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贝多芬——音乐世界的英雄
11329300000005

第5章 在波恩的爱情和友情

1791年的11月,贝多芬与宫廷的其他三位音乐家兰兹、朗博、辛姆洛克一起去阿雪芬堡拜访当时非常著名的钢琴家艾比·斯图加。艾比·斯图加为他们表演了自己所特有的、愉快而明朗的曲子。贝多芬听得入了迷。在艾比·斯图加表演完以后,贝多芬请求他让自己试着弹奏一会儿。艾比·斯图加发现,贝多芬所弹的变奏曲是自己喜欢和熟悉的、并且是他认为最难演奏的曲子。贝多芬还弹奏了许多其他的变奏曲,并即兴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温情和良知开始表现出来。他喜欢沉思。尽管环境对他的思想有所影响,但是他理想化的意念却一定要获得一些确切的、认同的回应。他在音乐的世界中自由地成长。他需要有人来拓展他的认识空间,而不是在一个小圈子中打转。

贝多芬开始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并将交友的时间延长,朋友们所具有的特点都极大地丰富了贝多芬的心灵,他汲取了更多的精神营养。友情的滋养,使贝多芬渐渐改变了害羞的性格,并极大地扩展和充实了他的才能和智慧。我们曾经说到,由于弗朗兹皇帝热爱艺术的原因,波恩已经变成了音乐的海洋。当地的居民经常举办一些有特色的艺术活动:音乐演奏会、诗歌朗诵会、哲学讨论会……贝多芬积极热情地参加了这类集会,并结交了许多的新朋友。他和蔼的态度、得体的衣着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好感。贝多芬很快就发现自己已经被波恩那些有修养的音乐家、艺术家所看重。

贝多芬在出席这类活动的时候,常会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兴奋:他自己在激情四溢地演奏,而将陪奏者置于一边,并以个人演奏的特征而即兴发挥成一首极为美妙的旋律……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地喝彩和掌声。

在贝多芬的生命中,有两个家庭对他的影响很大。其中一个就是冯·勃朗宁夫人家。这个家庭中有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中需要一提的是艾兰诺拉。因为从十五岁时开始,贝多芬就开始教艾兰诺拉学习弹钢琴。

贝多芬在家中尽职尽责,他尽力保护年幼的弟弟妹妹,让他们尽可能地在无忧无虑中度过。

贝多芬家庭生活的许多转变都是他们的房东——冯·勃朗宁对他们悉心照料的结果。

冯·勃朗宁在二十七岁的时候,即1777年失去了丈夫——伊迈纽·冯·勃朗宁——他是在一次宫廷失火中丢掉性命的。由于那时的消防设施还很落后,所以大火一直没有被扑灭。烧到第二天夜里,伊迈纽眼看就要烧到宫廷机要文件室了,就和一群市民志愿者去救火。但在救火中,一堵烧红的墙坍塌了,砸在他们的身上,无一幸免。年轻的冯·勃朗宁夫人带着四个年幼的孩子生活着。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并没有感到孤独。她的哥哥亚伯拉罕·冯·凯利舒是波恩的一个牧师,他常去她家;她将丈夫的兄弟洛朗士(也是一位牧师)介绍给了凯利舒。他们很快就变成了朋友,而他们两人的品德都十分的高尚。

贝多芬十分愿意和他们相处。韦格勒写道:“贝多芬很快就变成了冯·勃朗宁夫人家中的一员了。不仅白天常和他们在一起,有时在晚上也会和他们愉快交谈。他在这里觉得自由、轻松和快乐。洛朗士牧师以最浅显的句子来读荷马和柏露泰舒的诗给孩子们听,贝多芬这时也会交叉着手、静静地听着,似乎想从中学习到什么……”

这一段时间,贝多芬的生活格外地愉快和充实,他还汲取了许多知识营养。他对文学的认识逐步加深,知道并了解许多的散文和诗歌,他开始尝试创作一些短歌剧,还能用德文讲述席勒、莱辛、莎士比亚或谢立丹的戏剧。

当时,贝多芬还担任管风琴师聂费的助手,并跟随他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足以成为贝多芬在品德上崇拜和学习的楷模;他也是一位拥有多方面天赋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系列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目的的理解,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又是一个言辞风趣的人,经常引导贝多芬以游历的方式来结交朋友,增长见闻和积累知识。

贝多芬在波恩的十年中(1782—1792年),他的创作还处于一种尝试期,其作品大都是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正经历着学习音乐知识、积累生活感受与心理准备的过程。在这一时期,贝多芬广泛接触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作家、音乐家,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受到了“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而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意识又给了他更多的启发,使他的世界观获得了一种可贵的、阶段性的进步,让他有了这样的意识: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与个性自由,憎恨封建制度的压迫。

在这段时间中,贝多芬并不是特意营造“浪漫”这一种意境。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和作品演奏技巧是趋向于诗一般的热情,旁人很难用语言进行描绘。正是有着这种浪漫的情感,他的作品才异常闪亮。他有着让人不可思议、强大的内在力量。看到一个题目,贝多芬能够立刻领悟。他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就懂得了荷马的光荣业绩,了解了莎士比亚辉煌人生的奥秘,看到了歌德善于为自己辩护的个性,把握了他们伟大的人格特征并将其融会于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冯·勃朗宁夫人十分爱护贝多芬,把他看成了自己的孩子,让他在自己的家里感到极大地自由和愉快。受到这种影响和感化,贝多芬有时也会对女性表现出兴趣。冯·勃朗宁夫人只比贝多芬的母亲小四岁,由于注重健康和保养,所以冯·勃朗宁夫人看上去依然十分年轻。

冯·勃朗宁夫人会尽可能提供贝多芬所需要的一切。这对于生活一直艰苦的贝多芬来说无疑是非常幸福和幸运的。因为在十七岁的时候,贝多芬还时常地将自己关在想象中,而当他得不到某种适当的解释时,他就会发很大的脾气。对于父亲轻贱母亲的行为,贝多芬是不能原谅的。母亲去世给他的心灵留下了创伤和阴影,如同浓雾一般。他总是对别人说起自己的伤感和忧郁,即使是对他深爱的人也不例外。

当贝多芬从对音乐的陶醉转入沉静的思索时,冯·勃朗宁夫人就会温柔地说上一句:“看,老脾气又上来了。”这个简单的、被重复了很多次的动作让贝多芬终生难忘。冯·勃朗宁夫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使贝多芬终生受益。辛德勒在贝多芬回忆录中写道:“到后来,他仍称冯·勃朗宁夫人家的每一个成员为保护神;同时还记得冯·勃朗宁夫人无数次劝导他的愉快情形。”

随着年纪的增长,贝多芬的爱情也如期而至。由于冯·勃朗宁夫人家经常有贵客来访,贝多芬也就有机会和年轻的女士见面。他常被她们美丽的容貌所吸引,于是他改变了少言和怕羞的习惯,经常主动、风趣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在韦格勒的记述中,贝多芬恋爱以后的热情十分地高涨:“他热爱蒂洪娜丝小姐和韦思特·荷尔特小姐的程度,从年轻时一直延续到成年。贝多芬总是在渴望着爱情的到来,并愿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它,但往往事与愿违。”

蒂洪娜丝是艾兰诺拉的好朋友,她从科隆来到波恩,准备在冯·勃朗宁夫人家住一星期。韦格勒说:“她极为美丽、活泼,肤色很柔和,受过良好的教育。她非常喜爱音乐,且声音十分的悦耳。”贝多芬经常陪着她。蒂洪娜丝在回科隆前,曾经为贝多芬唱了一首悲哀的小曲,以表示他俩分离的苦楚:“远远超过她内心所能忍受的程度。”蒂洪娜丝的离开给贝多芬带来许多惆怅,但是后来蒂洪娜丝却和一位科隆的军官恋爱了。

而韦思特·荷尔特小姐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一位宫廷退休参事的掌上明珠,她有一头长而黑的卷发。兰兹说,贝多芬对于韦思特·荷尔特的爱是“疯狂”的,但在1790年,她却和一位男爵结婚了。

后来,贝多芬又追求一个地主的女儿科舒,但同样是无果而终。而贝多芬和艾兰诺拉看起来十分的自然:师生之谊、年龄只相差两岁,足可以使双方都有进一步地表示,但是这段爱情依然以失败告终。

在移居维也纳时,贝多芬和艾兰诺拉发生了争执,甚至使得他与冯·勃朗宁夫人家的关系不得不宣告破裂。而其中的原因却是今人仍无法弄明白的。后来,在冯·勃朗宁夫人的调解下,艾兰诺拉和贝多芬的关系曾经和好,艾兰诺拉还送了一条丝围巾作为和好的礼物给贝多芬。贝多芬也深感懊悔,写了一首变奏曲给她,并写道:“当这条由你亲手织成的围巾送到我手上时,这让我感到极大的惊异。它使我从悲哀的情绪中惊醒了。它让我感到极度的欢乐,它使我回忆起往事。而你宽大、仁慈的态度使我感到羞愧。我没有想到你能再次记起我。噢,假若你能够看见我昨天为了这件事而受到的打击的话,你一定会责备我是夸张了。我坦白地告诉你,我能够出现在你的记忆中使我感到十分的难过。我的朋友!我已忍受太多了,现在仍在忍受着这难忍的苦楚——失去你们的友谊。我将不会忘记你及你的母亲,你是如此的忠诚;我知道我的过错和你对我的感情!”

但是这一次两人的感情却没有维持多久。在某一天,当贝多芬在维也纳再次见到冯·勃朗宁夫人和艾兰诺拉时,双方的情绪十分紧张。后来,人们才知道,贝多芬对此十分悲伤。他突然觉得自己不应当受到她家的恩惠,便说了一些比较失礼的话,但等到他察觉到这些时,已经晚了。他的某些言语在真诚的友谊面前是难以得到宽恕的。尽管他在初到维也纳的第一年里是如此骄傲。此刻,他才真正地发觉了自己的错处:对性情优良的人缺乏忠实的情感,尤其是对艾兰诺拉这样的女性。为此,贝多芬曾经向艾兰诺拉表示了忏悔和内疚。他给她写了一封信。信是这样开头的:“我最美好的朋友艾兰诺拉:维也纳,1793年11月2日。我在维也纳住了一年了,但只收到过一封信。然而,我是时常想念着你的。我常常跟你谈话,涉及你的家庭,但大部分的时间中,我的头脑无法安静,而我正需要安静。之后,就发生了那场可怕的争吵,我不应该将那种生硬态度表现出来。我怎样才能改变以前的那种不良态度?它与我的性格是矛盾的。环境上的许多隔阻,使我们之间有了很大距离。我想,这完全是因为我们谈话时过于客套,所以才不能真正地修好。你和我都相信自己是被对方所说的真理而征服了。虽带有一些怒意,但我们被骗了过去。你那温驯而自信的性格对我而言的确是一个保证,而你则是一定能宽恕我的。”

在波恩时,贝多芬有很多身份显耀的朋友。弗朗兹皇帝对他的天赋也特别地赞赏。当宫廷钢琴师告诉大家将有贝多芬的音乐会时,便立刻就会听到众人的喝彩。有着奥地利血统的华尔特斯坦公爵也十分喜爱这个青年。1788年6月17日,弗朗兹皇帝在他的办公室工作完毕后,让人送了一架钢琴到温萨尔加沙的一间小屋里去,他想经常听听贝多芬的演奏。华尔特斯坦也经常送钱给他花,因此贝多芬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1792年,贝多芬去维也纳时,华尔特斯坦公爵又请求皇帝允许贝多芬不因离开职位而停领薪金,这样才使得贝多芬在举目无亲的维也纳避免了受冻挨饿的威胁。

1790年,海顿应邀前往英国访问,返回途中路过波恩,便小作盘旋。海顿被邀请到歌德斯堡参加了皇家音乐会。贝多芬在这时将他所写的一首圣歌拿给海顿看,海顿颇为震惊。经过短暂的思考,海顿决定收贝多芬为学生。这正是年轻的贝多芬求之不得的。他希望从海顿的身上学到更多的音乐艺术的精髓,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华尔特斯坦公爵看出了贝多芬今后的发展方向,他在离开波恩时,曾让一位朋友向贝多芬转交了一张留言,叮嘱他以后应做的那些事情:“亲爱的贝多芬:你应当到维也纳去实现你的抱负了……经过海顿的教诲,你再找一个适当的合作者,有了这些人的热心帮助,你将从海顿的手中接过莫扎特的精神。你的忠实朋友华尔特斯坦于波恩。”

贝多芬是在1792年11月离开波恩前往维也纳。贝多芬当时的想法是,在维也纳学成之后,再返回波恩,在波恩的音乐界担任一个领导地位,但是,他始终都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1790年的贝多芬已经心怀远大的目标,他将开始灿烂而曲折的音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