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11443100000037

第37章 汉武帝的精兵良将(2)

当匈奴兵还在傻傻等待霍去病从近路攻击自己的时候,霍去病已经插入了他们的心脏。再想回头去救,为时已晚了,霍去病那时候已经优哉游哉地准备收网了。这一仗,霍去病收获颇丰:共斩杀匈奴三万二百人,俘虏匈奴单桓王及相国都尉等二千五百人,其中有五个匈奴王,以及王母、王妻和王子共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六十三人。一年之内,霍去病打赢了两次大仗,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经此一役,匈奴人不得不继续后撤,一直退到了焉支山北,汉朝也得以收复了河西平原。

经霍去病这一折腾,匈奴不光人数大减,而且对汉朝,尤其是对霍去病可谓是闻风丧胆。所以,在同一年的秋天,汉武帝得到了消息,说匈奴人来投降了,人数不低于四万人。

汉武帝对此其实有些怀疑,就叫霍去病前去迎接,如果是降兵就迎回来;如果是假投降,就跟他们再打一仗,霍去病欣然领命。

其实匈奴这次投降确实是真的,但在路上却出了点儿小插曲。本来是浑邪王和休屠王一块带兵来投降的,谁知半路上休屠王突然后悔了,觉得自己作为匈奴后代,不能这样辱没祖先的名声。就在休屠王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浑邪王后,浑邪王二话没说,将休屠王杀掉了,并将他的人马收到自己旗下,浩浩荡荡地来汉朝投降了。

当匈奴人看到迎降的、像是天神下凡一样的霍去病时,内心的恐惧终于爆发了,纷纷往回跑。霍去病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问题,于是赶紧带兵去追,找到浑邪王一问才知道是他们自己内部发生了暴乱。霍去病当机立断,让人砍杀了一部分人马,这才使慌乱的匈奴兵镇静下来,最后,成功地将这些降兵带回了长安。

历来英雄就属于战争,战争造就了英雄,英雄同样也结束了战争。在汉朝跟匈奴这么多年的对抗中,霍去病犹如一个登山者,山高人为峰。他一次次超越自己,同时也超越了卫青,超越了大汉所有的勇士,成为汉朝的一个高度。“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声音代表了强汉的声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霍去病就是汉朝的标志,代表了汉朝的血性。

不完美的战神

然而,相对于卫青来说,霍去病却是不完美的,尽管他的战功高于卫青。我们在前边也说过,卫青和霍去病其实很像,都是私生子这点上尤其像。然而两个人尽管都有这样的遭遇,但生活态度却迥然不同。卫青早年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所以知道什么叫珍惜,特殊的人生经历教会了卫青一点,那就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所以,无论立多少战功,我们看到的卫青永远是谦卑有礼的,温和有加的,他不对任何人趾高气昂,尽管汲黯从不对他行礼,卫青非但不计较反而低头向汲黯请教。

霍去病却不这样,这当然跟霍去病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尽管霍去病也是私生子,但他出生的时候,卫家已经发迹了,所以卫青当年吃过的苦,霍去病没有吃过。衣食无忧、不知世间冷暖的霍去病长大之后,自然是一副公子哥的作派。

公子哥霍去病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跟卫青的态度也是截然相反。卫青行军作战,总是跟战士们同甘同苦;而霍去病每打完一次仗回来,即使将士们已经面露饥色,如果去掀霍去病的锅盖,还是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剩饭剩菜。霍去病宁愿倒掉这些饭菜,也不会施舍给自己的将士们,这就是最真实的霍去病。

此外,霍去病在临死之前还做了一件更让人失望和震惊的事——射杀李敢。

说起这件事,霍去病也算是好心,因为他要替自己的舅舅卫青报仇。而李敢之所以要袭击卫青,也是有理由的。我们在前边也说了,李广在跟随卫青最后一次出征的时候,因为迷路贻误了战机,李广自杀以谢天下。但李敢却觉得父亲自杀是因为卫青不给父亲打前锋的机会,所以是卫青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之后,李敢便寻找机会袭击卫青,结果伤到了卫青。卫青没有跟李敢计较,将这件事隐瞒了下去,没想到,这件事却叫霍去病知道了。

对于李广的死,现在有很多种看法,有的人认为李广的死其实是一个骗局,因为李广迷路给出的理由是当时没给自己配备向导。司马迁也说李广当时没有向导。有人却对此提出异议,说打仗也不是自费旅游为什么给配备向导,不给配备向导的说法不可能成立。对这件事,班固没有说没给配备向导,只说了迷路一事。

司马迁和班固各执一词,让李广迷路这件事变得扑朔迷离起来。有人就此给出了假设:就算卫青为公孙敖着想,调李广打后卫,但按卫青的为人不会不给李广配备向导,如果配备了向导,那李广为什么会迷路?向导当时干嘛去了?所以,这些人就此得出结论:当时卫青给李广配备了向导,而向导被李广杀掉了,目的就是要嫁祸卫青,要报复他。

依据就是:首先,卫青遇到迷路归来的李广后,马上派人送酒去慰问,顺便问迷路的原因。如果当时卫青没给李广配备向导,那迷不迷路根本不用问,猜都可以猜出来;其次,卫青派人问话的时候,李广一言不发,这其中很可能有诈;再次,当卫青要召李广的下属问话的时候,李广为什么非常着急,甚至要自杀?这样推论下来,就很可能得出李广确实是要嫁祸进而报复卫青的结论,因为卫青将李广最后封侯的希望都给掐灭了。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而已,真实的情况,也许只有历史知道了。

但无论是哪种可能,李广的死卫青都是有责任的,因为他的确是想让自己的兄弟公孙敖出头,让他占了李广打前锋的指标。基于这点,李敢才要对付卫青。

李敢袭杀卫青未遂,卫青又隐瞒不报,事情到了这时候,一个做初一,一个做十五,算是扯平了。但不幸的是,霍去病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舅舅受伤了,不能就这么饶了李敢,于是,霍去病动手了。

公元前117年春暖乍寒的时候,身为郎中令的李敢陪同汉武帝到甘泉宫去打猎。就在猎场,骠骑将军霍去病一箭射杀了李敢。霍去病非常擅长骑射,要想用箭除掉一个人,自然是手到擒来的事情。李敢一死,为了维护霍去病的名声,汉武帝只好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就因为一点私事儿,霍去病将汉朝的一员大将射死,霍去病的度量和胸襟可见一斑。

然而,不知道是李敢的鬼魂作怪,还是天妒英才,就在同一年的9月,霍去病因病去世了,年仅24岁。

霍去病的死,对于汉武帝来说无异于少了一只翅膀。斯人远逝,汉武帝仿佛梦见了祁连山,梦见了在那片辽阔的天空下,一个少年挥着长剑,犹如猛虎下山,追逐着遥远的匈奴狼。而这时,耳边飘来一首凄凉的匈奴民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智圣东方朔

狂妄的东方朔

话说汉武帝在自己想要大干一番的时候,遭遇窦太后的横加干涉,结果想做的一切事情都半路夭折了,汉武帝的心情沮丧到了极致,于是就决定出去微服私访,这当然是官话,真实的情况是出去旅游、度假,透透气。但汉武帝在出去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些不愉快,于是决定不再住私人旅馆,那样太危险,而是派人沿路秘密设立旅舍。

很快,汉武帝就觉得这个主意也不好,因为这样很容易将自己的麻烦惹大了,毕竟窦太后和王太后都不是好惹的。想来想去,汉武帝觉得还是在自己的皇家园林打猎比较惬意,转而一想又觉得皇家园林太小,于是又冒出了一个念头:不如扩建上林苑,打通沿路阻隔,直通终南山。

对于这个既疯狂又奢侈的想法,汉武帝想到了一个人,知道他一定可以帮助自己完成这件大工程,这个人就是吾丘寿王。

吾丘寿王是今天的河北邯郸人,擅长辞赋,曾拜董仲舒为师学过《春秋》,是为太中大夫。要让这么一个中级国务官去搞这么大个建筑工程,实在是有些不适当,为此汉武帝就让首都长安警备区司令(中尉)、北长安市长(左内史)、首都长安特别市长(右内史)等去配合吾丘寿王的工作,呈报辖区内的农田,动员农民搬迁。

这样一来,吾丘寿王的工作就很快得以开展了。不久,吾丘寿王就给汉武帝递交了一份调查报告,说扩建上林苑可行。汉武帝一听,喜上眉梢,决定即刻动工。就在这时候,有人出来反对了。这个人正是我们要说的男主角——智圣东方朔。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特长非常突出,强闻博记,诸子杂书无所不通。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也揽不成瓷器活儿,东方朔能这么狂妄,也是有理由的。当初汉武帝发出布告广招天下贤良的时候,东方朔也闻声从齐国赶来参加面试了。为了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东方朔想出了一个绝招——写了一篇超长的策论。策论没有什么绝的,绝就绝在当时没有纸(东汉蔡伦才发明了纸,这是好多年之后的事),东方朔是在竹简上写的这篇策论,据司马迁介绍,东方朔当时用去了三千片竹简。

三千个竹简,想一下这是什么概念?且不说重量,就说汉武帝看这些竹简花的时间,就足足用了两个月!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汉武帝是天天读,今天读多少记上记号,明天接着读。而且,关键汉武帝不是一个人在读,因为仅靠他一个人是不能将策论翻起来的,东方朔的绝也就可见一斑了。

写出如此长的策论仅是东方朔绝招的冰山一角,他还做过更绝的事情。当年那封千古少有的求职信,更堪称东方朔的一绝。现在晒出来,奇文共赏:

我,东方朔,小小年纪没了双亲,由兄嫂抚养成人。三岁学读书,勤奋好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够一辈子使用。十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省略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兵法,精通各种兵器……(省略将近二十二万字,加起来就差不多四十四万字了)。除此之外,性格豪爽,重义守诺,堪称子路转世。

我今年二十二岁,身高两米一(九尺三寸)。大家都说我的眼是双目有神,烂若明珠;牙齿洁白,仿若贝壳。还有,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像我这样的人,应该足够做你的大臣了吧?

……

汉武帝读到这里,觉得东方朔真是太可爱了,于是赶紧将东方朔留下,给他安排了工作。然而,这份工作让东方朔很失望,为什么?因为汉武帝给东方朔安排了一个他不熟悉的领域的工作——公车府员工。这公车府是做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搞接待的,凡是臣民上书,或者皇帝征召,都是他们份内的事儿。当初汉武帝觉得东方朔人高马大,而且口舌伶俐,做这样的工作简直太对口了,于是赶紧让他走马上任。但东方朔的感受呢?失望,非常失望,失望至极。之所以失望是因为,首先,这个工作需要经常跑腿,没油水捞也就算了,工资还特别低;其次,这个工作见到皇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见不到皇上想要熬出头,要到猴年马月啊!

所以,东方朔面对这个工作的时候,失望之情是溢于言表。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想要的结果可不是解决温饱,现在这样还有什么颜面见江东父老啊?

想到这里,东方朔就开始想办法换工作了。

具体怎么换呢?伸手要官,似乎是个办法,但绝对称不上是最好的办法。所谓的好办法是能让皇帝心甘情愿地给你官儿当,伸手要官做得太明显,皇上很可能不高兴。突然,东方朔灵光一闪,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那个时侯,侍候皇上的主要有两种男人,一种是太监,另外一种是侏儒,东方朔的办法就打在了侏儒身上。一天,东方朔将几个跑动的侏儒叫到自己面前,装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说:“兄弟,有个事儿要跟你们说,但又不知当讲不当讲。”

侏儒一看东方朔这个模样,直觉上认为不是什么好事情,于是紧张地问东方朔:“大哥,俺们天天守职奉公,不敢出半点差错,现在你这样问,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啊?”

东方朔依然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说:“其实啊,这事儿我很为难,说出来会伤你的心,但不说出来,又让我良心不安。唉,算了,我还是实话实说吧……”

侏儒们此时都大睁着眼睛,想知道东方朔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就在大家安静地等着的时候,东方朔又不说了。这下子可把这些侏儒急坏了,以为真的有什么大事发生了,于是更加急切地催着东方朔快讲。

东方朔一看火候差不多了,就说:“不过我有言在先,这事儿我也是从小道得到的信息,不知道是不是属实。事情是这样的:我听人说皇上对你们的评价是一群废物,说什么种田不如常人,做官又不能胜任,从军又不能杀敌,对国家一点儿用处都没有,白浪费粮食,要将你们通通杀掉。”

侏儒们一听这话,都傻了,反应过来后就开始哭。东方朔一看这些侏儒上道了,赶紧拍着他们的肩膀说:“兄弟们别哭了,我知道你们也不容易,事到如今,我也不能见死不救,这样,我教你们一个救命的办法吧。”

侏儒们一听这话,又开始高兴起来,全都期待地看着东方朔。东方朔这时候居然又卖起了关子,急得一帮侏儒快疯了。东方朔看这些侏儒真的着急了,就神秘兮兮地说:“但你们要保证,不要告诉别人是我跟你们说的。”急得快疯掉的侏儒们,赶紧纷纷承诺。

东方朔说:“办法很简单,下次碰到皇上出门,你们多找几个兄弟,集体去皇上面前哭着请罪就行了。”侏儒一听,果然是好办法。

升官发财

东方朔的话被这帮侏儒完全贯彻实施了,就在汉武帝准备出门的时候,这群侏儒在汉武帝面前哭着请求赦免死罪,放他们一条生路。汉武帝一听,这唱的是哪出戏?就问他们:“你们好好的,有什么罪?”

侏儒如实相告:“陛下不是觉得我们没用,要杀我们吗?”

汉武帝:“我什么时候说过你们没用要杀你们的话?”

侏儒:“东方朔说的啊。”

这帮侏儒就把东方朔给“卖”了,汉武帝一听明白了,这帮小侏儒是上了东方朔的当。平时就听人说这个东方朔神神鬼鬼的,没想到还这么会忽悠人,于是就决定将东方朔叫来问个清楚。

再说此时的东方朔等得都快绝望了,当时他忽悠侏儒,为的就是能见汉武帝一面,但到了现在汉武帝也没召见自己,东方朔心想也许没戏了。就在这会儿,汉武帝派人来召见他了。

见了东方朔,汉武帝就不客气地问东方朔为什么要忽悠侏儒。东方朔对此早有准备,说:“陛下错矣,臣不是吃饱了才撑的,而是没吃饱而硬撑的。”

汉武帝一听,这是什么话?

东方朔说:“陛下您想,侏儒只身长三尺余,却有一袋米,二百四十钱的俸禄;而我,身长九尺余,是他们身高的三倍,竟然也是一袋米,二百四十钱的俸禄。就算是撑,也是这些侏儒能撑死,我的那些钱和粮根本不够吃的,所以不存在撑死的情况。所以,希望陛下能给我涨工资,让我也能有撑死的机会。如果陛下觉得我没有这样的资质,就让我离开长安好了。”

汉武帝一听,原来东方朔是早有预谋啊,忽悠这帮小侏儒不过是给自己涨工资找的借口和机会罢了。但汉武帝同时也很高兴,因为宫廷等级森严,没有人能这样对皇上说话,这个东方朔却不同于别人,敢于讲出自己的要求。所以汉武帝不但没治东方朔的罪,还给他换了一份工作,调他到金马门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