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11443100000028

第28章 搞定东、南、中(7)

这时候的张骞可谓是一无所有了,其实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只要你还有梦想。有梦想就会有力量,就有可能实现未来。他参加过了战争,但是战争使他一无所有,所以他不适合战争,他只适合冒险,那才是他的梦想,才是他的最终归属。

张骞虽然被贬为了平民,但跟别人不同的是,他仍能常常见到汉武帝。每当汉武帝向他咨询西域及其周边国家情况的时候,张骞都会不厌其烦地给他描述外面的世界,并且巧妙地表达自己想要再次出行的愿望。张骞说自己在匈奴的时候,听说乌孙国的国王叫昆莫,他的父亲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君王,但是被匈奴人残忍地杀死了。而昆莫一出生就被扔到了荒野,但昆莫命大,没有死,因为有鸟儿衔着肉喂他,有狼给他喂奶。单于以为昆莫是神,就收养了他。等他成年后,就让他去打仗,结果昆莫屡立战功,最后单于就把昆莫父亲的百姓还给了他,让他长期驻守西域。有了这样的机会,昆莫就内抚百姓,外攻拓土,逐渐有了几万名能征善战的勇士。

昆莫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父亲是怎么死的,更没有忘记自己是怎么长大的,所以等单于一死,昆莫就带领族人远迁,从此不再朝拜匈奴。匈奴人以昆莫不尊重自己为由向他发动进攻,但从来没有取得过胜利。这样一来,匈奴人就更觉得昆莫是个神了,从此不敢再向他挑衅。而现在单于刚刚被我们汉朝打败,原来浑邪王所控之地就出现了权力真空地带。蛮夷之人向来垂涎我们的财物,如果此时厚赠给乌孙国王,诱使他东迁到原来浑邪王的地盘上,同我们结为兄弟,那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这一旦成功,就等于是砍断了匈奴的右臂,有利于抵抗匈奴的再次骚扰。更长远的是,只要搞定了乌孙,那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也就容易拉拢了。逐个搞定西域诸国,使他们成为我们的藩臣,整个天下就是我们汉朝的了。

张骞的计划,不是一个三流骗子搞出来的骗钱伎俩,也不是一个梦想家提出的乌托邦式的梦想泡沫,而是一个伟大的汉人,替自己的国家做出的伟大设想。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无论经过多少分崩离析,最终还是归于一统。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都有着不变的梦想:怀抱天下。张骞要告诉世界的是:汉朝的天下,不仅仅是靠打出来的,也是靠走出来的。

这个强悍的召唤,很显然被汉武帝感受到了,汉武帝的征服之梦再次升腾,他决心再次联络西域诸国,准备对匈奴的战争。

心动,不如行动

汉武帝绝对是个行动派,就在他被张骞说得心动的时候,拜张骞为中郎将,让他再次率团出发。这次出发汉武帝让张骞带三百人,马匹六百,供三百随从使用,每人两匹;几万头牛羊;黄金、钱币、绸缎,价值数千万,还配备多名持符节副使,一旦道路打通,就让他们前去交涉。

张骞的金钱外交,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其实张骞此次出行,用的就是以夷制夷的策略,这个策略在汉匈关系中是早有渊源。汉文帝的时候,匈奴非常强盛,屡次袭击汉朝的边境。晁错那时候就曾上书,说:“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文帝当时是大为嘉奖。

由于这时河西走廊已经打通了,张骞一行也就不存在被匈奴控制的危险了,所以他们顺利地到达了乌孙。这个乌孙国的首都是赤谷城,距离汉朝首都长安有八千九百里。根据班固的统计,乌孙的人口约是六十三万,而军队则有十八万八千八百人。又据说,乌孙国跟匈奴人的生活习俗没什么大的区别,都是逐水草而居,牛羊吃到哪儿,人就跟到哪儿,正是所谓的四野为家。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张骞的计划,知道这个乌孙国是搞定其他国家的关键,如果这个国家搞不定,其他就更是白忙活儿。所以张骞一行在面对乌孙国王的时候,非常小心。

担心什么就会来什么,尽管张骞一行非常谦卑,依然挡不住人家乌孙国王的“无礼”。其实张骞说乌孙国无礼真的是有点牵强,因为这是人家乌孙国正常的礼节习惯。只不过张骞是以汉朝的外交礼节来进行衡量的,因为无论是匈奴单于,还是乌孙王国,和汉朝都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他们充其量就是草原上的一个大头目;而汉朝,通俗地讲,则是整个天下的头目。而张骞是代表大汉天子来的,所以他觉得乌孙国王要按照见天子的礼仪来接待自己。不满之余,张骞说了一句话:“天子致赐,王不拜,则还赐。”

此话翻译一下意思是这样的:我是代表天子来对你进行赏赐的,如果你不按汉朝的仪式拜见我,那就把赏赐还给我吧。

这也赤裸裸地表达了一点,那就是拿人手短。你要是不按照我说的做,不好意思,把钱还给我吧。

最后,也许是看在钱的份上,乌孙王最终还是按照张骞的要求办的,但衣食住行的规格,还是按乌孙王国的规矩来办。这些也就无所谓了,大面子保住了就行。

紧接着,张骞对乌孙国王说:“如果你们乌孙能搬到东边原来浑邪王的地方,我们汉朝就送你们一个公主,并且咱们两国结为兄弟,从此一起抗击匈奴。匈奴要是欺负你,那就是欺负我,我们一定不会坐视不理。而且,以我们的合力抗击匈奴,谅他匈奴也不敢造次。”

面对这个条件,乌孙国王犹豫了。为什么呢?乌孙国王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你说你们汉朝强大,但是我并不知道具体有多大,你要是骗了我们,那我们岂不是亏大了?二是搬家的地方是浑邪王的地盘,离匈奴也近,要是哪天匈奴看我不顺眼,挥马过来,那你们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啊。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跟匈奴发生过冲突了,就是因为我们两国之间的距离远,所以还是呆在自己的地盘上比较安全。

事实上,这两点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关键在于现在搬家不搬家这个问题,不是乌孙国王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因为现在的乌孙国已经一分为三了。

昆莫本来有十来个儿子,按照规矩立了长子为太子。但是昆莫的这个长子英年早逝了,按照规矩,就应该从别的孩子中另外挑选新的太子。但是早死的太子临死的时候对昆莫提了个要求,能不能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昆莫虽然觉得太子的要求有点过分,但一想太子这么年轻就死了,于是心软了,最终成全了早死太子的愿望,立了太子的儿子、自己的孙子岑陬为太子。

昆莫这样做,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了。反对的人是昆莫的另外一个儿子,名叫大禄。这个大禄在昆莫所有的儿子中是最牛的一个,因为他性格强悍,也擅长领兵,属下有数万骑兵,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有着牛资本的大禄在听了昆莫的决定后就发飙了,本来这个太子的位置很可能是他的囊中之物,现在是嘴边肉让人抢跑了,怎能不火大?他很快集结自己的兵力,向岑陬发起了进攻。

对于年事已高的昆莫来说,岑陬和大禄手心手掌都是肉。他没办法,为了岑陬的人身安全,只好分给了他数万骑兵,自己也留下了几万用来防身。要说大禄厉害,这个岑陬也不是好惹的,在看到自己的叔叔大禄向自己发起冲锋的时候,他就开始跟大禄对着打起来了。这样一来,原本完整的乌孙国就变成了貌合神离的三股势力,昆莫这个乌孙王,也变成了聋子的耳朵,由原来真正的国王变成了名誉国王,不能独自与张骞敲定东移之事。

国与国的关系,利益总是首要的,这个真理概没中外。乌孙国摆出了这样的理由,也实在找不到答应张骞的其他理由,即便张骞再说下去,结果也很可能就是这样了。最后无奈的张骞只好不再勉强乌孙王,而是将目标转移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等国家的身上。但乌孙王也还算是义气,他给张骞派出了向导和翻译,并且护送张骞回国;还给汉武帝带了几十匹好马,用来答谢汉武帝。

张骞回到汉朝后,被汉武帝任命为大行(外交部长),位居九卿之列。张骞半生漂泊,在家仅待了一年多,就撒手人寰了。

纵观张骞的一生,他都在自己的梦里“金戈铁马”:他两次离乡背井,二十年游说四方;曾经因为领兵延误战机而判了死刑,最后被贬为平民;第二次出使西域,也没有完成自己的计划。但是罗马人民却因为张骞而领略了丝绸的华美,大汉子民也因为张骞品尝到了石榴的甘甜。张骞的生命并没有因此而虚度。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评价这个冒险家,也许阿波罗登月者阿姆斯特朗的话会比较合适:“我以脚步登破母胎,啼哭着来到这世上;我又以脚步踏破铁鞋,量过这世界;我再以脚步,登上那个属于我的绚烂星空。”

张骞的一小步,正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步!

后张骞时代

张骞虽然走了,但是千千万万个张骞站起来了。就在张骞死后,护送张骞回国的乌孙国使者向乌孙国王描述了汉朝的地广人多,物产丰富,乌孙国也因此开始跟汉朝交往。而张骞派出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大多也不辱使命,同该国专使回朝面圣。西北各国也陆续和汉朝交往了。

对于远道而来的西域诸国,汉武帝自然不会让他们空手而回。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得到好处的西域使者,回到西域故地,用嘴巴传播汉朝的盛名。这样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域国家来跟汉朝交往。

在汉武帝时代,一共有三十六个西域国家跟汉朝交往。千万别被这些数目吓到,虽然数目很多,但是国家不大,一般是一城即一国,相当于希腊式的城邦国。也正是因为这些国家小,才经常被匈奴欺负。但现在汉武帝用自己的实力告诉他们:匈奴的好日子到头了!你们的好日子来到了!

这之后汉武帝派出了很多使者前往西北诸国,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是什么出身,只要你有胆量出使西域,汉武帝就会让你带些财物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