较方法,将人之长比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比的方法对了,烦恼情绪就会少了。
5.自我驱除法:嫉妒是一种突出自我的表现。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待人处事常常以我为中心,无论什么事,首先考虑到的是自身的得失,因而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后果。若出现嫉妒苗头时,即行自我约束,摆正自身位置,努力驱除妒忌心态,可能就会变得“心底无私天地宽”了。
快乐是养生的第一要诀
人生在世,谁都希望生活得快快乐乐,快乐的人生是一次成功的旅行。拥有快乐的心情会感到活着是美好的,但只有理解了快乐的真谛,才可能拥有真正快乐的人生。
1.快乐是什么
快乐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清澈美妙的内心感受。别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庄子认为,生命本应是乐天的、无欲的,真正的快乐是生命本性的自然流露,来源于自己精神的内部,而不以外物所左右。
所谓得志,不是说头戴乌纱,出门车马,只是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无以复加的快乐。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快乐一般有两种认识。一是有的人把物质生活享受及肉体的感官刺激认为是“快乐。”为求得这种“快乐”,心身为名缰利锁、酒色财气所困,增加了诸多烦恼,为求“快乐”而失掉了生命的本色。这种物质的、肉欲的快乐是虚幻的,短暂的,只能说是生命的堕落,人生的穷途末路。中国历代的皇室贵族、富商显贵,有不少人便为追求“醒握天下权,睡枕美人膝”,“穷奢极欲,欲所欲为”的物质享受,轻者烦恼丛生,重者不是身败名裂。便是年轻早逝。庄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便是指这种“快乐”所致后果而言。二是有的人一生追求淡泊纯美的心灵,高雅的文化素养,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并将其看作是人生的快乐,即中国正直文人式的快乐;有的人虽不富有,但很知足,把日子过得节俭一点、从容一点,身心自在一点,看作是人生的快乐,即纯朴憨直中国山村乡民式的快乐。可以说这样的快乐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值得追求的快乐。
2.快乐的养生意义
对于现代人来说,物质享受的快乐无可非议,但一定要使快乐更持久、更高尚,生命也受益更多,是人间之真乐、生命之真趣。
快乐心性的外在显现便是笑,可以说,快乐是笑的基础,笑是快乐的表现。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共有18种笑,其中,只有1种是自然发自内心的笑,才有益于健康。其他17种笑如好笑、装笑、皮笑肉不笑等只是一种做作的笑,与健康无益的笑。
现代医学证实,发自内心快乐的笑,能刺激内分泌腺体分泌激素,并可使血流加速,细胞吞噬功能增强,抗体和干扰素增加。此外,发自内心的笑与增强大脑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能使脑垂体释放一种欢快物质,以减轻压力,振奋精神,调节神经系统功能,阻断疾病的恶性循环。
医学家们还发现,在发自内心快乐笑的过程中,人体各个器官犹如在做保健按摩体操,特别是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胸腹腔内脏及隔肌会经受有益的锻炼,使其功能增强。笑还能促使面部血液循环加速而有美容美颜的作用,因而,快乐的人不显老。总之,内心快乐的人吃也香甜、睡也安然;发自内心快乐的笑对于祛病抗衰老可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
对于“笑”能治病与健身的认识这方面的事例很多。美国有一位医生写了一部《笑有益于血液》的书。书中开篇第一个真实而生动的例子,叙述了一个叫卡曾斯的美国记者,突然患了一种“结缔组织严重损伤”的疾病。这位记者举步维艰,痛苦万分。
某医生告诉他,这是不治之症。然而,坚强的卡曾斯并没有绝望,他想起了一句“悲伤会致病,快活会治病的格言。”于是,想出一个奇妙的自我治疗的办法,先让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蔑视痛苦,同时,弄来一些喜剧影片,让护士给他放映。卡曾斯惊奇地发现十分钟的发笑竞有明显的镇痛效果,连睡眠也比原前安稳多了。后来,他干脆搬出医院,自己安排生活,发自内心的笑成为他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十年过去了,卡曾斯仍奇迹般地活着,消除了病痛,身体也很健康。
还有一位1823年出生的伊朗老寿星。当记者采访他的长寿之道时,他已156岁了。这位名叫阿巴期·哈萨的老人只回答了一句话:“我有快乐高兴的性格。”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愉快可以使身体发展,体格强健。”
但是,笑也要适度有节。因为,暴喜或突如其来的惊喜或过分的大笑,是一种刺激。大脑受到这种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会释放大量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造成体内紊乱,特别是对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刚动过手术的人,以及怀孕妇女,则是一种严重的威胁,应当注意避免。
从古至今,能快乐一时一事、能笑一时一事的人很多,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快乐的情绪的人却为数不多。古今中外的事例都说明,谁能快乐一生,笑的持久、笑到最后,谁便活得最好。
因此说,不要感叹命运的不公,时运的不济。快乐欢喜和忧愁烦恼都由自己来主宰,我们每个人都是用一声啼哭来向这个世界报到的。但愿我们能用快乐的心、内在的笑,走在人生的旅程之上,这是生命的真趣,人生的圆满。
快乐与心理健康
一个精神充实、生活充满快乐的人必然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科学证明,心理健康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家庭、社会、事业都密不可分。因此,乐观主义者的心理状态,是人生健康的四大指标之一。
美国心理学界经过长达10年时间,对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人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快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感受。一个生活处境相同的人,乐观主义者往往健康无恙,即使偶尔患病,也容易不药自愈。这是因为乐观者能沉浸在内啡肽的世界里。内啡肽这种物质很有意思,每当一个人感觉快乐时,脑内就分泌出这种有助于缓和精神紧张的物质。研究大脑免疫系统的美国切斯特大学的神经生理学教授戴维·菲尔顿指出,脑内分泌内啡肽时,人体免疫力随之提高,从而防御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由此可见,一个人想要活到自己应有的寿命,应当学会快乐、分享快乐、把握快乐。生活处处有快乐的因子存在,一件事、一样物、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包含着快乐的因子,只是我们平时缺少发现和把握罢了。只有让自己的心灵首先学会放松,才能与快乐相遇,才能激励健康。
宽忍与让人
人们常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容人之短,让人之过。宽忍与让人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与度量。
有些人常把一句古谚错写成“无毒不丈夫。”其实这句谚语本来是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真正的君子大丈夫决不是心胸狭小和狠毒的人,而是那种胸怀宽阔、容人大度的人。
1.古人论忍让
古人非常看重宽忍与让人的心性修养。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被看作是一种对事业成就的策略,也可被看作是一种养生之道。这里试可解释为,如果小事太计较,便会对事业和自己的心身“大谋”不利。
老子《道德经》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注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试可解释为,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和“吃亏是福”,其实也是宽忍与让人的另一种说法。《说苑丛说》曰:“能忍耻者安,能忍辱者存。”更说明忍让是一种生存的哲学。因此,古人们总结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宽忍与让人不仅成为中国古人的一种处世方法,更是一种道德准则和修养自身的方法。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的蔺相如是后起之秀,因功、官位在老将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几次想办法侮辱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蔺相如处处退让,最终廉颇知道了,深感惭愧,就脱了上衣,背着荆条,主动上门向蔺相如请罪。蔺相如的忍让,消除了将相之争斗,增进了将相的团结与理解,维护了国家的利益,为后人所称誉。
2.忍让的法则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有一些非原则性的分歧和矛盾,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宽容与让人的心态去处理,那么生活中将会减少许多矛盾和争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友善和融洽。反之,生活中,如果相互之间常为一些小事而争斗,甚至相互敌视,就会使事态恶化,有时芝麻大的小事还会酿成大祸。
然而,容忍与让人并不是要求人们毫无原则地忍让,而是指在小事上讲风格,大事上讲原则。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要寸步不让,据理力争,更需要有忍的风度与聪明的才智。要平心静气、严肃认真地摆事实、讲道理;而不是大动肝火地与对方发火、吵架。要忍到最后,讲到最后,让对方心悦诚服则更能显示出一个人忍的修养与智的才华。
忍让,有赖于个人的毅力与度量,得益于平时的修养,是心平气和之忍,不屑于顾之忍,一笑了之之忍,为求真理之忍;决不是憋气窝火之忍,忍气吞声之忍,无能为力之忍。对于一些人来说,大度不气之忍是难以做到的。
对于不能忍、不善忍的人来说,如果事后憋气窝火的情绪已经产生,就应当加以排遣和发泄,千万不要把气闷在心里。因为强行压抑生气情绪的外露,会给人们的心身健康带来危害。当然,也不能不分场合、不顾影响、不计后果地胡乱发泄,这不但不能把不良情绪真正地排泄出去,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
3.忍让对人生之益处
人的一生,使之最得益的是心境,使之最痛苦的也是心境。好的心境使人生机勃勃,坏的心境使人泰山压顶。要想使自己保持有个好心境,就应该在忍让的修养上多下些功夫。日本有句格言“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就是说当别人情绪激动时,作显得沉默,宽宏大度,这比黄金还贵重。其结果必然是“以静制动”,可减少因急躁而产生的诸多不良后果。所以说,一时的沉默忍让是一种以退为进生存竞争的策略,一种明智的选择。
心理学家认为,生活中不善忍让的人,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容易导致偏执型、分裂型、反社会型、强迫型等人格障碍。
生理学家指出,适度的宽容,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和心身健康都有益处。不会宽容别人,亦会殃及自身。过高要求别人,必定使自己处于紧张的心理之中,从而影响自身的健康。
医学家们发现,不善忍让的人,由于内心的矛盾冲突或情绪危机难于解脱,极易导致机体内分泌功能失调。诸如使儿茶酚胺类物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过量分泌,引起体内一系列劣性生理生化改变,可致使血压升高、心跳加快、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可伴有头昏脑涨、失眠多梦、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心烦意乱等神经衰弱症状。医学家们还发现,紧张的心理刺激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又反过来增加人的紧张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对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贻害身心健康。
社会学家发现,不善容忍让人的人,有的过激者,甚至因失去理智而酿成祸端,造成严重后果。而一旦形成忍让的性格,心理上便会发生一次次巨大的转变和净化过程,诸多的紧张、烦恼、事端便可得以避免和消除,身心因此而健康。
老年保健重在心理养生
老年人若患病,则往往病程比年轻人长、康复慢,加上病情复杂多变,极易久病而长期卧床。患病还易发生意识障碍、合并症和心理障碍。人到老年的心理变化很大,容易产生孤独感,常常对环境、家庭发生的变化不适应,常会焦虑不安、多疑等。另外,老人对疾病表现出怀疑、恐惧、害怕。其具体表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