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11445600000022

第22章 朱元璋的3号敌人——元朝(3)

忘记了他们擅长利用诡计,还擅长无情地使用宣传手段,在敌军中散布谣言,引发焦虑和恐惧。蒙古人散布虚假信息在敌军中造成忧虑的手法很高超多样。在所有的侦察、组织和宣传活动结束之后,在进攻最终来临的时候,蒙古军队会设法给敌人制造尽可能多的混乱和大破坏。最普遍的一种进攻形式是“乌鸦群集”或“流星”式攻击,类似于“灌木阵形”。用鼓作信号,或在夜间燃火,骑兵们就会立即从四面八方飞驰而至。他们从天而降,而后又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敌军被突袭和迅即消失的行动所扰,身心俱疲,伴随一波呼啸而来的嘈杂之后,紧接着的是一片死寂。在敌军还没来得及反应之前,蒙古人早已远去,留给敌军的是流血和困惑。完全没有规律性可循,防不胜防啊!

也忘记了他们的成功还源自于他们对首领坚定的忠诚。极端的忠诚,甚至胜过个人崇拜。

也忘记了就是因为这种种,使得曾经的蒙古帝国取得了异样的辉煌。他们征服了东蒙与华北,然后征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与呼罗珊,还征服了突厥族地区,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并且还侵入印度。他的帝国的疆土从里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罕和嘉桑。他卒后这个帝国分为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蒙古和中国;前三部分由汗分别统治;最后一部分作为帝国的主要部分,由大汗直接统治。成吉思汗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但是,看看,这样的丰功伟业竟沦落到现在这样不堪一击的份上!这叫九泉之下的成吉思汗如何闭得上眼!

难道是他们本来就不愿意过这种勉勉强强捏在一起、辛辛苦苦凌驾于别人之上、局促于狭小空间的生活,而宁愿回到大草原去过原来自由自在、引吭高歌、行云流水的日子?

总之,当1367年统一了南方的朱元璋有能力攻打元朝的时候,发现北方的统治者似乎早把南方忘记了,还在窝里斗得乐呵呵呢。朱元璋明白这是个良机,不趁他们乱哄哄的时候搏一把,万一又出个成吉思汗、察罕帖木尔之类的杰出人物把蒙古人团结起来,那咱就永无出头之日喽!于是朱元璋下令北伐。

北伐战争正式拉开序幕。

铲除余党不放松

决战的时刻终于来了。这个从社会底层走来的英雄,即将向最高权力发起冲击。从投军那一刻起,十五年的时间没有一时不是为了今天做准备,没有一刻积累不是为了这一天;从出生那刻起,不足四十年,却仿佛过了一个世纪。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成长为一个呼风唤雨的英雄,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千军万马指挥若定,伸出猿臂就能拥抱万里山河。

1367年十月,正式发起总攻,朱元璋派三支队伍同时出击。徐达、常遇春率大军二十五万,朝北方进发。

北部战场是主战场,北伐中原,夺取大都,最终推翻元朝的统治,是朱元璋最终的目的。这个战场当然是由朱元璋亲自指挥。朱元璋深知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地理和人文的原因,征服北方南方几乎从未胜过。东晋的北伐,南宋的北伐,无不以失败而告终。朱元璋深怕历史重演,因此再三叮嘱徐达,谨慎缓行,稳扎稳打,一见不妙就开溜。

同时朱元璋谨慎地制定作战计划,绝不轻敌。

朱元璋分析了一下当今天下的大势:山东有王宣父子,可是王宣父子狗偷鼠窃,没有什么长远目标;河南有王保保,但王保保名义上遵奉元朝,实际上专横跋扈,最终是弄得上疑下叛。对上,他不受信任;对下,他的部下也不听他指挥;关陇地区,也就是西北,是李思齐、张思道的地盘,这两个人虽然是元朝的官员,可是他们之间彼此是面和心不和,互相猜疑,而且他们与王保保之间也矛盾重重。

朱元璋分析完形势,对部下说,为什么元朝注定要灭亡?就是因为这些人鼠窃狗偷、专横跋扈、互相猜疑造成的。现在我们要北伐中原,各位将军,你们有什么高见?尽管畅所欲言吧!看来老朱还真的是很民主的,这样的风格绝对值得大家永远学习下去!

大将常遇春沉不住气了,他的爆筒子性格一点都没有变,首先说,现在南方张士诚平了,陈友定的势力也不足挂齿,我们现在有足够的兵力,直捣大都,必可获胜。都城被我们占领了,就可以抓到元顺帝,到时候擒贼先擒了王,天下就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了,正所谓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啊!

朱元璋听常遇春这么说,赶紧掐断他的话,说了句:“贤弟啊!死老虎要当活虎打,只有这样才能打败顺帝野心狼!”看来朱元璋比常遇春谋划得要深得多了。他认为,元朝从定都大都到现在,在中原统治了九十三年,如果从成吉思汗算起,大约有一百多年。一个建都百年的都城,其城池肯定是很坚固的,防守肯定严密。如果按照常遇春将军的话,直捣元都,能保证一举攻破吗?用肉搏就是撞烂了也撞不动什么啊!而且我们的后方很远,战线很长,一旦粮饷不济,敌人援兵四集,关门打狗,我们就彻底陷入进不得战、退无所据的境地了。进退无据,又怎么打胜仗啊?

一番话说得常遇春觉得自己的建议简直幼稚至极,眼巴巴的等着朱元璋说出自己的妙计。按照朱元璋的计划,第一步先打山东,不要直奔大都,打了山东就把大都的屏障撤掉了,打了山东再往西南走,把大都的翅膀切断,然后再西进,夺取潼关,控制西北地区,就等于是把大都的门堵死了。这时候的元朝大都,势孤援绝,可以不战而克。控制了山东、河南、西北、关陇地区,形成对大都的包围之势,逼迫大都投降。一旦我们拿到大都,再鼓行而西,大同、太原、关陇之地就可以像卷席子一样卷一个墨西哥鸡肉卷出来吃,西北也是一样。

大家听到这里,不禁拍手称赞:“好!”

于是,朱元璋任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领大军北伐中原。由淮河进入黄河以北,直取中原。临行的时候,朱元璋特别告诫诸将,你们这些将领不是不能战斗,但是持重稳定,军队有纪律,有大将风度的,谁也比不上大将军徐达。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谁也比不上副将军常遇春。我不担心常遇春不能打仗,我担心他轻敌。他作为一个大将,冲上前线与一个小兵拼命,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他鼓励徐达充分发挥能动性,像前面攻击张士诚时一样,告诉徐达可以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朱元璋针对每位将领的特点,一一具体指示。随后教育将士说,征伐的目的,不仅仅是略地攻城而已,在于平定祸乱,安抚百姓,得到百姓也就是得到天下了。因此所过之处和攻占城池,不要乱杀人,不要抢民财,不要毁坏民居,不要破坏农具,不要杀耕牛,不要掠人子女,如果军中有民间遗弃的孤幼,父母亲戚来认领,就要归还人家。这是积阴德的好事,大家都要做好。如此深明大义,天下必然回到朱元璋的手下。

最后朱元璋对大家说,伙计们,捛胳膊干吧!可不要叫我失望啊!

为了给自己的北伐战争找点充分的理由,并且,有口号喊出来才更能给大家鼓劲儿,1367年十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发布了著名的《奉天讨胡檄》,直指元朝。在檄文中他提出的口号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估计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就是源于此。

这几句口号给了老朱干劲儿,没事的时候喊上几句,平添勇气。有了这些书面的理由,谁能拦住他的正义之师?老朱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对于自己的北伐战争,老朱也有自己的一套说辞。首先,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宋朝灭亡了。但是那个时候宋朝的君主是英明的,大臣是优秀的,能够维持对天下的统治。

元朝初年,虽然有元世祖忽必烈这样比较有为的君主,有很多忠良的大臣像郝经、刘秉忠这些人辅佐他,足以维持天下。但是就在元朝政治比较好的时候,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冠履倒置,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得批评那些中原因循守旧的文人了,中国古代文人有一个观念,就是不能够用夷变夏,而只能够用夏变夷。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先进,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这就是冠履倒置。封建社会常见的不良现象等事情也很能激发起中原人对蒙古人的歧视转而变成驱逐的心理。这个理由看似牵强,但是很有市场。

不过后来的元朝皇帝不顾朝政,只顾当自己的建筑师,宰相私自印制钞票,大臣之间勾心斗角,不顾人民死活。各个衙门的官员趁机毒害百姓,发国难财。这种情况下也别怪老百姓要反你了。可以说朱元璋在这个时候提出要反抗元朝统治,是真的顺应了民意。老百姓正愁谁先第一个吃螃蟹,朱元璋挑起了头,正中下怀。一起反了!所以朱元璋注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舆论力量和群众基础,在战争中也可以享受到军民一家亲的鱼水之情,老百姓给送点水,做点饭,给你系个大红花,都是很有可能的。

朱元璋此时振臂高呼要反抗朝廷,是为挽救人民危亡而生的。

圣人就是我,我就是圣人!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此时的朱元璋就是一个救世主。

当然,关键时刻老朱还是要谦虚一下的,预备!开始!我本是一介布衣,八辈贫农,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了,大家不嫌我无能推举我当首领。跟着我风里来雨里去,有了一点地盘,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就:打败了陈友谅,歼灭了张士诚,南方这点土地现在基本算是我管(做哽咽状)。当然,现在百姓的生活比较富足了,有吃有穿也有喝,没事可以做点小生意,或者消遣娱乐一下。但是,我还是天天吃不好睡不着的,就是用蓝天六必治也不能吃嘛嘛香。为什么呢?我惦记北方的百姓啊,他们还在元朝的统治之下,没吃没喝没穿的,我怎么能安心得了?既然我现在有了一点点小资本,可以为大家提供一点生活上的保障(南方土地肥沃,人民生活基本是在喝油,可不是一般的富有,此时的老朱可以称得上是全国首富了),那我要继续努力,争取让北方的老百姓早点脱离虎口,得到解放。如果你在北方还有什么亲人、朋友,我们就一起联起手来推翻元朝统治。如果你没有亲戚朋友,那也没问题,我们吃得好也要他们过上像样一点的生活啊,我们都是一奶同胞的,对吧?而且,这样的整日征战,没准哪会家门口就放着个炸弹,这种日子不提心吊胆吗?是大家发挥自己的关爱之心的时候了,另外,推翻朝廷,我们去首都就方便多了,路上不会随便就遇见什么拦路虎的关卡,想做地铁坐地铁,想坐公交坐公交,私家车还是要少开,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嘛!

还有就是,朱元璋接着说,元朝政府很过分,把人还分得那么清楚,什么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的,大家都是兄弟嘛!

如果我有幸在大家的帮助下推翻朝廷,我一定会跟大家和睦相处,很多个民族是一家。也不会让那些汉人和南人吃的比猪还差,干得比驴还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我会平等对待他们,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但是前提是,他们愿意遵守法纪,愿意接受我们的管理,做一个安分的臣民。

到现在为止,朱元璋基本做好了个个方面的工作,群众方面、口号方面、作战策略方面、用人方面,几乎没有一处疏忽的。老朱这样做也不为过,因为毕竟是决死一战,胜了,老朱国仇家恨一起算清楚了;输了,老朱逃到天涯海角也不会被人家放过。关乎成败的大事,老朱不敢来得半点儿戏。

但是客观地讲,那时候的元朝实在是没有什么可打的,老朱的叮嘱也略显多余。明军一路行去,几乎兵不血刃。山东、河南、陕西等地的元军要么迎旗而降,要么闻风而逃。数得上的战斗,不过有数的几场。

老话说:兄弟阋于墙,共御外侮。蒙古人占领中原一百年,什么都学会了,就是这简单道理没学会。元朝军队几十万精锐,此时全部都对明军的进逼视若无睹,仍然一如既往的在自相厮杀!

连王保保也是一样,不长记性,眼看着国家要灭亡了,还将自己的主力军团拿去对付与他争权的李思齐,而只是将防守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弟弟脱因帖木尔。尽管这个脱因帖木尔是个人才,但是如果参照物是徐达和常遇春就玩蛋了,因为压根他就上不了擂台。

在这场对抗中,他充分了解到什么叫实力,什么叫厉害,在他美哉美哉地准备应战的时候,居然奇迹般地发现自己已经身在战场外,而自己原来的领地上早已经高高地飘起朱元璋的大旗。

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但是没办法,就是这么真实地发生了。

无奈,脱因帖木尔只好收拾铺盖回家了。

徐达、常遇春继续按照既定的计划向河南方向前进。在洛阳遇见了守将阿鲁温,誓死抵抗,看来还有点气势。他急中生智,占据了比较好的优势,但是他以为徐达和常遇春会在他的五万兵马前犹豫不前,但是,常遇春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什么叫速度。这一招直打得阿鲁温目瞪口呆。

最后,他“荣幸”地做了俘虏。

但是有一个人还是不得不防的,他就是王保保。

顺时势荣登大宝

历史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一个迟到的人,那些磨叽的人往往赶不上历史的脚步,从而被丢在时间的后面。

元朝皇帝还在专心地研究自己的建筑和木匠活儿,丝毫不知道今夕是何夕。但是即使他不研究建筑学也不加以实践,他依然不能阻止朱元璋——这个八辈贫农出身,流过浪,讨过饭,有过很凄凉生活背景的人,已经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建立了明朝——一个即将在中国历史上光耀200多年的朝代。

其实在这时候,徐达正带领北伐军队大踏步地前进,虽然还没有夺取大都,元顺帝还没有退位,可是那都是指日可待的事。朱元璋深切地感到,他即位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他要立刻昭告天下,他朱元璋就是新的真命天子。

1368年正月初四,东方的霞光穿破云层,显露出云开雪霁的好天气,整个应天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气息。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在这一天,必是群臣跪拜劝皇帝登基,而朱元璋必然会是先惊讶,然后再三地推让。

不必奇怪,中国历代皇帝都是这样一个模子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