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官贪官各行其道
11918900000020

第20章 古来第一大贪官和(2)

五、更加酷似的,是两个人都刚愎自用,不听人劝,绝不认错。隋炀帝在发生兵变,自己已经落入叛军之手的时候,还强词夺理,嘴巴上绝不认输,直到被绞死为止。乾隆则比隋炀帝幸运得多,他的家底要厚一些,虽然每次南巡,都劳民伤财,民怨沸腾,但是直到乾隆退位,还未到民穷财尽的程度,所以没有造成大乱。白莲教在各地的大起义,已经是嘉庆年间的事。乾隆对于劝阻他到处巡游的意见一点也听不进,谁劝谁倒霉。他第四次南巡到达杭州,居然不顾体面,在深夜里换上便服登岸寻花问柳。皇后哭劝,被他一怒之下遣回北京,最后抑郁而死。最不像话的是在第六次南巡之后,大臣尹会一上奏章说:江南一带“民间疾苦,怨声载道!”乾隆大动肝火,下旨质问尹会一:“汝谓民间疾苦,试指出何人疾苦?怨声载道,试指明何人怨言?”他用这种横蛮无理的话来堵大臣们的嘴,实在是无赖之至。尹会一无法回答这种诘问,最后被判充军。善于应对的纪晓岚是乾隆的宠臣,平时很受尊重,只因为在规劝乾隆的时候说了一句“东南财力竭矣”的话,也被骂得狗血淋头。乾隆第六次南巡归来,已经74岁,大概是自己觉得精力不济,以后才没有再提南巡之事。如果不是他自己放弃,当时谁也不敢劝阻。

乾隆和隋炀帝一生的境遇,他们的性格、生活和工作作风,可以说是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最后的结局而已。两个人都是败家子,都是任意妄为,把祖上所积累的财富(实际上是老百姓的血汗)毫不吝惜地加以挥霍。只不过是隋炀帝已经挥霍完了,矛盾过分激化,引发一场大乱,他本人因此丧生;乾隆家底更厚,矛盾还没有达到引爆点,由嘉庆来进行抢救,才使得局势暂时缓和下来。

乾隆的反贪污是看人说话

根据史书记载,乾隆对于贪官的处理比康熙、雍正两朝更为严厉。乾隆十四年(1749),这位39岁的皇帝因见贪官太多,大动肝火,曾经说过:“此等劣员(贪官)多留一日则民多受一日之残,国多受一日之蠹”,“斧 一日未加,则侵贪一日不止”,因而力主多杀,快杀。终乾隆一朝,二品以上的大贪官被杀头的就有30人之多。

乾隆四十六年(1781),和 已经开始当权,乾隆对于贪污案件的处理,还很严厉。当时甘肃全省官员互相通气,私分公款,“竟无一人洁己奉公”,“竟无一人举发陈奏”。这使得乾隆大发脾气,他惊呼“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外省官官相护,牢不可破”。于是大动干戈,对总督勒尔谨赐死,其余贪官被绞死被杀头的共达47人。

乾隆似乎也懂得有许多民变是由贪官污吏所激成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台湾林爽文起义被镇压下去。闽浙总督李侍尧为死于战事的知府孙景燧等五个官员请求抚恤,乾隆非但不准,还严厉地指出:“若平日贪污,肆行剥削,以致众怨沸腾,激而生变。此等劣员,设其身尚在,必当明正刑诛,岂可因其被贼戕害,俾得滥邀恤典!”后来乾隆还下旨查抄了这些官员的家产。

要说乾隆是真心反贪污,那又不然。对于和 ,对于一些他所喜欢的督抚高官,他又百般回护。他还三番五次委托和 去查办重大贪污案件。有一次,御史钱沣弹劾山东巡抚国泰贪赃营私,乾隆命和 与都御史刘墉同往查办,钱沣也随同前去。和 多次接受国泰的贿赂,所以暗中袒护国泰,随时通风报信。在查库时,他只抽查一下国泰事先准备好的几封银两,就想草草收兵。钱沣不答应,力主暂时封库,再作彻查,结果查出了不少弄虚作假的证据。国泰的罪行虽然暴露了,受到处理,包庇他的和 却安然无事,照样升官,照样受赏,照样管理户部,掌握国家财权。又有一次,内阁学士尹壮图上疏,说是各省库存空虚,和 狡辩说不会如此。于是和 派自己的爪牙侍郎庆成陪尹壮图到各省去检查。庆成每到一省,先派人通风报信,等到对方作好了准备,才去查库。这样检查,自然查不出毛病来。最后,尹壮图反因奏报不实而受到处分。此后,不论和 如何横行,文武百官都不敢说半个不字。大家心中有数,皇帝是铁了心要保和 ,任何人都扳不倒他,御史的弹劾都是枉然。这正是君主专制时代的特色,是人治而不是法治。所谓惩治贪污,不过是皇帝要想打击他所不喜欢的人的一种手段。对于他所喜欢的人,则不惜保护到底。

和的家是皇帝的小金库

乾隆所喜欢的臣僚当然不止和 一人,但他对和却特别宠爱。和 结党营私的事情已经暴露多次,他都不加追究,听其蒙混过关,这是为什么?原来其中有个很大的秘密,可以用一句话来揭穿,那就是:和 的家是皇帝的小金库。

本来,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全国的财富都是皇帝一人的私产,他愿意怎么用就怎么用,没有人管得了他。但是事实上并不如此简单,皇帝要对全国实现有效统治,还得要依靠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有时候还得对各方面的意见应付一下,迁就一下,很难做到真正的一人做主,独断专行。在清王朝,既有一批坐食俸禄的满臣,又有许多手握实权的汉臣。皇帝要办一件事,满臣首先要考虑此事合不合祖宗成法,如果觉得不合,就会 嗦嗦地劝阻;有些忠心耿耿的汉臣,也会议论此事是否有利于江山社稷,如果认为不利,也会冒着风险来进谏。这样七嘴八舌,议论纷纷,皇帝经常觉得耳根不得清净。而且,皇帝长期生活在深宫之中,一举一动都要受到礼仪的限制,行动上没有一点自由,未免苦闷。历代皇帝每每宠信一些太监、佞臣,引为心腹,大都是希望他们能为自己充当耳目、出出主意,办一些不便公开的事情,例如微服离宫外出,寻欢作乐。

乾隆多次“南巡”,这对他本人来说,能够暂时脱离宫廷的约束,去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并且纵情游乐一番,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但若开支太大,就会召来不少的非议,还会有人苦苦劝阻,想来令人心烦。要想方便,最好是在户部之外另设一个“小金库”,不办任何手续,随时可以开支。当然,什么“小金库” ,什么不经过财政收支系统,进行“体外循环” ,这都是现代人用的词语,古时候绝不会有。但是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古今都有,虽然说法不同,其事情的实质是一样的。例如古人称为“致仕”,今人称为“退休”;古人称为“兴讼”,今人称为“起诉”。在这样的情况下,借用今人的词语来说明古人的事,理解起来就可能要真切得多。

如果乾隆是个大老粗,遇事蛮干,不顾后果,不怕背骂名,不怕当暴君,那他就可以逼着户部拿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用不着瞻前顾后。但他已经成了醉心于汉文化的满人皇帝,又略有一点文才,很想当个“圣君”,所以凡做一事,都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要能够赢得当时的实惠,二是要能赢得身后的虚名。最好是名利双收,因此才逐渐打起“小金库”、“体外循环”这些馊主意来。

一件事情,总是因为有此需要而产生。产生之后,又经过多次操作,才会逐渐成熟。乾隆晚年依靠“小金库”进行“体外循环”,也是如此。清代官员们送钱给朝廷的事,从来就有。这种行为可以叫做“贡献”,也可以称为“报效”,基本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罚金性质,即官员们犯了错误,要想免除处分,主动捐钱补过。错误犯得小,可以“罚俸”了事(即扣发某一段时间的工资或奖金)。错误犯得大,就得拿出一大笔钱来赎罪。说得难听一点,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贿赂行为,不过行贿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朝廷,这笔收入当然是上缴国家财政。另一种是献金性质,即官员们本身无任何过错,而是在国家操办红白喜事,或者兴建什么大工程的时候,自愿贡献一点力量,表现自己的忠心。官员们的报效,随时都有。如果是在平时,自然一律上缴国家财政(上缴户部),不存在什么“小金库”的问题。但在乾隆南巡之时,官员们前来见驾,并且有所报效,这些钱是否一律上缴国家财政,就有伸缩余地。开始的时候,可能都是上缴的,后来觉得就地收支,手续更为方便,前来要求报效的官员们既然当面向皇帝奏明,他的人情不会被埋没,你们办事的人是否把这笔钱上缴户部,他就不必担心了。狡猾如狐狸的和 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于是不通过户部的收支数字越来越大,这种不合法的“小金库”制度也就逐渐形成。通过国家财政系统的收支(可以称为第一渠道),自然斑斑可考,有案可查;但是通过宠臣和 经手的收支(可以称为第二渠道),也就黑幕重重,谁也说不清楚了。和 既管吏部,手握用人之权;又管户部,手握用钱之权,就可以擅权纳贿,卖官鬻爵,不尽财源滚滚来。因为第二渠道的收支缺少合法手续,查不清,道不明,即使有些谣传,只要皇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查,不办,拖过一段时间,也就烟消云散。

皇帝用钱取自“小金库”的办法对乾隆十分有利。一切贿赂,一切“贡献”,都由和 去收;需要用钱的地方,都由和 去付,收支都由和 去操办,他只坐享其成。出了漏子,他可查可不查。他认为需要查的,查出了问题,是他这个皇帝英明;他不想查的,可以装聋作哑,一拖了事。真正出了难以掩盖的事,自有和 与和 的走狗担当,做皇帝的,最多只算“失察”、“受蒙蔽”而已。

和也乐于当这个“小金库”(其实不小,常常比国家的大金库还要大)的“大总管”,只有这样,他才有“中饱”的机会。他和 文无真才实学,武无汗马功劳,凭什么能爬到军机大臣与文华殿大学士的地位,能够位极人臣。他靠的是吹牛拍马,阿谀逢迎,始终忠心耿耿地为乾隆卖力。他平生事业只有一个斗大的“贪”字。靠着这个“贪”字,他能让乾隆始终活得舒舒服服,也使自己的家财不断地膨胀起来。

在和 的身后,其实还有一个“大贪”存在———那就是乾隆。和 是只贪利,不贪名,只要有利可图,名声再坏他也满不在乎。乾隆这个“大贪”比他更高一等,不仅贪利,而且贪名。贪利,是为赢得当时的尽情享受;贪名,是为骗取身后“圣君”的美名。这就是乾隆始终包庇和 ,一直包庇到自己离开人世的那一刻为止的真正原因。这也是乾隆一死,嘉庆就迫不及待地立刻对和 动手的真正原因。

和跌倒,嘉庆吃饱

清代乾隆晚期,在乾隆的默许之下,由和 进行操作,经过20年的经营,织成了一个以北京为中心网络遍布全国的贪污网,结党营私,专权误国。对于这个贪污网,不仅文武百官不敢触动,连一些皇子也不敢招惹。因为和受到乾隆的特殊宠信,那些皇子们要想继承帝位,都希望和 能在乾隆面前帮着说几句好话,谁若得罪和 ,等于毁掉了自己的前程。1796年,乾隆传位给嘉庆,自己当了太上皇。这位太上皇并不放权,宠臣和 还是照样当他的军机大臣、大学士,专权如故。嘉庆虽然明知和 罪恶滔天,还是小心翼翼,丝毫不敢得罪他,惟恐得罪了他,就会变生肘腋,招来不测之祸。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年已89岁的乾隆寿终正寝。嘉庆在当天发布的哀诏中,仍不动声色,把和 的名字列于诸王之下群臣之上,委办丧事。第二天他就把和 撤职查办,接着就是赐令自尽,大举抄家,公布他的20条大罪,对其子额驸丰绅殷德夺爵,对其死党户部尚书福长安等人杀头。嘉庆公布的这份罪状显然是在避重就轻,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一些问题来。

朕(嘉庆自称)于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谕旨,而和 于初二日,即在朕前先递如意,泄漏机密,居然以拥戴为功,其大罪一。

上年正月,皇考在圆明园召见和 ,伊竟骑马直进中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莫此为甚,其大罪二。

又因腿疾乘坐椅轿抬入大内,肩舆出入神武门,众目共睹,毫无忌惮,其大罪三。

并将出宫女子娶为次妻,罔顾廉耻,其大罪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