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11443100000042

第42章 汉武帝的精兵良将(7)

主父偃按照计划出行齐国,意料之中地遇到了列队迎接的家人和宾客,大家众星捧月一样地将主父偃迎回了齐国。主父偃到了齐国后,马上召集亲朋好友开了一个小会。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表一下自己的态:当年我落魄的时候你们不把我当人看,现在我飞黄腾达了你们个个眼睛盯得溜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占我的便宜没有那么容易。这是点儿钱你们分了吧,以后井水不犯河水,你们走你们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断绝一切来往,你们好自为之吧。说完,主父偃头也不回地走了。

家人已经被主父偃成功地“整”了,接下来要整的当然就是纪太后了。而齐王跟纪太后又是一体的,所以首当其冲的是齐王。这难不倒主父偃,他把为齐王打工的人们找来一一审问,很快这些人就被搞定了,这时候齐王开始害怕了。

齐王之所以害怕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理由,就是这时候的齐王还是个嘴上没毛的孩子,大世面没见过多少,心理素质也不好,让他对付主父偃这个老姜,太难了。而且,这个孩子可能并不知道主父偃为什么要整自己,他知道的只是主父偃已经整倒了燕国,自己很可能会是第二个。得出这个结论后,齐王就自行了断了,齐王死得还很干净,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在齐国一路顺风的主父偃此时已经被一只黄雀盯上了,只是他这只只顾捕蝉的螳螂没有察觉罢了。这只黄雀,就是赵王刘彭祖。这个刘彭祖出现过很多次,他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兄弟,而且这个人的为人我们都知道,人品极其恶劣,臭名昭著,但他精通法律,这就使得他更加让人恐惧了。

刘彭祖是这么一个人:他不诈你便罢,你要想从他身上捞什么油水,那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汉朝能跟刘彭祖合作两年之久的人简直是少之又少。

这次刘彭祖之所以盯上主父偃,是因为燕赵是邻国,现在主父偃已经成功地将燕王整死了,那接下来就很有可能会轮到他。因为主父偃在赵国的时候,刘彭祖一样没有把他当人看。

为了保命,刘彭祖决定主动出击,积极搜寻主父偃的罪证。刘彭祖知道,主父偃是只老狐狸,如果正面斗法的话,自己多半会输。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必须忍耐,等待时机。就在刘彭祖耐心等待的时候,机会来了。刘彭祖听说主父偃要下齐国修理刘次昌,而且已经出关了,于是赶紧派人十万火急地去向汉武帝告状。告状词很简单,只有两条:一是主父偃接受诸侯贿金,钱多的可以封侯,钱少的一边凉快去;二是主父偃现在不怀好意,企图离间皇宗骨肉。

诸侯们之所以要贿赂主父偃,就是因为主父偃发明了推恩令,现在汉武帝明白了,自己开始的时候还对主父偃这种利国利民的奉献精神充满感激呢,没想到这厮其实是想中饱私囊,这个老奸巨猾的东西,终于让我看到庐山真面目了。

汉武帝憋着一肚子气不发作,耐心地等主父偃办完齐国的案子回来交差,再算总账。没想到主父偃没等来,却等来了齐王自杀的消息。这下子汉武帝抓狂了,看来刘彭祖告的不是黑状,主父偃确实是在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于是下令,速速捉拿主父偃归案。

等主父偃被带回长安后,汉武帝命令他认罪,主父偃这时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前脚出了长安,刘彭祖后脚就将自己告了。但面对这种情况,主父偃的反应却有点滑稽:受贿我承认,但离间皇宗骨肉,我不承认,燕王是自杀的,齐王也是自杀的,我去不过是为了查案子,他们的死关我什么事?主父偃之所以这样说,是觉得只要自己死不认罪,汉武帝是没有办法治自己的罪的,自己的命也就可以保住了。而事实上,这样的政策也是比较可行的,汉武帝经过调查发现,齐王确实是畏罪自杀,主父偃是清白的。得出结论之后,汉武帝就想是不是应该将主父偃放了,无罪扣押,这可说不过去。

就在汉武帝为这事犹豫不决的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将已经有生还希望的主父偃又踩到了地底下,这个人就是老狐狸公孙弘。

本来这两个人都是齐国人,应该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这两个人在齐国的口碑是大相径庭,公孙弘到长安参加面试,两次都是榜上有名。特别是第二次,公孙弘以为汉武帝不喜欢他,去了会丢家乡人的脸,就不想去了,可齐国人还是将名单送了上去,结果汉武帝就对他刮目相看了。为什么?主要就是因为公孙弘人品好,有德行。

公孙弘的德行,再加上他本身业务精湛,被举荐上去也是应该的。在公孙弘艰难地爬起来后一直将家乡父老乡亲对自己的关怀,特别是齐国领导对自己的关怀记在心里,没有他们的抬举,公孙弘觉得自己不会有今天的成功。但现在,自己的恩人却被主父偃整死了,他公孙弘怎么看得下去?看不下去的公孙弘就决定要好好教训一下自己的这个老乡,虽然在第一次跟他较量的时候输给了他,但这次可不会再输给他,一定要好好教训他。

于是,公孙弘上书汉武帝,说:“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翻译一下就是:齐国的情况之所以到今天中央解除封国、除格为郡的地步,主父偃有功,但这功劳是建立在纪太后和齐王的痛苦之上的。如果现在皇上不杀主父偃就会被天下人认为是皇上指使他这样做的,现在皇上就应该让主父偃以死谢天下,这也正好可以还皇上一个清白。

汉武帝想了想,很对,于是就妥协了。主父偃最终被诛杀了。

老狐狸公孙弘

风水轮流转

公孙弘,字季,齐淄川国(郡治今山东寿光南)薛人,是主父偃的老乡。公孙弘刚出道的时候,找到了一个狱吏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却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首先你要有过硬的狱法专业知识;其次,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头脑清醒,逻辑清楚,否则很可能会出乱子。

公孙弘脑筋够清楚,但终归年轻,因为办事不牢,最终还是被开除了。待业的公孙弘要吃饭要养活自己,休息一天就有可能饿死,只好再找别的工作,还好,很快他就在一个富人那里找到了一个放猪的工作。

公孙弘放猪的地方在海边,每天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着这些小猪们一天天快乐地长大,然后被抬到屠宰场杀掉。公孙弘觉得日子前所未有的无聊,难道自己这一辈子就要跟这些猪们呆在一起了吗?

古语说四十不惑,到了公孙弘四十岁这年,他突然就开窍了,明白了自己要是一直这么放猪,估计将来的命运还不如猪,为了不像猪一样过一辈子,他要奋发图强了。

树立起奋斗决心的公孙弘开始努力学习,而方向也不再是那个让公孙弘伤心的狱法,而是另外一门热门专业——经学。

公孙弘此举其实很有励志作用,你想董仲舒三十出头的时候已经名震天下,桃李遍地了;而公孙弘四十岁,却要从零开始,这不能不说是个奇闻。不过上天眷顾勤奋的人,只要你肯付出,最终就会看到回报,年龄根本不是问题。

为了能够尽快掌握知识,公孙弘决定去拜师学习,很快,公孙弘就找到了一个研究《春秋》的姓胡的老博士。老博士将公孙弘收下,愿意将他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公孙弘。

董仲舒曾经闭关三年写出了一部《春秋繁露》,这部著作在经学的江湖上是无异于《九阴真经》般的武林秘籍。公孙弘知道,此时的自己和董仲舒比起来就是天上和地下的差距,但公孙弘没有动摇,而是坚定决心要一直努力下去。这一努力,二十年就过去了。

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长寿的有四个或者五个,短命的就不知道了,也可能三个两个,也可能没有,这当中创造奇迹的人更是不多。然而,公孙弘却利用自己的一个二十年创造了一个奇迹,让自己原本不顺畅的人生变得时来运转起来。这一年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

就在这一年,汉武帝向天下发出了招纳贤良人士的公告,公孙弘这匹老马决定出去碰碰运气,结果居然意外地中榜了。但这时候汉武帝却为难了,不知道要封公孙弘个什么职务。

一般被汉武帝看中的人都被封为郎官,但公孙弘不同啊,他已经六十岁了,再去做郎官实在是有些不合适。因为郎官一般都是做些跟屁虫的工作,这样的活儿更适合年轻人干,老人家还是免了吧。汉武帝想来想去,最终封公孙弘为博士,这是个出差机会少的闲职,适合老年人。

应该说实行退休制是有好处的,因为人岁数大了在体力上和办事能力上都会有所下降,这时候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奋斗就不太现实了。这不,公孙弘再一次证明了这个政策的好处,因为他好不容易得到了一个出使匈奴的机会,却因此累垮了身体,把官丢了。之所以丢官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出使匈奴的结果不满意,公孙弘没办法只好夹着尾巴回齐国了。

此时的公孙弘非常沮丧,原本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官运亨通,没想到居然又回到了起点,真是失望至极!受此打击的公孙弘决定放弃求官,老老实实在家传道授业,终老一生。可没想到,七年之后,公孙弘的运气又回来了。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再次向天下征召文学人才,这次不同于以往,汉武帝将指标分配到地方,由地方举荐人才到长安面试。这次齐国人又将公孙弘举荐了上去,理由就是公孙弘人品好,而且有孝心。

但公孙弘却犹豫不决,为什么?自己当年是怎么回来的?被汉武帝开除回来的,已经被开除了一次,还要被开除第二次吗?公孙弘不想再冒这个险,于是谢过大家的好意,说自己已经被皇上赶回老家来了,再也不能丢家乡人这个脸了,你们还是去举荐别人吧。

但齐国人民却觉得公孙弘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执意将公孙弘的名字报到了中央,这下公孙弘没办法了,只好再次西入长安。这一年,公孙弘七十岁。

按照惯例,公孙弘还参加了对策考试。而奇怪的是,尽管公孙弘的对策在别人之下,但到了汉武帝那里却变成了第一名。汉武帝在七年之后再一次面对公孙弘,再次将他拜为博士。人生如戏,公孙弘转了一圈之后,再一次回到原点,此时的公孙弘真是哭笑不得了。

公孙弘再次被拜为博士后,汉武帝给了他第二次表现机会,让他出差,这一次不再是匈奴而是西南夷。因为唐蒙不讲究工作方法,修路修得巴蜀百姓要搞暴动,所以汉武帝就让公孙弘去处理一下。老人家跋山涉水地走了一趟,对唐蒙的工作极力否定,回来后报告汉武帝,汉武帝看了奏折什么也没说。不用说,结果自然是不太让人满意的,最后汉武帝还是派了司马相如去,才最终安抚了巴蜀人民。

这次汉武帝没有像上次一样一发火就赶人走,也许是因为汉武帝觉得公孙弘岁数大了,经不起这么折腾了,于是留下了他。

前两次,公孙弘的工作都不怎么让汉武帝满意,可谁想,在两次过后,公孙弘又做了第三次让汉武帝不满意的工作,这次就是我们在前面讲到的和主父偃争论移民朔方郡的事。

尽管汉武帝可能已经对公孙弘非常失望了,但公孙弘最终还是赢得了汉武帝的欣赏。而主父偃这个大石头又被公孙弘成功搬掉,等待公孙弘的自然是扬眉吐气的日子了。

主父偃死后,公孙弘开始总结自己这么多年来办事的心得,最后发现自己之所以不被汉武帝欣赏,主要是因为自己办事太直接,说话不含蓄,要想赢得汉武帝的宠信,关键时候拍马屁是很必要的,而政治秀更是要装的。

有了这样的认知,公孙弘就开始包装自己了。他先将自己打扮得很大气,有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公孙弘的这个大气不是外表上的大气,而是内在的大气,外强中干是不能被人欣赏的。这点对公孙弘来说很容易,因为他学了这么多年的法律,又学了那么多年的经学,拿的是双学位,他的年纪也摆在那里,阅历丰富,经验充足,所以要想在谈吐上唬住别人并不难。有了这样的优势,公孙弘后来在说话的时候就总是说些别人不懂的东西,这样就成功地引来了别人的好奇。

有了这个好的开始,公孙弘又抓紧时间做第二步改变。在他后母死后,公孙弘公开守孝三年,同时到处宣扬节俭,并且身体力行,吃饭不吃肉,睡觉盖布被,结果赢得好评如潮。

第三步,改变自己以前说话办事的风格,在每次上朝的时候给汉武帝准备很多种提案,像是售楼推销员一样多给顾客推销几种价格不一、户型不同的楼型,让顾客自己选择。即使汉武帝看不中这些提案,公孙弘也不再像以前一样跟汉武帝争论,而是一言不发地听着汉武帝说,这就避免了和汉武帝的正面交锋,赢得了汉武帝的欣赏。

之后一段时间,汉武帝就发现公孙弘确实比以前进步了很多,首先他变得口才不错,人也变得厚道了很多;其次,公孙弘居然一专多能,不但精通法律知识,对儒学知识也能说得头头是道;再次,公孙弘比以前会说话办事了,在他身上汉武帝已经看出了人才的底蕴,要是不加以培养,岂不是可惜了?所以汉武帝就将公孙弘提拔为长安市市长。

耍汲黯

其实公孙弘有今天的成绩还有一个招数没有透露,那就是在每次上朝之前,公孙弘都要事先找同事先将议事说好然后进行分工,互相配合。公孙弘之前就经常跟汲黯合作,两个人你唱我和,彼此高兴,汉武帝也高兴。

但让汲黯郁闷的是,公孙弘升官之后,工作作风大改。比方说大家说好要一起整汉武帝的,可到了现场,公孙弘却违反约定,将汲黯晾在那里,自己顺着汉武帝说了。这事要是放在别人身上也没什么大不了,但汲黯不是一般人,你要是惹了他他是会让你付出代价的。果然,在这样几次之后,汲黯就在汉武帝面前大骂公孙弘,并将私情抖了出来。

汲黯质问公孙弘:“你这个狡诈的家伙,我们已经说好了的事,你为什么要违约?你现在这么一味地逢迎皇上是严重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不忠!”汉武帝一听愣了,于是问公孙弘是不是心怀不忠或者诡计。

公孙弘听了之后,从容不迫地说:“知我者也,谓我忠;不知我者也,谓我贼。”

汉武帝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以后不管谁要告公孙弘的状,都一概不理。之后的公孙弘一路扶摇直上,到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免去了张欧御史大夫的职位,让公孙弘接了位。

升官发财了的公孙弘却始终没忘记做实事的理想,他很快就建议汉武帝撤掉西南夷、苍海郡及朔方郡。

当初唐蒙可是披星戴月地修路才打通了西南夷,钱花了不少,人也死了不少,现在公孙弘却建议废郡,这是不是太不可思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