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雄韬伟略:汉武帝传
11443100000043

第43章 汉武帝的精兵良将(8)

苍海郡是公元前128年设立的,当时汉武帝接受东夷人投降,条件就是要继续修路,结果又使得燕赵人民差点发生暴乱。朔方郡就更好理解了,这是当年主父偃的政绩,他人现在已经死了,为什么还要让这个工程留着呢?当然,公孙弘此举也并不是全为了报私仇,主要还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存在使得汉朝国库的银子已经所剩无几了,而且当地群众的情绪很不稳定,继续存在下去情况很可能会变得更加不乐观。何况那时候匈奴还一直在挑衅,攘外必先安内,国内不稳定,要想战胜匈奴那是不可能的啊。

但当公孙弘将自己的意见跟汉武帝说了后,汉武帝却一口否定了。不过汉武帝知道,要想让公孙弘心服口服也不容易,唯一的办法就是召开辩论会,公开辩论,搞定公孙弘。

于是,辩论会如期召开,代表汉武帝一方的是朱买臣。朱买臣,字翁子,吴国人,家里很穷,喜欢读书,别的特长没有。当年因为穷妻子要和他离婚,朱买臣加以阻拦,说自己五十岁的时候会发达,妻子不信,觉得他在说胡话,执意跟他离了婚。妻离子散的朱买臣更加贫穷,还曾被妻子的现任老公接济过一次,当然,朱买臣后来回报了自己的妻子,但妻子觉得受了羞辱就自杀了,这个我们会在后面讲到。

再说汉武帝为什么要让朱买臣跟公孙弘辩论呢?事实上,朱买臣和公孙弘代表了汉朝两套班子,前者属内朝,后者属外朝。汉武帝之所以要创建内朝,是担心丞相权力太大不容易控制,这些内朝的智囊团就是用来制衡外朝的。

虽然汉武帝内朝的人都是些郎中、中大夫之类的官员,级别看似很低,但权力很大。前后在这个圈子待过的人有司马相如、东方朔、庄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主父偃活着的时候那么多人要贿赂他,一方面原因是主父偃是内朝的红人,说话有分量,一句顶一万句。

再回到这次辩论会,当时气氛热烈,而朱买臣更是在这次辩论会上出尽了风头,他提出了十个问题,公孙弘却一个都没答上来。不过奇怪的是,朱买臣没有就西南夷和苍海郡问题跟公孙弘展开辩论,之所以不辩论是因为朱买臣知道自己胜算不大,两地百姓已经反起来了还要辩论,这不是明摆着自己会输吗?

辩论会结尾的时候,公孙弘对汉武帝说了一句话:“既然立朔方郡有好处,不如咱们罢西南夷和苍海郡,专门奉朔方郡,如何?”这句话正中汉武帝下怀,这样一来公孙弘也将自己已经倒了的形象重新树立了起来。于是,最终保留了朔方郡,撤销西南夷和苍海两郡,这样也就保证了集中精力跟匈奴作战。公孙弘眼看着颜面扫地,在最后关头又为自己扳回了一局。而通过这次辩论会汉武帝也看到了公孙弘的优点,该拍马的时候拍马,该做事的时候做事,这种态度让汉武帝觉得很舒心,好感更是噌噌往上升。

与汲黯斗嘴记

公孙弘这边扶摇直上,在他背后却一直有一条蛇追着他的屁股咬,这条蛇就是前面说的公孙弘以前的政治伙伴——汲黯。

汲黯的刚烈性格公孙弘不可能不知道,当年田蚡往死里整窦婴的时候,没人出来为窦婴说话,汲黯却不管这个,执意要为窦婴说情。汲黯这么牛不光是因为性格,更因为他是汉武帝的老师。在汉朝,很多人知道这样一件事:卫青要见汉武帝,汉武帝可以一边上厕所,一边说话;公孙弘要见汉武帝,汉武帝有时候可以免冠接见;但汲黯要见汉武帝,汉武帝就要一尘不染、整整齐齐地接见。

有一次,汲黯突然闯进汉武帝的住所汇报公事,当时汉武帝没有戴帽子,远远看见汲黯已经过来了,只好蹿入帷帐中,让侍者代劳批示。

汲黯就是这么个连皇上都要畏惧三分的角色,现在就被公孙弘倒霉兮兮地遇见了,而且惹不起也躲不起,唯一的办法就是认了。

很快,汲黯就开始对公孙弘出招了。一天上朝的时候,汲黯突然放开利牙,当着众人的面狠狠地咬了公孙弘一口。他是这样对汉武帝说的:“公孙弘位列三公,俸禄甚多,回家睡觉居然要盖布被,这不是明摆着蒙人呢吗?”

其实汲黯这么说也没错,齐人多诈,欺世盗世的名声广为流传,而这也是汲黯第二次揭公孙弘老底了。汲黯这么一说,再次成功吸引了汉武帝的注意,汉武帝问公孙弘,是不是真有这回事。

公孙弘再次从容作答:“确有此事,我身为三公,还在盖着一床布被,的确有损国家形象。不过还是要感谢汲黯先生给我提出忠告,汲黯先生不愧是一代忠臣啊,皇上应该为有这样的忠臣而欣慰啊。”

一招太极,公孙弘又将球踢给了汲黯,他避实就虚,不光给自己求得了美名,还让汲黯觉得很不好意思:你掐人家脖子,人家还说你好。从这之后,汉武帝更加欣赏公孙弘了。汲黯原本是想挫一挫公孙弘的锐气,没想到却又为公孙弘扬了美名,让他的官运更加亨通起来,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免去薛泽的丞相位,让公孙弘接了班。

此时此刻汲黯的内心应该是极度悲凉的,自己原本是想整人的,可谁知这些人居然比原来更红了,这是什么道理啊?公孙弘被汲黯这么一掐,红了;还有另外一个人被汲黯掐红了,这个人就是张汤。

汲黯之所以要跟张汤掐是因为张汤和公孙弘很像,不只是专业像,做事风格也像,汲黯看到张汤就好像看到了公孙弘,更何况张汤和公孙弘两个人确实很要好。

除了这个原因,汲黯要掐他们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公孙弘和张汤不知道在哪个山旮旯里混的时候,汲黯早就当都尉,位列卿位了,可谁料到公孙弘都七老八十了,居然连连升迁,将汲黯甩在了后面,这让汲黯觉得非常郁闷。而后来,在汲黯原地踏步的时候,张汤居然又窜了出来,就像是第二个公孙弘,汲黯心里更加不是滋味了。而且不管汲黯掐他们哪个,他自己不会得到什么,他们两个却能够一升再升,在汉武帝面前更加大红大紫。

贫民封侯

话说公孙弘在公元前124年,已经七十六岁高龄的时候,成了汉朝的宰相,算是实实在在的大器晚成之人,和当年的姜子牙有一拼。

等公孙弘做了丞相,好事还在后面等着他呢。汉武帝在公孙弘做了丞相后,一直觉得公孙弘缺了点东西,想了半天才猛然发现,汉朝自开国以来,凡是做丞相的,都是以侯爵身份登临的,而公孙弘正是缺了这么一个重要的东西。

汉武帝想到这里,就想着要给公孙弘封个侯,他没有侯爵身份是小事,自己的面子是大事,现在国家富强,丞相再怎么说也不能是这个寒酸的身份。

但汉朝的规矩是很严格的,如果你不是刘氏亲族,又没立什么功,封侯这事可能性不大。李广奋斗了一生,最终还是没被封侯啊。当初汉景帝想封窦氏几兄弟为侯时,丞相周亚夫死活不同意,理由就是高祖说过的白马誓,外戚不姓刘,凭什么封他们为侯呢。

不过后来周亚夫下课,汉景帝还是将窦氏几人封了侯,而且这条规矩一直流传下去,只要外戚智力正常,就都可以封侯。即使外人要说什么,外戚的关系摆在那里,也没什么可指手画脚的。然而现在汉武帝要给公孙弘封侯,就要废一番脑筋了。

可这事难不倒汉武帝,他下了一道诏就解决了:自从我登基后,一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武将文臣,只要有才华就可以封侯加爵。这样一来,公孙弘就顺利地做了平津侯,食邑六百五十户。公孙弘也因此在历史上创了一个神话:丞相加侯。公孙弘这下可是赚大了。

既然已经被封了侯,自然也就有钱养闲人了,从此公孙弘也开始附庸风雅,招买宾客。其实所谓的宾客分为两种,帮忙和帮闲,帮忙的管出谋划策,帮闲管溜须拍马。自从公孙弘招了这些宾客后,就开始享受现成的东西,将这些宾客的劳动果实拿来直接呈现给汉武帝。

公孙弘在这边坐享其成,汉武帝当然不会让他那么轻松。在汉武帝的手底下也有一批宾客,他们和公孙弘的宾客比起来可是绝对的大巫,汉武帝养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组建内朝,制衡相权。所以,每当公孙弘交来提案的时候,汉武帝都会让自己宾客中的一个去跟公孙弘辩论。前边公孙弘已经领教了朱买臣的厉害,最近又尝到了另外一个牛人的厉害,这个辩才就是吾丘寿王。

当然,公孙弘的认输不是因为每次他都理屈词穷,也不是因为他口才不好,而是因为公孙弘会做官,在他看来这才是最正确的为官之道。我们在前边说了,公孙弘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为官之道,一切顺从皇上的旨意,绝不跟皇上争论。所以每次辩论,公孙弘都认输,除非自己有把握让汉武帝同意的时候,才较真一下,不过大多数时候较真也不是真的较真。

但是,除了皇上,公孙弘可能跟任何人都较真,主父偃就是最好的例证。而很快,公孙弘又遇见了需要较真的人,一个是前边讲到的汲黯,另一个就是久违的董仲舒。

董仲舒怎么惹上公孙弘的?这事还得从主父偃那儿说起,不过具体原因应该归于行业竞争。

算起来他们三个是同一领域的人,三个人都是靠治《春秋》而发家,但主父偃和公孙弘却不得不承认,自己跟董仲舒比起来只是个愣头青。

话说董仲舒三年苦练,终于写出了盖世绝学《春秋繁露》。这本可以在儒家江湖里掀起狂风巨浪的武林秘籍,让主父偃和公孙弘的零散论文每每比起来都自惭形秽。

但任何武功都是有漏洞的,这本武林秘籍,当年也差点让董仲舒死在主父偃的手上。

事情是这样的:董仲舒治《春秋》的时候,将它与阴阳家学说结成一体,发明了一个阴阳预测学。董仲舒认为,世间的一切灾异都可以在《春秋》里找到根据,而且董仲舒在当诸侯相国时,实践这套理论也从来没有出过纰漏。

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诸侯国地方小,人们见识短。等董仲舒到了长安后,再实践那套理论,果然就出问题了。

有一年,辽东高庙及长陵高园的大殿发生火灾,董仲舒听说之后,就又翻《春秋》找依据,并将这些落实到了一篇文章里。还没等董仲舒交上去,就被主父偃偷走了。

主父偃之所以会知道这件事,是因为在他私下拜见董仲舒的时候,董仲舒将这篇没发表的论文交给主父偃看了。当时董仲舒没考虑后果,主父偃却在心里偷笑了,心想自己终于有机会扳倒这个经学泰斗了。

之后,偷得论文的主父偃就将它交给了汉武帝,汉武帝看了后,又叫来另外一个人看。这个人,就是董仲舒的得意弟子吕步舒。

当时吕步舒不知道这篇文章是自己的老师董仲舒写的,就在汉武帝问他写得怎么样的时候脱口而出:“这是什么狗屁文章,简直是胡扯!”

主父偃听后就笑了,对,这就是胡扯,世间的异常怎么能跟《春秋》胡扯到一块呢?

汉武帝听了之后,勃然大怒,于是下诏将董仲舒绑起来,斩了。后来吕步舒又给自己的老师求情,这才赦免了董仲舒。之后董仲舒收敛了很多,“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就随他去吧,这些灾异跟《春秋》也没什么关系。

死磕董仲舒

主父偃没有搞定董仲舒,自己后来却被公孙弘搞定了。不过到这时候三个人的游戏还没有结束,董仲舒和公孙弘的游戏还在继续,角斗还没有完结。

当然,公孙弘搞定主父偃不是敬重董仲舒,更不是同情他、可怜他,主要是因为主父偃欺负到自己头上来了。而且,对于董仲舒的学术水平公孙弘是知道的,与他交锋,是自取其辱,所以公孙弘没有主动去招惹董仲舒。哪承想,董仲舒居然主动来找公孙弘掐架了。

董仲舒觉得论学术水平,公孙弘远不是自己的对手,一个学术水平不及自己的人,凭什么位列公卿?而自己奋斗多年,又凭什么只能在诸侯国奔走无门呢?

董仲舒经过观察发现,公孙弘的成功靠的全是一张嘴,这张嘴把皇上哄得开心异常,想不升都难。想到这里,董仲舒心里就不舒服了,于是开始跳起来骂人。这话很快就被人传给了公孙弘,说董仲舒骂你溜须拍马,不学无术,你看怎么办?

公孙弘表面上不动声色,心理却开始冷笑:想跟我掐架,放马过来吧!很快公孙弘就找到了一个对付董仲舒的招数——借刀杀人。

要想杀人,刀一定要狠,公孙弘选的这把刀事实证明确实非常锋利,而且这刀一旦出手,就没有能逃过劫难的。这把刀,就是胶西王刘端。

这个刘端跟一个人很像,这个人就是那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刘彭祖。要不是刘彭祖在前边告主父偃的状,靠着公孙弘那一张嘴是不可能扳得倒主父偃的。刘彭祖厉害,刘端也不菜。刘彭祖阴暗是因为他专好此术;而刘端阴险,跟心理变态应该有很大的关系。刘端之所以会变态,是因为他有一个让男人觉得颜面尽失的毛病——阳萎。按照班固的记载,刘端一近女色,往往会数月不起,这样看来,刘端的病还不是一般的厉害。刘端的内心可以想象更是多么痛苦,身为诸侯王,身边美女无数,尽管口渴嘴馋,却始终碰不到。这种感觉,应该比死还难受吧。如果下辈子刘端可以选择,一定不会再选择做这个有病的诸侯王。

后来有一个人看着刘端后宫的美女肆意荒芜,就自告奋勇地帮刘端开发殖民地了。这个人就是刘端宠幸的一个郎官,其实如果这个郎官能知进退,也不至于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怪就怪这个郎官不光跟后宫美女胡搞,还搞出了后代,俨然将后宫当成了自己家。

这事搁在任何一个男人身上都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自己的女人被别的男人随便乱搞,还生了孩子,这不是公开蔑视我性无能吗?于是,盛怒的刘端就将这个胡搞的郎官和他的孩子、老婆全都杀掉了。

之后,刘端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看不顺眼的东西,一律杀掉,不管你是人还是物。从此,刘端的名声也越来越坏,一直坏到全国都知道有个变态的诸侯王。

其实那时候有很多人给汉武帝上书列举刘端的变态,但汉武帝念他是同根生就一直没有批准。后来又有人说,不诛杀刘端,至少也得惩罚一下吧,不然这样一直怂恿下去,很可能会滋生别的事端。汉武帝想想也有道理,就将刘端的国土削去大半,以示惩处。之后,汉武帝心情就爽了,因为这样一来不但惩罚了刘端,还强化了中央的权力。

汉武帝高兴了,被削去土地的刘端却大大不爽了,没想到连自己的兄弟都觉得自己是个变态,那好,那我就继续堕落下去吧,让你们知道什么是真的另类。

刘端之后就开始行动了,粮食烂掉,不管;仓库倒塌,不管。他还命令王国里的官吏,不准再向农民兄弟收租。更不可思议的是,刘端还将诸侯国的警卫通通撤掉,将所有的宫门都堵死,只留一小门,以方便他化装布衣,到处溜达。而溜达的地方不仅仅是田野山川,还可能是别的诸侯国家。那时候汉朝有规定,诸侯王必须呆在自己的地盘上,不能随便到别的国家。战国时候孔子的周游列国在他们看来是不吉祥的预兆。

也许你会问,汉武帝看刘端这样,难道就不管吗?他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了,但问题是派出去的相国根本就管不住。这些相国不是被刘端杀了,就是被刘端弄伤了,谁还敢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