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给了你十分优厚的待遇,当然就更有理由要求你奉公守法,不得贪污。宋代制定了不少防止官员贪污的办法,也还行之有效。例如:
官员在试用期满之后的转正,与以后的升迁,都要有若干官员作保。本人犯了贪污罪,除依法严惩外,所有的保人都要连带受处分。一个人如果行为不检,没有人敢出面保你,你在仕途上就寸步难行。
大贪污犯要严惩,不在话下;即使是小贪,受了处分之后也要永远记录在案,每次调动,都要再把罪行交待一次。退休时的待遇也要低人一等,该给子弟的荫庇也没有了,让贪官在晚辈面前丢脸。一个人一次犯贪污,终身受到歧视,因此,大家相诫不敢随便伸手。影响所及,有些家族也订出家规,凡是有过贪污行为的人,死后不许葬入本族坟山,永作孤魂野鬼!宋代这些反贪良策,值得万世效法。
虽有良法,也要政局稳定,才得以认真执行。在赵宋的319年中,南宋不如北宋。南宋不过是偏安,而且一直受到金与蒙古的威胁,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北宋九个皇帝里面,政局最稳定的是仁宗时代。在他前面的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战争不断,直到真宗与辽国订了澶渊之盟,才赢得了一段和平时期。在仁宗之后的英宗,只当了四年皇帝。从神宗起,新党、旧党党争激烈,政局不稳,紧接着就是金兵南犯,北宋覆亡。因此,在整个宋代,政局最稳定的时期就是宋仁宗在位的42年。仁宗性格平和,治国宽松,在宋史中被称为仁主,所以谥为仁宗。包公从考中进士,出来做官,一直到受重用,全在仁宗时代(包拯死于1062年,仁宗死于1063年)。有一个比较宽厚的皇帝做主,一些慎重制定的良法才得以认真执行。只有在这种千载难逢的时代,才能出现包公这样的典型清官。
包公不畏权贵为民伸冤的事的确是有,可惜古往今来这样的事情是太少了。也只有在北宋仁宗时代,在当时的京城开封府,既有一个开明的皇帝宋仁宗,又有一个铁面无私不怕惹火烧身的包青天,这样的事才有可能出现。苍茫大地,悠悠岁月,这样的机会能有多少?老百姓要想伸冤,实在是太艰难了。
秦香莲的悲剧还会长期演下去
在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中间,某些官员在飞黄腾达之后,忘恩负义,停妻再娶的故事颇为不少,如《金玉奴棒打薄情郎》、《活捉王魁》等等皆是。老百姓同情弱者,痛恨忘恩负义的人,总希望有个青天大老爷出来主持正义。如果这个忘恩负义者来头很大,老百姓更希望有个不怕惹火烧身的清官来摸老虎屁股。包公严惩陈世美的故事恰好满足了老百姓的这种愿望,所以不胫而走,到处流传,千载不衰。可惜的是这个故事并非真人真事,如果是真事,在各种史料中总会查得出一点线索来,可就是查不出来。可以说,这个故事不过是民间艺人(包括说书的与演戏的)的集体创作,一千年来经过不断地加工,不断地修改,才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大家痛恨陈世美,但是光凭他停妻再娶这件事,不过是件重婚案,判不了他多大的罪,解不了恨,所以就加上了他买凶杀人(杀的是自己的妻儿)的严重情节,才好让铁面无私的包公从严惩处他。他的杀人虽然未遂,但是情节恶劣,才有处死的可能。老百姓希望的是法律公平,王子犯法,能与庶民同罪。对于刑具之分等级:如犯了死罪的皇亲国戚用龙头铡,各级官员用虎头铡,老百姓用狗头铡,反正一铡了事,倒并没有多大意见。在这个故事里,老百姓考验了包公———看他敢不敢触动皇亲国戚;也考验了皇帝———老包敢动你的女婿,看你还能不能沉得住气?包公和皇帝都禁得起考验,老百姓为此感到由衷的高兴。虽然许多情节都是虚构的,历代观众都能够慨然允许并且欣然接受了它。大家觉得舞台上的包公形象是真实的,历史上确有这样的人物存在。在老百姓含冤抱屈而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时代里,大家宁肯相信人间确有这样一尊“正义之神”的存在,而感到莫大的欣慰。
由于秦香莲的悲剧一代代地往下演,陈世美竟然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人物。20世纪50年代,进城干部抛弃了农村妻子,就常常被指责为“陈世美”,影响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暴发户包二奶,跟妻子闹离婚的事屡见不鲜。不仅有男陈世美,还出现了女陈世美。所以有些办案人员就把这一类案件直接称为“陈世美案件”。这一类案件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是会有,大家也就忘不了包公,除了包公,谁能治得了有权有势的陈世美呢!
不能给包公的黑脸上再抹黑
关于包公死后成为阎罗王的故事,是来自当时的一句民谣。因为包公秉公执法,不讲情面,不受贿,不收礼,在办案中拒见一切说客,所以当时开封府老百姓纷纷传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也就是说,对任何官员都可以打通关节,就是对阎罗王和包公打不通。这句民谣,对人是个启发。说书者和演戏者就会想到:在阳世里老百姓有冤难伸,受屈而死,死后就会成为冤死鬼,进入阴间的枉死城。年深日久,枉死城鬼满为患。何不请包公去兼个职,日理阳,夜理阴,两头兼顾,让许多冤死鬼沉冤得雪,早日投胎重回人世。不过这样一来,包公早晚会被累死,不如让包公在百年之后,去当专职的阎罗王,这更符合老百姓的愿望。在人世间找到包公的机会太少,千载难逢。生前找不到,死后也想去找,如果包公当了专职的阎罗王,那不就好找了吗?不要以为这是说笑话,包公后来当了阎罗王的故事,正是在老百姓这种天真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还不能说是异化了包公。
从南宋开始,以包公事迹为素材的说书、演戏越来越多。只要不违背历史人物的基本精神,说书、演戏之时作一些无伤大雅的艺术加工,添枝加叶,或者添油加醋,以吸引听众、观众,原无不可。不过添加剂不能用得太多,用得太多,就会变味,就会使历史人物异化或者丑化。
老百姓爱戴包公,是因为他能主持正义,不畏权贵,为民伸冤,为民造福。我们敬仰的是他的精神,而不是他破案的技巧与能力。可惜在一些公案小说与包公戏里,为了引人入胜,故意制造一些离奇的情节,让包公去主持“破案”,把他写成了一个东方的福尔摩斯与古代的刑警队长,这就使得包公异化,面目全非。
从南宋到明代,各种版本的《包公案》相继问世,虽然内容芜杂,兼及侠义,但是作品的主题基本不变,仍然是赞扬包公的公正廉明,为民伸冤。但是到了清代,许多公案小说已与侠义小说合流,而且主题已经暗中偷换,从为民伸冤逐渐变成了只为官府效力,许多侠客已经成了官府的忠实走狗。有些小说只维护纲常名教(封建道德),连民族大义也不顾了。通俗小说变成了庸俗小说,对包公的赞扬也变了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小说是《三侠五义》(后改名《七侠五义》)。此书把包公故事与武侠故事熔于一炉,从宋朝宫廷内“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说起,引出包公其人。由于包公的暗访,得知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的所在,使其母子团圆。小说中写到圣君宋仁宗与清官包公关系极为融洽,出现了太平盛世。许多侠义之士倾心包公,愿到开封府来投诚受职。经过包公一一保举,过去的许多绿林豪杰都归顺了朝廷,接受官职。侠客在包公的统领之下改邪归正,除暴安良,就是《三侠五义》这部小说的主题,也是同一时期许多侠义小说的共同主题。
侠客原是草莽英雄,他们行侠仗义,是靠自己的武艺在人间打抱不平,扶助弱小,打击豪强。他们即使是在主持正义,所用的手段也是非法的。因为他们不与官府合作,官府也不承认他们,他们之间无法通过合法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包公当时是首都市长,他的主持正义,为民伸冤,为民除害,完全是通过合法的途径来进行,不容许有任何非法行为。包公与侠客,本无合作的可能。如果要合作,那就只能是侠客放弃自己的“民间”立场,向官府归顺。《七侠五义》一书的内容正是如此。书中不仅把许多侠客写得奴颜婢膝,乐为臣仆;连包公也写得十分温驯,俨然是个奴隶总管。这与历史上正直刚毅、人人敬畏的包拯判若两人。虽然包公是个大黑脸,我们也不能再往他脸上抹黑,加以丑化。
小说与戏剧中的包公,有些被异化了,有些被丑化了,这些都走了样,并非包公的真面目。
小说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是杜撰出来的。宋仁宗与其生母也并未团圆,他是在生母死后才得知事情的真相。其事从头到尾都与包公无关。当时的史实是:宋真宗的刘皇后自己无子,李宸妃生了儿子,刘皇后要过来加以抚育。真宗死后,此子继位,刘皇后垂帘听政,掌握大权。仁宗做了皇帝,却不知自己的生母是谁;宫廷内外有不少人知道真相,都不敢说。直到李宸妃、刘太后相继去世,才由宗室燕王元俨揭开此事。仁宗非常伤感,追尊李宸妃为太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就是在宫廷之内后妃争宠争权互相倾轧的基础上编造出来的。
包公希望我们把他淡忘
1000多年来,包公这个历史人物的名气越来越大。就“公正廉明,为民伸冤”这一方面来说,从古至今,他堪称第一号人物,没有任何人能够与他相比。因为历代的贪官太多了,“衙门八字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老百姓信不过;老百姓信得过的,惟有包青天。
包公也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温度表。正如国家多难,外患严重的时候,大家就会想起保卫祖国的民族英雄岳飞一样,凡是政治黑暗,社会混乱,豪强横行,冤狱遍地,老百姓被欺压被敲剥得实在活不下去了,只有含血喷天、含泪呼天:“包公!您在哪里?”“包青天!您在哪里?”我们的包公耳根就不得清静了。可见,会不会出现包公热,热到什么程度,正是测定一个社会安定不安定,老百姓日子好过不好过的温度表。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朝代是元代,那时杂剧盛行,也是包公戏出现得最多的时候。为什么?因为社会太不公平,老百姓渴望公平,就只有多看包公戏,来求得一点精神上的安慰。元代的法律是公开的不公平,优容蒙古人与色目人,歧视汉人(北方汉人)与南人(南方汉人)。法律规定:如蒙古人与汉人相殴,蒙古人杀死汉人,只处罚金(公开把汉人当牲口对待);汉人杀死蒙古人,必须偿命。当时几乎是有官必贪,无狱不冤,关汉卿所写的《窦娥冤》正是最典型的冤案。凡是含冤负屈的人,谁不怀念包公?
包公如果地下有知,他一定希望后人把他逐渐淡忘。因为老百姓越怀念他,越说明当时生活痛苦,有冤难伸。如果社会安定,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去,当权者没有大兴冤狱,大家平时谈话很少涉及负屈含冤、打官司告状的事,提到包公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当然,包公作为正义之神,司法公正的象征,我们将会永远纪念他,但是不希望包公热一再重来,这也正是具有仁者之心的包公所希望的。包公是一位跨越时空的历史人物,不论海内海外,只要是中华文化传播得到的地方,他始终是在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古人。正是:
反贪反腐挽颓风,
秉公执法有包公;
众口流传海内外,
千秋共仰古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