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早就认识到各种食物合理搭配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素问·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可以这样说,直到现在,这也是一份非常合理的营养膳食谱,它体现了全面均衡的营养和食物的多样化,有很高的科学性。以谷物为主食,蔬菜为充食,肉类为副食,水果作辅助营养,基本反映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据我国长寿老人的食谱调查,这些高龄老人的主食以大米面粉杂粮为主,荤菜吃得较少,油类以植物油为主,猪油较少,膳食大多是植物性食品,食品种类也是多样化的。对前苏联长寿老人的调查说明,任何一个长寿者都不是自行挨饿或生食和单纯素食。他们的营养一律都是适中的、简单的、混合的,包括动物及植物食物,特别是蔬菜、水果、酸牛奶、乳酪和牛乳等,这些长寿者也没有不吃肉的。
《灵枢·五昧》对饮食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饮食物四气五昧之不同:
五谷:粳米甘,麻酸,大豆成,麦苫,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成,薤苦,葱辛。
五谷,是泛指谷类和豆类。在我国人体所需要的80%的热量和5%的蛋白质由粮食提供,全谷制成的食品是维生素B族的主要来源。
五果,泛指瓜果类食品。此类食品含有有机盐、丰富的维生素和有机酸等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
五畜,泛指动物性食品。此类食品主要供给人体蛋白质和脂肪。
五菜,泛指一切蔬菜。蔬菜富有水分、无机盐、丰富的维生素和纤维素。纤维素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肠的蠕动功能,可防止多种疾病和便秘,还可以减肥及补充其他食物的不足。
古代中医明确无误地提出了各类食物的互补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这与现代营养学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
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以各种肉类、蔬菜为副食,再辅以瓜果之类,杂食以养,这是“谨和五味”的基本要求。
五谷(粮食)含淀粉最多,是糖分的主要来源,也是蛋白质和硫胺素的主要来源;五畜和豆类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核黄素的主要来源;五菜和五果是维生素C、无机盐、粗纤维的主要来源。以上这些,再加上油脂和调味品,就可以基本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
为了合理搭配膳食,我国人民创造了许多有效办法。主食方面的粗细粮混做、粗粮细做、干稀搭配、豆煮稀饭和副食品的荤素搭配、什锦菜、蔬菜加豆制品,都是很合理的符合营养卫生要求的。
我国北方地区许多地方习惯食用杂和面,都大大提高了主食中蛋白质的利用率和营养价值,谷类蛋白质中的赖氨酸短缺,而在豆类中蛋白质含量较多,小米蛋白质中蛋氨酸含量较黄豆蛋白质为高,混合后可以相互取长补短。提高蛋白质的利用价值。
“谨和五味”不但对于生理状态下人的气血、五脏有益,而且在疾病状态下也有治疗作用。
林乾良等(1982)指出,因为主食中的米、面、杂粮等,人吃了在体内多呈酸性反应,副食中动物性食物肉、鱼、禽、蛋等,尽管蛋白质、脂肪多、含热量高,但是经过消化分解,也都是酸性反应。而蔬菜属于植物性食物,不少蔬菜含有大量维生素和矿物质。蔬菜经过消化分解后,会呈碱性反应,从而中和酸性,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能刺激肠的蠕动,帮助消化,可防止便秘。蔬菜的纤维素在维持血糖正常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对因亚硝酸胺所致的糖尿病还有治疗作用,因为某些蔬菜能抵消亚硝酸胺的作用。蔬菜还能促进入体对动物蛋白的吸收。实验表明,仅吃肉类蛋白在肠内吸收率为70%,若加吃蔬菜则可使吸收率增加到80%。有些蔬菜中还含有消化酶,有助于米面淀粉的消化。有的蔬菜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C不但是生命所必需的,且有防癌作用。
避免偏嘈
为了维持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物质。因此,调节饮食的另一方面,就是饮食要多样化,以保证摄取各种不同的营养素,避免偏嗜、单调和挑食。
中医认为,包含物有辛、甘、酸、苦、成五味的不同。五脏对于五昧有不同的需要,即《素问·六节脏象论》所谓的“嗜欲不同,各有所通”。饮食的偏嗜,会引起脏气的偏胜。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成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五味的偏嗜过多过久。就会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有所偏,则诸病丛生。《内经》指出:人体的内脏,可因饮食五昧的偏嗜而受伤。如过于食酸味的东西,就会肝气太盛,脾气衰竭,运化无力,则脘腹胀满;味过于咸,咸入肾,肾主骨,肾气偏胜,就会大骨受伤,肌肉萎缩,心情抑郁;过于食甘味的东西会出现胸中烦闷不安、面色泛黑;过食苦味的东西,会伤脾气,运化失常,使胃部胀满;过食辛味的东西,则会使筋脉松弛无力,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此外,偏嗜还可以引起营养不全,从而出现各种疾病。可以这样认为,人体是由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所组成,这些化学物质的功能和结构极为重要,它具体表现为人类机体的多样性和需要的多样性。例如,碘在机体内是合成甲状腺素的基本成分,起调整细胞的氧化作用,满足调节体内能量代谢和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与分解。如果缺碘,就会出现地方性甲状腺肿症状。母亲缺碘,还可使儿童患克汀病,表现为生长迟缓、智力低下。而食物中的海带、紫菜、海鱼、贝类等均可补充人体需要的碘。再如维生素A,具有保护眼睛、保护上皮细胞组织的健康、增强抵抗力、促进生长的功能,而缺乏维生素A,则可能患夜盲症,上皮细胞组织萎缩、角化,对传染病的抵抗力降低等。但从动物肝脏、鱼肝油、奶油、禽蛋、胡萝卜、菠菜等食物中可以摄取大量的维生素A。所以各种营养素和化学物质都有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任何一种都是不可缺少的,否则将影响人体正常机能,产生不健康的因素。
其次,食物有寒热温凉等不同属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和,以免因长期偏食偏寒或偏热的食物而导致体内阴阳平衡失调。有人将食物分为温热、寒凉和平性三类,现介绍如下:
温热类
羊肉、牛肉、狗肉、鸡肉、鸽肉、羊乳、牛乳、鹅蛋、鲤鱼、黄鱼、带鱼、乌龟、鲫鱼、乌鱼、墨鱼、红白糖、花生、芝麻、黄豆、粳米、麦粉、红枣、桂圆、荔枝、柑、橙、橘、苹果、葱、大蒜、芫荽、黄花、红薯、生姜、辣椒、花椒、胡椒等。
平性类
猪肉、猪肝、鸡蛋、海蜇皮、白木耳、荸荠、赤小豆、豌豆、萝卜、莲子、藕、山药、薏米、菠菜、胡萝卜、西红柿、大白菜、豆角等。
寒凉类
鸭肉、鸭蛋、蜂蜜、海藻、海带、绿豆、冬瓜、西瓜、丝瓜、黄瓜、莴苣、竹笋、黑木耳、香蕉、柿子、梨子、豆腐等。
按时定量
按时定量,是指饮食必须定时、适量。要有规律性。
饮食要按时定量是中医养生非常注意的一个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的“饮食有节”,在很大程度上即是指此而言。
首先,饮食要按时,要有规律性。中医认为,人以水谷为本,“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饮食的规律性,是依照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来安排每日的进餐时间,这样可使每次进餐摄入的热量和营养素及时补充人体的消耗,做到热量和营养素的“收支平衡”。
我们一般习惯于每日三餐。每餐之间,间隔5~6小时。一般混合性食物,在胃中约停留4~5小时,而且消化器官也应当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才能恢复其正常功能。所以,一日三餐,两餐之间间隔5~6小时,是符合生理需要的。但应注意,为了适应生理状态和工作的需要,还应注意一日三餐的合理分配。一般地说,由于白天工作量大,能量消耗多,机体代谢旺盛,因此,早、中两餐要量足质高;晚间活动量少,特别睡眠时活动量降到最低值,代谢缓慢,所以晚餐要吃少,如摄入过多营养物质,就会转化成脂肪贮存起来。另外,晚餐摄入过多,还会增加胃肠负担,出现腹胀、消化不良,影响睡眠。“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是有一定道理的。
进餐时间,一般在早上7时左右,中午12时左右和晚上6时左右。有专家提出,早餐应占全日总量的30%~35%,午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40%,晚餐应占全日总热量的25%~30%。
进餐时间和进餐次数也要因人制宜。如老年人脾胃虚弱,应当少食多餐,以利消化吸收。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尊老之人,不能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有资料表明,少吃多餐,不但能使人不至于过胖,而且有益于心脏。据1400位60~64岁老人的调查,每日进餐两次者有1/3患心血管疾病,而每日进餐5次者。只有1/5患病。
其次,是饮食必须定量,忌暴饮暴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经常饮食过量,不仅会导致消化不良,而且还使气血流通失常,损伤正气。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明代敖英《东谷赘言》也谈到多食的害处:“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对热量的需求等基础需要量加活动需要量,基础需要量在成年以后每10年下降2%左右。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量的减少,基础需要量和活动需要量都有所减少,进餐量也应有所减少。而多食则有可能增加体重,使人肥胖,从而成为高血压、冠心病的易患者。再者,每次进餐过多会使血液集中在肠胃,心脑等重要器官相对长期缺血,就会出现困倦、工作效率低下,还会引起冠心病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长期饱食还会使人未老先衰,折损寿命,并会诱发胆囊炎、胆石症、糖尿病等,对脑力劳动者影响更大。
食宜清淡
清淡饮食,一般是指以五谷杂粮为主食,以豆类、蔬菜、瘦肉、植物油,以及适量的动物脂肪为副食的膳食。
动物性食品是人体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来源,但也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中医认为过多摄人的动物性食品为“膏粱厚味”,易引起痈疽疮疡等疾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膏梁之变,足生大疔。”《素问·通评虚实论》也指出:“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