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11443100000025

第25章 搞定东、南、中(4)

攻下石门后,杨仆没急着攻打番禺,而是在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伏波将军路博德。路博德率领的这拨人是一支劳改犯军,按照原先的会合时间,他们已经迟到了。之所以迟到,是因为道路太远了。

不管怎么说,杨仆好歹是等到了路博德。路博德对杨仆说,你人多,你走前面。于是杨仆的部队在前面,先抵达番禺城下,驻扎在城的东南面;而路博德的一路军队在后面,扎营在城的西北面。而守此城的人,正是南越第五任领导赵建德和南越牛宰相吕嘉。

汉军扎好营,就开始猛攻番禺。但番禺城是依山傍水而建,自任嚣修筑、赵佗增筑和以后历代南越王及吕嘉的扩建,已是十分牢固。吕嘉、赵建德关起城门任凭你喊破了嗓子我就是不出来,汉军也对他们无可奈何。

汉军围了很多天的城,就是没办法攻破。杨仆是个急性子,看此城久攻不下,就想到了一个妙计——放火烧城。因为杨仆看到南越人的房子多是用草木建起来的,最怕的就是火,便想到了这个办法。公元前110年初春,两路汉军准备好大量干草木柴,在一个刮大风的天点起了大火。结果火借着风势,很快就从城外烧到了城里,番禺军民一下子就乱了营。杨仆乘机带着将士们冲进城去。

这时候路博德却没有急着进城,他在干吗?路博德非常聪明,要是两个人都唱黑脸就有可能将事情弄糟,所以他急中生智唱白脸——招降百姓。路博德之所以想出这么个以逸待劳的妙招,是因为他占着两个优势:第一,他本身就很有名气,在南越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第二,此人确实仁厚。而且当时天黑,要想招降也比较有市场。如果天明的时候去,很可能得到的不是投降,而是人家的板砖。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路博德,很快就开始实施自己的计划了。

他在城西北大开营门,赏赐印绶,然后让拿到印绶的人到城里去招降,能招几个算几个。果然不久,路博德的人就从城里拉出了另外一拨人。接着,路博德又将一些印绶交给已经投降的人,让他们再去城里拉人。于是,这些人又从城里拉出了一些投降的人。就这样,已经投降的人不断地去城里拉人,人是越拉越多。

杨仆在那边残忍地烧了一夜,路博德在这边却发了一夜的印绶,南越的降兵们也忙了一夜。众人只听说路博德为人仁厚,眼见得是杨仆的残忍,于是一批一批地向路博德投降了。结果,第二天杨仆一看,番禺城的叛将都跑到路博德那里去了,自己这一晚上白忙了,全是替路博德做了嫁衣裳。当然,番禺城也陷落了。

吕嘉和赵建德见大势已去,只得带着残兵突围逃跑了,他们乘船退到城南百里之外吕嘉的故乡,是想凭借石瓮、金斗二城再负隅顽抗一下。此时的杨仆烧了一夜的城就按兵不动了,路博德则开始穷追不舍。面对阻隔石瓮、金斗的河流,汉军也想出了解决的办法:用绳索编成桥渡过去。本来吕嘉还在沾沾自喜,以为汉军怎么着也过不了河,谁知这拨人居然就过来了。两人抵抗了半天,也没起到什么作用,最终还是被汉军攻陷了。吕嘉和赵建德无奈,只好继续逃跑,这次他们将希望寄托给了东越王骆余善,希望他能接应自己。

路博德怎么会给他们这样的机会呢?他知道吕嘉、赵建德的去向后,就开始追赶他们,没等路博德追上他们,吕嘉就见了阎王。因为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原南越国的郎官孙都擒获了吕嘉,并且将他斩首了,南越权倾朝野的吕嘉就此绝命。而赵建德则被原南越国校尉司马擒获,随后献给了汉武帝。这两个人也因功被封为海常侯和临蔡侯。

搞定了吕嘉,还有一个苍梧王赵光。不过这个赵光根本没费什么劲,因为他非常识时务,在汉军刚准备打他的时候就投降了,后来居然也被封了官——随桃侯。

赵建德被押解到了长安,汉武帝毫不留情地斩了这个没做多久皇上的年轻人。后来南越王宫也在杨仆的一把大火中化为灰烬,历时93年的南越国至此灭亡。之后南越被划分为九郡,伏波将军路博德因功被加封;杨仆则以砍杀破城扬名,被封将梁侯。

这下汉武帝可以歇一口气了。

多行不义必自毙

在前面我们提到了这个叫骆余善的人,他确实是个狡猾的狐狸。当年闽越手痒要欺负南越,就是闽越王骆郢发起的,而骆郢的弟弟就是骆余善。也是他找到宗族商议,杀掉了自己的哥哥骆郢。他因为这个,被汉武帝封为东越王。

而这样一个六亲不认、连自己亲哥哥都能杀掉的人,他能做出后面的事儿也就不奇怪了。在吕嘉公开对抗汉朝的时候,骆余善也是知道情况的,他还承诺要出兵八千,来帮助汉朝攻打吕嘉。可到了广东揭阳的时候,又说风浪大,不能继续前行,其实就是要观望一下两边的实力再决定对谁出兵。这样一个墙头草,根本不值得人信任。

他当初决定出兵,就有点迫不得已的意味,因为作为汉朝的藩属国,连夜郎国都出动了,他这个南越近邻实在找不到不出兵的理由。他觉得与其被人不情不愿地拉出去,不如自己先开口。骆余善之所以到了半路就戛然而止也是在记恨当年的仇。当初,闽越要欺负南越的时候,汉武帝不顾路途遥远派人来拾掇他们,不允许他们动南越;但现在汉朝不允许别人动的南越却被汉朝自己动了,别人点灯不行,你汉朝却能放火,这是什么道理?既然我当年耍横不行,那我现在就来走一步险棋——秘密联合南越,搞垮你们汉军!主意一打定,骆余善就立即派人潜入南越,秘密联络吕嘉。也许现在骆余善还不知道,自己这招险棋是大错特错了。

说起骆余善的狡猾,还是有历史可循的,这可以一直追溯到越王勾践那儿。越王勾践也不能不算是狡诈的人,本来已经半死的国家,居然凭借一招美人计咸鱼翻身了。

勾践死后,他的后裔继承他的事业。其中有两个最优秀的,一个是闽越王无诸,另一个则是东海王摇,而他们都姓骆。楚汉相争的时候,他们幸运地追随了刘邦,因此被封了王。吴王刘濞造反的时候,还曾经怂恿过闽越和东越两国入股造反,但骆无诸的后代闽越王怕死,没敢干;骆摇的后代则觉得这事儿有戏,就干了一票。结果,东越王还是将躲到自己国家避难的刘濞杀死,将功赎罪了。

后来刘濞的儿子刘驹逃到闽越,不断地鼓动闽越王去杀掉东越王,以报杀父之仇。耳根软的闽越王禁不住怂恿,最终派兵出击东越王国。东越王向大汉朝求救,闽越知道后自己先撤了兵。但东越王觉得自己在南方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于是就搬到了江淮之间,这件事到此才最终了结。

现在,这个骆余善想继续自己祖宗的“良好传统”,但杨仆不依了,他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只说了一句话:骆余善不是什么好鸟,请允许我发兵征讨他。

这封信最终没能到汉武帝手里,却辗转到了骆余善那儿,这下子骆余善开始紧张了。种种迹象表明,杨仆不是开玩笑的,他的兵正在向骆余善这边靠近。骆余善当即决定: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先下手为强。

于是骆余善就开始行动起来。他先守住要道,切断了汉朝的前进之路,然后发动攻击,并且成功攻下了白沙、武林、梅岭,还斩了汉军的三个校尉。

这下子,骆余善再也没有回头路可退了。

然而,骆余善这个人虽然狡猾,却并不智慧,即使聪明也只是些小聪明。因为杨仆说要攻打骆余善确有其事,但是汉武帝有没有批准,骆余善却不知道。他不知道当时汉武帝对于杨仆信的回复是:不许轻举妄动,原地待命。现在他这样不问青红皂白地打,就直接将自己曝光于天下了。不知道骆余善知道这些后,会不会为自己当初的鲁莽后悔。

骆余善的出击,可以说正合杨仆的意,他本来就看骆余善不顺眼呢。于是汉军兵分几路出击:

横海将军韩说,从句章(浙江省余姚市东南)率领船队从东海南下;楼船将军杨仆从武林出发;中尉王温舒从梅岭出发;原南越国降将戈船将军和下濑将军,分别从若邪(浙江省绍兴县南若邪山)、白沙出发。

五路大军的目标齐指闽越国的首都东冶,骆余善在劫难逃!

公元前110年,汉军进入闽越境内。第一个对骆余善发起冲锋的,自然是看他最不顺眼的杨仆。双方在武林境内开始了征战。但在开始的时候,一个特别牛的叫徇北的将军却将杨仆折腾得够呛,此人能力很强,再加上地利的优势,所以将杨仆的数个校尉和长史都杀掉了。

这下子杨仆怒了!

当年那个特别牛的吕嘉还不是一样被我杨仆收拾了,现在居然被这个不知名的徇北将军打得溃不成兵,岂不是折我的面子?我拼了!

其实杨仆这样着急不光是怕把自己的面子丢光了,更是怕把自己的小命儿搭上。因为在他的大军出发之前,汉武帝就给他下了命令,因为他在进攻南越的时候犯了五条罪,如果想赎罪,就只能戴罪立功,言外之意就是要他成功地除掉骆余善。

所以杨仆着急,自己在南越的时候那么辛苦地烧城还是戴罪之身,现在进攻这个闽越,也没取得什么大的进展,这可怎么办?没办法,只能拼下去了!

于是杨仆继续攻城。老天还是很偏爱这个执着的人的,虽然这份执着有些牵强。但就是凭着必胜的信念和求生的欲望,杨仆最终成功地拖垮了徇北。最后一轮决战的时候,汉军里蹿出来的一个士兵,闪电般地砍掉了徇北将军的脑袋。

守将已死,武林也就被拿下了,杨仆也算是大功告成了。

紧接着,横海将军韩说向骆余善发起了第二波进攻。他走的路线和杨仆不同,他先派人去劝降,骆余善好歹也是条汉子,觉得韩说的劝降简直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于是果断地拒绝了韩说。

韩说也够爽快,既然不同意投降,那咱就接着打。汉军派出的那个劝降的人是南越人,他见骆余善不肯投降,就到自己家乡拉了七百人来反闽越,和韩说里应外合,一起对付骆余善。

第三个进攻的人不是汉军,而是骆余善的臣民,骆余善人缘走到什么地步,也就可见一斑了。闽越人民一直没有忘记骆余善是怎么当上闽越一把手的,他是靠着在关键时候杀了自己的哥哥,投降汉朝才换来的王位。现在,看不惯骆余善的闽越人就是想让骆余善知道什么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果然之后不久,好消息就传来了:骆余善被杀了,闽南举国投降了!

杀死骆余善的两个人,一个是建成侯敖,另一个是繇王居股,他是骆余善的同宗。他们杀害骆余善的目的当然是想登王位,但是现在哪里还有免费的午餐,因为汉武帝绝不允许这样的事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生。

汉武帝给出的理由是,闽越山高水险,人心不古,难以预测,如果他们以后动不动就翻脸,那哪个皇帝受得了?于是想了一个办法来杜绝这种现象,那就是:搬家。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国家。之后汉武帝下令闽越举国搬到江淮之地,闽越也就彻底从汉武帝时代消失了!

就在汉武帝以为可以休息一段时间的时候,朝鲜又来凑热闹了。

卫满称王

朝鲜历来就跟各朝各代分不开,几乎任何一个朝代都曾跟它发生过关系,汉朝当然也不能例外。

朝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燕国时期,那时候朝鲜隶属燕国。燕国在真番(朝鲜半岛信川市),以及朝鲜(今朝鲜半岛平壤市)设立了地方政府,建造了一系列建筑,算是安营扎寨了。后来秦始皇虽然赢得了天下,但对朝鲜却有些无奈,最终真番和朝鲜又变成了独立体。汉朝建立初期,自己家内的事儿还管不过来,朝鲜隔山隔水的,自然就疏于管理了。唯一做的努力就是在秦朝的旧址上重新建立要塞,以浿水(今鸭绿江)为界,让朝鲜自生自灭去了。

当时的朝鲜王叫卫满,是燕国人。他能坐上朝鲜的第一把交椅,还有点传奇。早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当时身居燕王高位的臧荼不知道哪根弦搭错了,居然跟刘邦闹翻脸了。但是他不是刘邦的对手,被刘邦轻而易举地拿下,结束了他的统治,扶自己的发小卢绾做了燕王。

可这个卢绾天生就没有当官的命,屁股还没坐热乎,就被自己的一拨反对者拉下了马。卢绾想自己既然做不了王,那就还做自己的跟屁虫吧,可谁知,这时候的刘邦已经是病入膏肓,不久就驾鹤西去了。卢绾无奈,只好另寻出路去了。

现在的朝鲜王卫满当时正在卢绾手下干活,他看自己的上司卢绾投奔了匈奴,就不想再继续跟随,于是集结了一批人,开始向东边闯荡。他们翻山越岭,成功地游过浿水,另起炉灶,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凭借自身过硬的业务能力,还有手下人的不懈努力,卫满的“生意”是越做越大。最后他打败了朝鲜的几处势力,自己做起了朝鲜王,把都城定在了王险,也就是今天的平壤。

人在富裕的时候,亲戚总是很多。很快,做了朝鲜王的卫满也有人前来攀亲了。来人是谁?正是吕后时期的辽东郡守。辽乐郡守跟卫满说,我们要拜你为汉朝的外臣,你只需要为汉朝把好边境,别让谁想进就能进来就行——不过蛮夷族长要朝见汉朝天子,你当然也不能阻拦。

卫满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深知创业的艰难,他当然更知道一针一线来之不易了。何况,当初得来的天下也是自己手下一拨兄弟的功劳,自己怎么着也不能让他们白饿着啊。所以,汉朝这件事还得商量一下,自己不能白给汉朝打工不拿钱啊。

辽东郡守也知道光劳动不吃饭是不行的,于是将卫满的要求上报了中央。通达的中央也很快就给了回复,只要卫满做好本职工作,每年会给他们武器和粮食的。

协议既然已经达成,卫满接下来只要干活就好了。当然,卫满也没吃亏,因为他凭借汉朝供给的武器和物品,又将地盘扩大了几千里。等到卫满的孙子卫右渠上台的时候,朝鲜已经由原来的雏鸟变成了翱翔天际的鹰。翅膀硬了,口气自然就变大了,对于汉朝也就没有了原来的谦卑。这点,在卫右渠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卫右渠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而是出于迫不得已——有人在他身后逼他,他也不能不跟汉朝翻脸。

事情还要从卫满说起。当时汉朝跟卫满有约定,如果蛮夷部落族长要朝见汉朝天子,卫满不能阻拦。到了卫右渠这辈儿,真番等部落首领给汉武帝写信说要去长安见他,并且请求汉朝天子批准。这时候卫右渠不认账了,坚决不放他们去。

这么长时间以来,卫右渠从来没有想过要去见汉武帝,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他之所以不去,和当年的南越王想法一样,自己本身也是一国之君,凭什么要向他汉武帝低头呢?去见他就是承认他是自己的头儿,那从此就真的低人一等了,以后自己在朝鲜也就真的没有办法树立威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