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明代,是贪污腐败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这不是偶然的,至少是由以下一些原因所造成。
一是皇帝太专制。明代以前,历代都有宰相辅佐皇帝管理国家大事。宰相有一定的相权,皇帝不能完全为所欲为,所以国事还不至于过于混乱。明太祖朱元璋嫌宰相碍手碍脚,决意废掉宰相,由皇帝一人独断专行,内阁官员不过是奉旨办事的“秘书”而已。
二是皇帝不管事。皇帝享有最大的特权,他什么事都可以管。反过来说,他也可以什么事都不管,只顾自己享乐,对国家大事一点不负责任。例如嘉靖、万历这些皇帝都创造过20年不上朝,大臣认不得皇帝的笑话。要是在汉、唐各代,这种不负责任的皇帝早就被赶下了台。正因为明代的皇帝太专制,臣民对他们无可奈何,这种挂名皇帝才做得下去。他们自己不管事,必然大权旁落,落到小人手里。小人当权,必然贪污腐败,贿赂公行。
三是官俸太薄。在历代王朝中,宋代的官俸最厚,在职的可以享受很多福利,退休的也可以安度晚年。明代的官俸最薄,在职的仅能糊口,退休的大都生活困难。当然,高薪不一定能够养廉,因为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但是薪俸太低,让人活不下去,肯定不利于养廉。明代有些清官,辛辛苦苦一辈子,到了告老还乡,竟然筹措不出一家人的路费,到处求助,近于乞讨,使人看了寒心。
四是风气败坏。在社会风气良好的时代,清官受人尊敬,贪官受人鄙视,这种精神压力,能够对贪污腐败起到很不小的抑制作用。但是到了社会风气败坏,多数人已经笑贫不笑娼,笑贫不笑贪,道德的堤防就崩溃了。明代,特别是晚明,商业和手工业发展了,商品经济萌芽了,社会上既出现了一股“从商”的热潮,又形成了一种讲究奢侈贪图享受的社会风气。因为受到专制制度的束缚,从商的热潮无法推动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反而对贪污腐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贪官是皇帝培养出来的
照理说,皇帝也应该恨贪官,因为贪官不干好事,于国于民都很不利。但是事实上很多皇帝,尤其是昏君,都需要贪官,很多大贪官都是皇帝在有意无意之间逐渐培养出来的。皇帝欢喜戴高帽子,只有贪官才能投其所好,拍马逢迎;清官一副正人君子刚直不阿的样子,皇帝见了就不痛快。皇帝有了不良嗜好,包括好游乐、好女人、好大兴土木、好求长生不老之药,只有贪官才能心领神会,为之出主意,为之想办法,为之解决问题;清官对于这些事情肯定会抱反对态度,加以劝阻,如果是元老重臣,还可能倚老卖老地数说几句,使皇帝十分扫兴。一个昏君,只有和贪官相处才能感受到做皇帝的乐趣;如果和清官在一起,只会觉得难于应付,深感苦恼。
我们看看明代大贪官严嵩起家的经过,就不难悟出贪官是由皇帝培养出来的这一层道理。严嵩(1480—1567),字惟中,江西分宜人。他25岁时中进士,先后在北京、南京的翰林院任职,仕途还算顺利。后来因病还乡,在故乡埋头读书10年,擅长诗词古文,有了一点名声。复被征召入朝,进侍讲,国子祭酒。嘉靖七年(1528),任礼部右侍郎;嘉靖十五年(1536),升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主持修史。这时他已经56岁了,所担任的工作都是文职,朝廷也一直把他作为文人学士来使用。如果不是机缘巧合,他这一辈子也就是当个一般的文官,不会有以后的大起大落。这个机缘来自嘉靖的迷信道教,祈求长生。嘉靖即位不久,就听信某些太监的话,派人前往江西龙虎山召道士邵元节来京,封为致一真人,总领全国道教。当时嘉靖还没有皇子,经过邵元节建祈嗣醮,不久果生皇子。嘉靖非常高兴,拜邵元节为尚书,赐一品冠服。后来邵元节病死,死前举荐方士陶典真以自代。嘉靖复册封陶典真为“忠孝秉一真人”,加礼部尚书衔,食一品俸禄。有一次嘉靖出巡,陶典真随行扈驾。路上遇到旋风,嘉靖问主何吉凶,陶典真答“宫中将有火灾”。当晚行宫果然起火,嘉靖惊叹,认为陶典真真是神仙。嘉靖每次举行斋醮大礼,总要命文臣写一篇祷告太上老君的文章,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名曰“青词”。在群臣之中,有些人看不惯这种迷信行为,敷衍了事;有些人虽想迎合皇帝,但是功底不够,又写不好;因为这种“青词”要用四六骈文,讲究声韵平仄,对仗工稳。嘉靖比来比去,觉得只有严嵩的文章写得最好,以后就定下来由他一人撰写,把他提升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政。这是嘉靖二十一年(1542)的事。
这一年,恰好又碰上了一件奇案。有一夜,嘉靖夜宿在曹端妃的宫里,宫女杨金英想谋害皇帝,把丝巾套在皇帝的颈子上,不料误打了一个死结,谋害不成。结果曹端妃与杨金英都被处死。嘉靖遇祸不死,从此看破红尘,一意求仙,竟然移居到西苑的万寿宫里,专门与道士们讲求长生不老之道,既不回皇宫居住,又不临朝理事,与皇后、群臣都长期不见面。能经常与他见面的,就只有陶典真等一批道士和严嵩这位擅写“青词”的宠臣。
严嵩之所以能够成为嘉靖的宠臣,不仅是他能写“青词”,而且和他能够谄媚逢迎也有很大的关系。嘉靖本人迷信道教,也希望别人都跟着他相信。他自己戴香叶之冠,就赐给大学士夏言、严嵩等人每人一顶香叶冠。夏言拒不肯戴,推辞说“此非人臣法服,不敢用”。嘉靖很不高兴,认为是忤旨。惟有严嵩在奉旨召对时,把香叶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还在冠上蒙上一层轻纱以示尊崇保护之意。嘉靖见了非常高兴,从此就疏远了夏言,开始宠信严嵩。
虽然信方士,求神仙,炼制长生不老之药是历代帝王的通病,从秦皇、汉武开始,就是如此,不独嘉靖为然;但是科举出身的官员都是儒家弟子,只讲经世济民之道,不信怪力乱神之说,更不愿与道士为伍。与严嵩同时代的夏言就是如此。严嵩没有这种骨气。为了讨好皇帝,他不惜放下大臣的身段,去迎合陶典真这一批道士,互相吹捧。他这样做,虽然赢得了皇帝的欢心,却被当时的正人君子所不齿。
嘉靖两次选中了严嵩:第一次是欣赏他所写的“青词”,这给了他一个接近皇帝的机会;第二次是为了选择一个能够代替自己处理国事的大臣,以便自己能够脱身,一意与道士们讲求长生不老之道。这个任务本来应该落在首辅夏言的肩上,可是严嵩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屡进谗言,把夏言排挤出朝,就轻而易举地把这个重任揽到了自己手里。
在专制王朝中,皇帝可以不理朝政,但是必须把国家大事委托给有才能的大臣,才不至于败事。例如万历时期,皇帝也是多年不临朝,因为有张居正负责,天下得保粗安。嘉靖选中严嵩,实在是大错特错。严嵩只知阿谀逢迎,当当“帮闲”是可以的;要他“帮忙”来处理国家大事,他根本不是这块材料,既无方略,又无经验,父子当权20年,闹得政治混乱,贿赂公行,民穷财尽,天下骚然。
嘉靖四十四年(1565),严嵩父子事败,严嵩罢官,严世蕃被杀头,家产被抄没。
嘉靖四十五年(1566),海瑞上疏大骂皇帝,入狱。不久嘉靖因服用道士的长生不老之药,中毒身死,新皇帝继位,海瑞出狱。
隆庆元年(1567),严嵩在被抄家之后,贫困而死。
严嵩本无治国的本领,嘉靖宠信他,轻率地把大权交给他,又缺少任何监督,这不明明是叫他去当大贪官吗!明代几个当了权的太监,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等,全都成了大贪官,就是明显的例子。可以说,历代的,特别是明代的一些大贪官,都是由昏君纵容出来,培养出来的。
父子联手成巨贪
严嵩父子从表面上看起来并非一类人物。严嵩是一表人才,温文尔雅;其子严世蕃则长得又矮又胖,颈子又短又粗,还瞎了一只眼,举止粗俗。两个人的反差如此之大,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大量的历史记载看来,这父子两人倒是一对好搭档。他们各有所长,互相配合,密切协作,就把许多不容易办到的事情都办到了。严家的贪污王国是父子两人共同建立起来的,缺一不可。
严嵩在成为首辅,手握大权之后,已是60多岁的老人,体力不济,不得不叫儿子帮忙。严世蕃虽无才情,但做事的狡猾狠毒,却远远超过他的父亲。而且他精力充沛,对于许多要事都能不分昼夜,及时处理。官员们向严嵩请示之时,严嵩一时打不定主意,常常说:“等我与东楼小儿商量一下再定(严世蕃号东楼)。”这样一来,大家心中有数,不如直接求见严世蕃,办事更为方便。嘉靖不理政事,大权就落到严嵩的手中;严嵩精力不够,大权又落到严世蕃的手中。
严嵩蒙骗皇帝确有一套高明的手段,使人不易发觉。他要帮助一个人,先说其人的短处,然后婉言解释,得到皇帝的赞同后,再顺势加以推荐,每每得到皇帝认可。他要陷害一个人,则先说其人的好处,再逐渐揭出其隐私以触及皇帝之所忌。最后故意激怒皇帝,让皇帝亲自下旨行刑,他还在旁边表示惋惜。所以他害人不落痕迹,却能常常得逞。在他当权的20年中,被他陷害而贬官、充军、处死的朝廷官员达数十人之多,朝廷中比较正直、敢说真话的言官为之一空。其中死得最惨的有沈 、杨继盛等人。
1550年,北方的鞑靼军队大举入侵,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大掠而去。当时有锦衣卫经历沈上疏提出防守之策,被严嵩压制,不得上达。沈 非常气愤,就上疏弹劾严嵩,直指严嵩专权误国,请杀之以谢天下。此事在严嵩一手操纵之下,嘉靖下诏切责沈 诋诬大臣,先处以“廷杖”(在朝廷上公开打屁股),再发配保安州充军。后来严嵩父子不肯甘休,还派人暗杀了沈 及其两个儿子。
1553年,更有兵部员外郎杨继盛痛恨严家父子祸国殃民,不惜冒死弹劾严嵩,列举严嵩的十大罪状:一是坏祖宗之成法,二是窃君上之大权,三是掩君主之治功,四是纵奸子(严世蕃)之僭窃,五是冒朝廷之军功,六是引悖逆之奸臣,七是误国家之军机,八是乱黜陟之大柄,九是失天下之民心,十是坏天下之风俗。疏中说严嵩还有五奸,第一奸是勾结天子左右侍从,第二奸是勾结通政纳言之官,第三奸是勾结厂卫(官方的特务机关),第四奸是勾结科道,第五奸是勾结部臣。这是在严嵩当权之后,揭发他的罪行最为全面的一份奏疏。严嵩详阅之后,对杨继盛恨之入骨。为了杀鸡吓猴子,他决定对杨继盛加以诬陷大臣之罪,公开审问,用尽酷刑,一直折腾到1555年,才处了死刑。
杨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人。因为家贫,13岁才开始读书,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他为官正直,不畏权贵。他因大胆弹劾严嵩而获罪被杀,死时才40岁。临刑前赋诗曰:
浩气还太虚,
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恩,
留作忠魂补。
此诗当时流传颇广,知道此事的人无不痛恨严嵩。
沈 、杨继盛等人的死并不是白死,严嵩最后的失势还是被这些正直的官员告倒了的。因为告状的人太多了,各方面的反应太强烈了,嘉靖不能不产生怀疑。加之此时严嵩已年近80,精力不够,严世蕃因丧(母死)在家守孝,不能随其父入宫当值,严嵩的应对就常常让嘉靖感到不满。嘉靖四十年(1561),大学士徐阶被任为礼部尚书,入阁参政,代替严嵩。平日反对严家父子的官员眼见严嵩失宠,就通过徐阶纷纷告发严嵩的罪行。嘉靖拿不定主意,就让方士蓝道行来扶乩。乩坛就摆在嘉靖的面前。乩仙在盘中大书“严嵩父子弄权误国”八个大字。嘉靖问曰:“为何不殛?”乩仙答曰:“留待皇帝自殛!”嘉靖不禁为之动容。当时有御史邹应龙闻知此事,决心再上奏疏弹劾严嵩,揭发严家父子大量罪行,疏中最后说:“如臣言不实,愿斩臣首悬之蒿竿,以谢世蕃父子。”嘉靖看了奏疏,经与徐阶商量,决定下令叫严嵩退休,对严世蕃则下狱审问,结果判了充军,贬往广东的雷州。
严世蕃居然攀比皇帝
在对严世蕃的审问中,揭露了他们父子的大量罪行。严嵩对于不肯依附他们父子的官员们,或贬官,或充军,或处死,或暗杀,总之是一律排挤出朝。对于迎合、依附他们的官员,严嵩一律收为干儿子。有人问过严嵩一共有多少干儿子,他自己也说不清楚。正因为严嵩手握用人大权,他们父子就能够公开卖官,按质论价。一般是严嵩从皇帝那里争得了官员名额,就由严世蕃出面拍卖。严家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卖官时的价格不一,定价的依据大致是以下几个因素:一是级别高低,二是油水多少,三是地方远近,四是任期长短。
至于官员的升迁贬谪,不看政绩如何,只看他们对严家父子贿赂的多少。当时朝廷内外许多被免了职的贪官,只要重金行贿,就能重新起用。例如甘肃总兵仇鸾因贪入狱,他以3000两黄金贿赂严嵩,得以重新起用并且升官。抗倭名将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为国家立了大功,但他为人耿直,不会逢迎,不愿行贿,就被严党诬陷,下狱论罪。当时许多官员爱惜俞大猷这位将才,大家凑了3000两白银向严世蕃行贿,才保住了俞大猷的性命,充军到大同去,戴罪图功。是赏是罚,全凭严家父子一句话,无任何道理可说。堂堂的大明王朝,已经成了“严家老店”。
严世蕃虽然被判充军,但是不久就逃回故里,在袁州分宜大兴土木,大治园林,纵情享受,悠然自得,对于朝廷的惩处完全不当一回事。他的嚣张,激起众怒,就有袁州推官郭谏臣把他许多不法言行报告了御史林润。林润就去找了首辅徐阶,经过商量,仍由林润出面上疏,把严世蕃的不法言行尽情揭发。内容包括他在判处充军后仍然不遵法纪,到处乱跑,照样结党营私,无恶不作,甚至勾结江洋大盗,图谋不轨。最可笑的,是他常常口出大言,要和皇帝攀比。他家库藏黄金3万余两,白银200余万两,其他珠宝古玩又值数百万两。所以严世蕃经常自己夸口说:“朝廷不如我富!”他的生活极端糜烂,有小老婆27人,“粉黛之女,列屋骈居,衣皆龙凤之文,饰尽珠玉之宝。张象床,围金幄,朝歌夜弦,宣淫无度”。所以他又经常自己夸口说:“朝廷不如我乐!”
此疏既上,嘉靖震怒,立刻下令严惩。于是严世蕃被杀头,严家家产全部被抄没。80多岁的严嵩虽然未受刑戮,抄家之后,不久就贫困而死。可以说,嘉靖重用严嵩的结果,是害了国家,害了百姓,害了严嵩父子,也害了自己。正是:
巨贪什九是佞臣,
多由皇帝自养成;
君权无限非好事,
到头害己复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