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听觉出现问题后,他反而进入极度的创作热情中。他所作的弦乐五重奏有三家出版商争着出版,只有他的朋友们才知道他的听觉有些问题了。采莱写道:“虽然他从1800年起就开始被耳疾所折磨,但直到1812年,他仍能很完全地听到他人的谈话和音乐。”
到1804年,贝多芬向小提琴家克伦福尔兹说:“我至今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从今天起,我要开辟一条新的音乐之路。”这让克伦福尔兹感到惊讶。1804年的贝多芬对各种乐曲已能够纯熟地运用;他完成了《神乐橄榄山》。在1804年4月里的公开演出中,同时演奏了他已完成的两首交响曲和他新作成的《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第37号)。这次音乐会使他挣到了很多的钱。第一交响曲在德国各城镇中演奏并赢得了很好的声誉。一个月之后,贝多芬又作成了一首小提琴奏鸣曲(后来题赠给克莱逊),由从伦敦来的小提琴家勃立其塔布演奏。那缓慢的乐章将听众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了。
贝多芬所提到的“新的道路”,并不是继续走他已经光辉灿烂的路,他已经抓住了一种新生力量,这种力量反映在了他的《英雄交响曲》(作品第55号,又称《第三交响曲》)中,在震撼人心的、明朗而迥异的乐章中,出现了无数基本的、成功的主题。这种将许多力量突然地集中在一起的表达方式,他已经思考了许久。
贝多芬曾写道:“我的习惯是小时候就培养出来的。当我有了灵感,就立刻记下来。”这就让贝多芬找到了许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当灵感来了,就将它记入乐谱。有许多的主题就这样不再继续下去而放置一边,或者经过一段时间,他才会继续写下去。在这种创作热潮中,他终于得到了一次最大的成功。
1802年至1812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探索期,也是成熟期。贝多芬音乐创作的成熟过程从表面看虽然缓慢,却是步步坚实地发展着。他30岁时才开始创作第一部交响曲,而莫扎特在30岁时所创作的交响曲已达40部之多。
当他得知耳聋无法治疗时,他虽然被痛苦和失望笼罩,但是,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使他精神日益的强大。苦难变成了他音乐创作的源泉。
在贝多芬的脑海中,英雄是人类进步的先驱者,而他在战胜病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自信心使他将自己也看成是一位力量超凡的英雄。我们看到了,他的确是一个英雄。
1802年,贝多芬开始创作“英雄”这一主题的交响曲。在一定程度上,它像贝多芬个人的自传,这种英雄主义则是贝多芬所特有的、历经种种磨难不曾改变的坚毅精神的音乐化表现形式。
当时,贝多芬打算将此曲奉献给他崇拜的拿破仑,全曲完成于1804年。当年春季,兰兹看到了放在贝多芬桌上的原稿,其扉页上有“波拿巴”的字样。过了一个星期,贝多芬发现有人在“波拿巴”后面加上了“皇帝”两字,他便愤怒地将扉页撕烂。此时,拿破仑称帝已经尽人皆知。贝多芬勃然大怒地喊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人而已,现在他就要践踏一切人的权利,只顾自己的野心了,他就要高于所有人之上做个暴君了!”
8月12日,贝多芬将《英雄交响曲》总谱交给白兰特托夫和哈代尔出版。10月,总谱正式发行,题目已改为“《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创作生涯、也是交响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它第一次展示了贝多芬的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品的篇幅极为庞大,情绪激昂,如同火山爆发一样。
1821年,当拿破仑死于圣赫勒拿荒岛时,贝多芬就说:“早在十七年之前,我的音乐就预示了这个结局。”他的意思是指《英雄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英雄(第三)交响曲》的意义还在于其光辉思想比起《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第一、第二交响曲受到海顿、莫扎特创作的影响,而在这首交响曲中,他则是用新的形式和音乐思想的概括力量,着重表现了英雄为争取人类的未来幸福而献出生命的悲剧精神。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的创作已进入了成熟期。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揭示了英雄性格以及为人类美好的未来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精致、巧妙、变化无穷。
第二乐章则是悲壮的挽歌,习惯上又称之为《葬礼进行曲》。乐曲从小调性的旋律开始,缓慢的速度配合着送葬者沉痛的步伐,以附点音符节奏为特征的悲哀曲调,表现出民众悼念烈士的心情。这个乐章具有鲜明浓烈的感情色彩。此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第三乐章是与前乐章形成鲜明对比的一首谐谑曲。音乐充满了活力和乐观的情绪,前后两部分是闪电般急速迅猛的音调,中间部分则是象征着光明未来的号角声,它表现了民众在英雄之后的前仆后继。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让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
第四乐章表现了人民庆祝胜利的场面。终曲的规模和宏大的内容只有在二十年后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的终曲,才能与之相比。《英雄交响曲》终曲的基本主题是表现整齐的民众方队在英雄纪念碑前献花致敬,以及庆祝胜利的狂欢。
贝多芬把《英雄交响曲》称为他最心爱的孩子。当他已经写出八部交响曲之后,他仍然认为自己最喜爱的是《英雄交响曲》。
1805年,《英雄交响曲》第一次试奏后,由于当时人们欣赏到的交响曲一般是结构精致、声音悦耳的,而这首交响曲却一反“常态”,所以在第一般演奏后就遭到了咒骂。有人甚至说,只要停下来不演了,他就可以多给钱。很少有人在第一次听到《英雄交响曲》的时候,会安静地欣赏它,思考为什么它会给贝多芬带来如此之高的地位。
《英雄交响曲》后来又经过多年演出,但是乐师始终摸不清其真正的意图,所以总没有很好的演出成绩,甚至连贝多芬最忠实的朋友也不能了解这部作品的思想和内涵。
第一次公开演出后,各方听众的意见大致可分成三种:有的人以为它没有多少“艺术上的价值”,只不过是“未成熟和不成功的奇异演奏”,用一种“奇怪的音调和剧烈的转变”,得到了“超常而幻想的结果”;第二种意见虽认为此交响曲很美,但不可能流传下去,并为贝多芬离开了C大调、D大调交响曲和降E大调七重奏所走的路而惋惜;第三种人(包括了贝多芬的知心朋友)却毫不动摇地说:“这首交响曲正是大师之作,也是真实的古曲音乐,现在不受到大众欢迎的缘故,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受到足够的艺术教育,以致未能吸收其精髓。许多年之后,它的价值会被证明的。”
虽然《英雄交响曲》耗费了贝多芬的许多精力,但是之后他还是有许多的作品问世。因为自己耳聋,他并不愿意去休息。这也许是他考虑了外界批评而对自己作了一番重新调整的原因。他继续写了许多奏鸣曲和一些小作品。出版商印刷的乐谱出现了许多处错误,但他们又不愿意去更改。这使贝多芬很生气,因为他的手写乐谱是很准确的。他曾写下批评这些人的话:“错误之多,宛如海洋之鱼。”但是出版商对此还是漠不关心,因此,贝多芬时常提出抗议,要回自己的乐谱来修改。有时,他也无法如愿要回乐谱。后来,他干脆称这些人为“狡猾的骗子”。这种掠夺式的交易,在当时颇为盛行。
贝多芬为此和出版商进行了一场无休止的辩论。他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第29号)就这样拖了两年的时间。这让贝多芬陷入了更难的境地。后来,这首五重奏由白莱特托夫和哈代尔在1802年11月出版。同时,阿尔泰利亚出了重印本。
但是没有多久,这部五重奏就被莫里兹·弗拉斯伯爵购去作为私用;根据当时的习惯,过了一些时日,该曲的所有权应该归还作曲者。但是阿尔泰利亚用了卑劣的手段,从伯爵手中取到了拷贝,立刻就出版了。贝多芬不得不在莱比锡城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阿尔泰利亚印的乐谱从未和自己接洽过,而且是“不正确的、对演奏者无用的”。结果却是意想不到的:阿尔泰利亚提出了合法的抗议,因为贝多芬在技术上已给乐谱作了一些改正;他在这件事上并无过失,是贝多芬诽谤了他。而贝多芬只能收回他的声明,并且向对方道歉。
所有认识贝多芬的人都觉得他很奇怪,而他的吸引力却逐渐增加了。贝多芬常常在街上或者田野上散步,他的面部总是僵硬的,只有那双眼睛还放着生命的火焰。但他的心却是异常活泼的,它永远在思考着音乐的创作。
贝多芬的生活也变得乱七八糟。他经常换住处,而不论搬到哪里,屋内都是乱糟糟的。
西弗拉特说:“书本和乐谱到处都是,这边有残羹剩饭,有半空的瓶子;那边还有一首四重奏的草稿,钢琴上放着纸张和碎屑……这些都是某部交响曲的雏形,朋友的和生意上的信件堆满一地。”
兰兹也曾说起,1804年夏季的一天,当他到贝多芬的寓所去听课时,贝多芬希望和他散步。贝多芬带着兰兹走到很远的地方,直到晚上8点钟才回家。他口中喃喃自语,忽高忽低,没有唱出任何肯定的、明确的主调。兰兹问他那是什么?他回答兰兹说:“那是我想象中的一首奏鸣曲最后一个乐章的主题。”当他们重新踏入房间,贝多芬会立刻跑到钢琴边,连衣帽都不脱,就写了起来;兰兹只好坐在一边,而这时,贝多芬已经全身心地忘我工作了。整整一个小时,贝多芬发狂地写着,完成了那首美丽的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最后,他站了起来,看见了兰兹,似乎是很惊奇、很遗憾地说:“我今天是不能给你上课了,我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就是《热情奏鸣曲》的诞生。
这首曲子和第二年所做的《华尔特斯坦奏鸣曲》一样都非常成功。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突破了钢琴本身的限制。他的作品已使所有的钢琴不能弹奏了。那时所造的钢琴只能供弹奏轻快而华丽的乐曲用。没多长时间,他就从钢琴制造者安德列斯·史特利却手中得到了回声和弹性更大的钢琴。由于这首《热情奏鸣曲》所表现的力量太强大了,所以这首曲子并没有准备进行公开演奏,直到贝多芬去世十二年后,它才被世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