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二十几岁要懂得的人生经验
11991100000005

第5章 掌控好做事的尺度

§§§第一节 沉默有时是一种自我伤害

生命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误会,甚至是别人的诋毁,如果我们此时还坚持“清者自清”的古训,那么,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

“沉默是金”被很多人所认同,认为有些事情无须过多解释,时间终会让真相大白的,但是很多时候,如果不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就会给我们造成巨大的物质上的损失,以及长时间精神上的折磨,甚至让我们因此丧失生命。

在一个治安状况很差的城市中,一位检察官正直、勇敢、不屈不挠地与恶势力斗争,因而引起了当地许多暴力团伙的刻骨仇恨,一再威胁、恐吓、骚扰,但检察官员毫不动摇。不料,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社突然报道了他与女职员的亲密关系,还配发了两人在一起走路、交谈的照片,文中对他的评价是“伪君子、无耻之徒”。其实那不过是一次公务会面,而检察官对此也不想理会。岂料,这样的谣言越来越多,检察官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甚至家人也不再信任他。当他得知自己将接受一次关于受贿指控的调查时,他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选择了死亡,用血的惊叹号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他的遗书中,他写道:“现在我知道,名誉比生命价值更高。在我被彻底玷污之前,我必须离开……”

一个坚强的硬汉,败在了捕风捉影的谣言下。他的敌人深知暴力手段不仅无法损害他的名誉,还会为他增添光彩;而只要一点点谣言,就能在他的名誉上制造一个污点,失去人们信任的他只会走向毁灭。

生命中难免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误会,甚至是别人的诋毁,如果我们此时还坚持“清者自清”的古训,那么,受伤害的只能是自己。沉默并不是最佳的选择,只有站出来,采用适当的方式澄清自己才可能消除谣言和影响,维护自己的名誉。

台湾产的“玛莉药皂”本来是销路很好的商品,但由于一度传说由美国进口的药皂中“G-11”含量过大,有害人体,于是它的销量一下子萎缩了2/3。制皂公司在检测产品没有问题之后,决心挽回信誉。

他们在台湾的主要报刊上同时刊出一则《玛莉征求受害人》的广告。说凡是因使用“玛莉药皂”有不良反应的,经医院证明,且复查属实,就可以得到50万新台币以上的赔偿。但要求受害者10天之内将有关证明直接寄到律师事务所。3天以后,他们又刊出这则广告,印出“截至目前为止,无应征受害人”。又过3天,广告再次出现,说“应征受害人有两个”,然后说明其中一个没有医院的证明,不受理,而另一个在复查中。再过3天,广告第三次出现,题目为《谁是受害人》,说那个受害人经复查,皮肤红疹为吃海鲜所致,受害人自行撤诉,并申明,一过10天期限,就不再受理此类案子。

等到超过10天期限后,他们马上登出整版广告,标题为《我是受害人》,说自己才是最无辜的受害者,因为寻遍世界各地,并无“玛莉药皂”致病先例!广告上设计了一副手铐铐着“玛莉药皂”。这则广告一做,果然引起轰动,轰动之余便是“玛莉药皂”的销售量回升。

值得说明的是,广告中有两个应征受害人是公司虚构的,属于做“假戏”,然而也正是这“假戏”取得了吸引顾客瞩目的效果。

如果“玛莉药皂”的厂商对于谣言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认为时间会证明一切,那么“玛莉药皂”的销量一定还会受到影响,因为一旦有了坏的影响,人们一般就会采取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销售量长期受到影响,导致的则是企业的生存危机,如果企业都倒闭了,还谈什么“清者自清”,所以时间上根本不容许真相的证明。厂商正是采取了巧妙的方式澄清了事实,才让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得到了好转。

因此如果遭到误会,或者诽谤,就需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消除误会和影响,以减少损失和伤害。

§§§第二节 不能因善良而失去原则

善良不是错,但是如果因为善良而失去了原则,那么,这种善良就是一种错。

二十几岁,我们开始接触社会中的两难抉择:是保持友谊还是做到公正,是继续贫穷而刚正还是享有物质而失去灵魂,是坚持梦想还是回归现实……如果有一天这些问题扑面而来,如何招架得住?或许我们都是一群善良的人,我们无法忍受朋友的苦苦哀求,无法很坚决地去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但如果有一天,我们因为善良退缩了,从而失去了原则,那么即将受到惩罚的只能是自己。

当我们为自己的朋友以不公平的方式谋取了一个位置时,我们可能面对的是永远失去威信,以及别人的尊重;当我们因为是熟人,而原谅了对方的错误时,那么,面临的可能后果是所有人都会对你犯错误,而且理由充分地回击你……至此之后的生活,一团乱麻。所以,做人不该因为善良而失去原则性,公私分明、客观公正、通情达理才是该做的。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明珠就是一个为了原则可以“六亲不认”的人。

1994年底,董明珠在企业危难之际,受命出任格力经营部部长。不久,她就做出了一个超越常理的决定:去找洪总经理要财权。客户究竟在公司账上有没有钱、有多少钱,只有财务部才清楚。一些客户打了货款到格力却拿不到货,而一些客户没钱却拿到了货。有时经营部要发货了,开票员问这人有没有打钱过来,财务那边总是说:“我们也不清楚,要查账才知道。”这样,无论经营部如何负责,只要财务部不配合,都是事倍功半,难以使经营部的工作正常运转。长此下去,只怕又要重蹈格力以前的管理现状,职责不清,工作混乱。这是董明珠绝对难以容忍的。

洪总经理经过考虑,划出财务部的一部分归董明珠管。机会来之不易,董明珠慎重对待,她和有关同事一起建立了一套循环监督机制:计划受财务监督;财务受开票员监督;开票员受电脑统管监督;电脑统管受计划监督。

制度建立之后,关键就看能不能真正实行了。很多企业都有非常完美的规章制度,但就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能坚守原则,太会变通,以至于虽然很多企业都确立了一个清晰的愿景,但却总是事与愿违,无法实现。而大家都知道董明珠是一个坚守原则的人,所以当她强调“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理由破坏以上机制”的时候,了解她的人都明白,谁敢破坏这个制度,谁就要倒霉了。很快,一个合理的网络便形成了:财务说有钱才能发货,发货后开票员记账,开票单再输入电脑。这样,财务往来多少钱都可以清清楚楚地反映在账上,每天都可以从账上看到有多少钱,发了多少货。这样一来,董明珠随时都可以掌握格力的销售情况,任何业务员、经销商都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钻空子了。在这个过程中,董明珠要求:经营部无论多晚都要当天清账,绝不能让当天的账过夜。一段时间以后,经营部的同事们就养成了习惯,当天的工作没完成,不管多晚都不会回家。

据董明珠介绍,自1995年5月以后,财务就再也没出现过混乱,也再没有应收款收不上来的现象。

在拖欠货款成风的今天,董明珠创造了一个“奇迹”。然而,就像董明珠所说,她能够创造这个“奇迹”,原因其实很简单:不交钱不发货,只要认真坚持下来,就不会有什么拖欠。正因为她坚守原则,所有人一视同仁,所以这些措施才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

善良不是错,但是如果因为善良而失去了原则,那么,这种善良就是一种错。

§§§第三节 老实不是受伤的理由

老实单纯会成为被人轻易利用的理由,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被算计的人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会被认为是愚蠢。

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从小灌输给我们的思想都是做人要老实本分,不要惹是生非。老实没错,人人都希望别人老实,都喜欢和老实的人相处、交往,因为和老实的人相处比较安全。“老实”还是中国式谦谦君子的必备条件,周恩来就曾毫不吝啬地夸赞“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最老实的人”。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旦过了火,事情就走向了反面。老实可以,但如果太老实了,就最容易受到伤害,而且不会有人同情你。

一只狐狸不留神掉进了一口井里,怎么也爬不上来。正当它绝望的时候,一只小山羊来到了井边。狐狸一看,顿时兴奋不已,它连忙带着哭腔对小山羊说:“山羊兄弟呀,快救救我吧,再不上来我就会死在井里的。”

狐狸见小山羊不为所动,眼珠子一转又说:“山羊兄弟呀,你妈妈不是常常教育你要助人为乐,做一只好山羊吗?如果你见死不救,那么还能做一只人见人夸的好山羊吗?”

小山羊听了狐狸这番话,顾不上思索就跳了下去,可是它跳到井底抬头一看,发现井口太高,没办法上去了,就着急地问狐狸:“你最聪明,赶快想个办法,咱们好出去呀!”

狐狸说:“山羊兄弟,别着急,我有一个办法能使咱们两个都出去,但就是得委屈你一下。”“快说吧,只要能出去就行!”小山羊连忙说。狐狸接着说:“你用前脚扒着井壁,然后把犄角放平,等我从你身上跳出去后,我再把你拉出来。”

小山羊欣然同意,狐狸踩在小山羊的犄角上,两只前爪刚好扒住井沿,两条后腿用力一蹬,就跳了出去。

“啊,终于出来了。”狐狸松了口气,拍拍前爪,转身就走。

小山羊在井里一看急了,对狐狸喊道:“你别走哇,你还没把我拉上去呢!你可不能说话不算数啊!”

狐狸转过身,趴在井口,冷笑着说:“你这只愚蠢的小山羊,还是自己想办法吧!如果你的脑筋像你的胡子那么多的话,你刚才就不会在没看好出路之前就跳下去了!”

说完,狐狸扬长而去。小山羊知道上了当,可是已经晚了。

小山羊全心全意救助狐狸,却被狐狸当了踏脚石,丢弃在了陷阱里。这种荒诞的状况,在生活中恐怕并不少见。不要一味谴责狐狸的狡诈,哀叹小山羊的天真。这是个复杂多变、人心叵测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做人方式,你可以坚守自己的道德标准,老老实实做人,但是,别人却未必和你遵守同一个道德底线。

其实,你可以同情故事里的一只小山羊,但是你身边有人陷入了小羊的境遇时你却未必会去同情他-时代已经更改了我们原本单纯的世界观,老实单纯只会成为被人轻易利用的理由,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被算计的人不但得不到同情,而且会被认为是愚蠢。

所以,如果你打定主意要做一个老实人,也要保有老实人的智慧,千万不能让道德成为别人驱使你的理由,更不能为了别人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不给自己留退路。道德,不是你为别人付出的理由;老实,不是你总受伤害的理由。

§§§第四节 别让朋友太累

对待人情必须把握分寸、把握轻重。如果处理不当,即便你给别人施情,别人也不会接受;你向别人求情,别人也不会帮助你。

托关系办事情在如今的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可能找人办事,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对待人情的分寸却未必人人皆通,有些人,在人情上过分透支,会让别人苦不堪言,对于你下次的求助,这些人情就会唯恐避之不及。

有个人接编某份杂志,由于杂志的财源并不丰裕,不仅人手少,而且稿费也不高,但他又不愿意因为稿费不高而降低杂志的水准,于是他开始运用人情向一些作家邀稿。这些作家和他都有过交情,但其中一位在写了数篇之后坦白:“你们稿费太低了,我是以朋友的立场写稿,虽然错不在你,但你这样做却是在透支人情。”

人和人相处总是会有情分的,这情分就是“人情”。有些人喜欢用“人情”来办事,但“人情”是有限量的,好像银行存款,你存得越多,可领出来的钱就越多;存得越少,可领出来的就越少。你若和别人只是泛泛之交,那么你能让他帮的忙就很有限,因为他没有义务和责任帮你大忙,你也不可能一次又一次要他帮你的忙,这是因为你的人情存款只有那么一点点,如果你要求得太多,那就是透支了。透支的结果如何?一般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你们之间的感情转淡,甚至他对你避之唯恐不及,那么有可能进一步发展的情分就此断了。二是你在他眼中变成了不知人情世故的人,这对你是相当不利的。所以,在运用人情的度上要有讲究,要使自己不透支人情,让别人下次依然很爽快地答应你的求助。

那么,要如何动用人情才不至于透支呢?

1.弄清楚你和对方的情分如何,再决定是不是找他帮忙。

2.如果能不找人帮忙就尽量不找人帮忙,就好像银行存款,能不动用当然最好,宁可把这人情用在刀刃上。

3.动用人情的次数要尽量少,以免提早把人情存款用光。

4.要有适度的回馈,也就是“还人情”。回馈有很多种,例如,主动去帮助对方,请吃饭、送礼物都可以。总之,不要把人家帮你忙当成应该的,有“提”有“存”,再提还有!

5.就算对方曾欠你情,你也不可抱着讨人情的心态去要求对方帮忙,因为这有可能引起对方的不快。

6.斤斤计较的人,你们交情再深,也不可轻易找他帮忙,否则这人情债会像在地下钱庄借钱那般,让你吃不消。

如果你不了解这些,动辄找同学、朋友帮你的忙,那么就会发现,你慢慢变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当然也有主动帮你忙的人,但切勿认为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陷饼,你若无适度的回馈,这也是一种透支。

对待人情必须把握分寸、把握轻重,如果处理不当,即便你给别人施情,别人也不会接受;你向别人求情,别人也不会帮助你。更何况,世上还有很多势利之徒,他们对待人情更是“看人下菜”“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树倒猢狲散”,于是有人慨叹“人情有冷暖,世态有炎凉”。所以,如何对待人情是每个人都应该把握的大学问。

总之,人情是帮助一个人立身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何经营好你的人情是你要掌握好的一门重要学问。

§§§第五节 讲诚信不见得是真君子

小人的危害不可小视,他们虽然处于生活的暗处,却总能给人致命的一击。小人的一大特色便是表面一派和气,暗地里却包藏杀机和祸心。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做人不可不信别人,但也不可过分地信赖别人,因为这两种极端都会影响自己的生活。不信他人的人根本无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无法获得更大的成就;过于信赖他人的人则最容易上当,也难做成事情。平日里那些看起来很讲诚信的人,也不见得就是真君子,有些人可以将自己伪装得很严实,在无利益冲突的时候,显得特别仗义,但是一遇到利益的考验,便露出了本来的面目。王莽就是一个善于伪装的人。

王莽是西汉末年的外戚,早年他勤奋、节俭、孝顺,受到当地人的好评。汉哀帝死后,王莽被封为大司马,由于九岁的平帝年龄尚小,太皇太后年老体弱,所以王莽独掌了大权。之后,王莽便开始排除异己,结党营私,收买地方官员,为自己代汉造势。不过,虽然他心怀不轨却伪装得很严实,表面上谦恭有礼,为他人着想,“退休”的官员仍旧给其俸禄的三分之一。

一年大旱,闹蝗灾,王莽建议太皇太后穿不太好的布料,减少吃饭的开支,以表率万民。他自己也整日吃素,并拿出自己大量的钱财和田地捐助灾民,这在官员当中产生了很大影响。等到灾情结束后,无论大臣还是百姓都说王莽功德无量,是救苦救难的大英雄。

后来,王莽为夺权清扫道路,杀死长子王宇和汉平帝的全部亲族,并毒死了汉平帝,改立两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则独揽大权。之后,他废除孺子婴,自称皇帝。当王莽问曾经的太皇太后要玉玺时,她愤然掷玺于地,却也无法改变事实。

王莽在一副救苦救难的外表之下欺骗了许多人,上至太皇太后,下至黎民百姓,在起初都觉得他是个清官,为人民造福,谁又知道在他伪装的外表之下的这副嘴脸呢?

所以,在生活中,不要以为某个人讲诚信,或者看起来很好,就过分地信赖他,将自己的一切都告诉他,这样很容易给自己造成重大损失,因为小人防不胜防。

安史之乱平定后,因为郭子仪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免有许多人眼红,为防小人嫉妒,他一言一行都无比小心。有一次,郭子仪生病,有个叫卢杞的官员前来探望。

卢杞是个声名狼藉的奸诈小人,相貌奇丑,脸色铁青,脸形宽短,鼻子扁平,鼻孔朝天,眼睛小得出奇,一般妇女看到他都不免掩口失笑。

郭子仪听到门人的报告,立即让身边的姬妾们避到一旁不要露面,他独自等待。

卢杞走后,姬妾们又回到病榻前问郭子仪:“许多官员都来探望您,您从来不让我们躲避,为什么此人前来就让我们都躲起来呢?”郭子仪微笑着说:“你们有所不知,这个人相貌极为丑陋而内心又十分阴险,你们看到他万一忍不住失声发笑,那么他一定会心存嫉恨,如果此人将来掌权,那么我们的家族就要遭殃了。”正因为郭子仪对卢杞太了解了,所以在与他打交道时处处小心谨慎。后来,卢杞当了宰相,果然极尽报复之能事,以前稍有得罪于他的人,都被他施法陷害,独独对郭子仪另眼相看。

所以,做人要想不受小人之害,一要眼明心亮,二要谨慎。只有眼明心亮者才能分辨出谁是小人、谁是君子,亲之远之,心中有个尺度。谨慎者思虑细腻,做事严谨,既不得罪小人,也不给小人空子钻,才不致招来横祸。

§§§第六节 有时候,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所以要用你的心去看透事情的真相。

真相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来猜测它的存在。真相往往细弱如丝,混杂在一堆假象里。二十几岁的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看到的表面现象来判断事情的真假,否则你就很难会有新的突破。因为有时候,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两个旅行中的天使到一个富有的家庭借宿。这家人对他们并不友好,并且拒绝让他们在舒适的客房里过夜,而是在冰冷的地下室给他们找了一个角落。当他们铺床时,较老的天使发现墙上有一个洞,就顺手把它修补好了。年轻的天使问为什么,老天使答道:“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第二晚,两人又到了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家借宿。主人夫妇对他们非常热情,把仅有的一点点食物拿出来款待客人,然后又让出自己的床铺给两个天使。第二天一早,两个天使发现农夫和他的妻子在哭泣,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那头奶牛死了。

年轻的天使非常愤怒,他质问老天使为什么会这样,第一个家庭什么都有,老天使还帮助他们修补墙洞;第二个家庭尽管如此贫穷却还是热情款待客人,而老天使却没有阻止奶牛的死亡。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老天使答道,“当我们在地下室过夜时,我从墙洞看到墙里面堆满了古代人藏于此的金块。因为主人被贪欲所迷惑,不愿意分享他的财富,所以我把墙洞填上了。昨天晚上,死亡之神来召唤农夫的妻子,我让奶牛代替了她。所以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样。”

年轻的天使就像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他看不到隐藏在纷繁芜杂的假象背后的真实。有时候,眼睛看到的并不一定都是真相。

真理混杂在假象里,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碍我们去敲响真理的门,以致对不了解的事、对尚未为人所知的领域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不要太相信你的眼睛,要用你的头脑去看透事情的真相。

一户人家养了一条狗、一只猫。每当主人家中无人时,狗便竖起耳朵,巡视主人家的周围,哪怕有一丁点儿的动静,狗也要狂吠着疾奔过去,就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兢兢业业地为主人家做着看家护院的工作。每当主人家有人时,它的精神便稍稍放松了,有时还会伏地沉睡。于是,在主人家每一个人的眼里,这只狗都是懒惰的,是极不称职的,便经常不喂饱它,更别提奖赏它好吃的了。

猫是懒惰的。每当家中无人时,便伏地大睡,哪怕成群的老鼠在主人家中肆虐。睡好了,就到处散散步,活动活动身子骨。等主人家中有人时,它的精神也养好了,这儿瞅瞅那儿望望,也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时不时地还要去给主人舔舔脚、逗逗趣。在主人的眼中,它无疑是一只极勤快、极尽职守的猫,好吃的自然给了它。

由于猫的不尽职守,主人家的老鼠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老鼠将主人家最值钱的家当咬坏了,主人震怒了。他召集家人说:“你们看看,我们家的猫这样勤快,老鼠都猖狂到了这种地步,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只懒狗,它整天睡觉,也不帮猫捉几只老鼠。我郑重宣布,将狗赶出家门,再养一只猫。于是,狗被赶出了家门,而那只猫仍然在家悠闲地睡大觉。”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所以要用你的心去看透事情的真相,不经调查,勿下结论,不经思考,更不要做出判断。

§§§第七节 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有些话不能直言,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要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

所谓“婉求”和“诱导”,指委婉地求对方为自己办事,就是自己不直接出面,而是绕开对方可能不应允的事情,选一个临时想出的虚假目的作为幌子,让对方答应,等对方进入圈套以后,你的目的就达到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身边缺少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后来他把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而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卸除外交官职,正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伊州从事律师工作。

打定主意后,雷特就请约翰到联盟俱乐部吃饭。饭后,他提议请约翰·海到报社去玩玩。坐在办公桌前,雷特从许多电讯中找到了一条重要消息。那时“恰巧”负责国外新闻的编辑不在,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则消息的社论吧。”约翰自然无法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写。社论写得很棒,雷特看后大加赞赏,于是请他再帮忙顶缺一个星期、一个月……渐渐地干脆让他担任了这一职务。约翰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而留在纽约做新闻记者了。

由此可以得出一条求人办事的技巧:委婉地向对方求助。

在运用这一策略的时候,要注意的是:在诱导别人的时候,首先应当引起别人的兴趣。

当你要诱导别人去做一些很容易的事情时,先得给他一点小胜利;当你要诱导别人做一件重大的事情时,你最好给他一个强烈的刺激,使他对做这件事有一个要求成功的愿望。在此情形下,他已经被一种渴望成功的意识刺激了,于是,他就会很主动地为了获取成功而努力。

总之,要引起别人对你的计划的热心参与,必须先诱导他们尝试一下,可能的话,不妨使他们先从容易的事入手,先让他尝到一些成功的喜悦。

假如你一见到对方就贸然开口求他办事,就有可能会遭到断然拒绝,陷入尴尬的境地。有些话不能直言,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讲;有些人不易接近,就要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总之,不能直接相求的事情就应委婉地提出。

明代嘉庆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恼了,以故意揭短罪,传旨把李乐的嘴巴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啪啪地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

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直接求皇帝,结果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怕也难脱连累。

所以,当你直接请求别人不成时,就应该换个思路,委婉地向别人提出请求,否则是很难得到别人帮助的。

§§§第八节 有些话有必要说,没必要信

可以给别人一点甜头,但万不可做被别人的场面话所吸引的“苍蝇”,轻信别人的一时之言有时不是一种善良,而是一种愚钝。

二十几岁时我们与人交际,难免会有一些不太符合实际的话语,一方面是自己说给别人听的,另一方面是别人说给自己听的。一些寒暄的话语、赞扬的语言会让别人心生感激,更容易让你接近,所以有必要说,但是作为听的人来说,可以高兴一下,却千万不可当真,如果当真了,到头来也只能是耽误了自己。

张文在国有单位任职,十几年没有升迁,于是通过朋友牵线,拜访一位经管调动的单位主管,希望能调到别的单位,因为他知道那个单位有一个空缺,而且他也符合资格。那位主管表现得非常热络,并且当面应允,拍胸脯说:“没问题!”

张文高高兴兴地回去等消息,谁知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有。打电话去,不是不在就是“正在开会”;问朋友,朋友告诉他,那个位子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他很气愤地问朋友:“那他又为什么对我拍胸脯说没有问题?”他的朋友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事实上,那位主管只不过说了一些应一时之景的场面话,张文却天真地相信了这些话,并开始守株待兔起来。

在人性丛林里,人往往会呈现他的多面性,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没有一个人完全坏,也没有一个人完全好,好人可能会做一些后悔的事情,坏人也可能会做一些好事。我们常常无法判断别人对你所用的是否为真心,所以,当萍水相逢之人在你面前做出许诺时,不能被这一时的“善”意冲昏了头脑,应保持理智,让自己回到真实的生活轨道上来,如此方能看出对方的用心如何。

对于拍胸脯答应的场面话,你只能保留态度,以免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只能姑且信之,因为人情的变化无法预测,你既然测不出别人的真心,就只好抱持最坏的打算。要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场面话也不难,事后求证几次,如果对方言辞闪烁、虚与委蛇,或避不见面、避谈主题,那么对方说的就真的是场面话了。对这种场面话,也要有清醒的头脑,否则就可能会坏了大事。

虽说场面话不可信,但我们自己还是要学会说的,一些无碍原则与是非标准的场面话,也是一个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交场所立足的一种技能。

如果当面称赞他人,可以称赞他的孩子聪明可爱,称赞他人的衣服大方漂亮,称赞他人教子有方等,这种场面话所说的有的是实情,有的与事实存在相当的差距,有的则正好相反,而且这种话说起来只要不太离谱,听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感到高兴,而且旁人越多他越高兴。当面答应他人的话,如“我会全力帮忙的”“这事包在我身上”“有什么问题尽管来找我”等,这种话有时是不说不行,因为对方运用人情压力,如果当面拒绝,场面则会很难堪,而且会得罪人;对方缠着不肯走,那更是麻烦,所以用场面话先打发一下,能帮忙就帮忙,帮不上忙或不愿意帮忙再找理由,总之,有缓兵的作用。

去别人家做客,要谢谢主人的邀请,并称赞菜肴的精美、丰盛可口,并看实际情况,称赞主人的室内布置、小孩的乖巧聪明……

这都是一些场面话,懂得说才能更受欢迎,不过说过了,就会让人感到虚伪。

俗话说得好,“蜜比醋更能吸引苍蝇”,二十几岁的我们要学会说点场面话,可以给别人一点甜头,但万不可做被别人的场面话所吸引的“苍蝇”,轻信别人的一时之言有时不是一种善良,而是一种愚钝。

§§§第九节 在情绪控制你之前控制情绪

实际上,只要我们自己不生气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生气都是自找的,所以在生气的时候我们要适当进行情绪转换,让自己更好受些。

生活之中,我们感受周围的事物,形成我们的观念,作出我们的判断,无一不是由我们的心灵来进行。然而,不好的情绪常常折磨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做事时出现种种偏差。因此,我们尽量要在情绪控制自己之前控制情绪。那些能取得成就的人往往是能驾驭情绪的人,而失败得一塌糊涂的人则通常是被情绪控制的人。

一名初涉歌坛的歌手,满怀信心地把自制的录音带寄给某位知名制作人。然后,他就日夜守候在电话机旁等候回音。

第一天,他因为满怀期望,所以情绪极好,逢人就大谈抱负。第十七天,他因为情况不明,所以情绪起伏,胡乱骂人。第三十七天,他因为前程未卜,所以情绪低落,闷不吭声。第五十七天,他因为期望落空,所以情绪坏透,拿起电话就骂人。没想到,电话正是那位知名音乐制作人打来的。他为此而毁了希望,自断了前程。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位青年一样在生气发怒时丧失了很多机会。人生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生气的时候我们应该强迫自己控制好情绪,不要让它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妇人脾气十分古怪,经常为一些无足轻重的小事生气。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气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朋友对她说:“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你为什么不去向他诉说心事,请他为你指点迷津呢?”于是她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找那位高僧。

她找到了高僧,向他诉说心事,言语态度十分恳切,渴望从高僧那里得到启示。高僧一言不发地听她阐述,等她说完了,就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然后锁上房门,悄声离去。

妇人本想从禅师那里听到一些开导的话,没想到禅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把她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她气得跳脚大骂,但是无论她怎么骂,禅师都不理会她。妇人实在忍受不了,便开始哀求,但禅师还是无动于衷,任由她在那里说个不停。

过了很久,房间里终于没有声音了,禅师在门外问:“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生自己的气,我怎么会听信别人的话,到你这里来!”

禅师听完,说道:“你连自己都不肯原谅,怎么会原谅别人呢?”于是转身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

妇人说:“不生气了。”

“为什么不生气了呢?”

“我生气有什么用呢?还是只能被你关在这个又黑又冷的屋子里。”

禅师说:“你这样其实更可怕,因为你把你的气都压在了一起,一旦爆发,会比以前更加强烈。”说完又转身离去了。

等到第三次禅师问她的时候,妇人说:“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你生气的根还在,你还没有从气的旋涡中摆脱出来!”禅师说道。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道:“禅师,你能告诉我气是什么吗?”

高僧还是不说话,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妇人终于顿悟:原来,自己不气,哪里来的气?心地透明了,了无一物,何气之有?

实际上,只要我们自己不生气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生气都是自找的,所以在生气的时候我们要适当进行情绪转换,让自己更好受些。

在一生中,遇到事情,有人会觉得自己倒霉透顶,于是,嘴里骂着,心里恨着。其实这样的生气是无谓的,因为根本不能改变现状,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想想如何变不利为有利,跨过艰难。

§§§第十节 做到位,但不可越位

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有节制地出力和做人,“越位”只会让你吃力不讨好。

让那些位居于你之上的头儿时刻有一种优越感,感觉他们自己高人一等。如果你想要取悦他们,或者要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你千万不能表现过头。炫耀自己的才能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会引起上司们的恐惧和不安。你只要把事情做得很好,可是却并不逾矩,就会得到上司的赏识,而不是嫉妒。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富凯是一位生性爱挥霍的人,他的生活充满着奢华的宴会、漂亮的女人及笙歌艳舞。富凯精明干练,是国王不可或缺的左右手,因此在首相马萨林去世时,他满心以为自己会被任命为继位者,没想到国王竟决定废掉首相的职位。富凯怀疑自己已失宠,因此他决定策划一场前所未有的、最壮观的宴会来讨国王欢心。

当时欧洲最显赫的贵族以及最伟大的学者都参加了这场盛大的宴会,莫里哀甚至为了这次盛会写了一出剧本,并亲自表演。宴会上的佳肴珍馐令客人们大开眼界,富凯为了向国王致敬而聘人制作的音乐流泻其间。宴会一直延续到深夜,宾主尽欢,除了国王,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最令人赞叹的盛事。

遗憾的是,富凯的地位并没有因这场奢华的宴会而获得提高。第二天一早国王就下令逮捕了富凯。不久富凯被控窃占国家财富,他被送进一所与世隔绝的监牢,在单人囚房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很简单,因为国王傲慢自负,他希望自己永远是众人注目的焦点,永远高高凌驾于臣民之上,他无法容许任何人在任何方面超越自己,掩盖了他的王者光芒。然而天真的富凯却抢尽了主子的风头,用这种方式向国王示好,无异于自取灭亡。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跟在上司身边的人,确实是不容易的。反应迟钝,不醒目灵活,会被认为是无用;可是处处显得光芒四射、高人一筹,又会引起上司的忌恨。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大多都是打工一族,在他人屋檐下,就应该熟谙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越级越权,企图盖过上司的风头,在上司的上司那里表现自己,这种行为会严重损害到部门主管的感情,给自己以后的晋升带来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越级。公司像一部复杂而精密的机器,每一个部件都在固定的位置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以保障整部机器的正常运转。然而有一部分人为了突出自己,老是喜欢搞越级活动,这些人大部分都对自己的顶头上司有某种不信任或者不服气。这样做的后果是扰乱了公司正常的工作程序,造成人为的关系紧张,反而影响了工作效率,更会影响到自己的晋升之路。

其实只要记住一条原则,永远不要让自己的光芒遮盖了上司,也就是切勿冒犯上司,不抢上司的风头;做事情把握分寸,要到位而不要越位,总是比上司矮一截,或是把功劳推给上司,任何情况下都不让上司觉得你对他是有威胁的。能够做到这些,自然就能够在陷阱重重的权力森林中得以自保,进而提升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