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高延寿和高惠真决定发挥自己的余热,给李世民出了一条道儿。说安市城内的人为了自己的家人肯定是会奋力反抗的,这样子短时间内是攻不下来的。不如先去攻打防守弱且距离远的乌骨城,那里的城主年老体弱经不起攻打。唐军胜了高丽十五万人的军队,早已经威名远播,其他小城更是会望风而逃。到时候就可以占领这些小城补充粮草,平壤也会不攻自破。
这条妙计得到了很多大臣的赞同,却被长孙无忌否了。说现在高丽人马还有很多,如果攻打乌骨城可能会被人夹击。而皇帝亲征不可以有这样的闪失。他建议先攻安市城。
而李世民这时候却采纳了并不精通军事策略的长孙无忌的建议,没有采纳其他人的建议。可以说这也是导致事情后来变得没法收拾的关键原因所在。
各路军马对安市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唐军攻破城楼,马上就有高丽军用木栅栏堵住缺口。李道宗率军建立土山,高丽人就加高城墙。连续多天的进攻,安市城一点败象都没有。
两个月过去了,唐军修建的土山已经离安市城墙不太远了,谁知这个土山竟是个豆腐渣工程,居然倒了。幸运的是,土山砸在城墙上,城墙居然也倒了。这可是唐军进攻的大好时机,谁知,唐军却没有动静。因为土山上的守军傅伏爱竟然擅离职守。安市城内的守军一看没人进攻就趁机占领了唐军辛辛苦苦建立的土山,然后在土山周围挖深坑来防守。
李世民看到自己费了两个月的劲修建的土山竟然被高丽人占领了,心里这个气啊!立刻把傅伏爱斩首。这个人就算是拉出去枪毙十分钟也是活该!
失去了土山对于李世民来说是大大的不妙,那是唐军进攻的关键。而且,安市城守军的精锐绝对不是盖的,李世民这么猛烈的进攻土山愣是拿他们没办法,安市城更是无法靠近了。高纬度地区严寒来得早,李世民的军粮也所剩无几。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下令在九月十八那天撤军。至此,李世民进攻高丽宣告失败。
撤军之前,唐军把辽东城、盖牟城的人带过辽河,移居到唐朝境内。然后,为了走得不至于太丢人,李世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安市城内的人老老实实地没有动静,杨万春在城墙上叩拜送别。李世民见此就赐给杨万春一百匹绸缎作为坚守城池的奖赏。
唐太宗回朝后,群臣没有死心,关键是李世民此次进攻走得有点跌份儿,他们就建议李世民对高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就可以使高丽因为粮荒而土崩瓦解。李世民觉得这个建议可行,于是批准了。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一直到668年9月高丽才被全部平定。
唐平定了高丽后,把其境划分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并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高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外还有一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则融入突厥及新罗。
所谓恩威并施,就一定不会只是一味地挑起战争争端,而是要给大家一点甜头。
(二)民族大融合
(第一节)唐蕃和亲促进统一的和亲策略
对待周边的少数民族,李世民的政策也不是一味地拿着大棒,而是一手拿着大棒,一手拿着棒棒糖。当时的情况下,只有两个政策可以实行,要么动武,要么和亲。一味地动用武力就会变得穷兵黩武,这样也许更不会得到人心。而和亲不但可以收服对方,而且还能使自己的势力扩大,可谓一举两得。
唐初的和亲政策效果非常好,没有出现周边地区统治者的政治讹诈和经济勒索。各族君主都以能和强大的唐朝结亲为荣,每次来联姻都会带着厚重的礼物。薛延陀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并没有和亲成功。
吐蕃、吐谷浑、突厥、回鹘等国都曾与唐和亲。在唐朝为数众多的和亲联姻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唐蕃和亲。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原基本就是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没有任何往来。传说中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为战败辗转到了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为了纪念老祖先,吐蕃人以“秃发”为国号,后来就以讹传讹地变成了“吐蕃”。吐蕃人是典型的马背上的民族,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青稞和荞麦。
617年,松赞干布出生在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南岸泽当城西雍布拉岗堡中的一个吐蕃贵族家中。他父亲朗日松赞是吐蕃王朝第31代赞普。赞普是吐蕃时期百姓对君长的称呼,意思是雄健的男子。松赞干布是后人为他加上的尊号。松赞是名字,干布是尊号,意思是“深沉莫测”。
在松赞干布3岁的时候,他父亲率兵灭掉了苏毗部落,统一了青藏高原,由一个山南地方的小部落首领一跃成为吐蕃各部的君主。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松赞干布自然是众望所归,他家教极好,而且精通骑射、角力、击剑,武艺出众,民歌唱得好,还会吟诗作对,这样的王子不用说肯定也是师奶杀手那个级别的。
但是好景不长,在松赞干布13岁那年,吐蕃王朝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国王朗日松赞被人毒死。墙倒众人推,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一起举兵叛变,工布、达波、娘波等地全部被叛乱者占领。更糟的是,西部的羊同部落竟然乘势入侵。雅鲁藏布江北的苏毗旧贵族也积极地进行“复国”活动,纷纷向吐蕃进兵发难。形势对吐蕃非常不利。但年幼的松赞干布面对这种内困外扰的严重局势,毅然决然地继承了父位,挑起了吐蕃第32代赞普的重担。他沉着冷静,尽管只是个孩子,但是却有着大人的成熟心智。他依靠新兴势力,征集了万余人,组成了一支精锐的队伍。历经3年征战,最终平定了内部叛乱,稳定了局势,再次恢复了吐蕃的统一。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松赞干布当时只是个孩子。自古英雄出少年,果然不是盖的。
国家安定了,接下来自然就是要着手整治。
整治国家
贞观六年,松赞干布率部众渡过雅鲁藏布江,把都城由泽当迁到了逻些,也就是现在的拉萨。松赞干布对于迁都是很有自己的打算的,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摆脱盘踞在当地多年的的那些狼子野心的吐蕃贵族地头蛇的骚扰,减少对生命的威胁;还可以实现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统一,这样有利于对军队的指挥和控制。君权在握的松赞干布无疑就彻底掌控了吐蕃,还一并巩固了当地的奴隶制度。估计松赞干布也请看风水的人帮自己看了一下,因为逻些非常适合做都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那是相当好。那里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中心地势平坦开阔,四周群山环抱。远处山岭峡谷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而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松赞干布将城都迁到逻些的正确性。
迁都以后,松赞干布制定了一系列兼并周边诸羌的战略方针,这是很必要的。既然勇敢地子承父业,自然是要再次统一青藏高原的。他首先把进攻目标放在了苏毗、羊同两个王国身上。苏毗,本来属于西羌族,大概有居民2万人,位于吐蕃北部。但是游牧民族四海为家,所以青海玉树等处也零零散散地有一些苏毗人,可以说这个国家的居住面积是很大的,而且在发展牧业的同时发展农业多种经济,产出来的马膘肥体壮,很有市场。羊同,又称羌塘,居住在吐蕃西部,“东西千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以畜牧业为产业,看似比较单一的产业,但是人活着有一样东西离不开,那就是食盐。长时间缺盐,大家都成白毛女了。而这个貌似产业单一的民族就盛产食盐,这可是白色的金子啊!
之所以将他们确定为首要攻击目标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在松赞干布的父亲被人毒死的时候,他们落井下石、趁火打劫,趁机攻击吐蕃。而且这两个国家位于吐蕃的西边和北边,一旦消灭了他们,就可以彻底消除西边和北边的威胁。吐蕃的兵员、军粮和马匹都可以得到补充,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松赞干布仍旧启用名将尚囊,采纳了他的建议,“种羊领群之法,以舌剑唇枪服之。”也就是不断地攻击对方,直到对方臣服为止。这招果然有效,松赞干布亲自率领士兵反复征讨,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征服了他们。
西边和北边的威胁已经成功解决掉了,接下来就是东方了。东边的部落是位于今天青海东南部和川西北地区的党项(古代羌人的一支)和位于今甘肃、青海等地的吐谷浑(古代鲜卑族的一支),松赞干布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策略,也把他们征服了。到现在为止,一个“东与凉、松、茂、巍等州相接,南至婆罗门(印度),地方万余里”的强大的吐蕃奴隶制政权巍然屹立在青藏高原。而且,松赞干布在位期间还创制文字、建立官制、制定法律,这一切都使得吐蕃日益强大起来。
一个真正有政治远见的君主,一定会让一切尽善尽美。软件和硬件设施,一个都不能少!
松赞干布就非常地有远见,重新统一西藏之后,他就寻思着发展点别的。仓廪实知礼节,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才有精力发展能够提升文化品位的东西。现在的吐蕃,国家安定,民族团结,一派祥和,发展文化产业就被提上了日程。松赞干布将眼光放在了邻国泥婆国(今尼泊尔)身上。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泥婆国建筑、绘画什么的也很有名。松赞干布也用了李世民那招,和亲联姻。这是一招屡试不爽的策略,拉近彼此的关系不说,以后你有什么要求,老丈人也不好拒绝了。松赞干布先是积极主动地派使者到邻国泥婆国通聘,互相进行贸易,推销手工艺品,还花大价钱聘请工匠及艺人传授吐蕃建筑、绘画、雕刻技艺。另外,还把泥婆罗国王鸯输伐摩的女儿尺尊公主娶过来当做自己的老婆,还能生几个混血儿,漂亮的孩子。一举多得。
那时候唐朝是威名远播,大家谈话的时候都以知道唐朝的轶闻趣事为荣。“你知道吗?昨天长安发生了什么事?”绝对比今天的纽约还要强上很多倍。那时候的唐朝早就已经拉开了跟别的少数民族和亲的序幕。李世民乐于看见这样不费一兵一卒、没有流血事件发生的事情出现,于是将此政策发扬光大。他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到了突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了吐谷浑可汗,使得唐朝跟突厥和吐谷浑的关系一下子拉近了很多。
松赞干布看到这些,再加上自己对唐朝文化的仰慕,抱着勇于实践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向优秀人群看齐的心态,松赞干布在贞观八年也派使者到唐朝。这时候只是初步的交往,可能松赞干布还不是很好意思提亲。但是后来熟悉了之后,就在贞观十二年再次派人携带珍宝向唐朝求婚。不过,李世民没有答应。后来,松赞干布先是派兵进攻吐谷浑,又派二十万大军带着重礼来求婚。李世民没有示弱,集结重兵相抗衡。松赞干布最终没有发动战争,派使者到长安谢罪,再次提出和亲的要求,李世民看松赞干布小伙子是个潜力股,而且态度非常诚恳,于是答应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松赞干布成功娶到了文成公主,这是值得高兴的事。毕竟自己跟一个强大的王朝在某种程度上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见贤思齐,一定要以唐朝为榜样,多多学习。模仿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态度。松赞干布就充分利用与唐联姻这一有利条件,尽最大的努力,建立集中的统治机构,制定严密的制度,积极果断地对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他还选派了一批精通藏文的贵族子弟到唐都长安,入太学学习诗书,让他们大量地接受唐朝先进的封建文化。这些人聪慧不凡,许多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还要说的一点就是,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也是给足了面子,不光亲自到伯海迎娶公主,还特为文成公主修筑了布达拉宫,以夸示后代。这是影响千秋后代的建筑,没有松赞干布的殷勤,我们也就看不到布达拉宫的雄伟风貌了。
李世民对于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嫁妆是相当的丰厚。文成公主爱读书,毕竟生活在文化气息浓厚的长安。所以随行带了很多的书籍,还有手工艺品、耕种用具、蔬菜种子等,陪同她入藏的还有25名侍女和众多的工匠厨役。看来,文成公主还是个热爱劳动的人。文成公主教吐蕃人平整土地、开挖畦沟等耕种方法和防止水土流失、种植蔬菜的技术。这对于地处那个环境的人来说,应该是相当新奇的。后来文成公主又要求唐朝送来酿酒、造纸、冶金、纺织等方面的工匠,帮助吐蕃人掌握生产技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单一的产业链条很难使人民真的富裕,只有多种经营才有可能,无疑,文成公主是个好的经济学家。
文成公主名叫李雪雁,是李世民的宗室女。聪慧美丽,出生在书香世家,知书达礼,还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她到了西藏,自然会随身带着几本佛经,这样就在吐蕃地区大力推广了中原文化。文化这个东西容易产生共鸣,心理上有了共鸣,也就容易拉近彼此情感上的距离。你没见那些信徒之间相处得是多么融洽啊!
与求婚使臣斗智
在文成公主决定远嫁西藏的时候,16岁的文成公主一方面迅速做进藏的高原气候调适;另一方面向松赞干布发起了智慧挑战。五次比试松赞干布的求婚使臣禄东赞:用丝绸带穿过一块有弯弯曲曲小孔的绿松石(九曲明珠);指出一根两端一样粗的木棍的根部与梢部;分清关在一起的100匹马驹各自是100匹母马中的哪一匹所生;晚上召唤使臣到好像迷宫一样的大宫看戏,戏后突发奇想,安排使臣独自回自己的住处;最后,文成公主站到300名姑娘中,让从来没有见过文成公主的使臣挑选。看来,文成公主非常地古灵精怪,这些题目都是很能展示实力的。
但禄东赞能受松赞干布信任出使唐朝,智商也已经在150以上了!第一道题目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奶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300名美貌年轻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