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的大是清我官国,历是史能上为最老出百姓名伸冤的正义之神。他既是一位历史人物,又是一位传说人物。他的一生事迹,斑斑可考,各种史书史料的记载,大致相同,因此,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历史人物。他又是一千年来在民间名气最大的古人,通过说书、演戏,有关他的传说越来越多,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因此,他又是一位传说人物。他的事情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流传久远,真假难分。
如果要问包公的事迹是真是假?可以说:包公办案是真的,《包公案》的故事是假的。他当过开封府尹(首都市长),当时司法又不独立,当市长是民政、司法一把抓。他当然办过许多案子,包括大量为民伸冤的案子,因此,“包公办案”是真的。《包公案》是一部小说,其中也有一些“史影”(虽然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但是作了大量加工,只有一点历史的影子),大部分都是虚构的。有些案子,实有其事,但并不是包公办的,是后人加以附会,把它记在包公的名下。因此,《包公案》的故事是假的。
一句话说到底,在两千多年的专制王朝里,司法工作保护的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而不是老百姓的人权。像包公这样不怕皇亲国戚,能为百姓伸冤的事究竟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我们就要问一问:为什么宋王朝能够产生包公这样的人物?包公又凭什么条件敢于触犯统治阶级的利益,能去为民伸冤?如果是假的,这些传说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如此深入人心,而且经久不衰?我们也希望探讨一个“所以然”,多提几个为什么,找出其中的原因。
真实的包公是个什么样子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安徽合肥人。他的生存年代是999年到1062年,是北宋出名的清官。他平生正直无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为民除害,是当时以及后世老百姓最爱戴的人物。“包公”是大家对他的尊称。据出土的包氏墓志记载,他“其声烈表爆天下之耳目,虽外夷亦服其重名。朝廷士大夫达于远方学者皆不以其官称,呼之为公”。他出任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开封府尹、枢密副使,所以民间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青天,他的真名,反而不大为人所知。
从来都说清官“铁面无私”,铁是黑的,所以舞台上的包公都化妆为一个大黑脸,成了铁板一块,以说明他的不可通融,不讲人情。他既然办事认真,成天只讲原则,大概为人就缺少人情味。其实恰恰相反,包公一生的为人处事,都很有人情味,请看以下这些史实。
从官修史书、野史笔记、民间传说各方面来看,包公都没有“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作风。《宋史·包拯传》中说:“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你看,他能大开中门接待老百姓,叫他们有什么委屈尽管说,不要害怕。想不到当时的上访竟会如此方便。这位既能秉公执法待人又极富人情味的包公使得老百姓永久怀念,绝非无因。
包公28岁进士及第,取得了当国家命官的资格,不算很早,当然也不算迟。如果是急于做官的人,一定希望早日分配,立即走马上任。他却因为父母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决心在家侍奉父母。直到父母去世,守丧期满,才肯外出当官。这一耽搁,将近10年。这就说明他很重亲情,和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大不相同。
他的大儿子包 很年轻就病死了,大儿媳妇崔氏19岁嫁到包家,21岁就当了寡妇。包公很可怜她,劝她改嫁,崔氏要抚养幼子,不愿改嫁。可是非常不幸,过了4年,幼子又病亡。包公夫妇不仅自己劝崔氏改嫁,而且动员亲家母吕氏(崔氏之母)也来相劝。吕氏劝崔氏说:“丈夫死了,你守孩子;现在孩子又不在了,你还守什么呢?”崔氏却坚决地说:“谢谢妈妈的好意,现在公婆已老,家里只有一个幼弟,我怎么能舍他们而去!”包公只有两个儿子,包 早死。正因为崔氏尽心竭力把幼弟包绶抚养成人,以后包家子孙兴旺,到现在已经传了30代了。
对于崔氏不嫁这件事,我们应该作出公平的评论。如果包家为了维护家族的面子,不许她改嫁,阻挠她改嫁,那当然不对。当时包公地位不低,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同情、可怜自己的儿媳妇,一再劝她改嫁,足以说明他为人处事很富有人情味。从崔氏这一方面来说,她有改嫁的自由,也有不嫁的自由。如果她崇拜公公,怀念丈夫,自觉自愿地为了这个充满亲情的家庭付出牺牲,做出贡献,这不仅没有任何不对,而且是应当受到尊敬的高尚的行为。
包公的墓志与家谱都在,我们不难从中查明他家的世系。这样一查,就能说明包公劝媳改嫁与媳妇崔氏抚育幼弟成才确有其事,并不只是传说。
我们把从合肥出土的包拯墓志、夫人董氏墓志、长媳崔氏墓志、次子包绶墓志、次媳文氏墓志与继孙包永年墓志等记载加以排比,包家世系表是:
金兵入侵、宋廷南迁之后,包公的后裔迁移到了浙江。宁波天一阁现在藏有一本《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世界船王”包玉刚是包公的第29代孙,就是从这部宗谱中查出来的。看来,包家的后裔,确实是由包绶一脉传下去的。唐代韩愈幼孤,由长嫂抚养成才,千秋传为美谈。宋哲宗表扬崔氏的一篇“敕命”(由苏东坡执笔)中,就说崔氏的功劳可与韩愈的长嫂相比。
古今少有的戒贪倡廉诗
包公28岁中进士时,父母已老,他不愿为当官而远行,宁愿在家侍奉父母。直到父母都已去世,他才到扬州天长县去当了一任知县。任满后升任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在端州任上大约三年,人做了不少实事。例如治理西江水患、凿井、储粮、办学等等。特别是在整顿狱讼方面他下了很大的功夫,经他整顿之后,衙门里没有积压的案子,监狱里没有呼冤的犯人,可以说是弊绝风清,老百姓颂声大起。他这个包青天的名声,在端州任上就打下了基础。
他不是文学家,不是诗人。在后人替他编辑的《包拯集》一书中,一共只收了奏议171篇,家训一篇与五言律诗一首。在171篇奏议中,有关整顿吏治、弹劾贪官的占第一位,共25篇;举荐人才、探讨用人问题的占第二位,共24篇。其余各篇是对经济政策、国防问题、文化教育的建言。在《家训》中,他特别强调反贪。文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家族)大墓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至于五言律诗一首,称为“书端州郡斋壁”诗,内容是“反贪倡廉”,既可以训诫子孙,又可以奉劝时人。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修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燕雀喜,草尽狐兔愁。
史册有遗训,无贻来者羞。
总之是劝人做人要正直,只有正直的人才能成为国之栋梁;不做鼠窃狗偷之事,以免给后代子孙丢人。
历史上的一些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篇,有些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有些是歌颂志士仁人英雄豪杰的,但是像包公这样以戒贪倡廉为主要内容,可以作为走马上任的官员们的座右铭的,从古到今,还很难找出第二首来。
端砚(端州的砚台)是当地名贵的特产,在文房四宝之中,与宣纸(安徽宣城的纸)、湖笔(浙江湖州的笔)徽墨(安徽徽州的墨)齐名,在宋代是重要的贡品之一。过去的地方官常以向朝廷进贡的名义到处征收,遇有佳品就据为私有,以备日后行贿或作为礼品送人。包公在端州任上,命令工匠按进贡的定额制造,一个也不多收,所以他在离任的时候,敢说“不持端州一砚归”,一时传为佳话。包公做官公正廉明,远近知名,因此被宋仁宗召进京城(河南开封)任职。
包公出在北宋绝非偶然
在历代专制王朝中,有一种看起来似乎矛盾其实是必然的现象。那就是:朝廷一方面严惩贪污,另一方面又容许贪污腐败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长期存在。
家天下的专制王朝在一般情况下还是要严惩贪污的。例如汉武帝规定,对贪赃枉法的官吏处死后,一律陈尸示众。他的小舅子也因贪赃被处死。唐太宗于贞观四年下大赦令,连已判死刑的重犯都可以赦免,但是特别声明,贪赃枉法者一律不赦。宋太祖在位16年,两次颁布大赦令,都规定官吏贪赃枉法者不赦。为什么连判处死刑的重刑犯都可以赦免,惟独不赦贪官?他们也自有一番道理。因为老百姓每每迫于饥寒而为盗贼,但是贪官都享有俸禄,绝对没有一个是迫于饥寒才当贪官的,为什么要赦你!每一个皇帝都懂得,贪官一方面盗窃了国家的收入,另一方面又“官逼民反”,把老百姓逼到造反那条路上去,酿成天下大乱。严惩贪官,既保护了皇家的利益,又赢得了民心,一举两得,何乐不为!
历代王朝中也有贪污公行的时候,那大致是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皇帝太无能,近乎白痴,大权落到了小人手上;二是国家已乱,想管但是管不了。到了贪污无人管,或者想管又管不了的时候,这个王朝也就接近完蛋了。
包公这样的典型清官不出在别的朝代,而出在北宋,这有不少深层的原因,绝非偶然。
首先,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宋代是最重文治,政策最宽松,经济文化发展最快,老百姓的日子比较好过的一个朝代。对此,学术界早有定论。例如史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史专家邓广铭说:“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宋朝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虽然是职业军人出身,但他看够了武人专政、内战绵延给老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所以在他当权之后,决心重文(重视经济文化的发展)轻武(不再穷兵黩武,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采取宽松的政策,让知识分子有说话的机会,可以参政,并且立下誓碑,保证不杀大臣和“上书言事人”(对国家大事提意见者)。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之下,冤案当然就会少得多。如果像唐代武则天时期,周兴、来俊臣那些酷吏专以制造冤案为职业,遭到冤枉只好自认倒霉,根本就没有“伸冤”的可能性。那种时代也就不可能出现包公这种人物。
宋代重文治,对官员,特别是直接管理老百姓的地方官,在政绩中有所谓“三最”(三种最好的政绩)之说。其中“狱讼无冤,催科不扰,为治事之最”。也就是说,地方上不要出现冤案,征收赋税不扰民,这是朝廷对地方官的主要要求。
宋代对官员的待遇特别优厚,这就有“高薪养廉”的意思在内。官员的“俸禄”(收入)分为“正俸”(正工资)、“职钱”(职务津贴)、“禄粟(按级别给粮食)、“衣赐”(春冬各赐给衣料绢、绫若干匹,绵若干两)多种。此外对“从”(官员的侍从)另给衣粮。总之,政府对你全家(包括侍从)衣食所需,一切包干,使你全无后顾之忧。另外还有“恩荫”制度,一人做官,可以“恩荫”亲属数人到数十人,都能得到许多好处。所以宋代官吏,无不富有,一般都有良田美宅,退休之后能够优游林下,吟诗作文。由于宋代的厚禄制度,使得官员无后顾之忧,贪污的情况确实比别的王朝要少。知识分子不为衣食发愁,能够安心创作,所以文学艺术事业都很发达。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一朝就占了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