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突击队是赴越南作战的美军特种部队中训练有素的一支小分队,查尔斯·贝克威斯曾指挥这支队伍参加过无数惊险的军事行动,流产的突袭河内山西战俘营的行动也是其中的一次。残酷的越南战争使这支突击队和贝克威斯本人都受到了极好的磨练,也使这支敢死队以坚忍的生存能力、闪电般的突击行动而着称。
以“蓝光”突击队命名的“蓝光”计划在秘密地进行着。了解这个计划的只有总统卡特、副总统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布朗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等少数人。执行这次行动的联合部队以“蓝光”突击队为主体,吸收了来自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的神枪手、擒拿格斗能手以及专事飞檐走壁、破门落锁的“鸡鸣狗盗”之徒,共计180人。
在美国军事活动的中枢五角大楼里,有一间秘密指挥室。营救人质的计划经过美国军方几个要员的不断酝酿,反复研究,就在那间密室里成熟了。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出色大胆且富有想象力的计划。
营救行动的出发地点,分别为埃及和游弋在阿拉伯、伊朗沿岸的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180名突袭营救人员预计在开罗附近的一个机场乘上大型运输机,以暗夜为掩护飞往德黑兰东南方向的沙漠简易机场;同时,8架直升飞机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前往伊朗与运输机会合。经由运输机加油、补充给养后,直升机运载180名突袭人员飞往德黑兰郊外的山区隐蔽待命;提前渗入德黑兰的特工人员将用预先准备好的车辆把突击队员直接运进德黑兰市区。营救得手后,3架涂有伊空军飞机颜色的美军直升机就会把获救的人质空运到伊朗西部另一个临时开辟的简易机场,改乘一架提前飞往那里等待的运输机前往埃及或是西欧。
美国犹他州希尔军事基地计划拟定后,美方采取了非常的措施严格控制知情范围。与此项使命有关的部队也只知道各自的任务,不了解整个计划。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为了隐蔽企图,调了3架飞机进驻阿曼的马西拉空军基地,从那里起飞干扰伊军雷达系统,迟滞伊朗战斗飞机起飞拦截;命令在伊朗沿海巡弋的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和各型军用飞机保持例行活动。
1980年4月7日,卡特总统宣布与伊朗断交,以此欺骗和麻痹伊朗人,使其疏于戒备。
营救计划已报到卡特的办公桌上等待正式批准。各类人员正紧张地进行着实行这一营救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
-美国特工情报人员已陆续渗入德黑兰,从各方面为袭击美国使馆作策划准备。
-内华达州和犹他州沙漠地带的地形条件与伊朗境内地形条件十分相似,突击队员在那里开始演练营救行动的每一个步骤,重点提高夜间和沙漠中行动的能力。
-担负营救任务的C-130飞机和RH-53直升机演练暗夜条件下在沙漠盐碱地上的起飞和降落;RH-53直升机还演练了从预定地点起飞到800公里以外执行任务的远程飞行。
-营救行动所需的各种装备补给品和有关人员,通过空中和海上秘密运至中东。
营救活动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蓝光”在等待命令。
4月1日,卡特认为通过外交途径和经济制裁解决人质问题前景十分渺茫,于是正式批准采取军事营救措施。具体行动时间确定在伊斯兰“安息日”前夜,即1980年4月24日的夜间。
这一天下午,卡特下达了执行营救计划的命令。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将军立即进入五角大楼的秘密指挥室,准备直接指挥这次营救行动。
格林威治时间24日22时,“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悄无声息地停驻在伊朗附近平静的海水中。这是一个无月暗夜,夜幕掩盖了周围的一切。
突然,飞行甲板上的大照明灯拉开了。16名飞行员和180名突击队员,分别奔入早已检修完毕的8架直升机。在一阵阵飞机启动的轰鸣声中,闪烁着红色安全灯的直升机一架一架地升入黑洞洞的夜空。
此时,红海狭长水域的上空,也隐隐传来大型运输机的高空航音。准时从埃及起飞的6架运输机,取道沙特阿拉伯、阿曼,飞向伊朗境内的会合地点。
8架直升飞机编队保持着距离,在离海面2000米高度飞行着。飞着飞着,带队长机的飞行员突然感到飞行阻力加大,发动机的声音变得略有些沉重。开始他以为机械出了故障,经仔细查寻,没有发现异常。他又侧耳倾听了一下舱外,隐隐地感觉到有沙尘打击着挡玻璃。他一下子关闭了舱内的小照明灯,猛地打开了悬挂在舱外的着陆灯。果然不出所料,遇到了沙暴,滚滚烟尘如同一道无法突破的屏障。他关闭了着陆灯,通知助手严密注意飞行状态。
长机的话刚刚传给僚机飞行员,紧跟在长机身后的一架僚机直升飞机便出现了机械故障。它用预先规定的暗号通知了带队长机,转弯退出编队,向“尼米兹”号航母飞去。
这架飞机的返航,给编队的其他飞行员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当直升机编队到达伊朗海岸上空时,又有一架直升机退出了编队,急急地向地面降去;紧随其后的另一架直升机也盘旋降落到地面上。原来,前边那架飞机舱内的一个很重要的装备突然失灵,不能继续飞行,只好在伊朗境内迫降。机上人员当机立断,放弃飞机,登上另一架直升机继续飞向目的地。
现在只剩下6架直升机了。这是预定完成此项任务所必需的。带队长机飞行员暗暗想,今天的事情有些不顺。上帝保佑!
剩下的6架直升机经过在风暴中的艰难飞行,终于抵达“沙漠1号”地区,与C-130大型运输机准时会合。带队长机飞行员第一个跳出刚刚着陆的飞机,心里稍松了一口气。接着,他们把加油软管从C-130运输机里拉了出来,分别注入6架直升飞机的油箱,一箱箱营救行动所需物品,准备突袭人员在德黑兰市郊潜伏时使用的各种给养品,被送上直升机。
此刻,在五角大楼秘密指挥室里坐镇指挥的琼斯将军,对完成这一行动显得充满信心,他只希望在这最后的环节上不要发生功亏一篑的事。跟随执行任务的突击队指挥官查尔斯·贝克威斯上校同琼斯的心情完全一样。因为他毕竟是设身处地,所以他比坐镇千里之外的琼斯将军多了一层说不清楚的忧虑。
贝克威斯在不断地询问各直升机的准备情况。
“上校!”机械师迎面向贝克威斯跑过来报告,“03号直升机液压系统失灵!”机械师的声音有些颤抖。
“什么?”贝克威斯脑袋里“嗡”的一下,完全失去了冷静。
他知道,直升机失去了液压系统简直就成了一堆废铁。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只剩下5架直升飞机了,按照原定计划,这5架飞机是不能完成营救任务的。
这个坏消息很快通过运输机上的通信设备传到了华盛顿。琼斯将军惊得“霍”地一下从桌旁站了起来。卡特总统接到报告后,当即决定取消营救行动,命令所有的飞机和人员迅速撤离伊朗。
等待命令的突袭队员已经在寒冷的春夜里滞留了3个小时,接到撤退的命令以后,简易机场上又重新忙乱起来,但气氛却与先前大为不同。经过紧张、慌乱的行动,人员已全部登上运输机,迅速飞抵“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突击队在仓皇撤离“沙漠1号”的时候,除了放弃了4架完好的直升机外,还把有关这次行动的绝密地图、侦察照片、无线电通信呼号和频率表都丢在了现场。在撤出伊朗途中,贝克威斯曾向华盛顿请求,派舰载机摧毁落下的直升机和绝密文件。但是,华盛顿因担心事态扩大而拒绝了。
下午6点21分,突击队又传来运输机和直升机相撞的消息。
白宫的官员们不胜惊愕。25日上午1点,美国政府第一次向新闻界公布了在伊朗进行了一次营救作战的消息,并且宣告作战行动失败。
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万斯与政府的分裂,行动失败后他向卡特递交了辞呈。因为营救行动是布热津斯基极力主张的,他的内疚更是不言而喻的。
一厢情愿的营救人质行动以得不偿失的结果而告终,不仅卡特总统感到不快,美国人也脸上无光,而且遭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谴责。从此,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事件过后,伊朗为了防止美国人再使花招,把人质秘密转移到全国各地分散关押,使美国的营救人质行动彻底无望。
但天无绝人之路。正当美国对人质问题一筹莫展之时,形势的发展却出现了有利人质危机解决的局面。
自人质事件之后,美国对伊朗实施了种种制裁措施。西欧和日本也步美国后尘,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使伊朗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因为,伊朗经济主要是靠石油出口,制裁使伊朗石油出口量大幅度减少,进口货物的价格比世界市场实际价格高出很多倍,国内通货膨胀率也进一步上升,政府每月超支8至10亿美元。国内经济不景气,已成为霍梅尼的头痛问题,他不得不考虑用放下人质负担的方法来解决危机。
促使霍梅尼考虑解决人质问题的另一个直接因素是巴列维国王。营救人质事件发生后的3个多月后,7月27日,巴列维在开罗病故了。霍梅尼认为,只要美国答应把已故国王的财产归还伊朗,取消美国对伊朗提出的财产要求,保证不再干涉伊朗内政,解冻在美国和美国以外的伊朗资产,伊朗就答应释放美国人质。对此,美国表示欢迎。
正当美国和伊朗为释放人质进行接触时,两伊战争爆发了。
伊朗和伊拉克矛盾的急剧上升,缓解了美伊之间的矛盾,为迅速解决人质危机提供了可能。这时对伊朗来说,继续扣押人质已无利可图,相反如果能够用人质换回被美国冻结的财产,即能增强抵御外敌的力量,摆脱不利的国际处境。于是,伊朗向美国发出信息,表示愿意就人质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卡特派遣了一个以副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为首的谈判特使小组,经由第三国阿尔及利亚政府的协调,间接进行谈判。
1980年底,美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在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罗纳德·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他在竞选时就严厉谴责伊朗扣押人质的行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后很可能采取比卡特更为强硬的政策,如果在新总统上任前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减少一些麻烦。在这种形势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离开白宫之前解决人质问题。克里斯托弗在阿尔及尔同伊朗行政事务国务部长就一揽子协议进行谈判,但是,由于在最后关头出现障碍,释放人质工作又拖延了下来。
后来,美国与伊朗经多次接触,双方同意由阿尔及利亚出面调解。美国立即派出一个秘密使团前往伊朗进行谈判,双方终于在1月19日达成协议,持续两年之久的人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1月20日,一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获释的人质离开了德黑兰前往阿尔及利亚。
5年多后,美国又为和伊朗交换中东的美国人质问题,爆发了一场世界瞩目的政治风波,人称“伊朗门事件”。
1986年11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西区一家鲜为人知的杂志-《帆船》,在头版头条位置披露了一件内幕新闻:1986年5月,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麦克法兰及其4名助手,乘飞机秘密到伊朗,同伊朗政府和军队的官员进行了会谈。
美方要求伊朗敦促其控制的中东恐怖组织释放被扣押的人质;作为交换条件,伊朗要求美国卖给它一些军事装备。
这条消息开始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天,美国人质突然在贝鲁特获释,这才发现《帆船》杂志刊出的内幕新闻是真的,于是人们争相抢购传阅。
伊朗外长拉夫桑贾尼为了争取主动,在该刊抖出这一内幕后,便匆匆发表讲话,证实麦克法兰确实来过伊朗。但他又辩解说,麦克法兰一行是装扮成机组人员、持爱尔兰假护照来的,伊朗并没有上当,把他们扣留5天后就予以驱逐出境了。
这样,伊朗外长就等于宣布了原来新闻中的另一条新闻:麦克法兰是经过乔装打扮进入伊朗的。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个新闻的背后还套着什么样的新闻呢?
原来,自两伊开战后,美国宣布“严守中立”,不卖军火给任何一方。同时宣称,伊朗国内有恐怖主义分子,他们绝不同恐怖主义分子谈判,对恐怖主义绝不妥协,并且一再敦促其他国家也这样做。现在美国不仅出售武器给伊朗,而且还和恐怖主义谈判。这不是自食其言吗!
美国的这种做法,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里根在新闻界和国会的巨大压力下,于11月13日发表电视讲话:承认为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和争取人质获释,给伊朗运去了“少量的防御性武器”。
总统所讲到的少量的“防御性武器”,有的是通过以色列转手的,有的是美国直接出售的。据统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共向伊朗出售了2008枚反坦克导弹和235枚地空导弹,以及一些飞机、坦克零部件等。作为回报,伊朗释放了3名美国人质。
然而,里根的电视讲话,不仅没有使风波平息下来,反而引出了更多的问题。美国司法部长米斯被授权调查此事。在调查过程中又惊人地发现:美国把向伊朗出售武器所得的几千万美元由诺恩中校存到瑞士银行,交给尼加拉瓜政府自由支配。
美国的国会议员们获悉此事后都非常吃惊,认为里根政府有双重违法之嫌,发誓要弄个水落石出。里根总统急忙否认此事,并决定接受波因德克斯特的辞职,解除诺恩的职务。
12月2日,里根又应国会的要求,宣布将由法庭任命一名特别检察官调查美伊秘密交易,并要求国会成立一个专门调查委员会。这个调查委员会的负责人由检察官沃尔什担任。调查组在沃尔什的领导下,经过15个月的调查,对“伊朗门事件”的4个关键人物提出长达101页的起诉书。这4个人是诺恩、波因德克斯特、退休的空军少将西科德、美籍伊朗军火商哈吉姆。
在里根两届任期将满之时,法官宣布:判处诺恩3年监禁,罚款15万美元,不得担任公职。由于国会特别调查委员会曾给予诺恩等人有限豁免权,他自己又拒不认罪,沃尔什检查官不得不最终撤销了对诺恩的起诉。至此,一场震撼华盛顿的政治风暴-伊朗门事件,闹腾了3年零4个月之后终于平息下来。
美国屡屡插手中东又屡屡失败,不仅在国际上的形象大为失色,而且军事实力也大为下降。特别是在此期间,苏联在太空技术方面有了很大发展,这使美国朝野深感不安。于是鼓起精神,与苏联展开太空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