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邦彦一生中最大的两个敌人,一个是王黼,另一个是李纲。他先是联合梁师成和蔡京的儿子蔡攸,一块进谗罢了王黼的官,后来又用相似手段让赵恒把主战的李纲和种师道免职。李纲在《靖康传信录》里记了一笔,这篇笔记里的自序里有一句话很提气:……虽使寇退,亦岂易支吾哉,故余于此录其实无隐,庶几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通俗地说,史籍的作用就在于让后人读到的时候清醒一点、脸红一下,否则历史就毫无意义可言。前几天读到张鸣老师的遗憾,他说现代人多不读史,至于善于遗忘更是中国人的共性了。看来李纲盼的“后之览者”实在不多。种师道就是《水浒》里鲁提辖提到的小种经略相公,北宋名将,比较能打。李邦彦挤兑这两人,是经过赵恒默许的,赵恒与其父一样,都想一门心思构建和谐社会,能不打就不打。
李纲和种师道的被辞职,激怒了太学生陈东,于是一场学生运动爆发。陈东带领太学生伏阙上书,把登闻鼓都敲了个洞。去上班的李邦彦被太学生们发现,揪住就揍,李宰相幸亏是足球运动员出身,以当年踢前锋的速度甩掉了愤怒的学生,保得性命。钦宗有太祖祖训压着,不敢派兵弹压,只得下旨让李纲和种师道复职,对李邦彦也不得不降职处置。然而十天之后,李邦彦又被起用任命为太宰,开封百姓大为不满巷议纷纷,为了避免发生群体性事件,宋钦宗无奈罢免了李邦彦,左迁邓州。
建炎初年,李邦彦被贬到广西,没几年就死了。如今桂林龙隐岩还有他的题字,落款是“河内李士美”,如果越南没叫这名的,基本可以肯定就是他写的。我不懂书法,看不出写的有什么好,感觉跟爱到处题字的领导干部们水平差不多。
此外李邦彦还在《金瓶梅》里出现过,小说第十八回,西门大官人犯事被通缉,就给李邦彦送了五百两银子,后者收钱好办事,就把海捕文书上西门庆的名字改成了“贾廉”——这名有点意思,廉洁这事确实没什么真的。有人考证,这个贾廉影射的就是大明朝一代权相徐阶,就是后来被海瑞告发乱占耕地的那位。
宋·汤思退《西江月·被谪怀感》四十九年如梦,八千里路为家。思量骨肉在天涯,暗觉盈盈泪洒。玉殿两朝拜相,金旨七度宣麻。番思世事总如华,枉做一场话靶。
进之容易思退难
汤思退,字进之,南宋浙江青田人。这地方雨水丰沛土地肥沃,弄个小书僮埋在土里,不用浇水施肥,第二年就能长出个宰相来。单是大宋一朝,青田就出了仨宰相,富弼、朱时非和汤思退。到了明朝又出产了一位刘伯温,大国师,被朱元璋誉为张良式的好干部。
小汤同学幼年在南明寺的僧房里读书,闲暇时与僧人们打打机锋谈谈禅,和尚们都说不过他。诗文写得也清丽脱俗,所以在家乡一带小有文名。绍兴十五年,汤思退考博学宏词科,一试即中,开始其仕宦生涯。那时他还年轻,天下还是秦桧的天下,汤思退不傻,秦相爷的门肯定是要“进之”的。不过秦相爷府,“进之”容易“思退”难,因此终其一生汤思退都被视为秦党,即便他不愿意也洗不清了。
《宋史》载秦桧就快挂掉之际,把副丞相董德元和汤思退叫到身边托付身后事。此举说明,秦桧是把汤思退看做自己人的。董德元不必说了,秦桧的副手,以五十三岁高龄会试高中,当时写的文章核心内容就是建议朝廷构建和谐社会,与金议和。秦桧和赵构看了都满意。卧在床上的秦桧嘱咐汤董二人一定要将自己的政策贯彻到底,还拿出两千两黄金分赠二人。董德元“虑其以我为自外,不敢辞”,汤思退“虑其以我期其死,不敢受”——面对一大坨黄金,两人态度各异,很值得玩味。董觉得不要金子的话,秦桧肯定想“闹半天你不是我的人”,假如不死,少不了有小鞋穿。汤思退的顾虑是,你说我要是收了他的金子,秦桧说不定会认为我盼他早死呢,假如不死,少不了有小鞋穿。两人的共同点是都惧怕秦桧,都知道秦桧父子有批发小鞋的传统。心态相同但选择迥异,很有心理学上的研究价值。
事后证明汤思退赌对了,就因为拒收秦桧黄金,宋高宗赵构认为他跟秦桧不是一头的,升了他的官,没几年,又擢升左仆射。不过毕竟是有案底的人,侍御史陈俊卿告他舔过秦桧秦熺父子两代屁沟,所作所为也都是以秦桧为榜样,这种复制品绝不能用。
另一位侍御史汪撤也上表,说秦桧虽死,但以汤思退为代表的秦党余孽仍然把持朝政背公营私专权植党,还把朝野流行的段子说给皇上听,“知不知,问进之;会不会,问思退”,这下起作用了,汤思退被罢相,但赵构还是给他留了个观文殿大学士的职位,工资待遇还是很高的。没有把他一罢到底的原因其实不难猜到,在对待金国的问题上,汤思退一贯“思退”,和赵构的基本国策保持高度一致,没站错队的大臣不管政绩如何,总有重新起用的机会。
长得像靶子你就别怪箭
隆兴元年,张浚的部队在符离溃败,一心想帮祖宗雪耻的宋孝宗泄了气,又把汤思退推到了相位上。谏议大夫王大宝、侍御史周操都觉得这个人有问题,司谏陈良翰更直接,说“思退奸邪误国,宜早罢黜”。宋孝宗却说汤思退“警敏”,先用着,以观后效吧。
后效就是这样的:金国来信要海、泗、唐、邓四郡,不给就打。请示孝宗后,汤思退就派卢仲贤去谈判,实际上就是拿土地换和平。走之前孝宗觉得不太甘心,就又嘱咐汤卢,视具体情况而定,别轻易就把四郡许了金人。卢仲贤到宿州后,被金国元帅布萨忠义吓得半死,不仅答应割让四郡每年交岁币,还保证宋以后管金叫叔叔。这样金叔叔很高兴,宋侄子很恼火,张浚的儿子张栻上书告卢仲贤丧权辱国,孝宗就治了卢的罪。
在割不割地的问题上,张浚和虞允文胡铨等人坚决反对,汤思退说动孝宗的话很有杀伤力,他说你们这么说是因为政权不是你们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爱国者的美名都让你们得了,皇上的位子要是都没了,谁负责!一提到政权问题,孝宗就坚定了,明确支持汤思退。此间朱熹也上奏折三次表示反对,无果,心灰意冷之下辞官回到了老家婺源“存天理灭人欲”去了。
隆兴二年,张浚建议孝宗迁到南京,这样借助地利优势稳固政权,再跟金国较量。孝宗又动了心,把正在出差路上给金送岁币的王之望召回,把辱国的卢仲贤发配郴州。汤思退见议和大计要完,赶忙跟皇上说万万不可,劝孝宗继续求和维稳。其实金国也未必想跟宋动刀兵,但他们的维稳目的有别于宋,吸血鬼对被吸血者恐吓和让其保持冷静克制,目的只有一个:能长久地把血吸下去——金人看上的,是大宋的土地和资源。
身为宋臣,汤思退看得很清楚,好奴才的成就感来自于主子的平安,所以既不在乎土地,也不在乎岁币,更不在乎叔侄的辈分。但这次宋孝宗没听汤思退的话,反而从未如此严厉地申斥:现在非秦桧时可比,你这么干连秦桧都不如了!汤思退害怕了,不敢再跟皇上顶嘴,转而私下对付主战派张浚,派龙大渊王之望两人掣张浚的肘,并搜集证据打小报告。居然收效,张浚被罢官下狱,孝宗最终同意割让四郡。
宋孝宗赵昚的特点是容易反复,不久又后悔了,觉得还是抗金好。汤思退就秘密派遣孙造告诉金国以重兵犯境逼孝宗回到主和的路上,这事不知真假,《宋史》也未必靠谱。靠谱的是布萨忠义随即率军渡过淮河一路烧杀。于是主战的宋臣都说,这是汤思退撤去守备造成的,所以他不思退也得了,夺了相印被贬到永州跟永州之野的异蛇做邻居。爱国大学生们也上书,要求严惩汤思退团伙,最好是杀之后快。老汤听说自己都引发学潮了,就心梗了,就死了。临死前留了首诗,最后一句是:番思世事总如华,枉做一场活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