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虽有过黎巴嫩战乱和安哥拉内战,但美国却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在中东直接动武。
其实,没有直接动武,并不等于没有干涉中东事务。只不过自70年代以来,美国干涉中东事务的方式有所变化。他们培植亲美势力,以发动政变;把西方的“人权”观念强加于中东,以制造事端;同时大量销售武器装备,充当军火商。
1980年,在伊朗爆发的“人质事件”,就是美国干涉中东事务、出售军火的直接后果。
美国同伊朗的关系由来已久,自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伊朗策动政变,把巴列维国王扶回孔雀宝座后,伊朗就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据点。美国依靠伊朗来维持波斯湾的稳定,而伊朗国王则利用美国的支持来加强自身的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以称霸波斯湾。尽管伊朗军事力量的增长使它在该地区的作用日趋重要,国王在美伊关系中的主动性也有所增强,但是,美伊特殊关系却有许多微妙之处。
因为美国是两党轮流坐庄,所以巴列维国王与美国的关系总是时好时坏。
巴列维国王的扶正,是艾森豪威尔中东政策的杰作,国王自然认艾森豪威尔为恩人,便与共和党执政的尼克松和福特政府有特殊关系。而民主党总统肯尼迪当政时,美伊关系便有波折,因为肯尼迪要国王裁减军队,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上来。卡特在竞选时高喊“人权”,他如当选对实行专制统治的伊朗国王将是一个打击,国王担心卡特提出肯尼迪式的要求,因此更希望福特再次当选。
然而,1976年大选揭晓,卡特当选了。
卡特这位被称之为“能胜任工作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国总统,是自艾森豪威尔之后军内供职时间最长(11年)的一位军人出身的总统。他虽然没有受过战火的洗礼,但却经历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他的体会是:军人在战时应以取得胜利为目标,平时应全力以赴地朝着“最好”努力。正是凭着这种品格和气质,他在议员和州长的位置上创造了许多“成功的业绩”,在总统竞选中又创造了“后来居上的奇迹”。
卡特入主白宫之初,既无内政经验也无外交才能,但他在处理外交事务中却表现了一种傲慢、不妥协的军人风格。他把维护美国利益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责任,并使美国处于“领导”地位。他在上台不久的一次电视讲话中说:“保卫美国人民和美国国家的安全……我不会在这责任面前畏缩不前。”后来他还指出:当美国的利益受到“进攻”时,“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解决”。
在卡特的任期内,中东发生了两件与美国利益直接相关的大事。一件是埃及和以色列的和解,成为他中东外交的杰作;另一件则是伊朗的“人质危机”,这成为他下台的重要原因。卡特说,埃以戴维营和平协议的签订,是他最愉快的日子,伊朗人质却使他伤透了心。
卡特总统上台后,果然以“人权”压伊朗,要求巴列维在国内实行宽松政策。
政治上军事上均依赖于美国的巴列维国王,不得不在政策上有所松动。于是,他在皇室、高级官员和“民族复兴党”领导人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运动,宣传伊朗的“人权”观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对派在卡特观念的鼓舞下,趁巴列维开展伊朗“人权”运动的时机,成立了一个“维护人权与自由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人权和民主”观念,使群众对伊朗政府普遍失望的情绪公开表达出来。因此很快成为伊朗人民要求进行根本改革的中心。
美国的态度和国内形势都要求巴列维国王在政治改革上拿出一些实际措施来。于是,他一方面在国内政策上做了一些动作,如修改军事诉讼法的议案,改善了政治犯的待遇,罢免了威信不高的首相胡韦达的职务,由贾姆希德·阿穆泽加替代;同时进行了内阁改组,恢复了政策监督机构。人们对政府这些措施的出台,不仅没有感到满足,反而提出更多要求,局面更加动荡。
对自己的政权心中无数的巴列维,想到美国华盛顿讨个教,也好摸清卡特政府对伊朗的态度,便到美国访问。他的出访受到美国人的热烈欢迎,还得到了卡特总统对两国关系的承诺。卡特访问伊朗时也称巴列维国王是伟大的领袖,伊朗是“世界上一个多事地区中一个稳定的小岛”。
国王得到美国支持和保证之后,心中对如何对付国内动荡局面有了底。因此,当国内出现动乱时,他便果断采取了血腥镇压的办法。
面对伊朗的局势,美国不再关心“人权问题”,唯一的政策是,如何使巴列维国王存在下去。美国政府用军舰给伊朗送去燃料,帮助他们对付石油工人的罢工;布热津斯基也不断与国王及国王最亲密的顾问们接触,给他们出谋划策。
当然,美伊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军事关系。美国的军事“援助”和武器出售是维系美伊亲密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尽管卡特在竞选和就任总统后多次强调要与其盟国一道限制武器的外流,但是由于卡特仍然需要伊朗“成为波斯湾这一关键地区强大、可信、友好的盟国”,所以多次许诺美国将遵守全部现有武器出售条约合同。在卡特执政的头3年里,美国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数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1977年美国向伊朗出售武器的协定额为27.6亿美元,成交额为24.16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1978年伊朗爆发革命,反美情绪急剧增长,美国对伊朗的武器出口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同年3月,伊朗国王还迫不及待地执行价值5亿美元以上的大规模的海军扩建计划。7月,卡特批准向伊朗出售6亿美元的武器。更为有趣的是,1979年初国王出走国外、伊朗革命取得成功后,美国武器装备仍源源不断地流向伊朗,全年的美国武器成交额仍保持在14亿美元以上。
美国持续不断大规模地向伊朗出售武器,一方面增强了国王对美国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他称霸波斯湾的野心,并强化了他对国内革命运动的镇压,激起了伊朗人民强烈的反美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美国不断向伊朗出售武器,激起伊朗人对美国的仇恨,才爆发了伊朗人质事件。
1978年,革命风暴席卷伊朗全国,国王的统治岌岌可危。
当美国明显看出国王注定要失败后,便开始笼络国王任命的巴赫蒂亚总理,并帮助国王安全地离开伊朗,想以此来缓解伊朗国内的矛盾。但是巴赫蒂亚也被迅速推翻,美国在伊朗的势力急剧萎缩。
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回国,领导了一场伊斯兰革命,4月1日“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
在如何对待伊朗国王的问题上,美国政府内早就有不同意见,革命到来之后,不同观点之争更趋激烈。以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伊朗的战略位置对美国是非常重要的,亲美国的国王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国都应坚决支持,而且伊朗的动乱是能够控制的,为挽救国王,美国可以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而以国务卿万斯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对伊朗的政策应留有退路。两人的观点相持不下,因此影响了美国对伊朗政策的决断。
美国总统卡特在伊朗问题上经常动摇于布热津斯基和万斯之间。在1978年11月之前,他一直把伊朗问题简单化,认为只要国王实行一点“人权”“民主”
“自由”,伊朗出现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但是,当伊朗实行军人统治后,伊朗局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总统的调子开始有所变化,摆出做两手准备的姿态,以防国王倒台后美国无退路可走。
霍梅尼领导伊朗人民推翻了巴列维国王的统治、成立伊斯兰共和国之后,对美国支持巴列维十分仇恨。尽管卡特政府对革命后的伊朗在政策上有所改变,但对美国一直怀有戒心的伊朗人,对巴列维国王复位这一历史教训仍然记忆犹新。所以,当美国国务院伊朗科科长在德黑兰私下与伊朗宗教界人士进行广泛接触时,立即引起了霍梅尼和伊朗当局的疑虑。而美国又不顾伊朗当局的抗议,于10月22日准许前国王巴列维经墨西哥赴美治病,更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政府的不满。
于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开始与美国较劲了,他宣布:“美国在伊朗的统治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伊朗人民必予以回击。”霍梅尼的话把本已激荡的仇美情绪,一下子推向高潮。
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国旗撕下来,挂上写着“真主伟大”字样的白旗,在馆内外进行演说煽动,气势咄咄逼人,最后将66名美国外交官扣押起来,作为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的人质。
事件发生后,伊朗外交部在4日傍晚发表了一项声明,对美国进行了严厉谴责。伊朗外交部的声明说:“事件反映了伊朗国民的感情,是由美国接受巴列维而引起的。”
第二天,伊朗最高领袖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国王,要求英国引渡正流亡在那儿的巴赫蒂亚前首相。并说:“美国大使馆是间谍的根据地,许多阴谋都是从这儿产生的。”
美国人虽然对事件开始时估计得没有那么严重,但大使馆一被占领,他们便慌张起来。根据卡特的指示,国务院立即在内部组织了一个伊朗工作小组,昼夜不停地为人质问题奔忙。
人质被扣的第二天,布热津斯基为人质危机召开了特别联合委员会首次会议。会议建议向伊朗派出两名特使,这两个人中,一个是伊朗宗教领袖与革命者都能接受的前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另一个是参议院工作人员威廉·米勒。随即将注意力迅速转到紧急计划方面,并成立了一个小组,考察当人质受到伤害或伊朗开始瓦解时美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计划,而且重点集中在拟订一项营救计划上。
当晚,美国国务院设法与伊朗要人贝赫斯蒂取得了联系,并通知他美国计划派遣特使的消息。
6日清晨,克拉克与米勒被召到国务院,万斯向他们通报了伊朗形势,并准备了一封概括美国关于人质危机立场的指令信。
这封信的基本要点是:关键目标是使所有被关在伊朗的美国人立即得到释放,第二个目标是就如何解决美伊关系中的困难问题与伊朗宗教当局进行谈判。
但就在国务卿万斯确定解决人质危机的目标时,霍梅尼和伊朗政府正式宣布支持学生们的行动。顿时,拥护霍梅尼的各政党和团体纷纷响应,并在德黑兰举行了万人示威游行,高呼“引渡国王”“处死卡特”的口号。这样一来,就将基本上是政治对抗的象征性行为转变为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全面对抗。
人质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朝野哗然。不失大国“风度”的美国,先是采取一些“讨伐性”措施,以孤立和制裁伊朗,企图迫使伊朗释放美国人质。10日,美国决定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运送军事装备零件,冻结伊朗在美国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所有官方资产。12日至14日,美国又停止了同伊朗的石油贸易,禁止在华盛顿的伊朗学生举行示威,并宣布对在美国的伊朗学生进行特别移民审查,凡是不符合手续的一律驱逐出境。另外,美国还通过联合国和中间人进行活动,号召西方盟友对伊朗进行制裁,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尽快解决人质问题。
美国的这些措施,不仅没有使伊朗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伊朗人对美国的敌对情绪。针对美国政府的制裁措施,伊朗革命委员会于13日决定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禁止在全国各地放映美国影片,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进入伊朗领空和领海。14日,伊朗政府还宣布,它将取出存在美国银行的约120亿美元的存款。至此,美伊双方陷入僵局,谁都无法提出和平解决的方案。
其实,美国和伊朗双方都不愿看到事情越闹越僵,都希望人质问题能得到和平解决。
伊朗首先做出姿态。11月17日,霍梅尼下令释放美国使馆的13名妇女和黑人,这样被扣人质就剩下了53人。12月21日,霍梅尼同意美基督教传教士探望美国人质,政策开始松动。
对此,美国方面也作出了一些姿态性的表示。12月15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已离开美国到巴拿马居住。17日美财政部宣布,允许在纽约和旧金山的伊朗银行从国内调款,供伊朗学生使用,并开放了伊朗驻美国使馆的4个银行户头。19日,美国政府还决定,暂不要求联合国对伊朗采取国际制裁行动。1980年2月15日,卡特表示,美国对它同伊朗之间存在的误会感到遗憾,希望同伊朗就两国关系问题开展高层对话。
在美伊双方同意的情况下,由联合国秘书长出面组织了一个国际委员会,就伊朗对美国和巴列维国王的指控、人质问题等进行调查。但是,委员会的各种努力均未能取得双方满意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首先发难。4月7日,美国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要求伊朗关闭驻美大使馆和领事馆,所有伊朗外交人员和领事馆人员必须在8日午夜前离开美国。同时宣布: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动用被冻结的伊朗资产赔偿美国的损失,禁止伊朗公民入境。
在机场上整装待发的第空降师士兵伊朗人当然不能认输。8日,伊朗革命委员会就美国同伊朗断绝关系发表文告,号召伊朗人民准备应付敌人的入侵。
当双方谁都不能克制的时候,必有一方首先动武。1980年4月12日,卡特向欧洲电台记者表示:美国对营救伊朗人质问题,将采取某种军事行动。
一架多用途黑鹰直升机为美军吊运大炮实际上,事件发生后美国就准备了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通过外交途径、舆论力量,努力争取人质获释;另一种是根据卡特总统密旨,由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一项军事营救行动计划。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卡特在他的椭圆型办公室里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蓝光”突击队能完成营救人质的任务!这绝对不是奇想,因为查尔斯·贝克威斯上校指挥的“蓝光”突击队完全具备完成这一远程营救任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