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高手(现代生活实用丛书)
11117500000013

第13章 心理养生(4)

1.孤独心理:老年人离开了长年工作的岗位和环境,休闲在家,见子女和周围的人整日忙忙碌碌,自己却无所事事。便会产生孤独、空虚,甚至有被冷落、被遗弃的感觉。

2.怀旧心理:有些老人往往多愁善感,留恋过去,并沉湎于其中。

3.牵挂心理:对子女、儿孙过分牵肠挂肚。虽然子女已长大成人,也当了爸爸、妈妈,可老人对他们还是像小时候那样,事事关心,处处为他们出谋划策,甚至主观臆断,要子女按自己的意见办事。

4.忧虑心理:认为自己已是“人老珠黄”、“风蚀残年”、“半截身子进黄土的人了”,常哀叹青春一去不复返,健康已去不再来,因而抑郁寡欢。常有“坐以待毙”的想法。

5.急躁心理:有的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感到自己的地位越来越差,不再像离退休前那样受人尊重。若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事,便会产生情绪波动、性情急躁。常为一些“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而大动肝火。

6.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心情抑郁伤感、焦虑不安。甚至失眠。离退休以后权力的失落、经济收入的减少、社会地位的改变,这一切均会导致抑郁心理的产生。

7.多疑心理:多疑既表现在怀疑他人对自己不怀好意也表现在对别人的不信任。老年人的多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自己健康状况的过分关注,对体内感觉的过度敏感,亦是老年人产生多疑的心理基础。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会导致智力改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降低,对近期发生的事记不起来,反应缓慢、迟钝。

所以,社会和家庭特别是子女应更多地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从日常生活上处处关心老年人。而老年人在离退休以后应该多接触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要多接触些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尤其是年轻的人,从他们身上吸取青春的活力,使自己多一点朝气,少一些暮气,在心理上年轻起来。此外,参加锻炼,定期体检,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

老年人最好也要掌握一些保健养生知识,做到自我保健,让自己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同时尽可能减少因情绪和疾病带来的多种心理、精神障碍。心平以气和可平衡阴阳;安静以通气能气血畅通;宽胃以养气而调和六脉;无求以豁达祛病延年。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于心身健康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诸如夫妻关系、婆媳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同事关系等,都是人际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人际关系不仅对调节人们的日常生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心身健康也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缺乏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往往健康状况欠佳,而且死亡率要比其他人高出2倍多。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不和、婆媳口角、同事争吵、失恋苦恼、朋友反目、邻里纠纷等人际关系的失调,都会对当事人的心理、生理产生不良影响,给心身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科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的失调,随着紧张、激动、恼怒、委屈、忧伤、悲观、自责等情绪的变化,均会导致神经系统的一系列反应,进而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过程,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使躯体出现疾病。

人们发现,人体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当时的不良情绪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以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偏头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斑秃等最为明显。情绪紧张所以会诱发疾病,是因为人的情绪既受大脑皮质调节,又与自主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又直接控制着机体的内分泌和器官的活动。

实验证明,人在情绪平稳时,内分泌活动也处于平稳状态。当人际关系紧张时,随着情绪的变坏,血液和尿中儿茶酚胺含量明显升高。其中肾上腺素与人体代谢和心血管及其它器官的活动有密切关系。儿茶酚胺的增高,可促进血脂增高,引起动脉硬化,甚至使血小板聚集,阻塞小动脉,造成心肌梗死。

心境常处在压抑状态,可使血压调节系统失调,引起血压升高。当长期处在高度应激状态下,还会引起内分泌紊乱,致使抗胰岛素分泌增多,引起胰岛素相对不足,出现糖代谢障碍而导致糖尿病。妇女则会出现排卵功能异常、月经紊乱、痛经等现象。常处在应激状态下的人们,还容易发生溃疡病。早在2000年前的祖国医学名著《黄帝内经》就指出了情志与疾病的关系:“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皆摇。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要知人明己。就是要认清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加强自我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地调整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要放任,不要自我膨胀,要懂得:“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要多看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对人要礼貌热情,平等待人,多尊重,少苛求。“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另外,适时调整“角色变化”也很重要,当角色变化时(如职务、家庭身份等),要审时度势,保持心境轻松平稳,不要总是保持老观念、老做法,要适应新的环境,对各种各样的不良刺激,要泰然处之。做到修心养性,使心境处于平稳、乐观状态。气血调和,精神愉快,就会少生病或不得病。

健康心理与免疫功能

有关专家指出,患病后讲究心理免疫的人,之所以能战胜疾病获得康复,是因为精神因素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可通过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对免疫器官产生支配作用,积极的心理状态能使这种支配作用增强,从而使抗体增多。另外,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激素起作用,其中主要是肾上腺皮质激素。而病中精神颓废的人,可反馈性地使血液中T淋巴细胞减少,且会抑制β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作用,此种改变则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事实说明,在病魔面前,心理防线一旦崩溃,则会成为疾病的牺牲品。

宁心可做呼吸操

1.腹式呼吸:缓缓吸气,使腹部鼓起,然后再把气慢慢呼出。动作从容舒适,像熟睡之态,具有安定神经的作用。

2.胸式呼吸:深吸气,使胸廓不断扩张,然后不间断地慢慢把气呼出。

3.上胸式呼吸:将两手掌按在锁骨上,然后上胸部扩张吸气,待吸气后再向外呼气。呼吸要均匀,节奏可逐渐加快。

4.深呼吸:吸气时,依次鼓腹、扩张胸部、扩张上胸部,使胸、腹腔处于“饱和”状态,然后再逆序呼出气体。

5.节律呼吸(亦称步行呼吸):走3~4步用鼻吸气,再走3~4步用鼻呼气。步速与呼吸节律要很好地配合。

6.强烈呼吸:先吸足气略憋片刻,然后将嘴噘成圆形向外急速呼气3次。其动作似吹口哨一般。

7.激励呼吸:先吸足气略憋片刻,然后通过齿缝向外呼气,并发出“嗤嗤”声。

8.净化呼吸:立姿,两脚开立同肩宽。用鼻做深吸气,同时两臂缓缓经侧平举至上举。待吸足气后(两臂恰成上举),两臂急速下放似“挥砍”,张口吐气的同时高喊一声“哈”。这一练习有助消除精神紧张,并能使长期郁积在肺部的浊气排出体外。

9.自由呼吸:保持良好心态,仿佛置身于海边、湖岸和林间,以轻松自如的呼吸结束呼吸操的动作。

平和安详生命本真

古人说过:“贫贱是苦事,能善处者自乐;富贵是乐境,不善处者更苦。”古往今来,多少贫贱者,能淡泊自甘,安贫乐道,处深山,居陋巷,仍不改其乐,原因就是他们有一颗平和安详的心。富贵者,常贪得无厌,常年累月,心劳力绌,神经紧张,心里烦乱,这种生活无异于是对生命的一种煎熬,原因就是没有一颗平和安详的心。

1.什么是平和安详

平和安详是一种心性的修养,是一种道德的涵养,是七情调节的最高境界。平和安详的心性决不是折中、调和、做作、模棱两可、圆滑平庸。平和安详的心性没有怀疑,没有嫉妒,没有抱怨,没有恐惧。平和安详既体现为做人行事的一种处世外在尺度,又体现为立身、养性的一种内在修养。平和安详对人生、对社会呈现为一种境界、一种哲学。平和安详的心境似乎平常,却又超妙,平和安详心境的企及要全靠个人平时的心性修养。

平和安详的心性可归纳为真、善、美。

“真”是没有虚假,没有勉强,内心里平衡统一,也便是心性自然流露的表现。

“善”是内心没有邪念、恶念,心的修养已经达到人与自身和、人与人和、人与天地和、人与万物和的“仁民爱物”的境界。

“美”是指一个人如果内心没有烦恼,这种自我感觉不仅表现为内在心身的美妙,而且还表现为对外在生活的热爱。

一个人如果能经常保持平和安详的心境,就会体味到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那么,生活将充满无限的喜悦与充实,生命才得以真正的快乐。

2.平和安详的养生意义

生命在于平衡,首先在于心态的平衡,平和安详是保持心态平衡的有效手段,是一种至简至易的养生方法。是生命的源头活水。

心境平和祛病抗衰老的论点,已被中外学者所认识。巴甫洛夫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一组狗放在安静优雅的环境中,给予充足的食物饲养,作为对照组。而另一组同龄狗作为实验组,也给予充足的食物。所处环境嘈杂,不时给以强烈的外界惊吓,使它们不得安宁。不久发现,实验组的狗发生了掉牙、脱毛、行动迟缓、瘦弱无力、行为怪僻等明显的衰老多病现象。而对照组的狗仍然活得很健壮。有人用小白鼠做类似的实验,也发现了相同的现象。

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好争强、惹事生非、脾气大、心重的人,往往比性格温和、豁达、息事宁人的人要多病早衰。调查发现,遭受严重精神打击的人,半年内的患病率比普通人高7倍,病死率高6倍。美国科学家从大量医疗实践和社会中调查发现,合群是人类的健康标准之一,性格平和、合群的人少患经神病、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癌症,平均寿命高于不合群的人。中国古人及传统医学对于心境平和可以祛病抗衰老的认识更早、更深刻,可以说,平和安详的心性修养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个失去平和安详的人常为生活而抱怨,不满,主观,自私,从而陷入生命的闭塞状态之中,并会百病丛生。《左传》上有这么一篇记载,有个王侯跟夫人说,我最近内心烦乱得很,怎么也安定不下来。夫人回答说:“王心荡,王禄尽矣。”意思是说,你既然失去了内心的平和,你所拥有的一切也将会丧失。果然,没隔多久,这位王侯便去世了。

中医理论认为,人若不能保持安祥平和,则会烦躁、抑郁。嗔怒、忧思,可导致阴阳平衡失调,气血积滞,长此以往,变生百病。有经验的中医大夫在分析疾病的原因和对疾病的调治中,都强调患者把安心放在首位,以调动病人改变不良的心态。

3.怎样保持平和安详之心

人有时候很怪,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要疯狂地去追求,已经拥有的东西却又不知道珍惜。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就是最真切地写照。要知道,不切实际的欲望是永远填不满的无止境地贪求外物,只能惩罚自己,使人迷途,使人发狂,使人烦恼丛生,使人丢失平和安详的心。

要想拥有并保持一颗平和安详的心境,就必须识心达本,守本真心。守本真心就是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所有的荣华富贵与得失成败都无法左右自己平和安详的心境;守本真心就是要抵御物价对自己的诱惑,经常保持一颗知足宁静的心境。

轻松心态的秘笈

散步: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短短几分钟的散步就有明显的消除紧张的效果。

冥想:是印度瑜珈功经常运用的一种很好的休闲方法,它可以使人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只需5分钟的时间。

听音乐:音乐不仅是人类通用的语言,也是很好的心理医生。

吸氧:找自然美景到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的氧气效果比城里的氧吧更好。

浸浴:许多人都喜欢在临睡之前泡个热水澡,这确实是个好办法。你还可以尝试一下中草药浴等洗浴手段。

放慢速度:把生活中的速度放慢,吃饭的时候细细品味,开车的时候不要为堵车烦心,整个节奏放慢下来,心情也就会舒缓一些,做事情也会有条理一些。

写日记:写日记是一个很好的发泄渠道。

当你有了什么心事,又不便对他人提起,或者有什么委屈和愤恨,都可以用笔记下来。现在写日记的人越来越少了,其实在写的过程中,你会感到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当初的激动不见了。

注重心理养生是身心健康的关键

有人说,本世纪的健康主题是环境保护,下个世纪的健康主题是心理养生。与此同时,心理治疗也将成为继外科手术和发现抗生素之后的又一次医学革命。

心理养生,即是从精神状态上达到延年益寿的意思。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人类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心情好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处于最佳状态,而心烦意乱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会随之下降,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多种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巴西至少有2800多万人、美国大约有5000多万人患有心理方面的疾病,全球有1/5成年人的健康受到高度精神紧张的严重威胁。我国心理疾病患者也是呈现日益增多之势,在1300万人口的上海市已逾75万的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症患者。这些还不包括占全球人口近50%的似病非病的“第三状态”者。

善良是心理养生的一大营养素。一个人多行善事,能经常帮助弱者时,使他人摆脱困境,心中必会涌起欣慰之感;一个人坚信自己活着于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的生活支柱,这就会成为自己的一种精神鼓舞。这种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而一个心情愉快的人,免疫力高,抵抗力强,就不容易生病。

增强自信有助于延年益寿。根据研究,人类疾病50~80%与不良心态、恶劣情绪有关。所以一定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这样不但可以保持良好心态,而且有利于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预防各种老年病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淡泊名利的人会健康,因为他们不在世俗中随波逐流,不去拼命追名逐利,一颗平常心永远让自己处于平和状态,保持心境的愉快。宽宏大量的人也更健康,因为他们不计较小事,不计较过去,心态平静。爱吟诗唱歌画画的人也要长寿些,因为他们寄情于文学艺术,善于宣泄,心态就顺畅多了。

由此可见,心理养生不仅与人的精神状态息息相关,而且还与人的思想情操及道德品质有关。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医学已从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综合医学模式纵深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心理养生。可以说,无论是从人体本身,还是从社会角度来讲,心理养生都是人类对健康认识的一个大飞跃。

保持心理健康三要素

1.乐观。情绪乐观稳定,能使心理处于怡然自得状,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提高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协调一致,因而食欲好、睡眠香、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动作也轻松、协调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