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11443100000029

第29章 搞定东、南、中(8)

其实不用汉武帝这样子打广告,出使西域的人也早已经挤破了脑袋,对于这些穷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因为汉武帝给西域诸国准备的彩礼,不是支票,而是货真价实的黄金、绸缎和牛羊。这些东西,即使这些人在路上揩去一些,西域诸国也不会知道啊。

这些情况汉武帝知道吗?当然知道。但他必须装不知道,因为他如果表现的知道了,就没有人再替他卖命了。出使西域,道远的得八九年回来一趟,近的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这么远的路,即使揩点油也是正常的。所以,出使西域的代表团一回来后,经过评估,成绩好的,汉武帝也就不跟他们计较揩了多少油了。

但评估不合格的,汉武帝就会不客气了。评估会不合格,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财礼被这些人贪污得太多了。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一般会先治罪重罚,命令他们交钱赎人,然后将功赎罪,让他们再次出使。一次不行就来两次,直到成绩让人满意为止。

不得不承认这招根本就不管用,这些人受过罚之后,还会继续揩油。他们不是张骞,他们想的不是大汉朝能够多跟几个国家交往,他们想的只是自己能够拿到钱,然后携妻带儿,远走高飞。所以,出使团吃的回扣一次比一次多,西域国得到的财礼一次比一次少。久而久之,西域诸王就开始不高兴了。

当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所以能载誉而归就是因为他讲诚信。张骞每到一国,给诸王的见面礼,都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面子,答应给你多少财礼,一分都不会少。这些西域国家的人都觉得张骞人厚道,所以愿意跟张骞往来,给张骞回礼。

一般情况下,诸国王的回礼,是给你更换马匹,补充粮食,配备随从,签发通行证等。也正因为这样,张骞才会顺利地回国。

但现在时过境迁,张骞这样诚信的代表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些揩油团。所以,西域诸国决定打击汉朝这些以吃回扣为营的代表团。

具体操作是:拒绝向汉朝代表团供粮供水,然后拒绝签发通行证。那时候汉朝通往西域有两条道,一条是南道,一条是北道。楼兰国在南道的要害上,车师国则在北道要害上。这两个国家不但不放行,居然还趁机打劫代表团,更可怕的是,匈奴居然也掺合了进来。

这一下子,汉朝的代表团就火了。因为楼兰和车师等国黑白不分,一棍子打死了一船人。

这些代表团的人回国后,就跟汉武帝告状了,并且说不能这么便宜了他们,还说已经想好了对付他们的办法。因为楼兰及车师等国,与匈奴不同。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四野为家,但楼兰等国却有固定的城堡和军队,他们跟汉朝比起来根本就不是对手。

汉武帝最终批准了这个方案,他之所以同意,是因为代表团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匈奴。如果这些国家跟匈奴联合起来,那张骞的努力不就白费了?送出去的千万财礼不就打了水漂了?

很快,汉武帝就选定了两支军队,一支由公孙贺将军率领,共一万五千骑兵,自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出发;另一支由赵破奴率领,共一万余骑兵,从令居(甘肃省永登县西)出发,目标直指匈奴!

结果这两个将军搜索了半天,也没找到匈奴人的影子,最后只好班师回朝。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再次出兵西域,负责人之一是赵破奴。汉武帝让他和另一位将军带领七百骑兵出发,目标则是楼兰和车师。

楼兰国,就是今天的新疆若羌县;而车师国,则是今天的吐鲁番市。几乎是在赵破奴空降楼兰城下的时候,楼兰国就毫无悬念地被他拿下了;然后,赵破奴继续北上,搞定了车师。

之后汉军继续向西挺进,很快就出现在乌孙国面前。但让乌孙国想不到的是,汉军在自己的国边上逛了一圈,就吹着口哨回国了。

从这之后,乌孙国王就开始睡不着了,因为乌孙国王认为汉军在自己的家门口遛一圈之后回去,就是先礼后兵,让他们好自为之。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你乌孙国不听话,很可能就是下一个楼兰国。

左右为难的乌孙

乌孙国王想来想去,也只有一个办法解决,那就是和汉朝和亲。但是亲近汉朝就意味着疏远匈奴,而疏远匈奴就意味着……

昆莫不敢再往下想了,也没办法再往下想了。现在汉朝强盛,西域诸国争着抢着依附汉朝,而不趋附的下场也很明显,楼兰和车师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在连月氏和大宛都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他乌孙国还能孤木独撑吗?

当然不能了!

于是,在大势所趋之下,乌孙王就开始向汉朝靠拢了。但是消息飞到匈奴那里的时候,不出意料的,匈奴单于怒了:

“没有我匈奴,你昆莫哪有哺养之地;没有我匈奴,你昆莫怎么会有复国之师。”在匈奴单于眼里,现在的昆莫就是个十足的大汉奸,再跟他讲别的都是没用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用马刀来说话。

很快,匈奴单于就派人给乌孙王捎去了一句话:“睡觉的时候,别忘了关门。”弦外之意就是:小心点,我很快就来打你了。

凭着自己多年来对匈奴的了解,昆莫知道匈奴这句话不是戏言,而是动真格了。如果这句话放在二十年前,他昆莫眼一定眨也不眨。但现在的昆莫已经老了,而国家也一分为三,人心不齐。如果真的动起手来,乌孙肯定是凶多吉少。

怎么办呢?

就在这紧急关头,昆莫想起了一个名字:大汉。汉朝不是说我是他的结拜兄弟吗?不是说匈奴欺负我就是欺负他吗?既然这样,我现在就要被匈奴欺负了,那汉朝也不会坐视不理吧?

之后昆莫就派人向汉武帝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昆莫以为,汉武帝一定还会像当年一样,非常乐意跟自己交往。但是,很不幸,昆莫错了。

当年张骞向乌孙王提出交往的想法的时候,被没有远见的乌孙王硬生生地拒绝了。现在乌孙用到汉朝了,就又开始向汉朝表示想要结盟的美意,是不是太晚了?国家之间的交往,在互惠互利、平等的基础上才会结成外交联盟,现在你有求于人,自然是矮人一头了。

果然,汉武帝听了乌孙使者的话后,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只是说再研究研究。这句话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了,就是说这件事没有百分之百也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不可能了。因为这件事的主导权在汉武帝手里,他一定要等乌孙拿出更大的筹码后才会答应这件事。好在乌孙明白这样的道理,没有继续争辩,而是耐心地等待。

果然之后不久,汉武帝就给出了答复:同意跟乌孙国建立兄弟关系,但是如果乌孙想要娶汉朝的公主,还是先凑足聘礼吧。听到这样的条件,不知道乌孙王会不会后悔。这就叫打着不走,牵着倒退。

现在后悔也没有用了,还是那句话,形势逼人。反正现在汉朝这门亲戚是攀定了,昆莫只管准备好千匹好马,送给汉朝吧。汉朝毫不客气地照单全收,同时订好了乌孙迎亲的日子。

公元前105年的秋天,汉武帝封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为公主,嫁与乌孙王。出嫁那天,整个西域都震动了。他们之所以震惊,不是因为昆莫这个老头娶到了汉朝公主,而是汉朝送来的嫁妆。当时的班固用四个字形容它,那就是:赠送甚盛。

究竟盛到了什么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想象,汉武帝为人一向大方,这次公主出嫁,自然也是大手笔了。事实上,汉武帝这次也充分照顾了乌孙王的面子,仅替公主配备的随从,就有数百人,还有络绎不绝的车队,所以一路上是烟尘滚滚。

就在汉朝这边和乌孙轰轰烈烈地送亲迎亲时,匈奴那边非常戏剧性地提出:不打了。并且,很快匈奴单于派人将他的一个女儿也送来了,说也要跟乌孙结成亲家。

这等好事昆莫自然是不会拒绝,白送上门的干吗不收?于是愉快地收下了。昆莫用一千匹马,换了两门亲家,两个美女,N多嫁妆。昆莫的这单生意,可真的是赚大了。

只是可怜了刘细君公主,这个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她梦想的美好而浪漫的爱情就此画上了句点。她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跟昆莫套近乎,替他生儿育女,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将自己的儿女送到汉朝认亲拜祖,也不枉牺牲自己的爱情了。

但是,刘细君公主这个小小的愿望也是非常难实现的。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绝大多数的时间里,她都是形单影只的一个人。昆莫很少来看她,即使来了也只是吃过饭就走人。想想,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生儿育女呢?

这当然不是因为昆莫讨厌公主,而是因为昆莫不但老了,而且两个人之间基本上就是鸡同鸭讲,语言不通想要沟通也不可能,昆莫也只能无奈地让汉朝公主继续独守空房了。

这样一来,汉朝公主就更加想家了,谁又能懂她独自一人的寂寞?

其实昆莫对于公主的心思是非常了解的,只是自己没有办法替她分忧罢了。就在汉朝再次送来礼物的时候,昆莫决定跟公主好好谈一谈。昆莫只跟刘细君公主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老了!”

刘细君公主伤感地说:“我早知道你老了。”

昆莫接着说:“可是我的孙子岑陬还年轻。”

刘细君不知道昆莫在想什么,只是疑惑地看着这个老人。

昆莫看公主不懂就说:“我死后,你就跟我孙儿一起过吧。”

这下,公主恍然大悟了。原来昆莫一直盘算的是将自己留给他的孙子啊。按照辈份,那个岑陬应该叫自己的奶奶啊。母子乱伦听说过,但是奶奶和孙子乱伦是不是太荒唐了?这事要是发生在汉朝,那是会被装猪笼、割舌头、四捆六绑、抬上火架,把你煎死才罢休的。

刘细君震惊之后,一口拒绝了昆莫的要求,并且给汉朝写了一封信,哭诉了昆莫荒谬的想法。

汉朝给公主的答复却并不尽如人意,只有一句话:“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大概意思就是:入乡随俗吧,只能委屈你了,我们必须联合乌孙灭掉匈奴。这样一来,只能答应乌孙的所有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公主这时候也没有别的办法了,汉朝都已经这样说了,就将自己所有的退路都堵死了。当年霍去病不是说“匈奴不灭,何以为家”吗,为了自己的国家,又有什么不能忍呢?于是公主继续留在乌孙,做了自己孙子的老婆,因为这是乌孙的传统:新乌孙王对旧乌孙王的所有财产,都具有继承权和使用权,包括女人。

也许对于刘细君公主来说,她已经没有选择,但正是她这样的选择,成就了汉朝。这个只身远在他乡的女子,同样是值得我们敬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