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官贪官各行其道
11918900000016

第16章 不怕死的清官海瑞(2)

过去皇帝有过失,忠臣还会加以规劝,现在是你做了错事,做臣子跟着做,人人只知道拍马屁,没有一个人肯对你说真话,这不太危险了吗!

嘉靖还没有把全文看完,就已经气得把奏疏掷于地下,手足发抖,满面通红,连呼左右快把海瑞抓来,不要让他跑了。当时太监黄锦在旁回答:

“此人素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知触犯当死,已先买一棺,与妻子诀别,准备待罪于朝,故绝不会逃走。”

嘉靖听了这几句话,沉默良久,再把奏疏拾起来重看,叹口气说:

“此人之忠,比得上商朝的比干,难道要逼我当纣王吗?”

嘉靖的心潮起伏可想而知。由于海瑞不怕死的表现,他相信海瑞是一片忠心。要他接受意见,翻然悔悟,从善如流,他又绝对做不到;还算他知道纣王杀比干的故事,让他立杀海瑞,使自己成为纣王,他又不甘心;海瑞揭了他那么多的短处,说到他的许多痛处,要他高抬贵手,放过海瑞,他又无此大量。想来想去,举棋不定,最后他把海瑞关进监牢,还没有来得及处理,他自己就病倒了,而且一病不起。他的死因,主要是服了方士王金的长生不老之药,中毒而死。当然,对于心胸狭窄的嘉靖,海瑞的一顿痛骂,也是促成他早死的原因之一。嘉靖既死,其子隆庆继位,随即释放海瑞,官复原职。自认为必死无疑的海瑞,居然和死神擦肩而过。

清代的王国宪在《海瑞年谱》中说:海瑞的奏疏一上,“一日而直声震天下,上自九重,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主事(当时海瑞的官职为户部主事)也。”

一生都为反贪忙

大难不死的海瑞反贪污、反腐败的决心更大了,劲头也更大了。他向新皇帝请求外放,1569年5月,隆庆把海瑞提升为右佥都御史,以钦差大臣总督粮道巡抚应天10府。海瑞在到任之前,大张旗鼓地出了告示,说明自己此行一定要“革黜贪官污吏,搏击豪强,矫革浮淫,厘正宿弊”,也就是说,要向贪污腐败现象宣战。告示一出,吓得这10个府之内的贪官、豪强胆战心惊。他们知道这位海青天连皇帝都不怕,还怕什么!一旦撞在他的刀口上,绝对没有好结果,于是纷纷做了准备。有的官员辞官不做,告老还乡;有的官员四出活动,请调他省;有的官员甚至弃官而逃,到外地去暂避风头;有的豪强暂时闭门不出;有的豪强携带细软避走他乡;有的豪强从此收敛,把原来漆成红色的大门一夜之夜改漆黑色。老百姓则奔走相告,额手称庆,成群结队出来迎接这位能够为民伸冤的海大人。

海瑞在应天巡抚任内所取得的最大的政绩是勒令乡官退田,实现均田均税。他所到之处,老百姓告状的特别多。告状的内容大部分是乡官夺产,老百姓田产被夺,无以为生。经过调查,他发现在松江一带占田最多的是曾任国家首辅的徐阶一家。这一严酷的事实对他出了一个大难题,因为徐阶对他有恩,他在被关押时,徐阶一再出力保他。他被释放之后,徐阶又尽力推荐他。如果他顾念徐阶的恩情,对徐家占田的事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轻放过。但是这样不打老虎,只打苍蝇,怎能令人心服!国家法令又怎能贯彻实行!海瑞当机立断,他先去拜望已经退休在家的徐阶,感谢救助之恩。然后向徐阶告罪,说明退田之事必须依法办理,难以徇私。处理的结果,徐家侵占的田地全部退了出来,徐阶的三个儿子因为横行乡里,都被惩治,徐 、徐琨判罪充军,徐瑛革职为民。消息传开,有人佩服他秉公执法,不讲私情;有人指责他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广大的老百姓欢声雷动,因这次退田而受惠的人家,纷纷写了海青天的牌位供在家里,朝夕焚香膜拜。海瑞做事雷厉风行,这本是应该的。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引起许多矛盾激化,各方面纷纷告状,使得新皇帝穷于应付,只好把海瑞的职务调动,让他当个闲官。

后来,时局有了很大的变化。隆庆在位不过6年就病死了,传位给儿子朱翊钧,年号万历。万历继位的时候还是个小孩子,一切听命于首辅大臣张居正。张居正是个铁腕人物,做事负责任,有决断,但是不免有些作威作福,欢喜别人阿谀逢迎,对于非常耿直的人,并无好感。海瑞性格刚强,认定该做的事就要做到底,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对于周围环境,人事关系,一律不管不顾。因此有很多人恨他,怕他,不敢接近他。他虽然做出了政绩,得到老百姓的爱戴,但是在官场上却得罪了一大批人,经常受到中伤。在张居正考核各级官员的时候,就听不到对海瑞的好评。因此,在张居正当权的十多年中间,海瑞受到排挤,他自己又不愿意多加解释,所以就罢官闲居。

闲居期间,他只在家乡教几个生徒,闭户读书,倒也自得其乐。张居正死后,他又得到重用。1585年,万历任他为南京的吏部右侍郎,右佥都御史,让他管人事,管监察,发挥自己的专长,再去反贪污,反腐败。上任之日,南京的老百姓万人空巷,都来迎接。许多贪官污吏听说闲居了十余年的海青天东山再起,都不禁连打几个寒噤,相诫迅速收敛,以免惹火烧身。海瑞还向皇帝上书,主张对大贪官处以剥皮实草的酷刑。明初的朱元璋曾经用过这种刑罚。所谓“剥皮实草”就是把人的皮剥下来,肚子里装上稻草,成为标本的样子。恢复这样的酷刑当然已经不合时宜,但是由此可见海瑞对贪官的痛恨。海瑞堪称贪官的克星。

1587年,73岁的海瑞在南京任上病故。在他一生最后的两年中,他仍然努力不懈地去惩治贪污,平反冤狱。他去世的那一天,老百姓奔走相告,哭声震天,全城罢市。他的灵柩被运回海南,当时“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哭而奠者百里不绝,家家绘像祭之”。

骂皇帝的事业后继有人

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多么艰难多么危险的事,只要有人开了头,也就会有人看样学样,效法起来。海瑞骂了皇帝,不但没有获罪,还得了个好名声。这件事让许多言官受到鼓舞。海瑞骂的是嘉靖。后来的万历所作所为也和嘉靖差不多,长期不坐朝,不理事。更有甚者,该他管的国家大事他不管,不该他管的小事,他偏要去管,居然闹出了皇帝本人直接受贿的大笑话。万历十六年(1588),也就是海瑞去世的第二年,言官李沂上疏,直接揭发皇帝本人接受贿赂,包庇太监张鲸的罪行。因为事实具在,无可掩盖,朝野上下,到处流传,可以说是国家的体面,皇帝的尊严,扫地以尽。

次年,即1589年冬,大理评事 于仁又大胆上疏,直指皇帝患有“酒色财气”四大毛病。他说:正因为皇帝嗜酒贪杯、荒淫好色、敛财好货、任性使气,长期沉溺于深宫之中,不理政事,不听经筵(听大臣讲治国之道),使得国事日非,危险之至。这份奏疏写得十分激烈,真是一篇嬉笑怒骂的好文章。万历看了,大为震怒,就在宫中召见当时的首辅大学士申时行,把这份奏疏拿给他看,要他严办于仁。申时行看了之后,劝说皇帝对此事万万不可声张。如果流传出去,让外面的臣民知道了,信以为真,那将影响皇帝的名誉,非同小可。万历问他应该如何处理,他就为皇帝出了一个万全的主意。对于 于仁,暗中示意其引疾辞职,回家养老,不予追究,不了了之。对于这份奏疏,可以“留中不发”。(所谓“留中不发”,就是把难于处理、难于批答的奏疏一律留存于档案中,再不过问。)

海瑞骂皇帝这件大事虽然前无古人,但是后有来者,对于一些昏君庸臣,就是该骂。骂,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但是总能起到一些作用,也就是说骂总比不骂好。能够骂得皇帝不敢声张,也算是骂出威风来了。

在海南,听到有关海瑞的传说是很不少的。有个传说是:海瑞在他老家琼山的祖业只有十几亩薄田,此外并无任何财产。他罢官回家教书的时候,听说有人冒他的名买田放债,他火冒三丈,就写信给琼州知府,请求彻查此事。信中说:“我的薪俸所入,仅足日用,无余钱可以放贷;田产除祖业外,从未购入一亩一分。外间所传,都是假话,请求一查,以正视听。”知府早知他的名声,终于接受他的请求,查了个一清二白。

又据说他在临终时留下遗言:抬他棺材的人抬到实在抬不动的时候,可以就地下葬,不一定要抬回海南。后来把他的棺材抬到海口市西郊的时候,杠子断了,于是就地下葬,这就是现在的海瑞墓。海瑞墓地处交通要道,车辆往来频繁,一点也不寂寞。他留下这一遗言,不外是说人间到处有青山,埋骨何必桑梓地,是不愿意过分麻烦别人之意。

千秋共仰老天真

对于海瑞其人,当时就已经盖棺论定:他是一位大清官、南包公。千古清官,北有包拯,南有海瑞,所以把他称为南包公。在民间的说书场上,既有包公案,又有海公案,他们都是老百姓永远不会忘记的人物。

时间已经过去了400多年,大家对于海瑞有什么新的评价没有?有。在没有说出新评价的内容之前,请读者先看看以下两则寓言。

一则是老寓言“精卫填海”。相传炎帝之女名女娃,游于东海,失足溺死。其魂魄化为一鸟,名曰精卫,经常衔西山木石以填东海,希望把海填平。有人说:海瑞就是精卫,他反贪反腐的精神可嘉,但是效果有限,因为贪污腐败的东海是填不平的。

一则是新寓言。说是某处森林失火,烈焰腾空,长期生活在森林中的鸟兽纷纷逃命,只有一只小鸟舍不得自己长期栖息的这片森林,要想救火。她飞向附近的水塘,用自己小小的翅膀蘸起一点水来,洒向熊熊大火。这样冒着生命的危险一次又一次地去扑救,大火照样燃烧。有人说:海瑞就是这只小鸟。海瑞忠于明王朝,希望通过自己的反贪反腐来努力挽救明王朝的覆亡,但是他的力量太小,救不了这场大火。其志可嘉,其情可悯,他的努力解决不了问题。

很凑巧,人们通过这两则寓言,都把海瑞比做一只小鸟,赞赏他的努力,惋惜他的劳而无功,觉得他是在白忙。

对于这种新的评价,笔者不敢赞同。在专制王朝一片死气沉沉的气氛之中,能够出现这样一位“老天真”,拍案而起,挺身而斗(斗贪污,斗腐败),这应该是大好事。在一片唯唯诺诺的歌颂声中,能有海瑞这样胆大包天的人敢爱(爱老百姓)、敢恨(恨贪官、恨豪强)、敢说(敢于痛论时弊)、敢骂(痛骂昏庸的皇帝),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海瑞是说得少,做得多,做的都是惩治贪污、平反冤狱等等实事,每做一事都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这些事难道不值得做?万丈高楼从地起,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不都是从眼前的一件件小事做起的么!海瑞所做的并不是小事,也不是白忙,其影响显而易见。在当时,他的《治安疏》一拿出来,“一日而直声震天下”,激动人心,振聋发聩,在那暮气沉沉的时代里,起到了警钟长鸣的作用。对后世,他那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倔强性格,他那雷厉风行而又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办事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都能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从笔者看来,他并不是一只可怜巴巴的小鸟,而是一只无私无畏敢于翱翔于暴风雨中的雄鹰。这个倔强的老头子说话、办事都显得傻乎乎的,却是一位颇有可爱之处的老天真。他提出对大贪官恢复剥皮酷刑的建议虽然不免过火,不合时宜,却也如实地反映了他那嫉恶如仇的天真性格。这种人从古到今都太少了。正是:

为除时弊不顾身,

舍命上书见精神;

敢爱敢恨复敢骂,

千秋同仰老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