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11445600000026

第26章 朱元璋的亲密伙伴(3)

陕西平定以后,朱元璋下诏,令徐达班师回朝,少不了对徐达论功封赏。王保保听说明军南还,觉得机会到了,率军围攻兰州。1370年正月,朱元璋再次任命徐达为大将军,而以李文忠取代已经病故的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师征讨。令李文忠领东路军出居庸关,深入蒙古草原,追击元顺帝,徐达统西路军出潼关,直捣定西,攻打王保保,使他们彼此自顾不暇,无法互相应援。四月,徐达与王保保两军相拒于沈儿峪,隔着一条深沟扎营布阵,进行了一场数十万人的激战。徐达用计从精神上折磨王保保的人马,让他们严重睡眠不足,自己这边则是三班倒,丝毫没有影响自己的作战力量。连着数日,不是流行音乐就是唱名家名段,元朝军队开始还有点兴致听听,后来直觉听得恶心了。王保保这边的人整日哈欠连天,哪里有精神反抗?可怜寒冬腊月睡觉的好天气,全让徐达这帮人给毁了。

看折磨了数日之后,徐达觉得折磨得差不多了,于是让人撤掉戏台子,准备夜深人静的时候杀敌人个回马枪。入夜,敌人利用难得的耳朵、脑袋休息日准备大肆补觉的时候,徐达派人悄悄潜入敌营,看守的人马朦胧着觉得有人过来了,晃晃悠悠走过去,还没回过神来就被打死了。徐达率众继续前进,将王保保的人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军队实力遭到重创。

第二天,徐达整顿队伍,又挥师出击,将士个个奋勇争先,而王保保这边的将士经过昨夜一晚上的惊吓,睡意倒是没了,但精神仍然不好。应该是刺激过度导致的精神有点混乱。在乱坟岗几乎全军覆没,徐达擒获元朝的宗室、官吏,俘虏敌军将士无数,并缴获了多匹战马和大批牲口。王保保见精兵悍将丧失殆尽,气急败坏地带着自己的妻子夺路而逃,由黄河经宁夏逃到和林,重掌大权。

北伐之后,徐达带兵返回京师,朱元璋亲自到龙江迎接,改封徐达为魏国公。此后,徐达除了三次带兵出征塞北,其余时间都在北平镇守。他统率部将修膳城防,操练军马,设备屯田,严为守备,使元朝的残余势力不敢轻易南下骚扰,对稳定北方的形势起了重大的作用,老朱称其为“万里长城”,真是一点都不为过。

治军严明功成不骄

徐达自带兵以来,南征北战,几乎所向披靡,攻无不克,被誉为“开国功臣第一”,在人才济济的众人中徐达脱颖而出。这又是为什么呢?

贫苦农民出身的徐达,饭都吃不饱,哪里有机会上学读书?但这可不能阻止他求知好学。他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平时在军营里,经常给博学的儒士送点小礼,恭恭敬敬地请他们讲兵书,虚心求教。出征归朝,也不顾征战的疲劳,乘车赶回家里同儒士讨论古代兵法,有时一谈就是一整天。这样的结果就是熟知古代兵法,掌握的军事知识怎一个渊博了得?而每次作战前徐达对作战方案的分析,总是非常透彻,令人信服。临阵指挥,莫不料敌如神,每战必胜。徐达直捣王保保太原老巢那次就实实在在地说明了问题。当时明军已经攻取了大都,王保保准备趁明军不备突袭大都,徐达闻讯,召集部将商议对策,他提议用批亢捣虚的计策来解北平之围:“王保保现在带兵远出,他的老窝太原就空虚了。北平有孙兴祖领兵戍守,可以挡住他的进攻。他以为我们一定会倾尽全力保卫大都,我们不妨杀他个措手不及,攻打他的太原老巢,拖他的后腿,让他进不能战,退无所守,如果王保保回师来救太原,那么就会进退失利,必然被我们擒住。”该建议得到部将的一致赞同。于是,他引兵北上,直捣太原,王保保听到消息,心想你个徐达完全不按照套路出牌,怎么可以这样?马上率兵回救太原,十二月,王保保的前锋万名骑兵匆匆赶到太原城下,被傅友德、薛显率领的几十名骑兵击退,王保保下令在城西扎营,压着明军布阵。徐达见元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军容不整,营垒虽然大但是毫无防备,听从常遇春的建议在夜里进行偷袭。并且此时王保保的部将豁鼻马暗中派人请降,表示愿作内线,徐达一看大有所为,就派五十名骑兵埋伏在城东十里之处,约定用举火鸣枪作为暗号。等到半夜,敌军进入梦乡之时,由郭英带领十几名骑兵偷偷摸进敌营,举火鸣枪。埋伏的骑兵得到信号,立即冲杀过来,常遇春也率领大队人马赶到,击鼓呐喊,遥相呼应,正在酣睡的敌军被鼓噪声惊醒,迷迷糊糊地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乱成一团。王保保正在营帐里秉烛夜读,没料到徐达来这一手,赶忙穿靴子,却怎么也穿不上,光着一只脚跑到青帐后面,找了一匹马,就跟着十八名骑兵往大同方向逃遁。逃出来才发现原来是一批很瘦的马。常遇春带兵追击王保保,王保保无奈地逃到甘肃。明军乘势攻占大同,分兵攻占未下州县,山西诸地很快被平定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徐达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逐步提高,日臻成熟,变得更加骁勇善战。

徐达治军极为严明,他深知,军队没有严格的纪律,不能做到令行禁止,就会失去民心,也不可能有强大的战斗力。当时,元朝的官军毫无纪律,到处烧杀掳掠,抢劫民女,有些农民军也是那样。为了严肃军纪,在攻占应天之后,朱元璋决定搞个苦肉计,找徐达商量,准备让他受一下委屈,徐达欣然同意。他忍辱让朱元璋当着许多将领的面,指责他纵容士卒,违反军纪,并把他捆绑起来下令按军法处刑。由李善长出面说情,让他保证今后不再违犯,请求免于处死。朱元璋这才下令给他松绑,让他带兵攻打镇江,立功赎罪,并宣布一定要严格约束士卒,有违反命令的,军法从事。徐达统率诸将带兵攻占镇江,号令严肃,没有发生任何烧杀掳掠的现象,城里的秩序非常稳定。附近的老百姓听说后,都盼着这支队伍能早日进城。徐达治军从此更加严厉,每攻下一个城镇,都要颁布命令,禁止烧杀掳掠的行为,凡是违反军令的,都要砍头示众。在攻下平江城入城之时,徐达派人传令全军将士,宣布了严格的纪律:掳掠民财的人,一律处死;毁人房子的人,处死;退到营寨二十里的人,也处死!有了这样的命令,全军将士没有发生烧杀掳掠的现象,居民很快安定下来,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徐达率北伐大军攻克元大都后,马上派兵守卫皇宫大门,并让宦官负责看护宫女、妃嫔、公主,申明军纪,严禁入宫侵犯骚扰。

因此,徐达是很有群众基础的。

任何一个成功的将领除了军令严格,也都是严于律己的。徐达深知,要让广大士卒做到令行禁止,不扰害百姓,自己必须首先做出榜样。当时在元朝官军和某些农民军里,许多人一当上将官,就胡作非为,拼命抢占财宝和美女。徐达则不然,他不好色,不爱财,就是一新好男人的典范,并且与士卒同甘共苦。有时青黄不接,他就和兵士一起挨饿。发现士卒病了伤了,亲自看望,给药治疗,还带着水果。将士们都忠诚于他。

徐达为人正直,嫉恶如仇。定远人胡惟庸阴险狠毒,1370年起任中书省丞相,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独揽大权,朝廷大事常常不待奏请皇帝批准,就独断专行。臣民的奏章,有对自己不利的从来不上报。朝中大臣,谁触犯了他的利益,一定会被那厮害死,刘基就是被他害的。

徐达非常鄙视他,敢于同他玩命。开始的时候,胡惟庸也想沾点徐达的光,于是没事儿送瓶茅台,拿条好烟,徐达把东西留下,先给胡惟庸点希望。然后把东西拿到老朱面前,这招着实厉害,物证在,胡惟庸无话可说。后来,胡惟庸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收买徐达的看门人福寿,企图陷害他。可谁知福寿不是一般的忠诚,揭发了胡惟庸的阴谋。胡惟庸罪行越积越多,最终被罢官处死,徐达更得器重。

但凡有真本领的人从来不在人前夸夸其谈,而拿着鸡毛当令箭的人就恰恰相反。徐达每年春天挂帅出征,暮冬回来,上交了将印就回家过俭朴的生活。朱元璋过意不去,曾对他说:“徐达兄打了几十年仗,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我把过去住的旧宅邸赐给你,让你享几年福吧。”这是老朱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徐达坚决推辞,拒不接受。朱元璋想这人真固执,便请他到府邸饮酒,把他灌醉,蒙上被子,抬到床上去睡,想用这个办法强迫他接受这所宅邸。徐达酒醒之后,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走下台阶,俯伏在地,磕头呼喊:“死罪,死罪!”朱元璋见他这样谦恭,不勉强他,就下令在这所府邸的前面,另外给徐达建造了一所宅第,宅第的前边还立了一座高高的牌坊,刻着“大功坊”三个字。

长期的戎马生涯、奔波劳累,使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1384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还应天。第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邸,享年五十四岁。

徐达从小就是个喜欢听战争故事的孩子,尤其喜欢听村里老人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在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他高出别人一筹的智谋总能让他成为游戏的赢家。那个时候没有人会想到,在元末农民大起义这个复杂的战争游戏里,几十年后的徐达会成为最出色的玩家,他将陈友谅玩进了绝路,将张士诚玩进了牢房,将赫赫无敌的蒙古骑兵玩出了漠北。中国历史的大一统从来都是由北向南的固定剧本,却在徐达的手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1368年的明朝北伐开了中国历史南方统一北方的先河,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从此敲响了分裂与灭亡的丧钟。

骑兵是蒙古人横扫欧亚的最大本钱,也是末代蒙古元王朝安身立命的最后法宝。蒙古骑兵曾骄傲地相信,只要跨上战马,他们永远是最优秀的战士。刘福通的北伐被蒙古骑兵击灭了,韩山童的宋政权被蒙古骑兵击灭了,当元帝国最后的猛将们正陶醉于这如夕阳余辉一般的最后胜利时,他们没有想到,一个叫徐达的汉人和他的骑兵部队将在中华大地横空出世,在公元1368年的北伐战争里彻底终结蒙古骑兵不可战胜的神话。徐达先后消灭了蒙古近二十万精锐部队,是对苟延残喘的蒙古帝国最沉重的打击。

在那场北逐蒙古的战争中,徐达与他的大明虎师仿佛一群出身贫贱却不知疲倦的登山者,从中原到西北,征服着一个又一个貌似不可战胜的障碍,将成吉思汗的不肖子孙们送上了逃亡与分裂的不归路。

徐达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优秀根本不足以形容他,只能说得徐达者得天下!

第一先锋常遇春

下面该介绍一下常遇春了。常遇春英年早逝,实在是很可惜。他是安徽人,估计小时候经常借助树枝的力量上黄山,所以有很长的胳膊,称得上是猿臂。这样的胳膊力气大,很适合玩射箭,射程一定比一般人远。他父亲有个很可爱的名字,叫常六六,原来不是怀远的,是后来搬迁入户的,有三个儿子三个闺女,很平均。常遇春也是农民的儿子,因为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当过一阵绿林好汉,惩奸除恶,后来跟了朱元璋,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战争生涯。

南下立功,升任元帅

勇猛善战,这是常遇春戎马生涯的最大特点,并贯穿于历次重大战役。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军渡江南下,在著名的采石矶战役中,面对着元朝水军元帅康茂才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随即挥军登岸,元军纷纷溃退,缘江堡垒纷纷归附。朱元璋乘胜率军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集庆,改为应天府。集庆及其周围地区的占领,使朱元璋获得一块财富之区,为在江南的继续开拓和壮大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的战斗,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与重用,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

1359年七月,朱元璋攻取金华后,派遣大将军常遇春进兵攻取衢州。常遇春率部一路杀将而来,首先攻取了龙游城。他在戎马倥偬间,还吟赋《龙游道中》一诗以纪行:“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字里行间,流露出英雄豪气。

当常遇春率领马、步、水三军到达衢州城下时,只见城垣壁垒森严,固若金汤。守城的元将伯颜不花的斤,是维吾尔族人,荆南王朵尔的斤之子。1356年授衢州路达鲁花赤,因功升浙东都元帅,擢江东道廉防副使,分守衢州。伯颜多才多艺,擅长诗歌,通晓音律,工于书画,他的《古壑云松图》至今仍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城中当时还有位汉名马浩的高官,即衢州路总管薛超吾尔,出身贵族,也是维吾尔族人,曾两度治衢,政绩显著。他与萨都剌、鲜于枢等交谊甚笃,也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竖栅栏,建奉天旗,从陆上、水上将衢州6座城门团团围住。常遇春又造吕公车、仙人桥、长木梯、懒龙爪等攻城军械,“拥至城下,高与云齐,欲阶以登城”,他又在大西门城下“穴地道攻之”。伯颜不花的斤面对常遇春部的猛烈进攻,凭借坚固的城垣,“以束苇灌油烧吕公车,驾千斤秤钩懒龙爪,用长斧砍木梯,筑夹城防穴道”,双方交战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这可急坏了常遇春,老常是个急性子,不会一直等下去。急中生智,他命令手下人挖地道进入南门瓮城,当年地道战时是不是跟常遇春学的挖地道,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果然这招很奏效。挖通之后,老常悄悄派人毁坏敌人的大炮,并且用种种手段策动元将张斌投降,做他的内线,从而内外夹击,一举夺得了衢州。常遇春攻取衢州城后,立“金斗翼元帅府”,设元帅和枢密分院判官,元朝在衢统治势力遂荡然无存。

西征陈友谅,战功卓著

1360年五月,常遇春与徐达一起攻打陈友谅的枞阳水寨,陈友谅率大军前来报复,四处扬言要攻取安庆。常遇春经过分析,觉得其中有诈,陈友谅的本意是夺取安庆附近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池州,乃是一声东击西之计。老常同徐达商议后,决定将计就计,设伏诱敌,陈友谅晕晕乎乎,着急上火,果然中计,在九华山遭到徐达和常遇春的埋伏,大败而去。更关键的是,老常也是个没有什么文化的人,没怎么看过书,但是想出来的点子跟兵书上一模一样,真不是一般的牛!

后来,陈友谅不甘心失败,带着自己的大军屡次前来招惹朱元璋,常遇春在这些战斗中,表现可圈可点,很多次立下大功。

前边也介绍过了,陈友谅占据了朱元璋的上游地区,很有可能趁朱元璋不注意的时候,使点什么坏,这让老朱觉得非常的耻辱。而且,陈友谅这厮武器非常的精良,还自己动手制造了很多的巨无霸大舰船,堪称造船业泰斗级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